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7-10-27 09:05:08

40岁以下商业精英:变革者(1)——汪华

40岁以下商业精英:变革者(1)——汪华

2007年10月24日13:50来源:《环球企业家》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谷歌中国远交近攻政策的落实者,正在向中国网络业展示一种新的扩张方式

  如果说至今为止,谷歌在中国的产品仍新意欠奉,它至少已经为行业呈现了另一种业务拓展的可能性:以广结盟,实现战略上的合围。

  不妨看看这家全球网络大亨在进入中国的第二年都做了什么:

  ――与用户数量广大的新浪和中国网通结盟,将自己的搜索框嵌入对方页面,从而触及中国 更广阔的用户;

  ――与中国移 动展开合作,获得很可能爆炸式发展的移 动搜索领域的主动性;

  ――投资迅雷、天涯,借力它们的用户基础低成本推广,并扶植它们开展新业务;

  ――与腾讯就搜索业务进行技术合作,成为腾讯、百度潜在竞争中的一根杠杆;

  ――与傲游浏览器、265网站导航及社区论坛软件供应商Discuz等未经正式公布的合作。

  此种大手笔的“合纵连横”策略,并非谷歌中国所首创:谷歌在美国早已积极应用于与美国在线、MySpace的合作;但将它复制到中国,并非易事,这需要执行层兼具战略判断力、熟悉中国网络业生态且能与美国总部进行良好沟通。

  在谷歌中国,负责与中国本地互联网伙伴结成战略合作,并亲历以上大多数战略合作谈判的,是年仅30岁的汪华。他正式加盟谷歌,始于2006年斯坦佛大学MBA毕业之后,不过一年时间。但这无碍于他被李开复称为“一个明星”,而谷歌中国区首席战略官郭去疾的说法则更为直接:“汪华签的项目数量与速度足以让我们的竞争对手睡不着。”

  汪华和他的同事所带给谷歌中国的,并不止于外界所看到的流量和广告的增长,还有一个互联网生态系统。这就让它与其竞争对手百度恰成对比:当百度成为中国网络业最被恐惧的力量(想想它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社区,已经展开了新闻业务,并可能进入即时通讯市场),谷歌正以“远交近攻”的传统智慧,团结所有担心被百度危及的公司。

  接下来,谷歌中国的思考是:如何使谷歌在目前的情形下进一步“去精英化”,沉潜到此前几乎很少涉足,但更为大众化的中国互联网市场。

  “在Google创业”

  1999年,汪华从上海电力(9.42,0.02,0.21%)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电力公司电网监控中心工作。工作过于清闲了――上海市电网已经长达千日无故障运行,这意味着相关技术人员3年多才能有一点事情做――汪华于是辞职。

  他曾闪念要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而彼时风险投资尚未普及,这个想法最终流产。此后,他与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家为移 动和电信运营商以及通信设备商承接解决方案服务的外包公司,数年之内即达到上百人的规模,年营业额也达到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水平。倘若汪华将这项事业持续下去的话,在通信业日渐复苏、外包服务产业渐成规模的今天,他本人甚至能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回报。但他转而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MBA。

  斯坦福的生活,被汪华总结为:白天上课,傍晚和同学喝酒、社交,喝到子夜时分,再回去读书。

  像大多数斯坦福学生一样,尚未毕业时,汪华就一度获取了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数百美元的投资,准备回国创办一家移 动服务或基于Web2.0的互联网公司,而几番考察后,汪认为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架构并非他所熟悉,又深感处于创业时期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于是及时退回了风险投资,转而进入Google实习。

  此前并不为外界所知的是,今年一月谷歌与中国移 动达成的战略合作,早在2005年谷歌试图进入中国之初就被提上了日程。而第一份谷歌与中国移 动合作的建议书,以及在中国进行移 动搜索业务的调查报告,即出自那时刚刚进入硅谷总部实习的汪华之手――在当时,有过与移 动运营商密切合作经历,且对中国互联网市场颇为关注的汪,的确是起草这些报告的合适人选。

  2006年9月,完成斯坦福学业并成为谷歌正式员工的汪华应招回国,而他的新工作,是称得上“当务之急”的提升搜索流量。

  表面看来,以谷歌的声望和资源,找到一系列合作伙伴并不困难。但帮其结盟,并非一件容易的工作:执行者必须懂得在中国与谁合作是有价值的,同时,必须能够说服总部理解这些价值――汪华的优势就在于,他熟悉中国市场,而此前在总部的工作经验,又让他在推进一次合作时,知道该去找谁,用何种方式说服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除了提升谷歌的流量并扩充用户外,谷歌也在以其技术能力,和广告平台为不同的合作伙伴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以天涯社区为例――除了为天涯增添了两款基于强大社区用户基础的互动产品外,通过谷歌提供的技术支持,天涯社区目前的运行速度较之过去也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与下载工具“东方快车”的合作,曾遭到来自美国总部的不解和质疑:东方快车一度捆绑过广告插件,而谷歌中国与有过捆绑的厂商的合作,显然违背了谷歌一贯奉行的“不作恶”原则。

  对此,汪和他的同事们与总部沟通,并非试着告诉总部,这能给谷歌带来多少流量,而是帮助总部理解中国免费共享软件业所身处的困境:通过与谷歌的合作,这类软件和服务提供商能够获得合法的固定收入,从而可以规避强行捆绑安装的错误行径。而对谷歌而言,该合作的好处在于:它不但为谷歌拓展了提升流量与获取用户的途径,而且重要的在于,它帮助中国实现了互联网环境的净化――这样的提案,在称得上“理想化”的谷歌很快获得了通过。

  “本地战略合作的拓展永远伴随着风险”,汪华对《环球企业家》坦承。而谈及如何获取美国总部对于中国本地化战略合作的支持,汪华认为首先是大量的反复的沟通,其次在于用牢不可破的数据说话,在合作模式的方案设计上,要“提出超出完备的标准”,并合理地预估效果,展示出合作的愿景。当然,总部对于个人及团队的信任和声誉评价也相当重要。“总体而言,这种沟通越来越顺利”,这当然令汪华感到欣慰,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谷歌在中国如何继续“潜水”,成为真正使1亿多用户都难以割舍的明星产品。(记者 骆轶航)

  

(责任编辑:梁彩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0岁以下商业精英:变革者(1)——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