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hllm 发表于 2014-6-29 11:20:20

徽派朴学大师汪紱

徽派朴学大师汪紱

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清代朴学
清初学者以“复古”求解放,家道许(慎)、郑(玄),世薄程、朱,以经世致用相标榜,以汉学相号召,以切实为职志。顾(炎武)、黄(宗羲)、颜(元)、王(夫之),并以求实、切理见称于时。但随着民族高压政策的实施和禁毁篡改古书、文字狱的兴起,本于明末兴起的人性大解放和实学的大发展趋势,出于明朝遗民对古书的保护和对汉文化的传承意识,转而成为考据辨章、音韵训诂的治学方式,形成了以名物训诂为特色的“朴学”风格。
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内中又有吴派(主“博古好古”)、皖派(主“实是求是”)竞相争雄,惠栋、戴震,各领风骚。研经究典,斐然成章。但是清代朴学总体特征是重名物而轻义理,为学术而忽实用,虽整理文献有徐,而经世先王之志,亦已衰矣!于是庄(存与)刘(逢禄)倡言于前,龚(自珍)魏(源)响应于后,肆言《春秋公羊》,阐明“微言大义”,积极入世,企图重致太平,是为“常州学派”。清代朴学乃东汉古文经学的翻版,是清代思想学术的主流;至于以西汉今文经学为法的“常州学派”,究属支流。

徽派朴学
在中国经学史上,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学,皖学创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皖派的出现,是清代汉学发展达到高峰期的标志,也最终宣告了兴于宋、固于元、盛于明的新安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的寥落。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但徽派朴学发展到后期,因繁琐考据,唯汉是求,研习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弊端日益显露。民国年间,经学大师歙县吴承仕继承徽派朴学的治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新安理学培养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明末清初,歙县潭渡人黄生则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穷研文字声义相应之奥;又撰《义府》,详细考论经、史、子、集,辨证精核,开清代徽派考据之先河。较黄生稍晚的婺源人江永,一生潜心著述与教学,学识渊博,尤精三礼,有《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释言》《深衣考误》等著作。同期的歙县人汪绂,虽学无承师,但专意以考据治经,与黄、江同为徽派朴学的早期学者。
黄生、江永、汪绂治经不废宋儒,至江永的学生戴震开始,摒弃宋儒的玄与空,把汉代训诂学作为研究学问的门径,故又称考据学为汉学。戴震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本诸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他以考据训诂为主要治学方法,但又并不囿于汉儒,而是从实求真,不主一家。在中国经学史无前例,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派经学和皖学。皖学创造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的嫡传弟子段玉裁、王念孙和王念孙的儿子王引之,通过深入的考索,各在自己的领域卓然而立,成为皖派以至乾(隆)嘉(庆)学派的殿军。清代经学皖派与以惠栋为首的“吴”并称,两派的学术主张有很多共同点,相互影响,但皖派后出,学术成就超过吴派。吴派多治《周易》《尚书》;皖派则精于小学、天算,尤擅三礼。吴派崇尚汉儒,笃守古训,治经“求其古”;皖派求真,敢于突破汉人旧学,提出己见,从名物训诂以通经义,以语义分析阐发哲学思想,运用科学方法,富于科学精神。
江永的学生程瑶田、金榜也是徽派朴学的佼佼者。程瑶田治学,以实物考证文献,开始了史料学同考古学相结合的新阶段。乾隆年间,歙县郑村西溪儒商汪梧凤宅居中的不蔬园,成了徽派朴学的习研交流中心。皖学奠基人江永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六七年之久。戴震、程瑶田、金榜、汪肇隆等都在这里学习。戴震在入京前曾两馆不疏园。汪中、黄仲则等人亦常此聚会,诵习有诗书,切磋有师友,对徽派朴学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徽派朴学家还有洪榜、汪莱、凌迁堪、江有诰等。

