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10-5-18 21:15:40

转:王南宁:我的父辈汪 锋人物专访

王南宁:我的父辈汪 锋人物专访 2009-09-07 16:12:04 阅读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父亲出任甘肃省委书记后,为解决饥荒日夜呼吁求助——

他用省下的粮食救人,自家却断了顿

王南宁




  ■ 汪锋夫妇与女儿王南宁在一起





  1961年,饥饿阴影还笼罩着甘肃。我们从周围人的交谈中知道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甘肃是全国灾情最严重的省份,天灾加上人祸,老百姓陷入饥荒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半梦半醒时,总听见父亲在电话中激动地呼吁着,他给周总理打电话,要粮;给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打电话,要车皮;还给新疆打电话,给陕西打电话,求助兄弟省市,求助他的好友们——调粮!紧急调粮!

  汪锋

  生平简介

  1910年-1998年,陕西省蓝田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西省委军委书记、红二十六军代政委、关中特委书记、中共中央陕西省委特派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军事部部长、省工委书记、鄂豫陕边区党委书记、边区政府主席兼军区政委等职。

  解放后,历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民委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等职。是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委员。

  作者简历

  王南宁,汪锋同志之女。1949年5月生于鄂豫陕根据地。老三届、插队知青、工农兵学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6年唐山大地震当天毕业到达北京。半生在《人民文学》杂志当编辑,退休后在老槐树下务农。

  自认人生最大的成就:得与共和国同龄并荣辱与共。

  1在北京

  地窖里摆上行军床

  

  1954年,我们随父亲从西北调往北京,爸爸当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1959年,中央派父亲去宁夏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随后他担任了自治区第一任的党、政、军一把手,这是他又一次担当地方党务、政务工作。父亲多次说起,中央给他定的工作时间表是“三七”开,即一年里30%的时间在宁夏,70%的时间在北京。这样身兼二职“跑通勤”的日子大约过了两年多。

  进北京后,民委把我们安排在西城区屯绢胡同30号。这里原是一座王爷府,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全家住前院正房,我家占后花园,另有一职工住“中院”,后花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假山。

  夏天时,父亲很胖,很怕热。那时没有空调,实在炎热,他就让公务员张玉和叔叔蹬个平板车,去冰窖口拉一块大冰块回来,用一个洗衣服的大木盆盛着,放在客厅里。冰慢慢地融化,屋子里变得很凉快,父亲和我们一起席地而卧,冰盆里还摆着瓜果……

  但是大多数的周末中午,我得去“山洞”里找他。清朝的那位王爷修建后花园时,在假山底下修了一间密室,没有窗户,黑咕隆咚的。夏天里面非常凉爽,那年月没有冰箱,买点菜放在地窖里,很久都不会坏。可是父亲却在里面摆了一张行军床,一个铁的折叠桌子。夏天的中午他就在里面午休、练字。

  我家的公务员张玉和叔叔是个非常勤快忠厚的“老北京”,他负责收拾父亲的屋里院外,买菜收发,周末接送我们去学校,放假时蹬个平板三轮车把我们的行李拉回来。当我们最后离开北京,搬家去兰州时,仅张叔叔收集的旧报纸就卖了整整一大卡车,共计收入200元。当年我们都认为那是一笔十分丰厚的收入,只有父亲一个人不这么想,他说:“太可惜了,它还有资料价值。”

  2灾荒年

  给“右派”送去救命粮

  

  解放后国家的经济模式最初是“供给制”,后来有了工资,粮食定量

  供应,凭粮票买粮,饭量小偶尔就有剩余粮票,有人拿到黑市换点鸡蛋或其他生活小用品,可我家的公务员张叔叔,就把攒下的粮票都买成粮食,一袋袋藏在后山书房里。

  有一天,父亲非常神秘地对母亲说:“叫娃们敞开肚子吃吧,还有12袋白面呢!”这个场景和12袋白面这个“天文数字”,我这一辈子都牢牢记在脑海里。父亲说这话的小心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在举国挨饿的灾荒年,他发现了家里有这么多的存粮,尽管这是全家人自己的合法定量,是从牙缝里被公务员无意攒下了,这些粮食可以让孩子们安度饥荒,这是父亲的欣慰,可他是共产党员,是领导干部,老百姓在挨饿,这些粮食让他感到心里非常不安。

