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8-31 15:14:44

家谱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家谱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中华家谱,源远流长。家谱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起,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族世系的记载,如《甲骨档案(库)1506》所刻商代“兜”的系谱⑴(也有资料报道为:商代“儿”的系谱)。但史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也是世界之最的系谱当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世本》,它记载有自黄帝至春秋历代王公诸侯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及业迹等。其次为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自序中载:“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可见西汉时还能看到先秦谱牒,并此前已有“牒记”、“谱牒”、“系牒”之称。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司马迁的《世表》,是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由此可见,“《世本》是中华谱牒的开山之作”⑵。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谱学大兴,并且主要为官方垄断,“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⑶其时,门阀之风盛行,依托于家族支持下的门第成为个人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的依据。豪门望族把持政治,“公门列公,侯门拜侯”,国家不是以才选贤任能,而是凭据门第封侯取士,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格局。谱牒成了当时帝王诸侯、世家大族享有特权的凭证。此风一直延续至隋、唐。至五代时期,连年战乱,百姓颠沛流离,频频改朝换代,名门望族衰落,谱牒焚毁失散。此后,便“取士不问门世,婚姻不问阀阅”,谱学一度沉寂。到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复兴,中国家谱又得以复苏发展。且由官修转为家修私藏,概不外传。其功能也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家族伦理教化功能。从此以后私修家谱成风,取代官方修谱。经元、明、清数代,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延续不衰。
       历史上我国战乱灾荒频频发生,众多家庭逃荒避乱都是扶老携幼一担子挑,其中一头挑的是亲生骨肉儿女,另一头挑的便是珍贵的家谱、家当。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家族传承、家谱文化的重视。然而,十年“文革”中,将家谱作为“封、资、修、反革命”的“四旧”、“变天帐”横加批判,收缴焚毁,许多人为了避免家谱给自己带来莫须有的罪名,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相传数百年的珍贵家谱付之一炬,以至造成千古遗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氛围的日益宽松,家谱文化又得以复苏。许多地方农村聚居的世家旺族,又开始续修家谱,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以“晋商”、“徽商”文化底蕴深厚著称的山西、安徽及江、浙、湖、广诸省,近年来续修谱事渐盛。加之国家对家谱档案的重视和对谱事的正视,续修,新建家谱正在我国民间悄然升温。
       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国档字(1984)7号文件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1988年由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并颁发证书成立了“中国谱谍学研究会”,并先后数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发行有《谱谍学研究》。1990年由山西省社科院和中国谱谍研究会共同在山西省社科院成立的“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并对社会开放,接受姓氏祖源查询、咨询及指导修谱建谱等项服务。2001年文化部责成上海图书馆主持牵头组织编撰《中国家谱总目》,文化部办公厅曾发布通知说:“《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谍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2003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文化版头条黑体登载彭冰的文章“民间修谱悄然升温”,文中对民间修谱的发展态势及对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予以了客观的报道。普遍认为,这表明了政府对修谱由原来的不提倡转变为允许、赞成的积极态度,也表明了政府对“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的史学中柱予以首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家谱,这一延绵数千年的文史瑰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所认可和重视。许多家谱得以重修重续,更有一些名人家谱,经重新修订、编辑后,公开出版发行,为世人所用。如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毛氏家谱》,首次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家族自明初迁徙落籍韶山,五百余年二十代人的发展演变史及毛泽东当年家庭境况和其早年生活环境等再现于读者。
       如今,家乘谱牒的研究和撰修在我国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东南亚诸国以及西方国家也都在热兴之中。在台北,有国学文献馆办展览、开研修班等指导谱事,自1983年以来并牵头召开数十次“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上台湾学者沈德铺提出了“光大谱学,重振人伦”的主张;在韩国,编有《韩国人的家训》,在中、小学开展“有国籍的教育”;在西方,自1977年美国作家费利克斯的《根》风靡于世,世界各地新、老移民区即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不仅华侨后裔,黑人、白人都跟风寻根,就连美国前总统里根也热衷于此,有专人为他寻根。华盛顿有“美国国家家谱学会”,犹他洲盐湖城有“犹他家谱学会”和“犹他洲家谱图书馆”,其中收藏中国家谱达17000余种,自1980年以来已召开过数次“世界族谱大会”……。所有这些,都对近年来家谱文化的复兴、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汪昌彬 发表于 2010-9-1 19:04:17

我到鹽湖城在家譜圖書館門前照了一張照片。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11 20:30:28

树有根,水有源。家有谱,国有史。——其意相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谱的历史渊源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