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1:49:49

建议在联谊区设立"巾帼汪氏"栏目或者"汪氏同名乐&

如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汪家巾帼骄傲

   

汪霞:美丽的导航者 记者:颜荔 更新时间:2008-11-17 14:27:00 来源:中国美容人才网编辑部 【字号: 大 中 小】 [导读]我不会离开美的行业,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学无止尽!其实付出是很快乐的!美无边际!发展无限!每个人都很美,看你怎么发现、挖掘、展示、给予别人你的美___汪霞138JOB:欢迎汪霞女士做客《美丽访谈》,听说您刚参加完上海美容博览会?
汪霞:就以这次的上海美容美发美甲邀请赛来说,选手们的技术、审美观都比往年的要有进步,不是一味的堆高、穿少就是美,而是有了一些他们自己的创意和嫁接了一些流行元素在里面。而比赛的评分要求也严格、公证了,评委在选手比赛的最后一刻才抽签上场打分,这样避免了舞弊的现象,对选手更公平了。
138JOB:在这次盛会,赛事中,汪女士有哪些关于美的新发现?中国美容人才网
汪霞:创意!这次选手们的创意更大胆、更接近舞台这方面,妆面更细致,更考虑到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一个造型就是一个故事。

在这次盛会中,很多企业的老总都出来讲经,现身说看法、说经验、说前景。给本行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更注重了企业的正规化、人性化管理,就算全球经济下滑但要看你怎么发现、挖掘、展示、给予。
138JOB:汪女士这15年来一直在美容教育一线,也一直在上海,请您跟大家谈谈上海这些年来美容教育发展概况。中国美容人才网
汪霞:我一直看到人才的需要,在中国是没工作的才会想到做美容美发这行,所以教技术先要教做人的素质!上海这些年技术在和国际接轨,服务和卫生还需再跟上一步,因为我们就是服务性行业,做事就不要忘本。现在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所以你要看教学的质量来选择学校,而不是所谓学校的名气,也不是越贵越好。但现在上海的教育很系统化,还是都比较规范的,有国家控制着,所以在上海学习可以放心。以后的教育会越来越需要,因为一切都在发展,都再不断创新——学无止境。
138JOB:上海香港宝丽职业培训学校就是您所创立?当初您还只是一名美容教师?怎么会想到创办学校呢?
汪霞:在十几年前上海的美容学校并不多,但需要学习的人很多,不管对自我的提高或想创业,都很需要美的技术而且我又很喜欢这个行业。当时想:办校可以培养更多的人,让更多人都知到自己还有另一面,(就象以前看的都是黑白电视,现在有彩色电视机了,你还要看黑白的吗?)如果不成功大不了再回去做美容老师喽 呵呵。做自己喜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138JOB:选择上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一个孩子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换言之,有千千万万的家庭将孩子成才,家庭致富的希望都寄予了学校,作为一名校长任重道远,这一路走来一定是饱尝艰辛吧?
汪霞:其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这行业的,很多家庭只有在自己孩子读书不好的、有特殊情况下才选择美容、美发这一行,其实是错的!因为美是要有一定内涵的人去挖掘的,如果饭都吃不饱还会想到漂亮的衣服吗?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美容人员,就等于是一个工程师,是塑造人形象的工程师。好在现在也有高学历的人员加入,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中国美容人才网
选择职业不光是为了赚钱,还要看自我的发展,不是只做一名熟练工。
138JOB:这些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今天的收获?
汪霞: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成就感!给了自己自信的美!我能!我可以!
138JOB:根据138这几年的市场调查来看,美容美发行业的人才始终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美容学校作为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出端口,您对于美容行业人才的供求平衡有怎样的见解?
汪霞:所谓的供不应求现状是因为太多的店产生,人员跳槽太平凡,所以要先安内,也就是内部管理很重要,和整个市场的行业规定,要有东西去规定一些人。而学校做为培养基地,首先要教的是怎样做人,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138JOB:汪女士是否会一如既往坚持在美容教育一线?中国美容人才网
汪霞:我不会离开美的行业,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学无止尽!其实付出是很快乐的!
138JOB:感谢汪女士到来,在此我代表138中国美容人才网的朋友们感谢您为美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138一定有很多朋友都曾是您的学生,采访结束前,您想借138对您的学生们说些什么吗?
汪霞:我想对大家说:如果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你就要喜欢这工作、挖掘自己的才能、把你的成绩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前进,学无止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祝大家有一段属于自己美好的回忆。
本期佳宾简介中国美容人才网
汪霞女士,现任中国国家级美容评委,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美容、化妆考评员,上海美容美发美甲邀请赛屡界评委,英国伦敦城市协会外督员。曾任上海香港莱莉雅美容学校任美容教师,上海香港宝丽职业培训学校法人兼校长,上海泛亚爱美美甲有限公司任教育总监,上海思妍丽美容学校任校长。

