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寿杰 发表于 2010-6-13 00:44:07

临清“汪家松林”事件始末

          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杨二庄原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宗族墓园——汪家松林。
      这座家族墓园,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明洪武二十五年,丞相汪广洋后裔隐名埋姓的辗转到这里。大约永乐初年,他的子孙把汪广洋遗骨迁葬于此。至解放初期,已经有550多年的历史,后世子孙也发展到近万人,历经二十代人的经营,墓园内的松柏有148棵,有的需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汪家松林的繁茂一如汪氏家族的几何级数的繁衍,成为当地人们景仰的圣地。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破坏了年久失修的漳卫运河馆陶段的堤防,馆陶大桥也被拆毁。为了渡河,解放馆陶县城,解放军某部指挥员得知汪家松林有合抱大树,便与汪氏家族中的绅士们商议,为国家大局着想,砍伐三棵松树做桥梁。然而,汪氏家族上下断然拒绝砍伐!
      这种明代沿袭下来的家族墓园本来属于国家文物的,如果仔细运作一下,厄运也许会避免的。碰巧的是,指挥员的政策水平不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强,强制下达砍伐命令。引起了汪氏家族上万男女老少的反抗,几乎引发了一起家族与军队之间的恶性事件。
      结果可想而知了:指挥员盛怒之下,命令全部砍伐。可怜汪氏后裔550年来的苦心经营,几百年树龄的大树一棵也没有剩下!很多爷爷辈的汪家老人被投入监狱,听老人们讲是“坐了3年房子”,有的还遭到了殴打。汪广洋,这位显赫一时的明朝丞相,身前辗转征战各地,身后遗骨数次权厝,终于有了个安卧之地。谁又曾想到,几百年后,还要有此一劫!
      假如族人明智一点;假如国家战时条例得到彻底贯彻;假如指挥员理论水平再高一些;假如汪氏家族在当地有几位,哪怕有一位高级官员。
      历史没有假设!
      消失了的不仅仅是家族文化的象征,毁坏了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具物。随着精神家园的败落,陶山汪氏家族的命运也受到了影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汪氏后人越来越意识到:家族和睦,利国更利民。聚祖而议之后的就是重新栽植。二十年多来,墓园里栽植的78棵松树现已成林,长势喜人。族人集资修建的汪氏文化园也已初具雏形,再现了“汪家松林”的雄风。 据鲁西汪氏宗亲理事会粗略统计,陶山支系子孙已超过20000人(尚不包括外迁子孙及其后辈),族内子孙尊循祖训、互助互惠、齐心协力、共奔小康,重新成为当地望族。
      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本来是不矛盾的。“国”“家”是相联的,没有“国”也就无所谓“家”;没有“家”,“国”就谈不上稳定。家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礼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辅助。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也许是“汪家松林”事件留给人们的启示吧。
      

汪天新 发表于 2010-6-13 08:37:04

向临清的本家学习!希望全国的宗亲也能这样.

hnnywjg 发表于 2010-6-13 15:33:45

家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礼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辅助。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6-13 16:23:44

怪不得“临清汪氏文化园”项目能在很短时间内基本建成了,原来如此。

亮翁 发表于 2010-6-13 16:49:02

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本来是不矛盾的,“国”“家”是相联,没有“国”也就无所谓“家”,没有“家”,“国”就谈不上稳定。家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礼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辅助。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楼主高见!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0-6-13 18:31:49

引用第4楼亮翁于2010-06-13 16:49发表的:
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本来是不矛盾的,“国”“家”是相联,没有“国”也就无所谓“家”,没有“家”,“国”就谈不上稳定。家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礼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辅助。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楼主高见!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有时间一定去山东临清挖掘陶山文化内涵!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6-14 08:46:23

回 1楼(汪天新) 的帖子

临清汪氏(越国公后裔忠勤堂陶山支系)文化园,永远的汪氏家族的“精神庄园”。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6-20 16:16:17

回 5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欢迎胖子道生来临清走走,叙叙汪家的情!

天下无二汪 发表于 2010-7-21 14:23:35

汪寿杰本家你好,写的很精彩。我想问一下,彦深,彦才祖居住在枣科里为什么不是现在的枣科,而是杨二庄村呢,麻烦你也考正一下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7-21 14:39:31

回 8楼(天下无二汪) 的帖子

本家是东科村,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了解啊!
      根据明朝行政区划设置,一“里”的范围大致管辖五至十华里。大里是十华里的范围,小里是五华里的范围。明永乐皇帝时期,枣科是“大里”,周围的自然村都是属于“枣科里”管辖的,类似于今天我们说是唐元人。据考证,当时根本没有杨二庄的说法。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临清“汪家松林”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