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8-11-25 15:34:39

汪庆祥:从“倒爷”到老板

<h1 id="artibodyTitle">汪庆祥:从“倒爷”到老板(图)</h1>
                                <div class="artInfo"><span id="art_source"><a href="http://www&#46;sina&#46;com&#46;cn/">http://www&#46;sina&#46;com&#46;cn</a></span>  <span id="pub_date">2008年11月25日11:11</span>  <span id="media_name"> 内蒙古<!---->晨报 </span></div>
                               
                                <!-- 正文内容 begin -->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align="center"><img border="1"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alt="汪庆祥:从“倒爷”到老板(图)" src="http://i2&#46;sinaimg&#46;cn/dy/c/2008-11-25/U2342P1T1D16720963F21DT20081125151731&#46;jpg" /></div><div align="center" style="margin-top: 5px;" class="f12">激流勇退的汪庆祥。本报记者 周亚军 摄影</div><br />   
                                        <p>  2008年9月28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毫沁营镇的110国道,一辆辆拉运沙石的卡车驶过,卷起阵阵尘土。</p>
<p>  汪庆祥,这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下海,10年前金盆洗手的61岁老人尚在守护最后的家业。</p>
<p>  汽车卷起的尘土笼罩着汪庆祥在建的二层小楼和曾经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的装饰装潢公司——金牛公司。</p>
<p>  人说,10年前这家公司很火。但如今,物是人非。在岁月的剥蚀下,这个曾经有着300多名员工的工厂现在几乎成为一个快要废弃的大院。工人走了,公司的牌子也已撤去。</p>
<p>  穿过挨马路边正在建的小二层楼,记者走进一个类似仓库的办公室。</p>
<p>  “别看这个办公室有点老,可是它却见证了我十几年的辉煌。”屋里除了那个老板桌就再也找不到和老板有关的痕迹。</p>
<p>  <strong>老板的爆米花背景</strong></p>
<p>  汪庆祥的下海方式很不起眼——卖爆米花,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被逼出来的。</p>
<p>  家境贫寒,这可能是那个年代人的共同经历,但这不影响汪庆祥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汪庆祥被保送到内蒙古建设学校。毕业后赶上1968年内蒙古第一批保送工农兵大学生,被分配到内蒙古建设厅工作。</p>
<p>  工作后,因为无意间评论了当时的时事,汪庆祥被定罪,并入狱3年。从此,汪庆祥的生活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给他及家庭带去了深深的伤痛,就连找对象都不敢找城里的,最后娶了个“没有户口的”农村姑娘。</p>
<p>  70年代,汪庆祥得以平反,之后被分配在新城“五七厂”工作。当时他的月工资达到120元。尽管当时市场经济的大门还在紧锁,但在他看来,要想
干点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在他的家里,妻子没有粮食供应,是一个吃高价粮的。他只有挣更多的钱才能让这个没有粮票指标的妻子生活得更好一点。</p>
<p>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全民性的物质欲望被猛地激发出来,摆脱贫困成为至高无上的公共理想。在这个目标下,对制度和道德的漠视受到默许,同时也给那些头脑灵活且急于发家的人提供了机会。汪庆祥开始蠢蠢欲动。</p>
<p>  在那个将商人或个体商贩冠以“黑”字的时代,他只能是偷偷摸摸地做点“小生意”。</p>
<p>  汪庆祥选择了卖爆米花,那时一锅爆玉米花才一毛五分钱,但即便这样,他下班后仍然去卖爆米花。</p>
<p>  <strong>呼市第一批“倒爷”</strong></p>
<p>  如果说卖爆米花只是一种尝试,那么倒卖货物才是他真正开始下海。</p>
<p>  有一次,公司领导在会上触及了他的“政治伤疤”,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决定辞职,出去闯荡。那时,正赶上河南发大水、四川大旱,严重缺粮,他从“黑市”上低价买到粮票贩到河南、四川,一方面是救急,另一方面也为赚钱。</p>
<p>  在那些执行“价格双轨制”和打击“投机倒把”的日子里,他自己认为“只要是不偷不抢,什么赚钱倒什么。”就是这种游刃在“灰色地带”下的他在那个特殊年代开始了他的原始积累。</p>
<p>  他倒卖过羊皮袄,将廉价的羊皮袄贩卖到东北地区,赚了一倍的钱后再从东北贩进药材、木耳、蘑菇等到南方和西北稀缺的地方,最远的时候卖到广东,他还曾经多次参加过当时在广州举办的交流会。</p>
<p>  在东北长春市贩卖羊皮袄时,他看到一家电影院里正在热放《日本大海战》电影,当时一张票是两毛钱,但是非常畅销,很多人买不上票。他看到这里,心里受到启发,开始贩电影票,他花2毛钱买的票,卖5毛钱居然会有人抢。</p><p><br /></p><p><strong>兴办乡镇企业</strong>
</p><p>  除此之外,汪庆祥还从呼市一些厂子里花低价买回废铁皮,抽时间做炉筒。为了拉拢生意,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在学校里跑“订单”,更有意思的是用炉筒在农村换粮油。</p>
<p>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家大缸里白面和素油放得满满当当的,鸡蛋也是放缸腌的。”现在提起,老汪眼睛里仍充满自豪。</p>
