wwx2006888 发表于 2006-5-5 15:10:27

从陇西出降到追封王爵―――汪世显事略 漳县李兴华先生

从陇西出降到追封王爵   
―――汪世显事略

漳县李兴华先生
公元1232年春,蒙古大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在征服了高丽之后,与南宋暂时达成协议,双方分别从北、南两面夹击金国。第二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奔蔡州(河南汝南县),作为临时首都,调集残余兵力,作垂死挣扎。巩昌是金国的西部重镇,原便宜都元帅完颜仲德率兵东下“勤王”,由汪世显接任便宜都总帅职务。
汪世显(1195-1243)汪氏六十六世孙。青年时以勇武著称,因功升千夫长,转领同知平凉事。1227年领陇州防御使,分治陕西西路。后升任镇远军节度使兼巩昌府同知,参谋帅府机务。时金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财政空虚,汪世显出家资并号召陇右豪富捐献资财,各郡仿效,暂时缓解了军饷奇缺的问题。
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完颜守绪自焚而死,金国灭亡。1235年(南宋端平二年)窝阔台四路出击,皇子阔端率军西出秦、巩,旨在灭亡金国的残余势力,并由陇右南下四川,配合东路军伐宋。十月,大军进围巩昌,形势十分危机。汪世显早已看到金国的腐朽衰败,直到灭亡已成定局,但念自家从北宋末年以来一百五十年间一直为金国臣民,自己又受到朝廷重用,如今临危受命,出于封建的忠君思想,只得硬着头皮支撑残局。但是如今金国已亡,死守只能坐以待毙,自己出路何在?他想到了自家本是汉人,何不在此巨变迭起的时机,归顺南宋,以秦巩一带的兵力策…应东线,与蒙古兵抗衡?于是,他开始派人秘密与南宋P11四川安抚制置使赵颜呐联系。赵是一位有见识的官员,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如能成功,会大大的改善南宋的处境,增强实力。便将情况密报当时执掌大权的右丞相枢密使郑清之,但谁料一连几次,都遭到郑的拒绝。赵颜呐只得怀着深深地内疚,眼看着机会的丧失。汪世显也只好打消归顺念头,拼力死守孤城了。到十一月末,已是粮尽援绝,渭河两岸,尽是蒙古骑兵。阔端亲临城下,派将军按竺迩入城劝降。汪世显招集部属,感慨地说:“今朝廷已亡,我个人平时高官厚禄,如今一死了之,本无所惧,但千万人之性命悬于我手,陇右军民已身受战乱之苦,再让他们为我个人的名节而丧生刀剑之下,心中实在不忍!现在只有屈己以解脱军民之祸了……”于是率官吏军民开城投降。阔端问道:“我征讨四方,所至皆降,你为何偏要固守抗命呢?”汪世显回答:“臣不敢背主失节,只得死守?”阔端说:“金国已灭亡一年了,你还为谁效命?为谁守节?”汪世显回答道:“大军突至,我莫知所从,今知道殿下仁武不杀,必能保全一城军民,所以才归降。”阔端十分赏识,仍命其担任原职,将所部作为蒙古军前锋,稍事整休,便由陇南入川,拉开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蒙(元)宋战争的序幕。
当时,四川局势十分混乱。许多地方势力、少数部落首领各据一方,南宋军事力量很薄弱,而且指挥不统一。汪世显率军横断嘉陵江,占领沔州(今陕西略阳),直取平阳关。宋统制曹友闻战死,蒙古军长驱直入,破葭萌关,直入四川腹地,占领嘉定、眉州、资州、普州(今四川嘉定、眉山、资中、安岳等县)。1236念十月,阔端入成都,招谕陇南、陕南、川南二十余州皆降。汪世显又东下直达开州(今四川开县一带)P12袭破宋军水师,追至夔峡(今长江三峡上游)再破宋援军。第二年,奉命西上,围攻重庆。同年秋,北上朝见窝阔台汗,赐金虎符。此年,因蒙古内部事,暂停在四川的军事行动,双方恢复和谈。蒙古军北撤。1241年,蒙古军再度大举入川,汪世显和他的儿子们仍为西路军前部,与宋军大战于成都,汪世显亲率精兵夜袭登城,斩杀宋军统帅陈隆之,乘胜攻克汉州(今四川绵竹县)。以后,蒙古把进攻重点移在东线,减缓了对四川的攻势,汪世显二次撤出四川。七、八年间,汪世显始终担任蒙古军前锋,两度深入,纵横四川全境,多次亲冒锋镝,,斩关夺隘,战功突出。1243年,皇子阔端论功行赏,赐汪世显虎符、锦衣、玉带,并正式拜为巩昌便宜都总帅,“秦、巩登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 同年,病死于巩昌,时年四十九岁。七个儿子,皆从军征战。其中次子德臣、三子直臣、七子佐臣都战死在四川。元朝皇室对他们“一门忠烈”十分嘉许,屡次奖赏。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元世祖下诏追封汪世显陇西公,赠“太师”,谥“义武”。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元仁宗特诏加封“陇右王”。P13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严禁翻版

hnnywjg 发表于 2006-5-5 15:36:34

这种分析是符合事实的。符合汪世显家族作为汉族的心理的特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陇西出降到追封王爵―――汪世显事略 漳县李兴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