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边君 发表于 2015-1-30 15:47:27

一世祖姬汪原名姬衡——四谈汪姓的来源

            一世祖姬汪原名姬衡——四谈汪姓的来源
我提出一世祖姬汪原名姬衡,是为讨论和研究。
大家千万别误会。不是要修改家谱。
我以为,在家谱上就得写姬汪。
下面,我们来讨论。
原名,指他父亲黒肱给他起的名字。根据周礼,婴儿出生后三个月(或三天,记不太清楚了)就要给小孩起名。显然,当时他父亲不可能起名“汪”,而是“衡”。
长子姬午,次子姬衡。
明眼人一看就知,两兄弟的名字起得很匹配。
姬衡,什么根据?
出自一本相当古老的《姬姓家谱》。东周灭亡,秦统一全国,姬姓人带着家谱大逃难。因此各地还留存着不少编修年代久远的姬姓家谱,例如陕西省户县于隋开皇九年(599年)创修的《姬姓宗谱》,已经传承了2400多年了。河南偃师市李村镇东石罢村残存的《周庙志》中,竟有西汉建元四年(前137年)之前的《元圣宗谱序》,其历史更加久远。这些姬姓家谱的珍贵之处在于记载着姬姓族人系黄帝和周公的嫡系后世、宗系衍派。这些资料现保存在陕西省或西安市博物馆里。我们《姬姓汪氏》鲁宗室的宗系衍派,都有记载。
姬传东先生所著《姬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中指出:
“十四世:姬黑肱,宣公长子。公元590年辛未即位,是为成公,在位18年薨,生子二:午,公衡”。
这个姬姓家谱中的资料更接近原始版的,我觉得是可信的 。
为什么在《姬姓汪氏》家谱中见不到“衡”名了呢,这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我想,简单地说,就是“姬姓”为“汪姓了,一世祖的名一定要“固定”下来:“汪”。年代久远后,《姬姓汪氏》家谱中见不到“衡”了,而保存在姬姓家谱中。
我们知道,鲁成公时代已经是春秋晚期了。鲁国受“三桓专权”的影响,国力日衰,已经不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了,处处受邻国的欺压,在国内他们几辈也生活得很艰难。整个社会,周天子的话早就不听了,许多周礼也不灵了——“礼坏乐崩”,分封制的宗法关系也慢慢淡薄,以前的“姓氏两分”的姓氏制度也日渐没落,社会上一种新的姓氏制度逐渐形成,这就是:“姓氏混言”“以氏为名”、“以名为姓”、“姓氏合一”。
“衡”成年后,受哥哥鲁襄公封的食邑颍川(氏、领地)叫“汪”。于是“以氏为名”,“姬衡”就该叫姬汪,号汪侯。史料对其称号很多,如:公子汪、公子满、汪侯、颍川侯。
   三世祖诵公是“姬姓”改为“汪姓”的始作俑者。诵公又认爷爷为“始姓祖”,用爷爷的名为姓,从周礼来说,是合乎礼仪的;从社会的发展来说,姓氏改革已经渐渐进入“以名为姓”、“姓氏合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这样看来,姬汪的“汪”,先是受的封地叫“汪”,后来“汪”也成为人名(以氏为名),最后“汪”为姓——汪姓。从一世祖名字的变化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社会姓氏变革的大致历程,两者是基本吻合的。
还能在有的家谱上(有的没有)或网站上见到“满”——名,满。
这又是可讨论的问题。我想,“姬满”,不像。姓姬时叫“满”,那只能是小名。是否是改为汪姓后,总得有个名,满——汪满。我倾向于这样理解。
一位本家的家谱上有“次子叫汪午”。别的家谱上如没有发现,那笔误的可能性大。也只是个孤案。
这样,一世祖姬汪:
姬衡(原名)—姬汪(受封后名)—汪(始姓祖)—汪满
再次说明,提出这个问题只是为了讨论和研究。目前对一世祖的提法也混乱,越讨论越会接近清楚些。我的一些看法,一家之言,没有把握。


   

wangshiwen 发表于 2015-1-30 16:25:36

有道理

汪中岗 发表于 2015-1-30 16:41:48

这些姬姓家谱的珍贵之处在于记载着姬姓族人系黄帝和周公的嫡系后世、宗系衍派。这些资料现保存在陕西省或西安市博物馆里。我们《姬姓汪氏》鲁宗室的宗系衍派,都有记载。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5-1-30 18:45:57

都边君对待史料既谦虚又认真的态度值得赞扬!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5-1-30 22:28:33

学习了,谢谢!收藏了。

hnnywjg 发表于 2015-1-31 10:03:01


历史太久远,难得找到一点很有价值的资料。值得我们好好斟酌。

汪兴吾 发表于 2015-1-31 21:49:13

点赞!

仰望星空_g8n8p 发表于 2016-7-31 16:02:10

学习了,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世祖姬汪原名姬衡——四谈汪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