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4-5-7 14:51:03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堂家病逝

复旦大学教授汪堂家病逝
2014年05月07日 08:09
来源:东方早报
http://h2.ifengimg.com/0f56ee67a4c375c2/2013/1106/indeccode.p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4月23日17时05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堂家因患肝癌在龙华医院去世。汪堂家去世后,很多师友、学生纷纷追思这位普通的哲学老师。原标题:“从未见过那么多人守护一个老师”
2014年4月23日在上海去世,享年52岁
文/吴燕凌 张晓萌
今年4月23日17时05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堂家因患肝癌在龙华医院去世。汪堂家去世后,很多师友、学生纷纷追思这位普通的哲学老师。
汪堂家1962年5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1979年考入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师从尹大贻攻读硕士,1986年留校任教。1988年起师从王玖兴在职攻读外国哲学史博士,并于1992年获得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任教以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十几门课程。
汪堂家潜心学术,著有《自我的觉悟》、《汪堂家讲德里达》、《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哲学的追问》等,翻译了如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科利的《活的隐喻》等多部西方学术著作。其中,《论文字学》的翻译,将晦涩哲人德里达的成名力著引介到汉语学界;而《汪堂家讲德里达》则几乎是学习德里达公认的最合适的入口。
“堂家的西学功底人尽皆知,他的中学造诣就未必人人知道。”学院同事、中国哲学教授徐洪兴如此评论他。
除研究西方哲学外,汪堂家还曾编译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清流传》、《尊王篇》等文章。
“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汪堂家上课时经常引用黑格尔的这句话。他曾坦言:“我佩服德里达独立的人格,以及利科对传统的尊重。前者一直游离于欧洲的主流学术圈,却对自己的理论信仰坚持不懈;而后者则堪称欧洲传统的真正代言人。”基于这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汪堂家曾表示:“作为中国人当然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 作为中国的一名知识分子,在汪堂家老师看来,一定要关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其实也是人类的一些根本问题,我们是“站在中国,面向世界”。
汪堂家还认为,科技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现代文化的本质,承认科技进步表征人类能力的进步,但也对科技带来的结果表示迟疑,“只有伦理的定向才能使科学进步的悖论有克服的希望”。
他反感当今缺乏亲和性与美感的城市建筑,“将高架路引入城市中心是20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最大败笔”,应当“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地上的运能渐渐放到地下去”。他和海德格尔一样,审慎地看待工业文明,而渴望一种天地人神统一的状态。
汪堂家对于哲学教育的理念和危机有很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哲学教育应该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理念。因此,哲学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发问,并对“问”本身的合理性进行发问,即不仅要就世界总体、人的总体、生活总体和知识总体问一个“为什么”,而且要问“为什么要问为什么”。
哲学无限制的提问方式体现了哲学的自由性,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批判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汪堂家指出,“正如德里达曾经指出的那样,总有一些人害怕哲学。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一些不愿变革的人害怕哲学,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害怕哲学,一些思想懒惰的人也害怕哲学,他们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摊子在哲学的挑剔目光下破绽百出。讲到底,他们害怕真正的哲学提倡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要求我们不要承认万古不易的教条,并且要勇于批判自身和超越自身。”
汪堂家是个读书人,他有书生的特征,他所做的“点点滴滴”,也让师友佩服。
有一次上班途中,坐在公交车上的汪堂家见两名乘客吵了起来,一个骂另一个“神经病”,争吵越来越厉害。为了化解争吵,汪堂家笑着说:“骂人也得科学点。你本意大概不是说别人有神经病,而是说别人有精神病吧?”车厢里其他人都笑了起来,吵架双方也停歇了,一场争吵就这样被化解。
汪堂家常说,生活中的许多争吵、纠纷都是因为彼此心态不好导致的,往往并不存在什么过不去的原则问题。
“我是一个比较平淡的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我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听听音乐,练练气功,让自己变得更有耐力的同时,拥有更平和的心态。”在汪堂家看来,人活着一定要豁达,“不要因为有点心事想不通就失眠,生气发怒也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汪堂家在学院里曾经开设过黑格尔的《小逻辑》课程。因为课程总是最早,所以很多同学没吃早饭就上课。汪堂家在课间休息时去办公室拿了很多巧克力来分给同学吃。担心巧克力太甜,他专门从办公室拿了电水壶到课堂中烧水给大家喝。
据学院同事邵强进介绍,学院曾有一名学生情绪不佳,辅导员十分担心。汪堂家认为,要用平和的沟通而非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之后,汪堂家多次带这名学生练气功、喝茶、聊天,直至这名学生重新进入正常生活。
汪堂家在去年5月的体检中查出了肝部肿瘤,但坚持上课到学期结束,并将成绩全部录好之后才去做手术,这时已是7月份了。术后,他又马上开了两门本科生的课,主持了三次学术讨论会,直到10月病情复发为止。
学生们也将心比心。在汪堂家患病住院期间,吴猛等18位他的学生24小时轮班照顾。长海医院、中山医院的医生见此场面,感慨道:“从来没看过一个病人被这么多学生围绕守护。”
在汪堂家病重期间和过世之后,有许多的同事、朋友、学生向汪堂家表达了哀思。
“在汪老师病重期间,在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同事和朋友们的情谊时,他是无法平静的,泪水总是悄然现于眼角。汪老师珍视每位同事和朋友的情谊,直到去世前一晚还要来他的手机吃力地反复翻看通讯录。”汪堂家的学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猛副教授回忆说。
汪堂家不用微信,但微信在其生命中最后日子里给其带来巨大的精神支持。在微信中,各位老师表达的祝福和关心,学院师生都转给汪堂家逐条看过,“汪老师每一条都细细地看、反复地看,眼中含着泪水,手指不停颤抖。”吴猛说
“生是短暂的,死是永恒的,套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死亡是存在之家。”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凤才在写给汪堂家的悼文中如此写道。而作为一名哲学教授,汪堂家早已思考过死亡的问题。
在题为《死与思——死亡现象的文化分析》中,他写道:“人的死亡并不仅仅在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他在书中解释说,正因为人是精神的存在,他就可以借助感性个别性而上升到概念和普遍。当精神达到一定的阶段,反而更能接近实在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具有精神的存在者的死简单地归结为没有精神的存在者的死,因为在精神里可以看到由死产生的不死的可能性。“死亡作为生命的最高限界和可能性不仅从反面规定了生命的意义,而且本身就包含着人的自然规定和文化规定。”
(本文感谢袁新、邵强进、吴猛、庄国雄、王凤才、李之喆、樊丽萍、周羽极等提供材料)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
[责任编辑:PN041]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4-5-7 16:57:59