<p>  在这种最初的“倒爷”中,他越来越尝到甜头。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干脆当“包工头”,将自己的营生挂靠在生产单位,然后以提成的方式给厂家“分红”。</p>
<p>  因为当时不允许倒卖,否则以“投机倒把”或者“黑包工”而受到处罚,轻则坐牢,重则判刑。为了避免扣上“黑包工”的帽子,他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挂
靠属于乡镇企业的四合兴钢材改制厂的牌子,这样就没有人来追究了。而他的产品直接“闯”进广州和南方城市。三年中,汪庆祥的资本积累达到近60万元。</p>
<p>  汪庆祥说,“倒爷”的日子是挣了不少钱,但是对他人生最大的影响就是看清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开放是迟早要来的。 </p>
<p>  “在商场上,我确实开了不少眼界。”汪庆祥说,自由市场开放以后,做的人多了,钱也就不那么好赚了。这样看来,汪庆祥的“下海”经商理念起码要比很多人提前至少8年。</p>
<p>  后来,他去过香港闯荡,在一家合资企业当过10个月的“总办”。但是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回到故土。不过,在那个大红大紫的城市中,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了,也注定了他自己创办企业的步伐更快了些。</p>
<p>  1984年,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是“百万富翁”的汪庆祥觉得自己单立“门户”的时机已经成熟。那年春天刚过,他便开始思谋开辟自己的
“地盘”。经过调查,他得知呼市新城区毫沁营乡正在招商引资,兴办乡镇企业。于是也加入到这次招商中,将自己卖爆米花和做炉筒生意的60万元当作再次创业
的资本,先是花15万元买下了30亩大院。后来又创办了呼市首家装饰装潢公司呼市郊区装修器材厂。</p>
<p>  汪庆祥坦言,在刚开始,成立这样的公司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立公司能有公章,能开发票,这样才能够合法地承揽业务。后来为了发展,还曾经吸纳了几家股东。</p>
<p>  <strong>开创职工持股</strong></p>
<p>  做生意讲究诚信,这是汪庆祥的一贯作风。</p>
<p>  1988年,他成立了呼和浩特市建筑装潢装饰有限公司,已拥有几百万元的资产。“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既要干就干好,做的
所有的工程都是优良工程,不过价格会贵些。”汪庆祥说,凭着自己的信用,当时在呼市地区还是很有知名度。那时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所以钱来得很冲手。</p>
<p>  再后来,汪庆祥经常去北京和南方的一些城市,也许是因为搞装潢装饰的职业习惯,他刻意观察这些发达城市的建筑风格,尤其是门窗,觉得人家是油光
发亮,而呼市的楼房门窗却是黯然无光。他很受启发,想在呼市开一家门窗加工厂。当时,铝合金还是稀罕物,他的铝合金门窗无疑给这个市场带来了全新的产品。</p>
<p>  汪庆祥为了扩大自己的企业实力,采用职工入股方式,让300多名职工享有公司股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产品不仅主打呼和浩特地区,同时还远销北京甚至是蒙古国。</p>
<p>  <strong>于竞争中退市</strong></p>
<p>  汪庆祥随之而来的是享受到了政治上的待遇提升: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工商联副会长……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汪庆祥这个名字在企业界是响当当的。</p>
<p>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时隔十几年以后,这个在内蒙古的市场经济中“试水”的首批人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失败的打击还是成功的退出?”对于汪庆祥悄然隐退很多人感到蹊跷,也有人感到惋惜。</p>
<p>  原来,他在1998年时就已经退出。不是人才匮乏,不是管理问题,也不是资金链条断裂。他认为,这个企业由于有了更多的同行在做,所以企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而当时已经是51岁的他自觉年事已高,干事业有些力不从心。</p>
<p>  “足够花了,我这个厂房一年的租金就有100万元呢。”对于财富,汪庆祥看得很淡。他说,只要有钱花就行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p>
<p>  这个厂除了南边还有一排旧厂房依然存在,要作为汪庆祥的创业纪念以外,其余的快要拆完了,不过这个院还是他的。他平时除了来这里照看他的摊子外,就是和一帮“麻友”在一起碰碰手气,或者由老伴开着车和他一起兜风。</p>
<p>  虽然现在的电子产品都有,但是他一样也不会使用。汪庆祥说,这也许就是自己为何被这个市场淘汰的原因吧,他承认自己已经老了。</p>
<p>  内蒙古晨报首席记者 唐捷报道 记者周亚军摄影</p>

亮翁 发表于 2008-11-25 20:10:15

叫汪庆祥这个名字的,都有两刷子。

wangyali526 发表于 2009-4-30 03:12:23

呵呵老兄给你顶一下

呵呵老兄给你顶一下


















---------------------------------------------------------------------------------------------------------------------------------------
加盟美容院可行性研究报告化妆品连锁店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厨房设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庆祥:从“倒爷”到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