138JOB《美丽访谈》第三期
2008年11月17日
该信息来源于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 - http://138job.com/shtml/SPinterview/08811/40366.shtml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00:33

美食小馋猫:汪霞


我唯一欣赏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从小就比较善于自得其乐,认为一切都很好,怎么样都好。

  我真正的感受就是我在哪儿,我就喜欢哪儿,哪儿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设自己的天堂。

  我经常听着自己心里的声音行事,过的是内心的生活和外界无关,这个不等同于孤独。对我来说,生活就是自然而然的状况。

  爱吃的人都有一份好心情!你是怎样烹调生活好滋味的?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04:25

汪霞 教授


个人简介
汪霞, 女,1963年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等。1983年毕业于盐城师专外语系。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会员理事、《课程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著有论著6部,参编工具书或论著9本,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
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电子邮件:wangxia_888@163.com

代表成果
A、学术论文
1. 2006,《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2. 2006,《Is Our Classroom an Ecological Place》,《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1,No.1.
3. 2006,《“9•11”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与问题》(第二作者),《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1期。
4. 2006,《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过程、困难及其它》,《教育探索》第1期。
5. 2006,《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美国“富布赖特计划”评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
6. 2005,《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7. 2005,《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援助策略》,《课程•教材•教法》第9期。
8. 2005,《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第10期。
9. 2004,《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发展与评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 2004,《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
11. 2004,《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 2004,《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障碍的探究》(第二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第11期。
13. 2004,《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第12期。
14. 2004,《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教育科学研究》第12期。《教育文摘周报》2005年3月9日第6版观点摘编。
15. 2003,《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摘录。
16. 2003,《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
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7. 2003,《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18. 2003,《高中生应有怎样的技能素养》,《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19. 2003,《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育评论》第2期。
20. 2003,《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
21. 2003,《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22. 200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评价》,《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23. 2003,《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教育探索》第5期。
24. 2003,《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25. 2003,《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学科教育》第7期。
26. 2003,《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比较教育研究》第8期。
27. 2003,《建构课程的新理念》,《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28. 2003,《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外国教育研究》第89期。
29. 200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二作者),《教育实践与研究》第9期。
30. 2002,《再造教育的文化: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参考》第1期。
31. 2002,《21世纪英国高中课程取向探究》,《外国教育研究》第1期。
32. 2002,《课程评价:类型和模式》,《课程研究》第24期。
33. 2002,《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
34. 2002,《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外国教育研究》第6期。
35. 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教育评价》第6期。
36. 2002,《耗散结构理论与后现代课程范式》,《全球教育展望》第7期。
37. 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概念重建活动》,《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
38. 2001,《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全球教育展望》第1期。
39. 2001,《为成功而学习》,《课程研究》第1-2期。
40. 2001,《课程行动研究:理念、基础与需要》,《教育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1. 2001,《课程改革及其基本问题》,《课程研究》第4期。《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5月15日第6版全文转载。
42. 2001,《对课程行动研究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
43. 2001,《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
44. 2001,《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45. 2001,《课程设计取向研究》,《江苏教育研究》第11期。
46. 2001,《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全球教育展望》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47. 2001,《解读课程行动研究》,《上海教育》第14期。
48. 2000,《从教育领域的危机谈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江苏教育研究》第1期。
49. 2000,《对21世纪师范教育的思考》,《现代教育论丛》第1期。
50. 2000,《瑞典新的高中课程及改革特点与分析》,《课程研究》第1-2期。
51. 2000,《意大利的教育及存在的问题》,《学科教育》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52. 2000,《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教育科学》第3期。
53. 2000,《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54. 2000,《20世纪末德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学科教育》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0年7月19日第2版、7月26日第2版全文转载。
55. 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上)》,《学科教育》第4期。
56. 2000,《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教育选择》,《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57. 2000,《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外国教育资料》第6期。
58. 2000,《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比较教育研究》第6期。
59. 2000,《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60.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下)》,《学科教育》第12期。
(2000年以前略去)