回 楼主(临清汪氏) 的帖子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位平易近人的师长;汪氏家族的才子,可惜,走的太早了。这可能是上苍或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能说 ''堂家'' 本家您安息吧!

汪子涵 发表于 2014-5-7 17:04:49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位平易近人的师长;汪氏家族的才子,可惜,走的太早了。这可能是上苍或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能说 ''堂家'' 本家您安息吧!

汪奎君 发表于 2014-5-7 18:08:09

教授汪堂家,享年52岁,算英年早逝,痛惜!

镇雄汪辉 发表于 2014-5-7 18:14:07

我们痛惜,一路走好!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4-5-8 14:44:55

Re:回 楼主(临清汪氏) 的帖子

引用第1楼固始汪德进于2014-05-07 16:57发表的 回 楼主(临清汪氏) 的帖子 :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位平易近人的师长;汪氏家族的才子,可惜,走的太早了。这可能是上苍或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能说 ''堂家'' 本家您安息吧!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汪泽根 发表于 2014-5-8 16:33:18

沉痛悼念太湖本家汪堂家老师,为其英年早逝深感痛惜,也为太湖县失去一个好儿子深表惋惜。堂家本家一路走好。。。。。。。。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14-5-8 21:45:31

Re:回 楼主(临清汪氏) 的帖子

引用第1楼固始汪德进于2014-05-07 16:57发表的 回 楼主(临清汪氏) 的帖子 :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位平易近人的师长;汪氏家族的才子,可惜,走的太早了。这可能是上苍或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能说 ''堂家'' 本家您安息吧!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阳新汪祖华 发表于 2014-5-8 21:54:08

教授汪堂家,享年52岁,算英年早逝,痛惜!

靖石汪氏 发表于 2014-5-8 22:17:42

我们痛惜,教授一路走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堂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