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边君 发表于 2015-1-25 16:55:30

对“汪姓”的一个渊源是“姜姓”,应该质疑

对“汪姓”的一个渊源是“姜姓”,应该质疑
关于这个观点,我以前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不管是在古代文献上,在现代出版物上,还是在媒体上。也许我孤陋寡闻。以前见过这个观点的本家,可以提出出处,让我来学习,大家也可讨论。
这个观点,好像是近一二年才有的,与一个《讲坛》上的一个讲座有关,据说还有正式出版物的文字肯定(我没有这本书,没读过)。这个观点又与防风氏/汪芒氏问题连结着。
如果能摆出可靠确凿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那无疑是“汪姓”姓氏研究的一个新成果,但我没有见到这些依据。我以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提出几点质疑。
质疑一。说在夏朝有一个姜姓的古老部族防风氏/汪芒氏。
孔子是最早说防风氏/汪芒氏的。他在一段话中不是明明白白地说:防风氏“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孔子没有说防风氏姓姜,而姓漆。
质疑二。说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防风,汪芒之君,守封嵎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于周为长翟,今为大人。”
司马迁写《史记》是很严谨的,亲自到江南调查,对“禹杀防风”在会稽不肯定,用了“即或”两字。而对“禹杀防风”的事实是肯定的,与孔子的那一段话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改正了孔子一个字:漆姓,厘姓。因此把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芒氏”说成“在虞、夏、商为汪”,什么依据?这样省略是万万不行的。
质疑三。说防风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不见依据。
防风氏应该是殷人契(商族的祖先)后裔的一个氏族,活动在今山东地区。
黄帝崩后,帝位原应传位于其嫡长子玄嚣,但玄嚣德薄,帝位传给了二子昌意之子、黄帝之孙颛顼。颛顼崩后,帝位又传给了玄嚣之孙、颛顼之侄、黄帝曾孙喾。帝喾,号高辛氏,有四妃生四子:元妃姜嫄生弃(周族的祖先);次妃庆都生帝尧;三妃简狄生契(商族的祖先);四妃常仪生挚。相传帝喾崩后,传位于挚。挚立九年,为政不善,让位于其弟尧:“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尧是玄嚣之重孙、黄帝的第五代孙。尧崩后,传位于舜。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帝喾高辛氏次妃生契,契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天乙。”天乙就是商汤王。契是成汤的祖先。契为商,居地“子水”,子姓。
《史记·殷本记》中还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来氏”。 可见,防风氏是契后裔的一支,其在商代以前的始初姓—“釐(厘)”。
我想,我国远古史的这一段,说是传说也好,或神话也好,是今人的共识,还没有哪个学者有能力推翻它的。
质疑四。我们每家的家谱都是“姬姓汪氏”的家谱,一世祖是姬汪,起源于“鲁宗室”。黄帝姓姬,从黄帝到姬汪的轨迹是清晰的。炎帝(神农氏)姓姜。“姬姓汪氏”的家谱里怎么可能一个渊源是炎帝的姜姓呢!这样的立论是有悖的。
“姬”“姜”,这两个我国最古老的姓,各有自己的特点。“姬姓”演变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大姓。而“姬姓”本身缩小了。从“姜姓”演变出来的姓不多,总共100多个,其中是没有汪姓的。
现在各地都在编修“姬姓汪氏”家谱,对汪姓起源要极重视,要不后果很不好,别让我们的后辈们再去考证了吧!


汪中岗 发表于 2015-1-25 17:29:50

我们的先人在修家谱时是作了认真考证的!有汪芒辩、汪芒再辩!我们只能以谱为据,尊重祖宗!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5-1-25 17:40:42

    谢谢都边君的仗义直言,盼汪氏家族内的有识之士都 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捍卫汪氏家族的姓氏尊严,坚决反对个别无知之徒对我姓氏的歪门斜说。
   

汪佳琪 发表于 2015-1-25 18:17:48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5-1-25 18:46:59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5-1-25 18:53 编辑

    您说得对:“现在各地都在编修‘姬姓汪氏’家谱,对汪姓起源要极其重视,要不然后果很不好。别让我们的后辈们再去考证了吧!”
    非常感谢震球教授的珍贵之帖!您每在关键时刻都挺身而出,提供确凿的史料佐证,亮出自己明确的观点,您一直是家网的正能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汪姓”的一个渊源是“姜姓”,应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