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吾 发表于 2009-8-13 14:59:22

民间学者呼吁族谱申遗

民间学者呼吁族谱申遗
来源:    作者:奉天    发表日期:2009-1-13
你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家族中人现在哪里?每一个中国人也许都关心这些问题。修编家谱、探寻祖先――“修谱寻祖”行动正在海内外华人中兴起。日前,50多位不同姓氏的民间学者带着各自整理的家谱举行“中华族谱”研讨会,他们呼吁为“中华族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谱?现状
  民间修谱花费两三亿元
  日前,50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姓氏的代表来参加“中华大族谱”协会的研讨会。与其他研讨会不同,几乎每一位参会者都抱着厚厚的几大本书而来,这些都是他们呕心沥血整理的各自姓氏的“家谱”。
  长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告诉记者,目前修谱基本上分学院派和民间两个阵营。各大学和研究所里有一批教授和学者,他们从事国家课题的研究。但是有的学者感兴趣的选题也偏向民间性质,也并非国家课题。而民间学者一般都是对自己姓氏的家谱研究比较多,比较深入。一般都是用业余时间或者退休之后研究。
  据了解,不同姓氏的家谱正在民间悄悄修编。据中华大族谱协会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民间修谱、续谱的花费约在两三亿以上。一些姓氏家族不惜用10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联系全球宗亲修建该姓氏“统谱”。在各族修订自家家谱之外,中华大族谱协会等民间组织也正在努力,修一部全国的“大族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华家谱总目》正在进行。
  ●家谱?修编
  查阅满汉两种文字修家谱
  8年修印10卷家谱
  年近60岁的裴新生老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花费20万元,花了3年时间编纂的《中华裴氏宗谱》,这其中记录着他家族的繁衍过程、迁徙经历、家族历代名人、家训等诸多内容。裴先生说,为了编写这部族谱,他先是查阅家传的老祖谱,然后通过打听各种信息,走访全国裴氏聚集地,把家族遗漏的内容一点一滴地补充进去。他抚摸着这部家谱,说,“家谱有传承教化的作用,人活着不能忘祖,这就是咱的根呀。”
  来自鞍山的唐远德研究家谱已经8年。在这8年里,他花费3万多元到辽宁、吉林等地的图书馆、书店查阅满汉两种文字的文献资料,并到各地找到当地老百姓,寻找唐氏家族的有关信息。然后,回到家里进行分类整理后,进行电脑处理,最终排版印刷出了10卷《唐氏家谱》。唐远德说,寻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今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淡,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
  私密家谱印数有限制
  记者查看了参会人员带来的不同家族的家谱,发现如今家谱形式各有不同。记者发现,有的家谱中采用了过去的藤式结构,还有的采用了现在的表格等各种编排方法,关键的人物还附上了彩色照片。编纂家谱的蔡先生告诉记者,“老式的家谱内涵比较少,新式的家谱内涵丰富、信息全面,你看,这里面把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包括了,查起来特别方便。”
  在过去,妇女是不允许写入家谱的。但如今一些家族新修的家谱中把女性也纳入其中。记者看到,蔡氏家谱中女性和男性一样列入家谱,而其中不乏社会上的精英人士。
  据了解,家谱由于家族的特殊私密性,在印制一定量之后就不再重印。
  国图每天有人查家谱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每天都有为了修家谱而前来查资料的人。
  该中心工作人员郝瑞平称,有的读者远道而来,其中来自河南、江苏、广东的人相对更多些。“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历史上自己家族的记录。”郝瑞平也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在家谱中找到家族历史记录之后的兴奋。他曾经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来图书馆查阅家谱,想找到自己原来的姓。结果,他竟然在爱新觉罗的家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老人特别兴奋,回去把自己的姓重新改回了爱新觉罗。”
  记者了解到,修家谱与经济有一定关系,但并不一定是有钱人家才修家谱。有不少同姓人凑钱做这件事。经常来查阅家谱的人总是愿意找到历史上显耀的、有影响的人,和自己挂接上。
  据郝瑞平称,近5年来,国家图书馆新增了100多种家谱,其中以新修家谱为主。“多数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家谱提供给图书馆收藏。”
  ●家谱?申遗
  学者呼吁中华家谱申遗
  在轰轰烈烈的民间修谱行动中,日前,50余位民间学者集体呼吁,为中华族谱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中华大族谱协会会长、现居美国的老华侨黄秉聪称,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从夏代到今天,编修族谱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民间修谱工作困难重重,经费不足。按惯例,家(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但自抗日战争以来,有多少家庭能维系这个传统?如此以往族谱文化如何承传?此外,大量宝贵的家(族)谱资料已流落国外。“全球6万套(每套约10册)1949年前的中国家(族)谱中的1万多套收藏在海外。”
  “为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以立法的形式,对族谱文化加以保护,并尽快把中华族谱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鼓励民间修谱、续谱,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承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华族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黄秉聪说。
  针对这一呼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称,如果要申遗,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并递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等。
  现代人修谱 是文化寻根
  常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认为,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修家谱由来已久,但多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长期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博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历史上,家家都有谱,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体现。而现代人修家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寻根。这一活动从1978年开始,先是海外很多华侨与故土几十年断了联系,通过家谱来寻亲、认亲。之后发展到更多的大陆人也加入到“文化寻根”活动中,这体现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来寻求中国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归宿。