  但是,不久我们却陷入饥荒中,家里原有那么多存粮,我们却突然断粮了,连母亲也保持沉默不给个解释。这个原因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才从大字报上知道了真相。记得有一天,我和同学去兰州的西关什字看大字报,那是兰州城里第一批刚刚刷在大街上的大字报,大多是标语口号,有一张写得密密麻麻,意思是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汪锋,阶级阵线不分,困难时期到甘肃上任伊始,便去看望“地、富、反、坏、右”分子,还给他们送白面,挽救他们的“狗命”云云。

  前两年,我遇到了邓宝珊将军

  的外孙子左都都,他突然对我说:“我婆(邓夫人)到死都说困难时期,要不是你爸代表组织送了一袋白面,我们早就饿死了。”听了这话,我急于辩白:“那不是组织给的,那是我们家自己攒的面!”左都都他不信,那时一袋白面太金贵了,是救命的粮食,谁舍得送人?可是我爸爸就这么做了,他了解有些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人生活极为艰难,一碗面就是一条人命。父亲从北京启程,带走了家里所有的存粮,虽然他知道他的娃儿们即将没饭吃。我相信他把一袋袋白面送人时,一定说了“我代表组织……”。

  3在甘肃

  心系百姓奋不顾身

  

  我的跌宕人生,就是从父亲去甘肃工作开始的,那一年我12岁。

  记得一个秋天的傍晚,父亲打电话给母亲说:总理让你带孩子们都来吃饭。1960年举国都在灾荒中,周总理请吃饭可是天大的喜事儿,吃饭的地点在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那顿饭吃什么、怎么吃的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吃完饭,母亲心存疑惑:父亲一早出门谈了一天的工作,晚上总理请吃饭,还关照一定带上孩子们,看来一定是有大变动了。记得他们的对话十分简洁,母亲仅小声问了一句:“怎么了?”父亲也

  只回答一句:“不去陕西,去甘肃。”他们不再言语,各有各的心思。

  1961年暑假,我母亲经联系把我和我妹“捎”去兰州我父亲那儿过暑假。到了兰州见到了我父亲,这时发现同去列车上李金德的一个孩子得了肝炎,父亲因此将我和我妹送到西北民族医学院的校医室“留观”,其实我们是被当了“人质”。父亲“老谋深算”,立刻上北京,用软(说服)硬(扣押“人质”)手段将我母亲从北京迁到了兰州,从此我们的户口转到了兰州。我母亲在北京是正厅级干部,可到了甘肃,我爸“利用职权”给降成了副厅,任省委副秘书长。

  甘肃的饥馑太严重了。父亲去了兰州大学,学校一片狼藉,桌椅板凳都被劈柴煮白菜吃了;他去了原子基地,专家们身体浮肿,他只能弄些黄豆让他们增加蛋白质;他去了黄河以北的军工厂,工厂无法生产。他问我:学校食堂孩子们吃什么?我说:“人血馒头。”“人血馒头”是用发苦的陈仓红高粱米磨成粉蒸的馒头,猪肝色,所以同学们叫它“人血馒头”。吃得下,拉不出,肚子会鼓胀。面对这些骇人的情况,父亲顾不得沉重的政治大帽子,他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要去堵枪眼了,“三自一包”“开仓放粮”“藏粮于民”,他让“右倾机会主义的子弹”“资本主义的子弹”一颗颗射向自己的胸膛。

  他的决心很快奏效了。预计8年时间经济复苏,结果仅用了3年。

  4“文革”中

  陌生人的通风报信

  

  1966年的12月,一个阴冷的晚上,传来了党中央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中央有薄一波、何长工,地方有汪锋、李范五”的定论。当晚父亲被押走了,他走得匆忙,黑暗和寒冷使我瑟瑟发抖。父亲被“军管了”,母亲被“统管了”,哥哥被“群管了”,我们插队的插队,“疏散的疏散”。就在这个阴冷的冬日,父母亲走时留下了“铁的纪律”:抄家拿东西不许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许死一个人!

