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nywjg 发表于 2006-3-23 12:38:00

新浪CEO兼总裁汪延

汪延,1972年5月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4月与同事共同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任部长,并于同年6月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
汪延在网站策划、管理运营与市场拓展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经过他与四通利方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利方在线于1998年成为中国地区最受欢迎、访问量最高的中文网站之一,并于同年成功与华渊资讯网的合并成立新浪网,出任新浪网中国地区总经理。
2001年汪延任新浪网总裁;2003年5月被任命为首席执行长CEO/董事兼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发展的战略制定及具体执行计划的管理。



创业我选择中国互联网

    见证了由中国民众和艺术家们参加的香榭丽舍盛装大巡游活动的埃菲尔铁塔,在中国农历新年也被红色的灯海映透了。1月24日晚,巴黎市长在埃菲尔铁塔二层举办中法建交40周年酒会,我很荣幸获得了邀请。
我父亲出生在法国,父母早已在法国定居。因此,巴黎的一街一巷我都非常熟悉。10年前我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只是巴黎大学一名普通的学生;故地重游之时,我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华人门户网站———新浪的CEO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此刻涌上了我的心头。如果说,这意味着成功的话,毫无疑问,这成功源于我10年前选择了回国创业,选择了中国的互联网事业。
  在海外生活的炎黄子孙可能都体会过,中国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腾飞,都会对无数的海外赤子产生一种难以明状的冲击。这种历史已经被我们的前辈们重复过无数次了。
  我最早的回国创业冲动起于1993年,邓小平南巡的报道,让在巴黎大学读书的我无论如何也再无法平静下来。
  但我的父母起初对我回国创业的担心是显而易见的。因为1993年的我才21岁,而当时国外媒体对中国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描述和预测,都还是非常消极的。在父母的百般劝说之下,回国创业的梦想最终被暂时放下了。
  两年后的暑假,我回国探望爷爷奶奶。亲眼目睹北京的变化,目睹中学时的同窗好友们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朝气勃勃地开拓着自己的事业,我无法再按捺住归国创业的冲动。我和在国内的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个“跨国”创业小组。我们三个人,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于是,网络就成了我们最经常的联络方式。
  就是这种对网络的使用,有一天突然使我恍然大悟———互联网将是未来最好的传播方式。而对在海外生活的我来说,更强烈地体会到,没有比通过互联网来介绍中国更伟大的事业了。
  在北京,我们的利方在线(新浪网的前身)聊天室和体育论坛汇聚了中国第一批网虫,这两个栏目也成了后来新浪的起点。1998世界杯时,利方在线开创了“在线直播”方式,在网民中引起巨大轰动。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向海内外预告了我们“在线直播”10强赛的消息。利方在线创造了每日300万的网站访问纪录,这也是同期全球中文网站访问量的最高纪录。这是利方在线的点击率的一次飞跃。
  1998世界杯的良好起步为日后的高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也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互联网领域的差距。1998年12月1日,我们与“美国华渊生活资讯网”组合为一个全球中文网站,取名新浪网。
  在随后的一个时期,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低谷时期。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那些年,新浪和中国整个互联网产业都承受了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承担的磨炼。有时,它迈出的一小步都会招致相当大的舆论压力。
  2003年以来,渡过互联网低谷期的新浪开始了业务扩展战略的实施,从门户网站发展为多元化营收模式的公司。坚持以互联网为核心竞争力,铸造强大的品牌和技术实力,坚持走与传统产业合作的道路,这就为新浪优势的巩固与加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新浪积蓄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从而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回顾这一段困难的时期,可以说,没有中国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大环境,没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坚定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们很难想象包括新浪在内的众多网络公司在互联网的低谷时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从这种意义讲,新浪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探索者。她的成功是因为扎根中国。全世界都在通过中国的发展受益。
  今天,我们不难从身边发现,中国家庭的数字化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备工具,上网成为了家家户户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相互沟通、消费、娱乐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会替我们自动校准手表时间,看病时病历会自动传输到医院的系统中。而未来“聪明的电脑”在观察、分析、掌握到我们的饮食习惯之后,会通知冰箱中的子系统向网上商店订购适合每位家庭成员不同口味的食品和饮料,而与此同时,货币已经以数字的形式实现了在线支付……未来的电脑加上未来的互联网手段将成为全新的个人通讯电脑———集控制、计算、存储、沟通和娱乐全功能为一体的超级工具箱。这是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创业内容。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从中不难看到,祖国给海外赤子提供的创业空间是无限的。因此,归国创业也将会是无终至的“春之声”的旋律。
  10年的创业感怀,我想说,选择中国互联网是我的自豪!

