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14 10:48:10

关于《汪承性墓志铭》

                                        关于那篇"“```适公之柩`````”的《墓志铭》
      明宰相汪广洋九世孙汪承性的《墓志铭》,乃汪承性之子 汪凤翔所书。其中“······不意陷清源适公之柩······。”应理解为:不意(想不到)陷(失陷)清源(临清),适(安置)公之柩(承性公之灵柩)。即想不到失陷于临清,只好暂且安置承性公之灵柩。
       (1)适公之柩——乃是适“承性公之柩”,而非“广洋公之柩”。据以往的帖子看,此两者的概念似有些模糊,所以,重新提示,以供参考。
       (2)广洋公的遗骨“几经迁葬”之论,是否由上属模糊概念所“引发”,不敢妄言,愚以为:此只可用于讨论语言,而目前不宜于作为“定性”之语!我们并无确切的文献资料证明,有或无“几经迁葬”的历史事实,高科技越来越发达,文献的发掘面也越来越广泛,我辈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当留待后世之能者!以免造成“误导”!!
       以上两点,提请诸本家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9-14 12:35:33

我赞同根远本家对“‘适公之柩’乃指‘承性公’”的观点,亦赞同根远本家对“广洋公遗骨‘几经迁葬’疑缺史实依据”的质疑。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9-14 13:11:16

回 楼主(汪根远) 的帖子

1、《汪承性墓志铭》确为其子汪凤翔为汪公承性所撰。其中并不全是写承性公本人!历代墓志铭的内容都有一些叙述墓主人祖先的字句,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该铭中就写到了先祖越国公的一些行状,应该也有广洋祖的一些行迹。只可惜碑损严重,已经无法还原了。临清汪广洋研究会作了很多努力,效果仍然不理想。现拓片在我手里,但实在是无从着手!
       2、墓志铭不是写给汪广洋的,无容置疑!但我们在论坛上也不是研究汪承性的,而是从各种可能找到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寻找广洋公的点滴行迹。“一家之言”究竟是成不了“定论”的!
       3、“确切的文献资料”?我最近尽最大可能寻找了大量“非正史”资料,都是推断!合理与否,尚待讨论!汪广洋的讨论、研究,不会出现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结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不会! 至少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多少广洋公的“确切的文献资料”?
       4、“几经迁葬”,只是一种可能,只是一种推测!仅是一家之言而已,并未强制加到任何人身上!但此说绝不会“误导”,我们说了,写了,发到了网上,也还是有人会质疑的。《史记》,够经典的了吧,漏洞百出!我辈敢言无一疏漏?   
       5、 适公之柩——乃是适“承性公之柩”,而非“广洋公之柩”。已经是定论!后来的帖子已经多次阐述这个观点了。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15 22:59:13

回 2楼(汪寿杰) 的帖子

````````````````````呵呵···········不要误会,既是“论坛”,就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地方。既非“定论”,也无“确切的文献资料”,为何不能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番呢?提示——当然是提示于可提示之人的········呵呵···············毕竟还是“下里巴人”占多数啊,不要显出咄咄逼人的样子吗,··呵呵···········愚兄说句玩笑话,《家网》中,洋洋十几万之众,能够像你这样,“凌驾于”司马迁之上——竟“看得透”、被人们奉为经典达两千年之久的《史记》“漏洞百出”的“高人”,能挑出几人?! 哈哈·················不要让人觉得那样没肚量、“小家子气”,你看人家“司马大哥”,虽年已两千多岁高龄,高官显位而被后辈们骂的“千孔百疮”,不是也一笑置之了吗?············哈哈····························
      呵呵·············愚兄的玩笑话逗不乐你的话,请容愚兄改日当面谢罪如何?···········哈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汪承性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