B、学术著作
1. 2004,《课程与教学概论》(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 2003,《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体制》(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3. 2003,《国际普通高中课程解读》(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4. 2003,《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独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2001,《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2000,《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7. 2000,《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8. 1998,《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9. 1998,《教育大辞典(合编本)》(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1996,《中国教育大系》(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
11. 1995,《女性人格建构学》(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2. 1994,《课堂教学艺术论》(参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3.1994,《中国教育大系》(参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科研项目
1. 2006-2008,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委托研发的制度研究,项目负责人。
2. 2006-200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3. 2004-200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项目负责人。
4. 2004-2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项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要参加者。
5. 2003-2005,香港华夏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资助项目:研究性学习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6. 2002-2004,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研究项目:新世纪师范院校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7. 2002-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后现代主义与课程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8. 2002-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普通高中课程的比较研究,主要参加者。
9. 2001-20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
10. 1999-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世界课程改革研究,主要参加者。
11. 1998-2000,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
12. 1995-1998,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教育大辞典(合编本),主要参加者。
13. 1995-1997,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项目负责人。
14. 1995-199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5. 1993-199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教育,主要参加者

16. 1993-1994,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的中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17. 1990-1994,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大系,主要参加者。

学术获奖
1. 2006,《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
2. 2005,《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独立。
3. 2004,《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独立。
4. 2004,《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5。
5. 2003,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6. 2001,《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独立。
7. 2001,《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8. 2001,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9. 1999,《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10. 1998,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1. 1998,《教育学》,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2/3。
12. 1993,1960-1991年瑞典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江苏省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学术兼职
1.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课程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
3.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会员理事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学术交流
1. 2007,应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子建教授的邀请,1月24-31日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
2. 2006,作为特邀课程专家参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杭州。
3. 2006,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 Session presentation: “Classroom Ecosystem: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4. 2006,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派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研讨:“十一五”期间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设置目录。
5. 2006,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邀请参加2020教育发展纲要的研讨,北京。研讨《2020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6. 2005,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邀请参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北京。研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
7. 2005,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芜湖。大会发言:“多学科视野研究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8. 2005,过程思维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盐城。小组报告:“A Shift in Curriculum Perspective:Inspiration from Process Theory of Whitehead”。
9. 2004,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年会,扬州。提交论文《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一些思考》。
10. 2004,The Sixth Sino-Japanese Symposium on Teacher Education,Hong Kong. Session 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1. 2004,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昆明。主持小组讨论:“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12. 2004,2004教师教育论坛,北京。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13. 2004,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西安。小组讨论发言:“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反思”。
14. 2004,第九届全国教学论年会,北京。大会论坛发言:“课程与教学研究必须关注课堂生态”。主持小组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
15. 2003,第一届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海。小组报告:“专家援助与研究性学习”。
16. 2002,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厦门。小组报告:“教师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
17. 2002,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研讨会,青岛。主持小组讨论:“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与反思”。
18. 200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长春。大会论坛发言:“课程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
19. 2001,“携手更生校园”国际研讨会,香港。小组报告:“我们需要进行课堂的革命”。
20. 2000,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海。主持小组讨论:“后现代课程研究及其评价”。
21. 2000,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Baton Rouge,Louisiana. Paper:Curriculum Design Model and The Enlightenment.
22. 2000,Asia-Pacific Teacher Education,Tokyo. Session presentation: “Reflec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23. 1998,全国师专学术年会,昆明。大会报告“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24. 1997,97中国教育论坛,北京。大会报告“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http://202.119.38.50/edu/wx.htm)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05:38

汪霞:昨日打工妹 今日党代表


采访重庆代表团好几天,得知团里最年轻的汪霞代表,原来是个“打工妹”。
    年仅28岁的女代表汪霞,是重庆市公交一公司103路车队1120号车售票员。她带领的车组,第一个在公交车组上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承诺,第一个在市内全面使用普通话和英语、哑语全程服务……参加工作至今,汪霞从未与乘客发生过服务纠纷。1995年以来,汪霞个人受到乘客表扬600多次,每年乘客测评满意率均为100%。

    汪霞1993年高中毕业后,从老家璧山县只身到重庆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在公交一公司当了一名临时工售票员。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十分珍惜。1996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被公司特招为正式工,并于199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米车厢,春风化雨,汪霞把阳光般的爱心和周到的服务,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乘客,被誉为“十米车厢里的文明使者”。