hnnywjg 发表于 2006-3-23 18:11:09

新浪总裁的重担落在26岁的汪延身上时,重任证明了汪延的分量,也证明了青春的分量。

  新浪前三任CEO或者是技术高手,或者是资本运作的行家,而汪延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干活的”。上任伊始,汪延就表示他的目标是增加新浪的收入,努力提高利润率,而不是主要靠削减成本来达到盈利超过搜狐和网易。

  从1995年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网络就让汪延强烈地感觉到了世界的奇妙和诱惑。对网络的激情,在经历了行业的跌宕起伏,直至成为新浪CEO之后,仍然能够让人感觉到。汪延幼儿园、小学、中学均在中关村。(祖父汪德昭是著名的科学家、院士,父母一直待在法国)在法国读书期间回国,初识王志东便一见如故。迫切于回国创业的汪曾差点中断学业。1996年,汪延跟着互联网的背影回国,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同年六月创办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汪延清晰地记得1995年1月他在巴黎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情形,那时他才23岁。他说:“1995年1月份和美国的同学交换电子邮件,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那是我第一次通过Email和我在美国的同学通信,感觉就好像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那般激动。互联网让我觉得世界太奇妙,太充满诱惑了。”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技术为王、应用为王、内容为王和服务为王的各个阶段,新浪的变化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面镜子。汪延是和新浪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人事变动、互联网寒冬、财务危机,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在互联网的激情背后,现在的汪延和新浪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

大风 发表于 2006-4-24 20:15:46

新浪CEO汪延家世揭底:家传的帅拼命三郎
刘晓东 | 英雄人物 | 出处:收藏| 2004年12月16日 00:22 | 阅读 149 次
         
  汪延是谁?是新浪网的CEO,首席执行官。有幸“落网”的中国8700万网民大都知道这位三十多岁的IT界“老人”。

  汪延是IT界的名人。汪家三代都有许多故事,但不是汪家的人,也只能如同从门缝里窥视一般,看个局部,写个片断。

  “帅”是汪家男子的传承

  “帅”是汪家男子的传承之一。当年,汪延的爷爷汪德昭潇洒英俊、多才多艺,是一位“帅哥”。直到90高龄,仍然立如松、声如钟、敏如风,“帅气”不减当年。汪延的奶奶李惠年气质高贵、花容月貌。“十年动乱”时期,居然有人把她少女时代的照片偷去,当成影星玉照挂在自己的家里。汪延的父亲是一位很有风度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帅哥”。汪延母亲的籍贯是浙江诸暨,那里是西施的故乡,美女如云。汪延集两代人之精华,又有自己的发挥。因此,汪家三代中,爷爷是“老帅哥”,父亲是“大帅哥”,汪延是真正的“小帅哥”。论身高,他虽然不及姚明,但绝对是堂堂七尺男儿,而他的眼睛里透射的聪颖、真纯,甚至有些俏皮的目光,再配上那张圆脸,又“自成体系”,表现出他的刚柔相济,睿智真诚。

  虽然“帅气”是汪家的传承之一,但更主要传承的还是对科学的热爱。那还是汪延在巴黎学法律的时候。有一次,他和隔着大洋的美国同学利用电子邮件互相联系,这是他的第一次“触网”。当感受到互联网那神奇的速度和奇妙的功能时,汪延激动得就像金榜题名,又叫、又跳、又笑。他敏感地意识到,互联网将要颠覆人类的通讯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纪。这位未来的法学家竟“不守法”了,他想立即结束学业,回国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网站。后来,还是在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劝说下,他总算又忍了几年,直到拿到法学学士文凭,才向他所钟情的互联网扑去。

  当年他的爷爷对科学也有一番惊心动魄的追求。1931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之万到中国讲学,内容是当时最“时尚”的相对论和超声波。他那年轻的爷爷听得入了迷,朗之万跑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听到哪里,而且完全是自掏腰包。为了到法国去求学,拜朗之万为师,他甚至不惜和心爱的妻子做新婚别。在法国,他和朗之万等共同创立了“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定律,获法国科学院大奖“虞格奖”。从此身列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中。1956年回国后不久,他受命组建了由他担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他们为海防建设研制出了许多重要装备。从此,外国潜艇再也不敢随意闯进中国的内海捣乱,而中国的舰艇却可以听得更清,打得更准,跑得更远。汪德昭是公认的中国国防水声事业的开创者。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汪延的奶奶李惠年教授是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但她又通晓生物学。当年,中国没有音乐学院,甚至没有一个音乐系。那时,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有一位教授音乐水准很高,为了跟他学音乐,李惠年就报考了生物系,因此,她就有了“双学历”。她养的花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她开玩笑说,谁想跟她学养花,得先拿到生物系本科的文凭再说。

