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生 发表于 2014-7-24 20:37:14

中华汪氏渊流概述

本帖最后由 汪德生 于 2014-7-24 20:41 编辑

中华汪氏渊流概述
              一,汪氏宗族的起源      汪氏起源,传说甚多,诸如以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地名为氏,以及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等等。但主流之说只有其二:      其一,汪氏最早源自古汪罔国。汪罔国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诸侯国,国君防风氏。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将王位禅让给大禹。于是“禹会诸侯于涂山(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执玉帛者万国”。大家都早早到来。唯有在治水中功劳最大的巨人防风氏居功自傲,迟迟不到。大禹为了树立威信,杀一儆百,遂将防风氏处死,以立威信,震慑诸侯。防风氏死后葬于会稽山,其后代逃隐,改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所灭,国人避之于深山,改称汪氏。此说渊源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      其二,源自春秋时期,以国名为氏。公元前五九一年,鲁国第二十一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即位。公元前五七六年,鲁成公黑肱的姒夫人(侧室)梦彩虹绕身,感而成孕,二十五月而生,握手三日乃开,手掌左有水纹,右有王纹,遂以为名,是为公子汪,名姬汪,因名封爵为汪候,食采颍川(今山东邹城、新泰、颖水一带),世称颍川候。姬汪生子挺,任周司谏;挺生子二,长子诵,任周司马,依祖父之名为姓,改姬姓为汪姓,名汪诵。汪诵封于平阳(今山东邹城西三十里平阳寺镇。汪氏郡望“平阳”即缘于此)。      《姓篡》、《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重要姓氏典籍,均采取“一主二脉”的观点,分别记载汪姓的两大源流:“汪,汪罔氏之后”;“礼记有汪,鲁人。”      然查阅我汪氏各地各支派宗谱,多从“礼记有汪 ,鲁人”之说,即:汪氏,源于春秋,鲁国贵胄之后,始祖颖川侯,望于鲁之平阳郡。各地汪氏宗谱一致公认姬汪为汪氏一世祖。       二、播迁与繁衍:      汪氏起源“一主二脉”,其发源地亦各异:      其一,汪罔国,《国语·鲁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孔子)曰:“汪罔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孔夫子所说的封、禺二山,根据《方舆纪要》的考证,是分别位於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封山在东,禺山在东南。    据说:在浙江省杭州市德清县汪村,有一座始建于东汉时期的防风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祠堂,传说汪氏子孙从这里溯新安江而上,到达皖南的徽州地区。      其二,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据正史、方志记载,宗谱佐证:大约在东汉献帝年间,黄巾起义,汉龙骧将军、汪氏三十一世裔孙文和公,率部打过江南,大获全胜,被册封淮安侯,任会稽令。后文和公举家迁居新安(今安徽的歙县),世代繁衍。汪氏宗谱称之为江南会稽派,文和公为江南一世祖。      自此,汪氏子孙旺盛,人才辈出,成为新安的名门望族。特别是第四十四世裔孙汪华,是隋末以勇侠而闻名的歙州豪富,曾经出钱、出兵、献地,为唐高祖李渊的灭隋兴唐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唐高祖颁诏“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汪华公四妻生九子:长子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五子逊,六子逵,七子爽,八子俊,九子献早卒,其后世子孙遍布皖南地区,为皖南第一大姓。其中七子汪爽的玄孙汪伦为泾县令,与大诗人李白诗酒唱和,留下“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时有“十徽九汪”之说。      两宋时期,汪氏族人继往开来之昌盛,并已成为全国著姓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先是驱逐鞑虏,再后为争夺皇权互相攻讦,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移民以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据史料记载,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氏族人,大多也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  自清康熙年间始,闽粤汪氏族人陆续有人移民台湾,后又远播海外,移居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故史学家、考据学家胡适说“天下汪姓皆出徽州”。      据史书记载,汪姓人口在宋朝约47万,占全国人口约0.6%,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约62万,占全国人口约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      时至当代,据全国户籍人口统计结果:全国有汪姓近50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38%,在全国一百个大姓中名列第57位。其中,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汪姓人口的56%。(《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汉民族单字姓5327个)
 三、汪氏郡望、堂号与宗谱    【郡望】
    平阳郡:三世祖诵公封于平阳(今山东邹城西三十里平阳寺镇),汪氏郡望“平阳”缘于此。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改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堂号】
      越国堂:源于越国公汪华;   忠勤堂:源于明代忠勤伯汪广洋;   另,汪氏各地各支派另立堂号者众,诸如“六桂堂”、“婺源堂”、“新安堂”、“敬睦堂”、“敦睦堂”、“德胜堂”等等。
    【汪氏宗谱】     《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131种。另有各地支谱近千种。      ①三十一世文和公第一次系统修谱;三十五世旭公重新选编该谱;四十四世汪华再修谱叫“汪华谱”,该谱上奏唐太宗。以上三谱大概没有传留下版本,而汪华谱被收入后面二种版本中。
      ②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徽州汪同文主修的《汪氏统宗世谱》,谱中含盖全国各地汪氏后裔的世续表。在当时通讯和交通都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收集整理、编排(做到前后呼应)那真是一个浩大工程。谱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编号,每个字又分上、中、下三部,共三十六部(即三十六册)。
      ③清乾隆年间作了增补,重版了《汪氏通宗世谱》,整个框架同明万历版一样,每册约二百页(面)左右,这套谱历史跨度之长,涵盖面积之广,内容之多可称得上全国三个第一。
       四、汪氏宗族历代名人      汪氏宗族为轩辕黄帝后裔,“颍川世胄、吴越世家”。几千年来,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英才辈出。《中国名人大词典》收录汪姓历代名人382名,占《中国名人大词典》总人数0.81%,名列名人姓氏第20位。其中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1.03%,排在第18位;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1.07%,排在第19位。      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200余人登进士及第,其中状元8人(武状元1名)。中国历史上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出之于约170余姓氏。除王、张、陈、李、杨、刘等几大姓氏外,我汪氏独占8位,稳居“皇榜”前十名。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著名理学家、儒学大师家朱熹在应邀撰写《汪氏宗谱序》中赞道:“新安汪氏其族之贵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周至于汉晋唐宋,子孙日繁,布满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间,汪震、汪宗颜、汪谷、汪藻、汪恺、汪鸿举等,一脉六世,咸登进士第,古所未有也。”        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礼记有汪,鲁人”。《礼记·檀弓篇》载:“汪踦,春秋鲁童子,哀公十一年,齐伐鲁,踦与齐师战於郎而死。鲁人欲弗殇,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释意: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踦,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鲁人破例,以成人之礼予以国葬,受到孔子的高度赞颂。)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历史人物。       汉:龙骧将军、会稽令、新安始祖文和公;       晋:黟县令、歙州令汪道献;       三国:新都侯、吴国湘东太守汪徹;       唐:总管六州军事和歙州刺史、越国公汪华;泾县令、著名诗人汪伦;      宋: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文学家汪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宰相汪伯彦,吏部尚书、政治家、军事家汪应辰,著名诗人汪元量;       元:航海家汪大渊;散曲家汪元亨;       明:朱元璋元帅府令使、左御使大夫、丞相汪广洋;兵部左侍郎、大学士汪道昆,明代“四大名医”汪机;戏剧作家汪延讷;       清: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汪由敦;经学大家、史学家汪中;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古文大家汪琬;数学家、天文学家汪莱;医学家汪昂;著名诗人、才女汪端;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近现代: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交通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汪大燮;音韵学家、诗人汪荣宝;近代中国“四大名医”汪逢春;       不可回避,还有一位既是汪氏杰出精英、又为汪氏后人蒙垢的宗亲——       汪兆铭(1883~1944)字精卫,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广东。早年留学日本,后随孙中山革命,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曾谋炸清室摄政王未成,被捕入狱。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乃名震中华的革命义士。辛亥光复後得释。民国成立,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对日抗战期间,以“曲线救国” 于南京组织伪政府,沦为汉奸,后死于日本。       当代名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上海市市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汪成为,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专家汪顺亭,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汪槱生,农业电子气化与自动化专家汪懋华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设计专家汪耕,有机化学家汪猷,海洋学家汪品先,水利工程学家汪闻韶,物理声学专家汪承灏,大气电学家汪德昭等。

