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8 18:44:14

汪广洋文化研究中,必须正视两个问题

                                                    在汪广洋文化历史研讨中,必须正视两个问题
         在汪广洋文化历史研讨中,有两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提请各位本家注意!
      (一)汪广洋的名字,在元龙凤元年(1355)步入朱元璋政治集团之前,名为汪广泽。
         汪广洋之名,乃朱元璋所赐。《明清诗选》注释曾有记载。大明朝号称第一文豪的宋濂,与广洋公同朝为官数十年,引为知己。其于洪武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亲笔为广洋公之《凤池吟稿》(十卷)所书《 汪右丞诗集序》中,有“公之名某 ,乃上之所赐,其字则朝宗也” 句。即:公(广洋公)之名(名字)某(汪广洋),乃(是)上(皇上朱元璋)之所赐(赏给),他的字是朝宗。所以,“赐名之事”应发生在1355——1370年之间,目前未见有更确切的文献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1355年之前,不会有“汪广洋”这个名字出现!在查阅汪广洋1355年前的各种历史文献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二)《誌》与《演义》的区别。
       《誌 》:记,记载的文字。作为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信指数较高。《演义》:以历史材料改编而成的小说或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或较强)的失实性,可信度不高。
      提请注意得是:研究汪广洋的有关史料,应以公认之正史,如《二十五史》等为准,不要理会《演义》《故事》中的各种说法。   
      以汪广洋之死为例:《二十五史》《中国宰相志》载:“赐敕诛之”。“诛”,《说文解字》:诛,讨也。从言,朱声。【译】诛即指责,责备。引以称讨伐。形声字,言为形符,朱为声符。    是说:(口头)下旨,传旨,或下圣旨指责讨伐——“赐死”。至于怎样死法,仍留有悬念!《明史》专家朱玉婷先生说:“……汪广洋闻诏,羞惭至极,自缢而死。”此说法,可信度较高。因为,老奸巨猾的朱元璋目的是排除异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世世为王除去“绊脚石”,他不可能一味的大杀大砍,而“官逼官反”,也须以“剿抚”相间的老办法,“打一巴掌给一个枣核唆唆”,以示“皇恩”,予以稳定朝廷局势。广洋公“赐死”后,当时并未“誅连家属”,便是一很好的侧证!发掘广洋公墓葬之际,博物馆的几位专家,也未曾发现头骨一下有任何“异常”! 也有这样的说法:“刀光一闪,一颗斗大的人头滚落… …”,还有的说:“刀光乱闪……”这样的说法可信度不高。
      关于这两个问题,此前曾发帖提示过。但不少人还不明白,说:历史上有无汪广洋其人还未可知。查元末史料,未见其人。 为了辨明这一史实,提出这些,用以“抛砖引玉”,仅供大家讨论!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又是想到哪写到哪,亦未及修改,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8-28 20:15:58