  人们知道汪延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可是汪家最早的“电脑发烧友”却是爷爷。微型计算机问世后不久,汪老就大声疾呼,要在科研中大力应用微机。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见过那“东东”。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汪老参加联合国的一个会议,他省吃俭用,把会议发给的补贴积攒下来,给所里买回一台微机。虽然现在来看,它太“古老”了,但它却是声学所的第一台微机,甚至很可能是中关村地区的第一台微机。

  早在1984年,汪德昭院士就以科学家的敏感,非常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当在中关村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不仅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因为父母一直在国外工作,汪延从小就在爷爷和奶奶身边生活。那时他家住在中关村13号楼,周围住的都是中国的顶级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等。而和他家同住一个单元的五家邻居中,四家都是院士。他们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杨嘉墀,著名化工冶金专家郭慕孙、陈家镛。邻里关系很好,来往也很多。汪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代人的幽默各有不同

  汪延的家传不仅有科学,还有幽默、乐观。有一次,汪延的爷爷率团考察日本的一个企业,当他问到一个谈不上是什么技术秘密的问题时,那家企业的老板说:“对不起,这是我的专利。”后来,日本老板看到汪老如此健康长寿,便问有何秘诀,汪老不冷不热地回答:“对不起,这是我的专利。”

  早年,汪老在法国留学时,体验到法国人的幽默,深感长期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人缺乏幽默感。他认为幽默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幽默能够使人与人和谐相处。为什么法国人可以幽默,中国人就不行?他那开朗乐观的性格,加上中西文化融合的学识,使他很快成了一位比许多法国人还具有幽默感的人。

  汪延的父亲汪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驻法国外交官,后来又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既有家传的原因,也有职业的需要,他常常是妙语叠出。一位朋友发现他发福了,建议他减肥,汪华大表赞同,并做愁眉苦脸状说:“肚子大了不好啊,没人请我吃饭了。”

  汪延同样富有幽默感。现在的媒体,都全神贯注盯着新浪这样的大公司,连哪位小姐的口红换了牌子,都要刨根问底一番,更不要说领导层的变动,股票的涨跌了。在这里当个什么“长”或什么“官”,没有口才,准会惹麻烦。而汪延却以幽默给记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有一次,他因为忙,实在难以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竟对那位记者开玩笑:“我现在忙得连泡妞的时间都没有。”

  此言一出,那位记者忍俊不禁,自然也谅解了汪延的苦处。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汪老在说到年轻时代的忙碌,曾经这样讲:“那时候在巴黎,有两个人最笨,一个是我,一个是钱三强,我们两个都不会跳舞。”

  确实如此,那时他和钱三强一心扑在科研中,哪有时间跳舞。

  同是说忙碌,虽然爷爷说得雅一些,汪延说得“俗”一点儿,然而透射出的精神都一样——惜时、敬业。

  某电视台的人为汪老摄像,他们惊叹汪老健康,精力充沛,不像是90高龄的老人。汪老笑笑说:“那我要不要戴上一个假胡子?”

  有记者在采访汪延时,问到他的身高,他一本正经地“精确”回答:“洗了脚之后是1米88。”

  汪老的幽默是缓解摄制人员的紧张,汪延的回答是制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其实都是为了让对方消除陌生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在谈到年龄时,祖孙二人也有相近的妙语。在声学所为汪德昭院士庆祝90寿辰的大会上,汪老致词说:“我才90岁,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而汪延则在公众场合自称:“我这个30岁的‘老人’”。

  虽然都是谈年龄,爷爷有些“浮夸”,汪延则在“虚报”,爷爷用一个“才”字,抒发了雄心不老的凌云壮志;汪延“卖老”则是警策自己,在年轻人云集,新陈代谢极快的IT界,不进则退。

  汪家的人在外幽默,在家人和亲友当中更幽默。汪德昭回到家有时会装成陌生人,毕恭毕敬地敲门:“请问有一位李惠年女士是不是住在这里?”

  而不久前,几位老邻居回忆起为庆祝汪延的父母结婚纪念日,在一起欢聚的情景,坐在一边的汪延却突然插进一句“我怎么忘了?”

