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1-12-23 20:29:28

胖子道生在安庆访宗亲!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透过祠联看岳西汪氏渊源
               时间:2009-04-25 18:53来源:岳西网 作者:余洪波
  
内容摘要: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的汪氏宗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景区,其内几幅祠联别具一格,折射出汪氏和方姓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通过询问汪氏后裔以及查阅汪氏家谱和明史关于方孝孺的相关记载,我们得出结论,岳西这里的汪氏宗祠所辖汪氏本是姓方,他们最早发源于河南,祖居江西鄱阳,由于明代方孝孺“株连十族”之祸,为避难而改姓为汪,后历经迁徙,最后来到岳西这里定居,方孝孺是其族的骄傲。在汪氏宗祠祠联里以“读书种子”,“正学”等暗示方孝孺,将他称为“吾族完人”,这是对方孝孺忠贞不屈品格的充分肯定,并且还将他和方氏另一位周宣王时武将方叔相提并论,“鼓舞如传正学事,弦歌宜唱壮猷章”,一文一武,堪称方汪氏学习的楷模。并且,在祠联里,还表达了方汪氏对后代殷切的期望和谆谆的教诲,其心良苦,其愿可嘉。我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中国的宗祠建筑习惯上称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许多祠堂成了文物,被保留下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地方开始重视祠堂的建设,很快掀起一股维修祠堂的热潮。今天的祠堂,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族主义,更为重要的是扮演着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教育后代的角色。这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境内古建筑众多,特别是祠堂遍布每个角落,且保存完好,内部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的祠联,各具内容和风格,形成一种独特的祠联文化。其中算得上典型代表的是汪氏宗祠。汪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是当年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所在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AAA景区,其内几幅别具一格的祠联,用词古朴,对仗工整,尤其是内容耐人寻味,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姓氏演变故事。
一、看汪氏祠联起疑
汪氏宗祠共有楹联8付,300个字。最长的一幅66字,最短的14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5幅。
1、中大厅前檐明柱楹联:
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道灵光归俎豆
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团和气集冠裳
这幅对联不仅词工句丽,而且气势磅礴。据该族老人介绍,此地为眠牛地,称犀牛望月,大门正对双峰寨,且该祠的堂号为壮猷堂,这样对这副对联的理解就不难了。细细品味,从“胜地得双峰”到“万道灵光归俎豆”,“俎”、“豆”都是过去的盛器,因为他们占了胜地,因而得了双峰,进而就希望“万道灵光”都收归其“俎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可谓其广大,“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可谓其久远,对仗何等工整,愿望是多么美好,那口气又是那么自豪,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2、中厅正堂柱联为:
德意外无修为苟性天未经砥砺濯磨焉能算读书种子
伦常中有事业惟心地悉是光明磊落始可称吾族完人
此联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不过是说一个人在品德和道义方面,不经过历炼是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人要遵守伦理纲常的规范,只有那心胸完全光明磊落之人才能算得上我族至善至美之人。细看这里有一个玄机,为什么“吾族完人”与“读书种子”相对,也就是说其族的完人标准是“读书种子”,这不得不耐人寻思。
3、后神堂门柱上又是一幅楹联:
矩矱仰先型步亦步趋亦趋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
大意是其族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先祖的规范,讲求纲常伦理,要时刻牢记先圣教诲。但是“不失方家举止”令人费解,常理应说是“不失汪家举止”,这就让人一头雾水。
4、后大厅前檐内柱楹联(66字):
矩矱溯高曾父正学武壮猷经生循吏世著声称读儒林名宦诸篇垂裕莫忘行祖德

春秋隆享祀荐裳衣设时食收族敬宗谊敦雍睦念木本水源所自缵承恪尽后人心
5、古戏楼后台的一幅楹联:
鼓舞如传正学事
弦歌宜唱壮猷章
这两幅对联大意都是告诫后代——要不忘祖训,继承优良品德,发扬光大。令人好奇的是都出现了“壮猷”和“正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和这座祠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渊源?