    会议期间,汪霞聆听了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报告,与其他代表一起对报告进行讨论,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她还抽空到北京代表团拜李素丽为师,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汪霞代表告诉记者:“当上党代表的那一刻起,我就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幸福中。从一个打工妹到今天的党代表,想想这中间的跨度,心中就会涌起百般滋味。作为一名售票员,日常工作就是与乘客打交道。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与乘客的朝夕相处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奉献,知道了什么叫收获,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价值。只有真情奉献,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认同。”

    她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党代表,多么神圣的称号,我将永远珍惜这份荣誉。今后,我将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不负党代表的责任,在售票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途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 秦杰)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08:47

汪霞来到我乡指导工作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3月8日下午,上饶市副市长汪霞在副县长詹显华的陪同下,在我乡考察调研工作。

      汪霞听取了我乡07年来的工作汇报,并对我乡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随后来到我乡新建侨乡中心小学和少年之家,察看了解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工作。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09:54

汪霞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五大代表

在6月19日召开的安徽省工会代表会议上,铜陵市总工会主席潘工改和市青联委员、安徽天工集团工会主席汪霞顺利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五大代表。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13:19

宁波江北海峡旅行社有限公司 总经理 汪霞-总经理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15:49

汪霞与篮球的不解之缘


在今年的新生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大学四年,你可以选择在图书馆中不断充电,也可以选择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甚至可以不屑课堂上空洞的说教,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并且全力以赴,四年下来,就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汪霞,文学院中文系的大四女生,既非出身篮球世家,也不是篮球特招生,仅仅因为单纯的喜爱而与篮球相伴,不懈的努力使她在大学期间参加的三次文化杯篮球赛中取得两次冠军一次亚军。2004年,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并夺得女子甲组冠军。面对沉甸甸的荣誉,汪霞却说:“奖杯不能代表全部,重要的是过程,热爱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其间的受益良多只有自己去体会… ”

    12月6日晚,佑铭体育馆,汪霞带领文学院女篮以31比19战胜了城环学院,夺得第11届文华杯篮球赛的冠军。那一刻,文学院沸腾了,可是却鲜有人知道文华杯那几天对于即将毕业的汪霞来说正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文华杯一结束,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胜利的喜悦,汪霞又马不停蹄地准备参加招聘会了。

    再一次见到她是在11日的清晨。这一天,武汉在经历了近半个月的阴冷天气后终于放晴。而在文华杯结束的这几天里汪霞刚刚参加了在佑铭体育馆举行的招聘会并顺利地与家乡的湖南省重点中学——株洲八中签约。阳光透过树梢打在她的脸上,她的开朗的笑容在这冬日灿烂的阳光下更给人平添了一份温暖。

    用汪霞自己的话说“这几天真的很顺利。”此时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文华杯决赛时那种疲惫与兴奋,更多了一种大四毕业生特有的淡定与从容。

   “签下了工作,朋友都说我要开始过猪一样安逸的生活了,可越是这个时候,越觉得要学很多东西,大学时光过一天少一天,现在我每天和他们考研的一样都去图书馆,准备毕业论文。”谈到今后的大学时光,汪霞笑了笑说。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26:51

汪霞
广州品牌世界杂志社 编辑\\记者


联华快客 规模化下的亏损黑洞

联华快客的规模在本土便利店中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店数已经达到2000多家,树立了华东地区的绝对地位的同时,在华南地区的发展也势如破竹,成为仅次于7-11便利店的“榜眼”;华北虽然并不景气,却也在不断攻坚之中。但是,联华快客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是有规模无盈利,并且一直在变脸与扩张中挣扎,企图用差异化来寻求突破。但如此种种并不能改变便利店的多舛命运。

