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寿杰 发表于 2010-8-1 10:00:47

明丞相汪广洋后裔休宁寻根

明丞相汪广洋后裔休宁寻根
安徽新闻网中安在线

当前位置: 主页管理>滚动新闻>市县政企


 发布时间: 2010年04月04日08时50分    稿源: 溪口镇
    近日,明丞相汪广洋后裔山东省临清市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会长汪达成先生一行四人来休宁县溪口镇旌城村来寻根问祖。
    汪广洋,字朝宗,官至都谏官、参政、左丞相、右丞相等。与刘基、李善长、胡惟庸是同时代人。曾被朱元璋称赞为“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著作有《凤池吟稿》八卷。后因牵连,谪海南赐死,后坟墓迁至山东临清,现有坟茔占地近十亩。今年正月初五,汪广洋后裔在临清市举行了三万人的祭祖大典。
    关于汪广洋的籍贯一直有争议,存在两说,一说是江苏高邮人,另一说,据明代程敏正的《新安文献志》记载,为休宁旌城人。
    休宁旌城是汪氏聚居地,为铁佛公后裔,《新安名族志》载:唐开成间,53世志高公始迁于此。旌城在宋元时期,文气馥郁,有诗云:“旌城小邹鲁,大半家有塾”,“旌城去城五十里,占断休阳好风水”。据不完全统计,仅宋朝中进士的就达13人,故有“簪缨之盛”,敕“旌城”之说。现旌城一脉后裔已遍布全国各地。
    此次寻根之旅,意在进一步探索研究明丞相汪广洋的家族迁徙状况,特地寻访旌城始祖之墓,还察看了其他碑文,并于当地汪氏后裔进行了广泛交流。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8-1 15:03:26