汪紱传略
    据朱筠《八十四代庠生配享紫陽汪烜先生墓表並銘》(《汪氏通宗世谱》 第六十七卷),汪紱的“四世祖應蛟,故明戶部尚書,諡清簡,即從祀紫陽之登原先生也。曾祖元會,祖斯涵,父士極,母江氏孺人。”
    汪绂(1692——1759),初名烜,字灿人,号双池、重生。安徽婺源人。 清乾隆年初诸生。时为东南名儒,学识渊博。汪绂生平清苦,精研不缀,然不尚举业,只为师授徒。自幼天资聪颖,初由母亲江氏口授《四书》、《五经》,八岁全部成诵。从此读书禀母教导,不曾从师读书。及二十三岁母亲病逝,汪绂闻听父亲淹滞金陵,前往投奔,然为父亲所不容。只好归乡葬母,无法自活,到江西景德镇画碗为佣,并不缀读书。二十七岁开始从事师业授徒,教读于枫领(今福建浦城),直至六十八岁病逝前三月依然于安徽休宁县蓝渡学馆中著书论学,一生未经仕途。
    汪绂喜爱博览群书,著书十余万言,旁及百氏九流,三十岁后一炬尽烧。《清史稿•儒林传》有载:“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书,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舆地、阵法、术数,无不究畅。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其于《书经诠义》自序中称其曾“扪墙依壁,贪揽群言,以参要害。至于节目则默坐,终日不下一字。然思有所得,则振笔直书,不为草稿。”汪绂一生自言曾经“洗心退蔵,穷深研机,著书穷理,博洽豁达,不求人知,而功愈严焉。盖其为学尊信朱子,博综儒经”。其论学,认为:“学不可不知要。然所得要,正须从学得多后,乃能择出紧要处”。读《易》认为:“易理全在象数上乘载而来。”读《春秋》则叹:“《春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认为:“既当执其文,犹当深其意,陈其仪而不知其意,一祝史之事耳。”汪绂言医已非言脉诀、药性、医方等,而另辟溪径,“言医之不易言也”,以期“学为医者”。而其朴素唯物论亦见之于《物诠》,谓“天地万物赜不可穷,迺观其源焉,而天地万物于是乎在。”大学士朱筠赞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至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一如《诗韵析》谓:“后世执今以疑古,因而纷纷更变,徇今为式,将去古日远,遗音不传,而休文之旨不白,吾滋惧焉。”其治学精神可略窥一斑。
   汪绂一生学识博杂,不仅为徽派朴学大师,而学识旁及乐律、天文、舆地、兵法、术数、医药、卜筮等各门类,究其因,唯其聪颖好学而外,更因之治学理念,一以求知更求其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舍末求本,溯委知源,此学问真道也!其《医林辑略探源》序中如此抨击:“不患人不知书,而患在多知书,而究不知书;不患人不知医,患在多知医,而究不知医,何则?共末其委则似,而其本其源则已失之。”此乃汪绂传道授业、著者立说之精髓要义也。著有《易经诠义》十五卷,《书经诠义》十三卷,《诗经诠义》十五卷,《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礼记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卷,《孝经章句或问》二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读阴符经》一卷,《读参同契》三卷,《读近思录》一卷,《读读书录》二卷,《儒先晤语》二卷,《山海经存》九卷,《理学逢源》十二卷,《诗韵析》六卷,《物诠》八卷,《六礼或问》六卷,《读困知记》二卷,《读问学录》一卷,《琴谱》一卷,《医林辑略探源》九卷,《戍笈谈兵》十卷,《六壬数论》二卷,《大风集》二卷,《九宫阳宅》二卷,《诗集》六卷,《文集》六卷录时文六百首。生平著述共两百余卷,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元元本本,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
    汪绂殁后,门人余元遴刊其书,并上之督学朱筠,以应求书之诏,旋檄府建主祔祀紫阳书院。汪绂学行收录于《清史稿•儒林传》、《徽州府志•儒林传》、《安徽通志•儒林传》。江永曾高度评价汪绂“志高识远,脱然缰锁之外,殚心不朽之业藏名山”。

徽派朴学汪姓大师
汪肇龙(1721-1780),字松麓,一字雅川,原名肇漋。安徽歙县人。
汪莱(1768-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
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咏村,号弢庐,亦号韬庐处士,安徽歙县人。
汪灼(1748-1821),字渔村,别号方外老渔。安徽歙县人。西溪不疏园主人汪梧凤次子,戴震的及门弟子。
汪紱(1692-1759),初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人。

汪中岗 发表于 2014-6-29 18:14:00

大学士朱筠赞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至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
江永曾高度评价汪绂“志高识远,脱然缰锁之外,殚心不朽之业藏名山”。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4-6-29 20:12:46

学习了。谢谢楼主!

lhhllm 发表于 2014-7-10 09:24:30

我们应该纪念这样一位学者!