四次变脸

今年4月开始,联华快客传出消息,将把旗下经营数年的直营店(俗称“熟店”),转型为加盟店。据说,快客的在职员工和社会人士只要投资八万元就可以成为快客“熟店”的加盟主。这是联华快客自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变脸。历数快客的四次变脸,每一次无不是因为其局部范围的惨淡经营所致。尽管快客已经成为便利店中的一只大鳄,并且在局部区域实现盈利,但它的每一次转身,依然艰难。
1997年,联华超市开始发展便利店,为了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使用“联华便利”作为商号,利用联华超市的供应商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而且联华便利的招牌颜色和联华超市是相似的,不管从外观上还是经营内涵上来说,当初的联华便利都像个小超市。相对于联华超市来说,仅仅是店铺面积、营业时间和招牌有所改变。
2002年初,蔡立仁接手联华便利,着手为便利店“变脸”,将公司旗号变更为“联华快客便利”,并且主要用“快客”汉字和“QUIK”英文字母作为门店标志,门店招牌底色由蓝色改为醒目的红、橙、绿三色。将其目标消费者的定位主要放在15-35岁的人群。随后,针对消费人群的需求,快客便利对商品结构、陈列、设备等一系列内部经营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
2005年,蔡立仁为了突出LOGO的图案,淡化文字,又着手对联华快客进行“整容”,以朝阳图案作为品牌标志。与此同时,确定了时尚为快客的主攻方向,将目标消费群体重新锁定为时尚消费群。在网络选址上逐步加强高档社区、商务楼、高档宾馆等高端市场的网点开发。

扩张梦魇

扩张几乎成为所有便利店的梦魇。这既是其追求盈利的必经之路,又是给其带来巨大经营管理压力的罪魁祸首。逸马国际顾问集团总裁、便利店研究专家马瑞光认为,连锁企业盈利一定是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店内营业盈利,被称为显性盈利;另外一种叫隐性盈利,包括供应链管理、资本运作等获得的利润。而便利店的显性盈利所获得的现金流通常不足以支撑它的迅速膨胀,所以便利店主要依赖隐性盈利生存。隐性盈利的前提,就是有规模。
联华快客在频频变脸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扩张步伐。这一方面为它的盈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却加大了其管理难度和资金周转风险。
也有人认为,联华快客因为拥有联华超市物流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常温”物流,因此,大大降低了其配送成本和仓储成本,其盈利率应当比别的便利店高得多,其规模扩张压力也应小很多。但一些业内人士却并不赞同这点。在便利店发展初期,借助超市“自动补货系统”,由总部集中订货,能够保证基本的销售业绩,却减弱了门店的随机应变能力。而当达到几百家甚至上千家门店规模的时候,便利公司应当开始考虑新建配送中心,结合超市配送中心,大大提高配送效率。不仅如此,商品订货规则与补货系统也应发生新的变化,当便利店拥有一定规模时,应当逐渐给门店一定的订货自主权,把商品分为统管商品、必配商品和选配商品。统管商品由总部决定品种与要货数量;必配商品由总部决定品种,门店决定要货数量;选配商品,由门店决定品种和要货数量。只有以这种模式,便利店才可能在白热化竞争中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快客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扩张问题。目前,联华快客的开店总数已经达到2000多家,在长三角拥有便利店总数的半壁江山,实力已基本稳固;在珠三角联华快客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开店数升至榜眼位置,仅次于7-11。尽管如此,它的盈利仍成问题。在华东,拥有半壁江山的快客直到2004年才开始实现盈利,在华南、华北地区,联华快客的扩张速度仍然步履艰难,盈利日程更是遥遥无期。今年才从广州调任北京便利店总经理的杨爱国也坦言,联华快客在广州的扩张速度,离两年前300-500家的计划相距甚远。而且,联华快客所具有的海派连锁风格在华东、华北、东北等区域市场有较高的卖点,但在受港澳流行文化影响深远的广州市场,其受欢迎程度就大打折扣。因此,今年开始,联华调整了公司整体的发展策略。发展的重心,由全国范围内扩张,转移到在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巩固。上海、江苏、浙江成为该公司发展的大本营。理由是这些区域距离上海较近,购买力强,市场经济秩序比较好,公司对市场熟悉,并已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体系。快客便利店目前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杭州、宁波六个城市,没有进入新的城市的计划。

尴尬地位

不同于7-11的单纯背景和可的的光明牛奶企业背景,站在快客背后的是华联、百联(华联不久前被百联集团并购)。这种背景给它带来一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也让其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许多时候几乎沦落为百联集团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7-11本身是投资商业集团的主营业务,可的则被光明牛奶看作重要的渠道商,惟有快客,仅仅是百联集团很小的一部分。不仅并非主营业务,而且营业面积,效益贡献都不高,许多地区实现盈利都相当困难,这使它地位尴尬。

汪志林 发表于 2008-12-15 12:40:25

广东湖北商会会员部部长                汪 霞

一手毛笔字清秀可丽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议在联谊区设立"巾帼汪氏"栏目或者"汪氏同名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