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9-8-15 19:58:24

格高意古如诗画——记青年陶刻壶艺家汪成友

<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格高意古如诗画<span lang="EN-US">——</span>记青年陶刻壶艺家汪成友</font></span></b></p><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笔者来到太湖之滨盛产紫砂的西望村。美丽的太湖烟波浩渺、帆影点点,跟随村落中传来阵阵制陶的敲泥声,笔者走进汪成友先生的工作室。此刻,他正在紫砂坯体上铭文作画。坐下品茗片刻后,便开始了我的采访工作。</font></span></p><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  汪成友,优秀青年陶艺家,徐悲鸿故居纪念馆工艺美术师。1975年生于河南固始的一个书画世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少年时曾接受严格的书画基础训练,后跟其伯父<span lang="EN-US">——</span>著名画家凌晨学习国画艺术。1992年定居宜兴,涉足紫砂壶设计、制作和装饰。之后进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瓷装饰设计。10多年来,他刻苦习文练字,陶冶心灵,潜身艺海,探求紫砂壶艺和陶刻艺术的真谛。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终于修成正果,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制壶技法和高超的陶刻装饰技艺。</font></span></p><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  汪成友的壶艺作品以传统、古朴为基础,造型典雅,构思新奇,工艺精湛,讲究壶嘴、壶把的和谐,追求作品的精气神韵。他的陶刻作品构图严谨、画面生动、字体多样,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画面装饰既有大自然中美丽的山水、树草和花鸟,又有各类吉祥图案、历史人物肖像和诗文画赋。他用刀娴熟,因材施刀,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粗处大刀阔斧,细处精雕细刻,粗细结合,刀到画成。充分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他的代表作<span lang="EN-US">“</span>饮中八仙壶<span lang="EN-US">”</span>以优质天然清水泥为原料,采用传统<span lang="EN-US">“</span>石瓢<span lang="EN-US">”</span>造型。壶身装饰以唐代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为题材,铭有贺知章、李适之、苏晋等八位名流在山水之间饮酒作赋的图案。人物面部表情、动作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壶集陶艺、诗词、书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品位和观赏、收藏价值。</font></span></p><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  汪成友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span lang="EN-US">“</span>饮中八仙壶<span lang="EN-US">”</span>分别荣获2002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和2004中国武汉茶博览交易会金奖;<span lang="EN-US">“</span>黄山烟云壶<span lang="EN-US">”</span>等多件力作分别在《壶中天地》、《当代紫砂中青年英才集》等多种书刊上发表;他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业绩,被《宜兴日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作过专题报道。</font></span></p><p style="BACKGROUND: #f0f7fd; LINE-HEIGHT: 18&#46;75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font style="FONT-SIZE: 16px"><span lang="EN-US"><a href="http://photo&#46;blog&#46;sina&#46;com&#46;cn/showpic&#46;html#blogid=024019f50100eb5j&url=http://static5&#46;photo&#46;sina&#46;com&#46;cn/orignal/024019f5g7086445c6b14&690"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tatic5&#46;photo&#46;sina&#46;com&#46;cn/bmiddle/024019f5g7086445c6b14&690" /></a></span></font></span></p>

大风 发表于 2009-8-15 19:59: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24019f50100eazj.html


天下固始人第195期(汪成友)

写意刀笔绘人生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固始人足迹遍天下,天下固始人多风采,《天下固始人》栏目,为您讲述天下固始人的故事。

在有着“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来自我县方集镇的汪氏三兄弟自学成才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哥汪成琼成为“国礼大师”,小弟汪成友也因在陶刻技艺上独树一帜,年纪轻轻就在紫砂工艺界占有了一席之地。本期《天下固始人》节目,为您讲述汪成友钻研壶艺、扬名陶都的故事。

[字幕:写意刀笔绘人生]



(解说)汪成友的家就在太湖边上。工作之余去湖边散步,是他到宜兴后的生活习惯。也许是因为追求时尚、随性的生活方式,才使他的紫砂壶作品极富个人色彩。

[同期声 汪成友]



“创作呢我也根据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想怎么刻就怎么刻,也不管客户他们是怎么想的。”

   (解说)正是这种以写意见长的创作方式,让汪成友在紫砂界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在17年前,高中毕业的汪成友初到陶都,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同期声 汪成友]

“开始来的时候我们也是很困难的,租的很破的房子,说句实话那都是死过人的没人住的房子,所以房租很便宜。屋檐下也蹲过,也在别人那借宿过。”

(解说)那时,汪成友的两个哥哥汪成琼和汪成林已经来到宜兴,靠给别人画画和在紫砂壶上刻字为生。然而他们微薄的收入只能填饱肚子,哪有能力照顾年轻的弟弟?