亮翁 发表于 2009-8-13 16:32:47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家家都有谱,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体现。

现代人修家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寻根。体现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来寻求中国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归宿。

==================================================

-------精辟高论!

汪仕选 发表于 2009-8-13 19:44:27

值得弘扬,赞同!树高千丈,皆系于根,人之延续源于先祖,国家宏盛也有家姓之力啊!

汪高山兵官 发表于 2009-8-31 16:19:59

你可曾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自古有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谁没有家,谁不爱自己的家?无论是海外赤子,还是国内移民都不会忘记"家".家族的兴衰与每个中华子孙息息相关.......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家谱即家史,她公正地记载着各姓的荣辱史.我们的家谱生命力极强,历经纷纷战火,十年文革的浩劫,却依然保留下来,实属我族之大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富强,民生得益,香港澳门回归,雪百年国耻,国共再度合作,谋求中华复兴,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更好地把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时不我待.运用高科技手段,编修(中华汪氏统宗谱),就必须齐心协力把汪氏宗亲网办得更好.众人划桨开大船,要充分发挥广大网友的才智,对汪氏宗亲网的不断巩固提高,多提宝贵意见.我们支持申遗.....

admin 发表于 2009-8-31 21:16:31

中国文物申遗成本数以亿计 但愿不是走形式(图)   



   有媒体报道,由四川东方佛都公司开发建设的东方佛都主题公园,正在按1比1的比例复制高37米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这个主题公园集中复制的大小佛像有3000多尊,均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乐山大佛—麻浩崖墓保护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痛心地指出,复制的巴米扬佛降低了乐山大佛作为历史文物遗址的深远涵义,破坏了乐山大佛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而在此前,同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遇真宫发生“1·19”火灾。再往前推,泰山、黄山、武陵源,或建缆车修索道,或在不适当的地方建宾馆商店,或滥建人造景观、以遗产为招牌招商引资,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申遗”热情不减,目前中国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近百个,踊跃的申报队伍要排到2008年。一边是不断破坏,一边是积极申请。有专家指出,中国现有的28处世界文化遗产应立法加强保护,建立全国性的协调机构,否则新的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那天就是其遭受破坏的开始。

    世界文化遗产频遭厄运

    “世界文化遗产应是: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现实的或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主任介绍,“二战”后,现代化进程迅猛如潮,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变化。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况》。如今已有占世界绝大多数的162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已有690处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3个最著名的古迹——长城、紫禁城、西安兵马俑率先登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至今己有28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数目排列在意大利、西班牙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但在80年代,中国人的世界文化遗产观念还相当淡薄。当时,法国雪铁龙公司策划在中国拍一个汽车广告,要将雪铁龙汽车开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东段起点的“老龙头”。虽然文物部门极力反对,但最终获相关地方领导批准。

    然而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仅十几秒,即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但近年来与世界文化遗产有关的负面新闻也在与日俱增,长城被破坏、敦煌莫高窟壁画脫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残破、孔府孔庙孔林被淹、黄山泰山建索道以及张家界武陵源、九寨沟游客过多等消息频频传出。

    有关资料表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除了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中最普遍的影响就是失控的旅游开发。中国风景区80%左右都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按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不少名胜风景区早已“超标”。尤其是近十几年的错位、超载开发,不少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其结果导致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大型游乐场。

    “申遗”成本数以亿计

    当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镇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创造出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许多业界人士方恍然知晓,原来打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无疑于拿到了“国际通行证”,能享有全球知名度,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并享受国际援助、技术支持、免受战争或人为破坏等一系列的优惠待遇。2000年,国家旅游局更是将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景区作为主打产品向国际市场推广,很多海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