二、释汪氏祠联解惑

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询问在这里看管祠堂的汪老。汪老说:我族是真姓方,假姓汪,其实我们这一族是方孝儒的后代,祖辈为避其灭族之祸,辗转流落到此。
    于是,我们多方走访,查阅了这个祠堂所属汪氏族谱,其《潜阳方汪氏序》①(岳西1936年始建县,此前,汪氏宗祠所在地属潜阳,即今邻近的潜山县)中有如下记载:
    明永乐时靖难师兴,有族祖讳孝儒字希古谥正学者抗节被祸连染族人,此时罹(lí,遇上灾难)而更姓者甚夥(huǒ,多的意思),我鄱邑(今江西省境内)亿三公下一支遂更方而为汪氏,盖亦先人避难图存之意也。迨(dài,等到)其后弛禁旌忠族人之在鄱阳邑者多已复姓,惟吾试元公先由鄱而迁皖北桐城,至启孟公复自桐而迁潜阳,当明季乱离之后。
国朝建极之初,屡经播迁,未及复姓,且其时田卢交易、坟墓碑记、婚聚往来,与夫考试籍贯一切有丽于文卷者,俱已记载汪氏,后之子孙探本溯源,非无复姓之念,奈限于事势,有所不能。-------皇清咸丰二年岁在壬子季夏月谷旦
    这是《潜阳方汪氏序》里中间的一段原文,(注:文中标点乃作者后加,如有不妥,尚请见谅。)大概的意思是: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而方氏先祖方孝孺为保持名节,宁死不屈,对抗燕王,从而获罪并殃及族人,这时候,方姓为躲避灾难,改换姓氏的很多,我们江西鄱阳的亿三公一支姓方的就改姓汪,原是为了逃避灾难从而生存下去,等到后来朝廷禁令解除,在江西鄱阳的大部分都已恢复了方姓,只有我们试元公这一支先是由江西鄱阳迁移到安徽的桐城,到了启孟公又从桐城搬到潜阳(有一部分今天在岳西,如这里的汪氏宗祠周围的汪姓百姓),这已是明朝动乱之后的事情了。大清国建立之初,多次的搬迁,没有来得及恢复姓氏,而且那时田地房屋、坟墓上的碑记、婚嫁往来,以及考试的籍贯等,所有有文字记载的,都是姓汪,后世子孙追本求源,不是没有恢复方姓的想法,奈何受到事实和形势的限制,已经不可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岳西汪氏宗祠所属汪氏本来是姓汪,祖居于江西,正是由于明朝避方孝孺之难而改姓,后由于家族迁移,来到今天的岳西,因岁月的变迁,许多的汪姓后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姓氏,要再改回去,也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这样,第三联上联的“不失方家举止”就名正言顺了。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壮猷”和“正学”又作何解释呢?多方查证后,“壮猷”原来就是方家用得最多的堂号之一,它的来由是周宣王时大臣方叔,曾亲率兵车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伐猃狁有功。所以《诗经·小雅·采芑》有句:“方叔元老,克壮其犹(猷)”。壮猷,宏大的谋划或功绩。据此,后世方姓就将壮猷堂作为自己祠堂的堂号。看来,“正学”也很有可能是方氏一位历史名人,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了明代大儒方孝孺身上,查明史关于方孝儒的记载②如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根据上面的史实,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方孝孺对封建君王的忠诚,后虽被杀害,但其忠贞不屈的事迹传为后世佳话。仔细阅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第二段中蜀献王将方孝孺读书的地方称之为“正学”,,四联和五联的“正学”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就是方孝孺的别号。同时,燕王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quot;(这个姚广孝也是个有名的人物,还有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道衍”。)其用意当在于笼络天下文人之心,而第二幅祠联说的“读书种子”的疑团不解自开了,“读书种子”原来是暗指方孝孺。综合这段历史和方汪氏家谱记载,我们还有一个结论,那就是祠堂的汪老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这里姓汪的人原来姓方得到有力的证实,但却不是方孝孺的后代,方氏最先发源于河南,后不断繁衍生息,慢慢迁徙到全国各地,根据上文记载,明代的方孝孺是“宁海人”,这是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的一个地方,而岳西汪氏宗祠所辖汪氏却是从江西迁来,而且正是躲避方孝孺之难,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岳西方汪氏本是方姓一点不错,可他们却不是方孝孺的后代,仅仅因为方孝孺的缘故而改姓罢了。
    我们弄清方汪氏演变的来龙去脉后,再来看看这些祠联,第一联:“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道灵光归俎豆,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团和气集冠裳”。意思即是方姓后人要始终不忘祖宗根本,希寄“壮猷开万叶”,表达了整个家族渊源流长,一脉相承,永远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并且结尾用“一团和气集冠裳”点出家族的发展离不开和睦相处,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而其余几幅楹联也是耐人寻味,第二联期望子孙要“伦常中有事业”,人生应以事业为重,要“砥砺濯磨”,历经磨练修身养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质,达到“光明磊落”的境界。后四幅祠联巧妙地点出其族之渊源所在,不论怎样辗转迁徙,不论历经多少沧桑,要始终“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这无疑是告诫后世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下,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本,永远是方氏的后裔,其举实是让人敬佩。还有对子孙怎样做人的谆谆教导,第三联说“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第四联说“敬宗谊敦雍睦”,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礼、义、仁、孝”的美德在这里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同时,第四、第五联的“正学”“壮猷”之说,暗合方孝孺和方叔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方氏的骄傲,也是后世族人学习的榜样,寥寥数语用心良苦,且浑然天成,无丝毫之牵强,实在难得,不得不令人叫绝。
   一座小小的宗祠,几幅短短的祠联,细细揣摩,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东西,炼字精准,用词华丽,对仗工整,祠联内容因地而就,因史而造,其间,还有那方汪氏祖先对后代的一片殷殷深情。同时,透过这些祠联,我们逐渐弄清了方汪二姓的渊源,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而窥民间姓氏文化之一斑。
参考文献:
① 方汪氏家谱第四版---《方汪氏誌》,1987年纂修,第807页,《潜阳方汪氏序》,咸丰二年,汪添球敬述。
② 《明史》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作者:张廷玉等
      冬至在怀宁秀山乡司马村小三公,敦睦堂祭祖下午去安拜访安庆宗亲们;-----请本家们随着我的像机去怀宁看看吧!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1-12-23 20:38:40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5-10-13 16:14 编辑

      

汪子涵 发表于 2011-12-23 20:40:47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道生叔您老是马不停蹄啊,祝您访问圆满成功。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1-12-23 20:43:30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1-12-23 20:55:09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1-12-23 21:32:44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道生本家,你辛苦了.

汪朝领 发表于 2011-12-23 21:51:31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跋山涉水,一如既往,辛苦了。谨此向您致敬!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12-24 09:01:28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引用第6楼汪朝领于2011-12-23 21:51发表的 :


laohu7428 发表于 2011-12-24 11:07:55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跋山涉水,一如既往,辛苦了。谨此向您致敬!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2-24 16:54:56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45 编辑 <br /><br />道生本家辛苦了!谨致敬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胖子道生在安庆访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