[同期声 汪成友]



“我哥的意思是,你先去打工挣点钱,晚上学习画画,紫砂慢慢地边挣钱边学。”

(解说)汪成友却执意要学做紫砂壶。大哥以自己的经历提醒他说,没有一个宜兴人会教一个打工者学做紫砂壶。汪成友听了不以为然,他觉得凭自已琢磨,也能学会做壶。

[同期声 汪成友]

“做第一把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壶的壶身做出来,也不成样子,圆的不像圆的,方的不像方的,乱七八糟,扎了一个壶嘴壶把,做大概有五六十个之后才成形。”

(解说)这样“闭门造车”的学习方法根本学不到制壶的技艺。汪成友便换成另一种学习方式。

[同期声 汪成友]

“我住的那个地方都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到处都是做壶的,到处去看。都是靠偷学别人的东西,别人做壶的时候,你坐在旁边偷看,有些人甚至你去看,他就不做了,就陪你说话。时间长了,再找一些高手指点啊,时间越长我们认识这些人也越来越多,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逐渐靠这种方法向别人去学习。”

(解说)不久,汪成友便卖出了自己的第一把茶壶。

[同期声 汪成友]



“到93年春天之后,就有人买我的壶,当时卖掉一把壶心里也很开心,我的壶终于可以卖到钱了,那时候才卖35块钱一把,然后我就继续做。”

(解说)虽然短时间内学会了做壶,但是汪成友觉得要想在宜兴立足,就应该在陶刻刀法上有所成就,这样既避开了和当地人竞争,又能发挥自己的书画特长,也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学习陶刻技艺。

[同期声 汪成友]

“我开始先用毛笔在上面照着书上的图案画上去,再照着刻上去,开始一刻出来,我大哥说你刻的像老鼠咬的一样,最后慢慢的一刀一刀刻,找那些没用的壶多刻一下,看看每一刀刻的有什么效果,每一刀要用多少力,把每一个刀磨成什么样,它会刻出什么样的效果,时间一长了就掌握里面的技巧了。”

(解说)受家庭的影响,汪成友拥有比较扎实的美术根底,加上汪成琼的悉心指点,汪成友的陶刻技艺不断进步。

[同期声 汪成友]



“93年下半年之后我就自己单干了,都想自力更生嘛,最起码生活要自己能自理,不能都靠兄弟他们,最起码能稍微挣一点钱,能维持一下生活。”

(主持人)学艺不精,涉世未深的汪成友自立门户,他能否创出自已的一片天地呢,广告之后接着为您讲述。

(解说)汪成友在太湖边的西望村租了一间民房,当做自己的工作室,专心制壶、刻壶。

[同期声 汪成友]

“我卖壶还有一个特点是自己做自己刻,这也是一种特色,别人的壶都是光的,没有字画,没有东西,内容太少,我的毕竟多一些字画,多一些新的内容,所以跟别人的也不一样。”

(解说)在有着悠久制壶历史的西望村,年纪轻轻就独自创业的汪成友不光陶刻有一手,艰苦生活磨砺出来的品质也是有口皆碑。这让世代以做壶为生的当地姑娘汤晓亚怦然心动,然而他们的感情进展并不顺利。

[汪成友的妻子 汤晓亚]

“亲戚朋友都反对,都过来劝我,我妈都叫他们来劝我,当时不同意,时间长了看我是很坚决的,所以后来也就没反对了。”

(解说)但是汤家人提出来一个条件:要汪成友在当地建一套房子。这对汪成友来说,无疑是比学艺更大的考验。

[同期声 汪成友]



