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iger 发表于 2009-8-24 15:06:56

忠护庙的故事之六:巴慰祖故居

                  忠护庙的故事之六:巴慰祖故居
    走进鱼鳞街,过狮子桥行50米,路左侧呈现出一座高宅大院,水磨砖雕门楼,黑漆大门,同周边低矮的的店铺式民宅迥然不同。大门上方挂着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杜诚2000年题写的匾额:“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藉、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等,为清代著名篆刻大师,与程邃、胡唐、汪肇龙并称“歙四子”。巴慰祖多才多艺,通诗词,精隶书,善画山水花鸟,并怀仿制青铜器的绝技,还雅爱收藏,珍藏了众多古玩和书画珍品。但他主要成就还是在篆刻上,少年时即喜刻印,又爱研究古鼎彝器文字,对秦汉石刻临摹甚勤,能抚刻尽肖。尝自云:“糠粃小生,粗涉篆籀,读书之暇,时操铁笔,金石之癖,如同嗜痂。间又以己意,仿为钟鼎款识,加干支与记人姓名于石上,寥为有识者所见,而加推许。”巴慰祖治印初学皖派大师程邃,后来改学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缜密,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卓然成为篆刻大家。他的印作构思精巧,工致挺秀,章法多样,富于变化。印风与程邃相近,风格却更为淳朴规范,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据说歙县博物馆藏有一方巴慰祖自刻的“莲舫”铜印,庄严典重,温厚静穆,上密下疏,平稳自然。巴慰祖著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于世。
    巴氏的族谱早已毁失,现在人们所知巴慰祖的事略,主要来自与巴氏同年的汪中《述学别录•巴予籍传》中所记的那一段简略而又传神的文字。文中提到巴慰祖的先祖迁自四川,巴慰祖“故富家,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纤而皙”,除书、画、印以外,能琢砚造墨,仿铸铜器,好棋及驰马度曲。巴氏世以盐业和行医为主,巴慰祖虽曾有“候补中书”的虚衔,然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都活动,又曾在武汉居留,也都因为与盐务有关。晚年贫病,竟至客死扬州。现在正门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出偌大的“官盐”字样,令人想象当年这座旧宅曾经有过的盛况。
    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二层三进,四个天井,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跨进黑漆大门,前进为客厅,高大敞亮,四周挂满字画,玻璃柜中陈设着各种印章,供篆刻爱好者揣摩研究,据说楼上还陈列着不少珍品。客厅偌大的梁柱很有气势,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梁柱均为银杏木构,不仅木质缜密坚固,而且由于银杏木的异味,可防虫蛀蚁患;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形刻古朴,别有特色。客厅较小,两旁是住房;后进更加窄小且低,尽显明代建筑风格的简朴,整体结构类似中进,而黧黑的梁柱表露历史更加久远。现今巴慰祖故居的主人巴雨告诉我,前后三进分别建造于清康熙年间、清顺治年间和明万历年间,这真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馆的又一大看点,同一幢房子,可以领略三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这不仅对喜爱古建筑的人士、就是对我们这样的门外汉也颇有吸引力,可以长进知识。
    站在这座具有浓郁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宅里,追寻着古徽州一代篆刻大师的踪迹,脑子里浮现出汪华、朱熹、渐江、陶行知、黄宾虹、张曙、王仲奇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是他们和众多有名或无名的前辈不懈地探索开拓,创造了如此灿烂和辉煌的徽文化,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启示后人奋进,无愧于徽文化发源地的这方水土。
                                                       写于2009年8月20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忠护庙的故事之六:巴慰祖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