《汪右丞诗集序》(十卷本)台北中央图书馆《凤池吟稿》

汪右丞诗集序   
                                                                                           宋   濂   
      昔人之论文者曰: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岂惟天之降才尔殊也,亦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于言辞之或异耳。濂尝以此而求诸家之诗,其见于山林者无非风云月露之形、花木虫鱼之玩、山川原隰之胜而已。然其情也曲以畅,故其音也眇以幽。若夫处台阁则不然,览乎城宫阙观之壮,典章文物之懿,甲兵卒乘之雄,华夷会同之盛,所以恢廓其心胸,踔厉其志气者,无不厚也,无不硕也。故不发则已,发则其音淳庞而雍容,铿訇而镗鞳,甚矣哉,所居之移人乎!今观中书右丞汪公之诗,益信其说。岂必然者,其公以绝人之资,恃极群书,素善属文而非善功诗。
      当皇上龙飞之时,仗剑相从、东征西伐,多以戎行。故其诗震荡超越,如铁骑驰突,而旌旗翩翩与之后。夫及其治定功成,海宇敉寧(抚定、安定),公则出持节鉞镇安藩,方入坐庙堂,弼宣政化(政治和教化)。故其诗典雅兮,严类乔岳雄峙,而群峰左右,如揖如趋者,言他气与时值,化随心移,亦其势所明宜也。
      然而兴王之运,至音斯完,有如公者,受丞弼之任,吟咏所及,无非可以宣教化而弼皇猷。有物有则民纷者,大非正,昔人所谓台阁之文而已。而山林之下,诵公之诗者,莫不被其霑溉之泽,化枯槁而为丰腴,其跃然。诗之体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已。“风”则里巷歌谣,XX每出于诋隶侮辱女之手,仿佛有类于山林。雅颂之制,则施之于朝会,施之于燕享,非公明大夫不足以为公,近于台阁乎。輶轩之使弗设,而托之于国风者,若无所用之。   
       皇上方垂意礼乐之事,岂不有撰为雅颂,以为一代之盛典乎。   
       濂盖有望于公,他日与鹿鸣驷牡,诗化并传不松者,非公之诗而谁哉?濂也不敏,受公之知十有一年。故窃序其作者之意於篇首,芜纇(芜杂而有疵病)之词要不足为公诗之重轻也。公名之,乃上天所赐。其字则朝宗也。   
                                                                                                淮南人洪武三年四月廿一日金华宋濂序。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8-28 20:57:06

楼主高见!
       1、“赐名之事”应发生在1355——1370年之间。
       2、《二十五史》《中国宰相志》载:“赐敕诛之”;“自缢而死。”;“发掘广洋公墓葬,博物馆的几位专家,也未曾发现头骨以下有异常。”;祖上口授为“赐白绫自缢。”
       3、有请高手为我祖广洋公撰《誌 》!
       4、“历史上有无汪广洋其人还未可知”哪里听来的论调?????????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此论调的荒谬性,不足理喻!不可理喻!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8 21:07:06

谢谢 大风首长 的抬爱与鼓励!!!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8 21:45:33

回 1楼(汪寿杰) 的帖子

弟所发:明·金华宋濂所书《汪右丞诗集序》最后一句有误。(未看全文)
    应为:【“公名某,乃上之所赐,其字则朝宗也。”】   请查证!

    我这里有我自己手抄的《凤池吟稿》十卷本 (台北市文行出版社印行 )明万历45年刊本——民国70年四月重印 本。原本借阅于达成爷处。我想应该和你是同一版本吧。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8-28 22:13:48

Re:回 1楼(汪寿杰) 的帖子

引用第4楼汪根远于2010-08-28 21:45发表的 回 1楼(汪寿杰) 的帖子 :
弟所发:明·金华宋濂所书《汪右丞诗集序》最后一句有误。(未看全文)
    应为:【“公名某,乃上之所赐,其字则朝宗也。”】   请查证!

    我这里有我自己手抄的《凤池吟稿》十卷本 (台北市文行出版社印行 )明万历45年刊本——民国70年四月重印 本。原本借阅于达成爷处。我想应该和你是同一版本吧。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君首发:公之名某,乃上之所赐
      君又发:公名某,    乃上之所赐
      我发:    公名之,    乃上天所赐   
      
      再看原稿影印版,有些模糊,但觉得不是“某”“之”。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0-8-29 11:26:33

广洋公在我谱一点记载,此谱是我支三修咸丰二年重修也是这样记载的!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8-29 11:39:02

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这是迄今为止,我第二次在汪家外地分支谱上看发我祖广洋的名讳了!非常激动!感谢胖子的热心和细心!
      虔诚的问一句,这是什么时候印制的族谱啊?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8-29 14:25:33

Re: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引用第7楼汪寿杰于2010-08-29 11:39发表的 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
      这是迄今为止,我第二次在汪家外地分支谱上看发我祖广洋的名讳了!非常激动!感谢胖子的热心和细心!
      虔诚的问一句,这是什么时候印制的族谱啊?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8-29 15:08:32

回 楼主(汪根远) 的帖子

言之有理,
论亊有据。
客观公正,
亊实清晰。

正视的両个问题更确切、更实际、更铁证............好文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汪广洋文化研究中,必须正视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