    一组数字常常被人们提起:山西平遥在申报之前的1996年,国内游客只有10万人次,门票收入10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250万元。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2000年,这几项收入则分别猛增为63万人次、780万元、7800万元,分别是1996年的6.3倍、7.5倍和6.2倍。

    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主任认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着特殊意义。事实证明,任何景点、任何地方一俟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立即身价大涨,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和丰厚回报。”

    然而,当大多数景点在品尝着甜蜜的申遗成果时,显然不应该忘记当初申遗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和痛苦期待,以及为扫平申遗大道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河南龙门石窟由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市政府投人一亿多元,拆除了南门外的中华龙宫、环幕影城、部队营房及各种不谐调建筑。四川都江堰为整治文化环境,拆掉了价值大约2.2亿元的建筑。武夷山在申报遗产中也花了一个多亿。清东陵投资了近亿元。连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两个小村落,也投人了600多万元用于整治环境。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湖北武当山、重庆大足石刻等无不如此。

    中国“申遗”得零分的警示

    本网记者注意到,与申遗有关的词往往是“全体动员”、“全力以赴”、“竭尽全力”,而与破坏遗产有关的词则是“一把大火”、“三根索道”、“几座宾馆”等,从这些词看来,申遗之难和破坏之易,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人眼里,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摇钱树’,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肆无忌惮的破坏随之而来,忘记了申报成功后的管理与保护更为重要。”谈起国内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林源祥教授倍感心痛。

    但中国申遗热潮并没有任何降温的迹象。

    今年以来,当大家的目光都被武当山遇真宫的“1·19”大火和四川乐山的巴米扬大佛事件所吸引时,另几件申遗新闻却被忽略:宁波市正式启动了“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说”向联合国申请“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少林功夫也将申报联合国第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东省的粤剧、广东音乐和粤菜也将开始申遗。

    那边中国申遗热潮涌动,这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泼起了冷水:世界文化遗产没有终身制,如保护不善,即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也将被清扫出库,即“摘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先生对本网记者说:“要到中国出台更有效的保护措施时,(联合国)才能提供更多的名额。”

    事实上,联合国遗产委员会早已多次对中国发出了警告。张家界武陵源因景区商品化遭联合国遗产委员会警告,黄山、泰山景区也步其后尘。而被认为最严重的警告是在2002年6月27日,那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将9处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而中国竟无一处入选,对于这次“大考”中国得零分的表现,新华社消息发编者按惊呼: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令人震惊的,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肯定这个结果与我国各地频频破环世界文化遗产有关。但一些地方拿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之后,不加珍惜,过度开发,乃至肆意破坏,令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频频发出警告,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林源祥认为:“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但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自始至终都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实也并不反对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开发,是破坏性的还是保护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开发和利用措施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木卡拉先生举例说,如果是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就应该按照它在古代时的功效来进行,这才是合理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

    木卡拉先生认为,按照现在的情况,中国的某些遗产项目只注重申报,不注重保护,很有可能无法通过联合国方面六年一次的检查,而被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木卡拉先生建议中国暂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暂缓申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能否考虑先尽快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和监控体系,让更多的专家参与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管理中来。”木卡拉说。

    理顺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多由当地成立的旅游公司经营管理,有的则由外地公司与本地合资成立公司经营。有的公司还是上市公司。由于企业不适当地追求利润,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和必要的知识,所以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曲阜三孔古迹惨遭撞毁和大规模水洗便是明证。

    专家告诉本网记者,导致上述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部门进行协调统管。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林源祥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政出多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这三类遗产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业务”,不仅叠床架屋,有时又相互掣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现行管理体制导致为利益一拥而上,而保护工作则无人问津;或者是有保护责任者却无权无钱,徒唤奈何。

    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林源祥建议: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首先,要吸取国外相关规定和条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订出符合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另外,我国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管理,“多龙治水则治不好水”。因此,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成为当务之急。除此之外,开展遗产地定期监测、设立世界文化遗产基金、培养世界文化遗产专门人才等,也应立即提上日程。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面临着愈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国际上日益紧缩的申报限额和国内遗产保护不力开发过度,以及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第26届会议上,我国没有一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都预示着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驶下快车道,进入正常轨道。今后的申报工作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适当地修正自己的期望值,遵照“少而精”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适当地修正自己的期望值。仇玉平

    千龙新闻网2003年3月1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学者呼吁族谱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