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28 08:17:25

汪广洋是对新中国国策具有影响力的先驱者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朝统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元末的一名进士,汪广洋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只是客居在太平(今安徽当涂),静静地等待机遇。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渡过长江防线,攻下采石矶,进驻太平。当时的朱元璋求贤若渴,闻汪广洋才名,便于帅帐之中召见,汪进献 “高筑墙、广积粮”之策略。两人相谈甚欢。朱元璋非常欣赏汪广洋的才能和识见,当即将其留任军中。
    朱升龙凤三年(1357年),与朱元璋相遇,当时的朱元璋正亲率大军出征浙东,在道经徽州时。他经邓愈的推荐,亲至石门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时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节制,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北方红巾军初起时,既谴责“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不平等现象,又提出“复宋”的口号,符合新安士人的政治理想。加上为朱元璋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朱升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他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地狭粮少”的实际情况,将汪广洋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的六字襾策改为九字三策。进献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喜出望外,当即“命预帷幄密议”。朱升出山聘侍军门之后,朱元璋“令议礼乐征伐之事”。他“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员辅佐重臣。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并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国家安全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中国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美苏两国都挥舞核武大霸,恐吓和威胁着中国。核大战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天空。面对一触即发的核战争形势,毛泽东又重读《二十四史》,他从《明史》中又受到了许多启示。1969年8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对周恩来说:“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对了,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语毕,素来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毛泽东还忘不了幽上一默:“有没有剽窃之嫌啊?”就这样,在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毛泽东把朱升的“九字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成了新中国那段特定时期妇孺皆知的的最高国策,中国凭藉这一国策安然度过了那段难难的岁月。著名历史学家,著名文史作家,文化实业家。十余年来,在文、史、哲以及美学、传播学等领域均有建树的刘继兴认为,"朱升也成了对新中国国策有影响的唯一的古人。"
    纵观上述可见,著名历史学家刘继兴对朱升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符合史证的。但根据有关史枓显示,追根求源早先向朱元璋进呈的是大明丞相汪广洋先于朱升。汪广洋早在1355年已向朱元璋进献六字国策,而朱升是在1357年与朱元璋第一次相遇进献九字国策且又是在汪广洋六字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到九字国策,如果朱升是对新中国国策有影响的唯一的古人。那么汪广洋就应该是对新中国国策具有影响力的先驱者。(汪达成)





                                                                                       参考文献: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6-28 09:16:35

我们的祖先广洋公,是历史上的一位当之无愧的政界伟人!
       我们为他感到骄傲、自豪!!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28 12:01:06

      朱升(1299-1370),字允升,休宁人。元末(1367)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明初,召为翰林学士,与修女诫。请老归,卒。升于五经皆不旁注,于易尤详。著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28 14:46:44

       但根据有关史枓显示,追根求源早先向朱元璋进呈的是大明丞相汪广洋先于朱升。汪广洋早在1355年已向朱元璋进献六字国策,而朱升是在1357年与朱元璋第一次相遇进献九字国策且又是在汪广洋六字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到九字国策,如果朱升是对新中国国策有影响的唯一的古人。那么汪广洋就应该是对新中国国策具有影响力的先驱者。
       是什么史料?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28 14:57:12

回 3楼(汪寿杰) 的帖子

人物简介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明朝洪武时期官员。明初诗文家。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末进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洪武元年(1368),命理山东行省。洪武二年参政陕西,三年召为中书省左丞。不久为杨宪所诬,徙海南。杨宪诛,召还,封忠勤伯。因屡献忠谋,为明太祖赏识,出为广东行省参政,十年后拜右丞相。十二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诛。《明史》有其传。著有《风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汪右丞集》。《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生平经历
  少从余阙学,通经能文,善篆、隶大书,庄重非时人所及,早年流寓太平(今江苏汪广洋
南京)。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渡江,攻下采石矶,召汪进见,汪进呈“高筑墙广积粮”之策略。擢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后又任都谏官,并相继调升为行省都事、中书省右司郎中。不久任骁骑卫事,参与常遇春的军务。至正二十六年,常遇春攻下赣州,汪为留守,任江西行省参政。   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平定山东,因汪廉明持重,朱元璋任命他料理行省。后入京任中书省参政。二年,出任陕西参政。   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为左丞相。与当时的右丞相杨宪不和,而遭杨宪弹劾上奏,说他侍奉母亲无礼,因而远调到海南。后李善长弹劾杨宪,杨宪被诛,广洋被召还回朝,是年冬十一月,汪被封为护军忠勤伯,食禄360石,诰词中曾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告老回家。洪武六年,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无所建树。六年正月,迁广东行省参政,胡惟庸任右丞相。时过一年,复召用汪为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复拜右丞相。广洋慑于当时政治气候,依然不敢有所建树,只是饮酒吟诗、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因刘基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问及此事,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责广洋朋党欺君,将广洋贬谪海南。当船行到太平时,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又不揭发杨宪阴谋等罪过,下诏赐毒而死。
历史评价
  明朝之中,可被称为丞相的只有李善长与汪广洋两人。(故终明之世,惟善长、广洋得称丞相)。明史中评断为: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於祸。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28 18:12:15

       哦,记起来了,是《四库全书》里面的记载!多谢大爷提醒!

东方堂 发表于 2012-2-1 20:45:11

汪仕林 发表于 2012-3-22 17:27:12

还是汪家人太实在不愿意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后来汪精卫也是搞不过蒋介石被逼走 误入歧途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2-3-22 19:58:30

......作为元末的一名进士,汪广洋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只是客居在太平(今安徽黄山区),静静地等待机遇。......

            会长:元末明初的“太平路”或“太平府”应是今安徽“当涂”呀,原“太平县”才是今安徽“黄山区”啊!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3-23 09:13:52

回 8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是错了,已更正。谢谢指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广洋是对新中国国策具有影响力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