段莘名儒汪绂
汪绂(1692——1759),初名烜,字灿人,号双池、重生。徽州婺源段莘村人。 清乾隆年初诸生。时为东南名儒,学识渊博。汪绂生平清苦,精研不缀,然不尚举业,只为师授徒。自幼天资聪颖,初由母亲江氏口授《四书》、《五经》,八岁全部成诵。从此读书禀母教导,不曾从师读书。及二十三岁母亲病逝,汪绂闻听父亲淹滞金陵,前往投奔,然为父亲所不容。只好归乡葬母,无法自活,到江西景德镇画碗为佣,并不缀读书。二十七岁开始从事师业授徒,教读于枫领(今福建浦城),直至六十八岁病逝前三月仍于安徽休宁县蓝渡学馆中著书论学,一生未经仕途。
汪绂博览群书,著书十余万言,旁及百氏九流,三十岁后一炬尽烧。《清史稿•儒林传》有载:“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书,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舆地、阵法、术数,无不究畅。而一以宋五子之学为归。”其于《书经诠义》自序中称其曾“扪墙依壁,贪揽群言,以参要害。至于节目则默坐,终日不下一字。然思有所得,则振笔直书,不为草稿。”汪绂一生自言曾经“洗心退蔵(同“藏”),穷深研机,著书穷理,博洽豁达,不求人知,而功愈严焉。盖其为学尊信朱子,博综儒经”。其论学,认为:“学不可不知要。然所得要,正须从学得多后,乃能择出紧要处”。读《易》认为:“易理全在象数上乘载而来。”读《春秋》则叹:“《春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认为:“既当执其文,犹当深其意,陈其仪而不知其意,一祝史之事耳。”汪绂言医已非言脉诀、药性、医方等,而另辟溪径,“言医之不易言也”,以期“学为医者”。而其朴素唯物论亦见之于《物诠》,谓“天地万物赜(音zé深奥。)不可穷,迺观其源焉,而天地万物于是乎在。”大学士朱筠赞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至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一如《诗韵析》谓:“后世执今以疑古,因而纷纷更变,徇今为式,将去古日远,遗音不传,而休文之旨不白,吾滋惧焉。”其治学精神可略窥一斑。
    汪绂一生学识博杂,不仅为徽派朴学大师,而学识旁及乐律、天文、舆地、兵法、术数、医药、卜筮等各门类,究其因,唯其聪颖好学而外,更因之治学理念,一以求知更求其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舍末求本,溯委知源,此学问真道也!其《医林辑略探源》序中如此抨击:“不患人不知书,而患在多知书,而究不知书;不患人不知医,患在多知医,而究不知医,何则?共末其委则似,而其本其源则已失之。”此乃汪绂传道授业、著者立说之精髓要义也。生平著述共两百余卷,博极两汉六朝诸儒疏义.
汪绂殁后,门人余元遴刊其书,并上之督学朱筠,以应求书之诏,旋檄府建主祔祀紫阳书院。汪绂学行收录于《清史稿•儒林传》、《徽州府志•儒林传》、《安徽通志•儒林传》。江永曾高度评价汪绂“志高识远,脱然缰锁之外,殚心不朽之业藏名山”。
然汪绂一生家境平寒,晚年更是穷困潦倒,又不被世俗乡人所器重,在无知俗人的印象中他只是一个能掐会算的半仙,以至于他临终前让乡人将他安葬在洋边村背后的山坳口,好看着段莘“三百年后水汪汪,三百年又小苏州”,埋上三尺浴阳光,埋下三尺遭水汤。”都不让人相信,被处理后事的土夫们笑了一通呆傻迂腐,硬是故意将他的墓冢往下移了三尺,使得他的墓地真的浸在了1968年修建的段莘水库(高山平湖)水位线之下。由于湖水连年冲涮,墓地已踪影难觅,惟独那倾斜在灌木林中的青石墓碑还提醒人们:这里埋葬过一位真正的读书之人。
据老段莘人说,汪绂曾在婺源沱川授过徒,段莘水库未建之前,汪绂的墓还年年有沱川人来此祭拜,二百年之间,能受到弟子一代复一代的子孙们的祭奠,汪先生可以安眠了。
(有关汪绂先生的传说据说有很多,多半是他半人半仙的卜算之事,虽然这些传说是后人对汪绂的误读,甚至是对汪绂穷困一生的嘲弄,但至少还可以让我们知道段莘有这样一位让俗人误读的汪绂先生。可在编辑此文时,遍访周边知情之人,然都不甚了了。想到这样一位宿儒,就这样沉没在时间的流逝中,殊可惋惜。编者语)

注:以上内容出自游多多网站/婺源旅游攻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派朴学大师汪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