  然而父亲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老百姓对他的爱戴始终温暖着我的心。“文革”中期的一天,我和母亲走在空旷的盘旋路上,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陌生人刹闸停在路边,一脚踩着人行道边,压低声音说:“在小儿科。”说完匆匆骑车而去。回家后,和一些常偷偷来看我们的干部研究之后,我说:“不然明天我去省人民医院小儿科看看。”

  第二天,陪我一起去人民医院的,有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所的一位阿姨,以及爸爸的老战友蒙定军叔叔的侄儿蒙志卿。我们谎称有位同事的孩子住院了,来探望,在医务人员狐疑的目光中,我们推遍了儿科病房所有的大门,什么也没有发现。

  正要返回时,突然看见前面有一道小门上写着“隔离病房”,就心想不妨把这个角落也扫一扫。第一个房间住着几个激素治疗的胖小孩,第二间房子的门关着,我一把推开,看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恍如隔世的人,时隔多年,真不敢相信,我的父亲戴着老花镜躺在床上捧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在看。听见响动,正当我们四目相对时,门旁突然坐起一个“看守”,他问:“你们找谁?”我支吾:“找个小孩。”那人厉声说:“这没小孩,快出去。”我们只得退出房子,只见那人回到屋里立刻问父亲:“你认识这些人吗?”父亲是地下党出身,“狡猾”得很,他说:“我不认得。”

  原来,由于陈正人的突然死亡,周总理要求立刻给所有在押的“走资派”检查身体,就这样,我父亲从关押他的武都劳改农场来到了兰州。后来我认识了人民医院内科的王大夫,才知正是他在街上看见了我们母女,通风报信,成就了我与父亲在“文革”中的相聚。

大风 发表于 2010-5-18 21:26:16

当前位置:蓝田党建 >> 蓝田要闻 >> 蓝田要闻 >> 正文


汪南宁、贺养忠为家乡建设捐款

选择字体大小:【大 中 小】来自:新蓝田 时间:2007年4月9日19:37



心系老区人民   情牵家乡发展
汪南宁、贺养忠为家乡建设捐款

    3月26日,春光明媚。九间房乡街子村两委会的小院里坐满了男女老少,掌声阵阵。汪锋、陈方及其子女为革命老区道路建设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县上领导王新法、李毅、王印郎、苗志忠、魏桂叶参加了捐赠仪式。
    “街子村是我父亲土生土长的地方,看到家乡的变化我很高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的女儿汪南宁用质朴的家乡话激动地说,“这次我代表我们一家为家乡道路建设捐款,希望把家乡建设的更美更好。”
    在接过10万元的捐款后,街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堂绪表示,一定在县、乡两级的带领下,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以报答汪老一家的殷切希望。
    3月27日,宁夏第五建筑公司副总经理贺养忠为冯家湾村道路建设和汪锋故居修复分别捐款5万元,以表对家乡发展的支持。
(记者 乔世伟杨永红)



[编辑:xadjlt]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0-5-19 08:00:24

艰难岁月见真情。不知“蓝田县九间房乡街子村”汪氏是哪个支系的?(我有宗亲在乾隆年间迁居蓝田县楼房沟附近)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5-19 08:09:03

本是汪家根,
常怀故土情。
投资在家乡,
徳功助无量。

汪篪 发表于 2010-5-19 11:23:36

值得敬仰的一家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王南宁:我的父辈汪 锋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