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4 17:16:01

回 6楼(汪济圣) 的帖子

       大凡有点底蕴的老城,都有自己的独到人文积累,临清名人辈出,包括原籍临清人(出生在临清)、客籍临清人(活动在临清)、客葬临清人(既不生于临清,也未活动在临清,只是安葬在临清)有上千呢。
       中国文史出版社《临清古今名人》,我是其中编者之一,我又在故纸堆里创造性地挖掘了台湾总兵吕恒安,使这位历史人物,在临清历史上得到了彰显。
       临清小吃,举不胜举,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性的,这其中有的已经很难吃到了。例如:托板豆腐,又称水豆腐。早年在城里读书时,几乎是每天都要吃的。滚烫的水豆腐,沿街洒下一路豆香,让人总是挡不住它的诱惑。“水豆——腐!”的吆喝声传来,心中总是痒痒的,更何况还有貌如西施的“豆腐妞”(我们同学们都爱称卖托板豆腐的女孩为“豆腐妞”。)
          不在十三吃之内的,还有临清豆沫、糖盖等等。呵呵,馋了吧!来了让你吃不够!

汪志林 发表于 2011-6-4 20:48:09

清源北邻燕赵,西接三晋,为都会之地。(清源,临清古时的称谓),


“清源齐鲁之墟,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礼”周代礼乐便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商贸地位优越带来的文化交融,更有南北饮食文化上与当地饮食的多姿多彩的交错。


    清源明初就已跻身于全国33个大城市之列,其政治经济地位不仅超过了当时的府城聊城,甚至超过了省城济南,运河上的清源位于会通河的北口,正当江北运河的中段,又扼踞会通河与卫河交叉之处,为南北往来及西向运输的“舟航之所必由”,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临清成为“南北往来交汇咽喉之地”,聚商贾最为密集地为临清,其次是济宁,再次是张秋等少数重要的工商业市镇。

   明朝永乐年间,成祖为迁都北京,使江南每年数百万石漕粮顺利北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特别是对山东境内的会通河,进行了重点的开挖与修治,使京杭运河全线贯通。会通河的浚通使山东西部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水道,北接卫运河可直达京津,南与江淮运河相连可抵苏杭。尽管明政府对运河的修浚是以漕运为目的,但大运河以其贯通南北,联结五大水系的优势,实际上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形成了临清“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的格局。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因运河而兴盛的古城——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