“那时候钱也不够,有些体力活都是有空了自己来做,尽量不让别人去干,我自己去干,比如搬运一些砖头啊,都是我们自己来搞,为了省这一点钱。我们晚上是做壶,雕刻,白天在工地上,力所能及的东西,天天都在忙里忙外的,天天累得腰酸背痛的,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房子建了三四个月,房子建好之后,装一个门窗都很困难,都没有钱。”

(解说)在汤晓亚的帮助下,汪成友东拼西凑,历经艰辛,终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两层小楼。结了婚对汪成友来说,不仅是感情找到了伴侣,事业上也多了一名得力助手。

[同期声 汪成友]

“结婚了之后,我就一心自己在创造自己的作品,我每天要练习两三个小时的书画,还要做壶,每天还要创造一些作品。有时候很多作品是我和她合作的。在造型上,我是比较追求大体,她呢追求细节,就这样两个人配合到一起。”

(解说)有了妻子的大力支持,汪成友更加专注于陶刻刀法的研究。他废寝忘食地练习书画和陶刻,同时致力于紫砂壶造型的创新。从2004年起,他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2004年4月,他的《饮中八仙壶》、《香山九老壶》、《八骏壶》等作品先后在一系列国内艺术品展中荣获金奖。

2005年《饮中八仙壶》、《得福壶》先后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2006年,汪成友荣获“中国当代紫砂百杰”荣誉称号。

[同期声 汪成友]

“我的重点放在书画和陶艺结合上,书画和陶艺结合是我的特点,是我的特色。我比较喜欢旅游,旅游之后我就根据这些景点创作一些作品,比如我去了武夷山,就创作了一个玉女峰,去了桂林就创作了象鼻山,我的江南风情就是根据我们宜兴当地的山水,风景创作一些小桥流水人家,有房子,有小船,有小桥,这些江南水乡的一些特点。”

(解说)汪成友不光把山水画写意的手法引入陶刻,还突破了传统紫砂壶靠仿制为主的制壶工艺,进行大胆创新,使自己的工艺紫砂壶做到了“把把不同”。

[同期声 汪成友]



“做一个壶一定要有文化的气氛,你自己做一把壶,刻一个图案,要表达你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境,你自己要理解,你自己要有文化内容。”

(解说)汪成友年少成名,作品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品收藏者的追捧,价格不断攀升。成都、洛阳等地的艺术家还经常为他举办壶友会。

[同期声 汪成友]

“壶友会是跟一些艺术家交流,他们的艺术都值得我去学习,对我作品的影响也是很大。”

(解说)紫砂壶让汪成友从“穷小子”变成了工艺美术师,虽然到太湖边上散步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回首十几年的学艺之路,汪成友心绪难平。

[同期声 汪成友]

“能够从穷困的山区,那时候穷得饭都吃不上,能够走上今天这个地步,我也感到很满足。我的作品一半是陶冶情操,我很喜欢紫砂,我也特别喜欢紫砂工艺,我也不想去做别的事情,只要紫砂能把生活维持下去,我是绝不会去做别的事情。”

(主持人)汪成友今年只有三十四岁,许多人像他这个年纪还在学艺的阶段。与他们相比,汪成友无疑是幸运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面对成功的平常心,汪成友的未来值得期待。