就是那次清明节参加完云岚山公祭后去休宁旌城,然后从休宁再来到我家的。

汪新安 发表于 2010-8-1 20:58:40

【转帖】休宁旌城人明丞相汪广洋平生“三起三落”
                   柯新星
    汪广洋,字朝宗,官至明都谏官、参政、左丞相、右丞相等,与刘基、李善长、胡惟庸是同时代人,曾被朱元璋称赞为“处理机要,屡献忠谋”。今年正月初五,汪广洋后裔在临清市举行了三万人的祭祖大典。
    最近,明丞相汪广洋后裔、山东省临清市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会长汪达成先生一行4人来休宁县溪口镇旌城村寻祖,特地寻访旌城始祖之墓,察看碑文,并与当地汪氏后裔进行了探究。
    关于汪广洋的籍贯一直有争议,据明代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记载,为休宁旌城人。
    休宁旌城是汪氏聚居地,《新安文献志》载:唐开成间,53世志高公始迁于此。旌城在宋元时期,文气馥郁,有诗云:“旌城小邹鲁,大半家有塾”,“旌城去城五十里,占断休阳好风水”。据不完全统计,仅宋朝中进士的就达13人,固有“簪缨之盛旌城”之说。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朝统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作为元末的一名进士,汪广洋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只是客居在太平(今黄山区),静静地等待机遇。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渡过长江防线,攻下采石矶,进驻太平。当时的朱元璋求贤若渴,闻汪广洋才名,便于帅张之中召见,两人相谈甚欢。朱元璋非常欣赏汪广洋的才能和识见,当即将其留任军中。后来,汪广洋的仕途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到朱元璋坐天下的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任为左丞,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似乎是为了论证那句“高处不胜寒”的名言,在宰相任上,汪广洋三起三落,最终于右丞相任上被罢职,并且被宰杀于流放途中。
    如果说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左相,,那么汪广洋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右相。汪广洋和胡惟庸一道,成为中国宰相制度的最后殉葬者。汪广洋从担任左丞,到被赐敕诛之,十年之内,三起三落,可谓惊心动魄。看其间起落变化,颇有戏剧色彩。
    宰相本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员,在大明王朝担任丞相的共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杨宪、和胡惟庸5人。朱元璋平定天下后,首先立了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徐达常年在外领兵作战,实际掌握相权的仅李善长一人。洪武三年,李善长称病请假休息,中书省无人管领,朱元璋遂召在陕西参政任上的汪广洋为左丞相。
    当时,汪广洋的搭档是右丞相杨宪。杨宪处事霸道,善于专权,虽然汪广洋的职位在杨宪之上,但他性格“宽和简重”,遇事处处避让,甚至违心依从他,但这样仍不能免去杨宪的嫉恨。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罪名是“奉母无状(《明史》)。明代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便是大罪,至于刘炳是否真正掌握了汪广洋对母亲不孝的真凭实据不得而知,只知汪广洋并没有辩解、反击。于是,朱元璋严词斥责汪广洋,将其削职为民,放逐还乡。杨宪感觉处分还不到位,担心他日后咸鱼翻身,便再次向朱元璋奏本。于是处分升级,汪广洋被迁徙到荒僻的海南。这是汪广洋任上的第一次起落。
    汪广洋被贬,杨宪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并很快升为左丞。他大肆玩弄权术,“市权要宠”。然而好景不长,李善长弹劾杨宪虚构事实,诬告大臣,陷害同僚,朱元璋很快将其处死。杨宪伏法后,被贬几个月的汪广洋马上被召回。这一年,朱元璋曾大封功臣。冬十一月,汪广洋亦被封为护军忠勤伯。在封伯的诰词中,皇帝称汪广洋“善治繁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明史》)。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因病告老回家。由于徐达仍在一线领兵,中书省的工作不能没有人主持,朱元璋便起用汪广洋为右丞相。汪广洋曾经追随朱元璋多年,且为人小心谨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对他放心。但他谨小慎微,事事请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于是,精明强干的胡惟庸乘虚而入,进入中书省,担任了左丞相。此时的汪广洋仍然一如既往,对朝政几乎不置一词。洪武六年正月,朱元璋以“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明史》)。这是汪广洋宰相任上的第二次起落。
    仅仅过了一年,朱元璋又想起了汪广洋的诸般好处,于是再次下诏将其召回京城,担任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拜汪广洋为右丞相,以期达到制衡作用,改变胡惟庸一人独相的局面。但是,汪广洋摄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沉溺于诗酒以自保,事事调和,随波逐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重要公务“唯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朱元璋很不满意,曾经多次约谈汪广洋,对其进行警示谈话,可是汪广洋仍然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奏称,刘伯温患病后服用胡惟庸安排的医生所开的药方,肚中长硬块而不治身亡,显然为胡惟庸整蛊致死,右丞相汪广洋应该知情。朱元璋宣汪广洋当面对质,汪广洋坦然回答:“无有。”于是,皇帝大怒,“责广洋朋欺(朋党为奸,欺君不报),贬广南”(《明史》)。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成为明初一大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胡惟庸投毒害死刘伯温本来就是一件扑朔迷离、疑点颇多的案子,一定要说汪广洋知情,,那倒真用得上“莫须有”三个字了。说到欺君瞒上,,朱元璋又想起两件事来:一是汪广洋任江西参政时包庇作奸犯科的朱文正;二是与杨宪同任左、右丞相时,对杨宪的罪行知情而不举报。朱元璋一向认为汪广洋为人忠厚,想不到这个忠厚之人竟也欺骗到自己头上来了,一怒之下,追加了一道“就地正法”的圣旨,派快船追上汪广洋,将其宰杀在贬谪途中。明史如是记载:“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太平是汪广洋的发祥之地,是朱元璋第一次约见他的地方;而最终,他于1379年被朱元璋赐死于此。这是汪广洋宰相任上的第三次起落。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东山再起。宥诗称曰:“前脚才受贬,随后又断头。一生多胜慎,死为君王疑。”
    (载2010年7月20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的《文化周刊》)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0-8-2 07:53:15

汪昭编纂于1324年的《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和汪松寿编纂于1326年的《汪氏渊源录》,没有记载汪广洋是旌城人的记载。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2 19:16:05

Re后裔休宁寻根

(1)      :明丞相汪广洋约生于1329年,(1324——1326年)广洋公——————所以:
   (2)   1324年——1326年所编纂之谱,应该没有汪广洋之名,···············
   (3)   况切1355年之前,根本就没有“汪广洋”这一名称,“广洋”之名,乃朱元璋所赐···············
      提请各位本家注意以上三点!!!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0-9-2 20:02:47

旌城是个好地方人才辈出,08年冬我单骑摩托车去访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丞相汪广洋后裔休宁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