附:全国汪氏祠堂通用联——
平阳世泽         越国家声——佚名撰汪姓宗祠通用联:“平阳”为汪氏郡望;“越国”为唐·汪华,封越国公。

唐封越国三千户      宋赐江南第一家——此联上联典指唐初歙州绩溪人汪华,唐武德年间被授予总管歙、宣、睦、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下联典指南宋信州玉山人汪应辰,字圣锡,绍兴年间状元,官秘书省正字、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侍读。为官刚直,遇事敢言。高宗曾赐他“江南第一家”匾额。
(注:本文资料辑选于《姓篡》、《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姓氏典籍,以及“汪氏宗亲网”,刊载家乘,以供汪氏后裔参考。)

章晨金桥 发表于 2014-7-24 21:27:11

学习了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4-7-24 21:57:50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4-7-25 08:32 编辑

有几个问题已有考证和定论,请读者明鉴:

《汪氏渊源与史迹考略》http://www.iwangs.com/bbs/thread-23229-1-1.html

1,“ 古汪罔国” 与我们的“颍川侯” 汪氏无关,请读者切莫混淆。
2,“山东邹城”在诵公时代还不叫“平阳”,与“汪氏郡望”无关。
3,“颍川”不在山东邹城、新泰、颖水一带,那里根本没这个地名。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4-7-24 22:57:57

学习了!

汪中岗 发表于 2014-7-25 06:51:55

学习了!

汪德生 发表于 2014-7-25 21:47:16

本帖最后由 汪德生 于 2014-7-25 21:58 编辑

九华星云   于 2014-7-25 08:32
有几个问题已有考证和定论,请读者明鉴:

“考证”值得学习,“定论”有待商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汪氏渊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