大风 发表于 2009-8-15 20:06:02

汪家三兄弟从谋生到创业的经历(2009-08-05 11:22:04)标签:汪成友 成友陶艺 宜兴紫砂 紫砂壶 国礼紫砂壶 紫砂 文化   分类:人生之路

 在具有“紫砂之乡”美誉的宜兴市丁蜀镇,随着近年来陶瓷行业的不断繁荣兴盛,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员,他们有的在当地陶瓷企业打工,默默挥洒自己的汗水;有的通过参与陶艺创作,逐渐融入紫砂界,为“第二故乡”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汪家三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汪成琼、汪成林、汪成友三兄弟怀着美好的梦想从河南老家来到宜兴“闯世界”。当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身上几乎已是身无分文。“当时的处境相当窘迫,什么样的苦都吃过。”汪成林回忆说,刚开始他们以作壁画为生,工作报酬很低,有时一个星期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甚至一包榨菜就是一天的菜。三个人睡过马路,在老乡那里寄宿过,也住过学校教室。直到后来有人来请他们去给紫砂壶刻字绘画,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起初完全是为了谋生,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个人爱好。”汪成琼说,刚开始很多人都对他们投来怀疑的眼光,认为外地人从事紫砂行业,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兄弟三人就偏不信这个邪,立志要在紫砂界闯出一条新路。由于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他们逐渐将紫砂壶的实用性和中国传统艺术有机融为一体,绘、刻在紫砂壶上的图画栩栩如生,让紫砂文化散发出了新的光彩,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选送评比中,老大汪成琼选送的作品由于集书法、绘画、篆刻、诗词和紫砂陶艺等为一体,从参选品中脱颖而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各国领导人。汪成琼自豪地说:“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宜兴紫砂界的骄傲。”
  “虽然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如果没有宜兴紫砂这个平台,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繁荣发展紫砂文化,我们也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到名声渐起的紫砂艺人,汪家三兄弟和宜兴紫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他们三人都已在当地成家立业,扎下了深根。“紫砂既属于宜兴,更是属于全中国的。”汪成林说,“任何一种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和包容性,发展前途才更为广阔。”他相信,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各界对紫砂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大,宜兴紫砂行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繁荣和昌盛。

                                                                      来源:无锡日报(闵德强)

大风 发表于 2009-8-15 20:06:50

我的个人简介(2009-08-05 10:51:00)标签:汪成友 成友陶艺 宜兴紫砂 紫砂壶 国礼紫砂壶 紫砂 文化   分类:我的个人简介

砂海从艺录 :
汪成友,陶源斋主人。1975年生于河南省艺术世家,幼承家学,稍长入室于著名书画家凌晨,受到严格的理论与技艺的系统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92年起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及装饰创作。200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在陶瓷史、紫砂造型、创作理论诸多方面得以整体提升。同年7月宜兴徐悲鸿故居纪念馆聘为工艺美术师。
我的壶艺追求:抒说壶艺心语,体适茶人手感;造型古朴典雅,且富新意;装饰着眼全局,壶型色彩、画面创意、书法形态、图案花纹,统一设计、协调和谐,力求作品的整体美;书画题材丰富多彩,真草隶篆、人物山水、花卉鸟兽,不仅广为涉取,且有独到探索;陶刻用刀多变、刀随笔意、独辟蹊径,直追中国水墨画的笔墨神韵。把陶艺、诗词、书画、金石融为一体,把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融于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之中,这是我真诚尊重壶友、真诚对待艺术的人生理念。
近二十年的耕耘,我相继得到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的职称,现为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外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等,并在紫砂艺人中荣获“中国当代紫砂百杰”的称号,作品在参展中曾多次荣获金奖、银奖,这些职称及荣誉是对我艺术生涯的认可与褒奖,是劳动的阶段记录,而不是目标,作品的艺术品质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倍加珍视各界壶友和藏家对我作品的青睐,对我“把把壶都在创作中”的肯定,由衷地感谢壶友、藏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
2002年6月,《泉韵壶》在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铜奖
2002年7月,宜兴徐悲鸿故居纪念馆聘为工艺美术师
2004年4月,《饮中八仙壶》在中国武汉茶博览交易会荣获金奖
2004年6月,《三脚乳鼎壶》在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茗壶展中荣获金奖
2004年9月,《香山九老壶》在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金奖
2004年10月,《罗汉说法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展荣获中陶.方圆杯金奖
2004年11月,《画龙点睛壶》在北京国际工艺品.礼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2005年3月,《饮中八仙壶》为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5年6月,《得福壶》为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5年6月,《大容天壶》在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精品茗壶” 展中荣获金奖
2005年11月,《八骏壶》在第二届中国(福建)国际茶叶交易会茶具大赛荣获金奖
2006年6月,荣获“中国当代紫砂百杰”荣誉称号
2006年6月,《五虎壶》在中国当代紫砂精品展中荣获金奖
2006年9月,《集思壶》在中国(东莞)国际茶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荣获金奖
2007年8月,《江南春(陶刻)》参加宜兴陶瓷界手工制作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2008年6月,《赤壁帆影(陶刻)》参加宜兴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10月,《暗香壶》在中国茶业博览会精品茗壶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9年5月,《集思(陶刻)》在中“2009河南首届紫砂艺术节” 荣获金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格高意古如诗画——记青年陶刻壶艺家汪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