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字辈 发表于 2013-11-13 14:19:39

常山西坑村自然人文景观拾零——转



      前不久,各地正在准备参加衢州市“古树王”评选,辉埠镇西坑村(现调整为彭川村)村委会主任老汪告诉我们,老家山坳中有一棵古樟树,其冠幅可能居全市之最。于是我们跟着老汪,走进西坑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去寻觅留存在山中的遗珠。

  辨识“越国宗祠”的牌文

  一脚踏入狭长的西坑村,我们就产生一个疑问:在村口学堂的门前有一块祠堂门匾遗迹,似徽派建筑,门匾正上方刻着阴文楷书“越国宗祠”四字,遒劲有力。老汪介绍,这里就是西坑村汪氏祠堂,建造规模很大,祠堂坐北朝南,堂号“敦伦堂”,共有三进厅堂和一个院子。这就有点奇了,但凡建造祠堂,取名时都把它称为“某氏宗祠”或者“某家宗祠”,可这儿为什么不叫“汪氏宗祠”,而称“越国宗祠”呢?

  原来,西坑村汪氏族民本来就是隋唐徽州人氏越国公汪华的后代。据《西川汪氏正宗谱》记载:“汪氏先贤文璟公致仕告归庆善里上章故里,游乐山水来到西川(今西坑),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心爱之,遂卜居于此。”是为西川汪氏始祖,距今已有20多代,而文璟公即越国公汪华的后裔。

  天下汪氏出徽州,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这一直都是汪氏人的固有认识。西坑村汪氏族民由徽州迁入已有600多年了,经过多年发展,更多汪氏族民外迁繁衍。西坑村“越国宗祠”现在虽然残破了,但《西川汪氏正宗谱》清楚地记载着,他们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光绪二十五年,可惜已经被毁了。如今,西坑村汪氏族民更加意识到这部厚重历史还得由他们传承下去。这不,自去年新修完成50多万字的《西川汪氏正宗谱》后,他们正在着手考虑再一次重修“越国宗祠”。

  寻觅疑似“冠幅第一”的樟树

  我们沿着村中蜿蜒的水泥路一路行走,处处是春。远望,蓝天白云,峰峦叠翠;近看,屋后溪边,竹幽树绿。“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西坑村的真实写照。春天,青峰滴翠,繁花似锦;夏时,飞瀑高悬,清凉一片;秋日,天高气爽,红林满目;冬季,雪花飘舞,银装素裹。但凡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村中一路一景的古树木,不仅让我们记忆特别深刻,更是村民们最感欣慰和引以自豪的。

  不知不觉,我们踏上了寻觅古樟树的山路。一条古山溪,似乎是我们的向导,水碧似染,波光粼粼,静缓而流,时而可见水中鱼儿游得自在欢畅。走过水潭边还遇上了采药的山民,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拨开一路荆棘,终于来到了一个叫“阔竹苏”的古村落遗址。只见山坡上,一块相对平缓的草坪路旁,耸立着几棵高大的古樟树,遮天蔽日,似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据老汪分析,随着汪氏族民在西坑定居、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需要向外扩张,然而,向外都是狭长的山谷,只得向屋后的山坳中发展。而汪氏的祖先都有一个传统,每每选择一个居住地,都要种植几棵樟树,看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以此来判断该地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人居等,不到几年,这个山坳里,种下的樟树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于是,村民挖基建房,很快形成了一个叫阔竹苏地名的自然村,发展了10多户人家,他们悉心照料着那几棵原先种植的樟树,并将保护樟树写进了村规民约,使之得以茁壮成长。近几年,随着下山脱贫和中心村建设,村民都迁到山下住了,这里就成了静静的山坳,唯独山坡上古树林见证着他们的历史,其中一棵香樟树高近40米,树冠可达3亩多,估计树龄有300多年,这就是村民津津乐道的“樟树王”。

  品味“形神兼备”的地名

  临将告别西坑“第一树”,我们意犹未尽,在与老汪的闲聊中,我们对西坑村———这个不足700人口的小村,竟有8个自然村———产生好奇,特别是那充满祖先智慧的地名。

  地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记号。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自然境物都有着密切关系。从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规则来看“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西坑的地名大多是从地理形态、地理位置、始迁姓氏、物产标志产生的,我们更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深了认识。

  生长“樟树王”的“阔竹苏”自然村,就是因为村民始迁之地,当时盛产毛竹和苏木,因而取了一个独特的“阔竹苏”之名。那是汪氏于清朝顺治年间由附近西坑迁入的印记。

  作为主村之地的“西坑”,是因为村处杨坞(山)西麓之沟谷中而得名。据《汪氏宗谱》记载:汪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徽州府庆善里上章迁此的,地名的意思就更直白明了。

  “凌家”自然村,是凌氏于清光绪年间由安徽徽州府安庆迁入的;“金家坞”自然村,因村处昔为金姓所有之凹谷中,故名。属于姓氏地名,表现了对先贤的尊重。

  “青杏坞”自然村,村处坳谷内,山谷中因盛长靛青色的杏树,故名;“桐树坞”自然村,因村民居住地生长油桐树,故名。属于物产之命名,值得记忆。 “独木坳”自然村,村处丘陵间之洼陷地,唯独生长着一棵大古松,因此得名。“祠堂门”自然村,乃汪氏从西坑迁此,村处汪氏祠堂的大门前方,故名。


来源: 今日常山  作者: 梁木·海福/文 顾志坚/图  编辑: 揭雨兴

汪乐志祥 发表于 2013-11-13 21:49:20

好美

汪氏越开展馆 发表于 2013-11-13 22:05:45

生长“樟树王”的“阔竹苏”自然村,就是因为村民始迁之地-----汪家祖居地好美。

汪洪能 发表于 2013-11-14 09:28:56

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常山西坑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活化石。

汪大雷 发表于 2013-11-20 21:16:19

经历刼乱,门匾尚存,祖恩宗徳,兴待后人。

汪正威 发表于 2013-12-22 18:47:26

是的,这就是我们西坑村,我是西坑人,正字辈,第95世,西坑现在已经发展到97世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山西坑村自然人文景观拾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