  闻此言,众人大笑,他却不笑,一副“憨态可鞠”的样子。这种在亲人朋友之间抛撒的幽默,就像抛撒花瓣一样,让亲情与友谊更加绚丽多彩。

  幽默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精确、巧妙的表述。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讨论声学和海洋研究的关系时,汪老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法国人认为,红葡萄酒与奶酪是世上最美满的婚姻。声学家配上海洋学家,也是美满的一对。”话音一落,掌声和笑声顿起,都认为这个比喻形象。

  汪延也有同样的幽默,在新浪举行的大会上,刚刚演完让人捧腹的“变脸”节目,汪延上台讲话。他即兴发挥说,互联网就像这“变脸”,需要不断地“变”,也就是需要不断地求新才能发展。比喻得非常贴切、形象,也搏得一片掌声。

  汪家三代人都幽默,但那幽默的风格又不完全一样。爷爷的幽默往往能开启心窍;奶奶的幽默有如春风扑面般温馨和煦;父亲的幽默则如其人一样豪放、爽朗,有舒筋活络,开通血脉之功。汪延又是另一种风格,他会一本正经地给你绕上几个圈子,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在开玩笑。不过此时,他往往会看着你笑,自己却不笑。据说只有幽默大师如侯宝林、马三立才有这等功力。

  家传拼命三郎

  汪延担任新浪CEO之初,各类媒体纷纷议论:为什么是他?因为在门缝外很难看清门里的事。在外人看来,汪延不是凭着资金投入攀上高位,不是某项专利技术的持有者,也没有听说他运作过资本,为什么是他?有人解释个中原由,称汪延是新浪的“老黄牛”,也就是说汪延是凭着脚踏实地、拼命硬干的“牛气”才受到董事会的信任,这话有道理。真心做事,拼命硬干,也是汪家的家传。汪家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

  “十年动乱”结束后,有关部门一度想调汪德昭任国家海洋局局长,这是个副部级单位,局长享受副部级待遇,住小洋楼,配专车。可是汪德昭却写信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请辞海洋局局长一职,信中明确写道:“我只想做事,不想当官”。他终于得到了邓小平的理解和支持。

  汪延也是一位真心做事,拼命硬干的人。为了把新浪从“烧钱炉”变成“赚钱机”,他做了很大努力,也付出过许多,甚至有过“管宁割席”、“壮士断腕”那样的经历,承受的压力与误解之多,外人是说不准确的。终于,新浪能赚钱了。

  汪延的爷爷奶奶不也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吗?汪延的奶奶出身于真正的豪门望族,天津人称“八大家”的“茶叶李”家。她属羊,可是却有拼命硬干的“牛气”。当年汪德昭在法国留学需要钱,她不向家里要钱,而是自己干,同时在几所中学代课,每周要教14节音乐,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痛,硬是挣足了汪德昭在国外的费用,也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著名的指挥大师李德伦,就曾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李惠年老师。现在回忆当时的情况,她还说:“那时候真是不要命!”

  汪延的爷爷更是一位“拼命硬干”的人。在法国留学时,他主动请缨,要攻下朗之万手中一个有名的难题。为此睡不安寝、食不甘味,绞尽了脑汁。在苦苦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中国的蚊香解决了实验的难题。1978年,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还“牛气”冲天地闯了一回南海。考察中遇上了风暴,偏偏考察船又出了故障,在月黑风高夜,船一直向打死人不偿命的战区漂去。这时,汪老却指着船上的灯光,开玩笑说:“你们看像不像上海的大世界?”考察队员哈哈大笑,危险和艰难全不放在眼里了。

  真心做事,拼命硬干的精神虽不是随DNA遗传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家传”。

  待人接物周到有礼

  除了“真心做事”,汪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真情待人”。汪延待人接物周到、彬彬有礼是有名的。别人送给他一本并非很珍贵的书,因为他不在公司,由秘书代收了。他拿到书后,立刻就打电话表示感谢。在他的眼里,人,从人格上说是一律平等的。他对餐厅的服务人员,公司的勤杂工,都很尊重,对他们的服务,总要道一声谢谢。他给公司的人员交待什么事情,都是尽可能为对方想得周详,有时讲不清楚,他会画一张图。对方往往会因此感受到他尊重人、关爱人的真心与真情。

  汪延有心气平和、临事不乱的风格,但他又会激动,并且是在一些别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上激动。在中关村,常能看到一些怀抱着孩子的女人,无论是狂风里、还是寒冬中,都十分“敬业”地卖着盗版软件。这些女人抱着孩子是为了“促销”,因为看到严寒酷暑中的孩子,顾客有可能动恻隐之心。更重要的是,她们是把孩子当盾牌。对于抱着孩子的女贩子,有关部门处理起来就很棘手,往往只好该出手时不出手。这种现象在中关村地区已经不足为怪,可是汪延却看不惯。有一次,汪延见到一位和媒体关系密切的朋友,提到这种现象时,他眼圆睁,眉倒竖,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你们应该给这些人曝曝光,这些孩子都是一天花五块钱租来的。为了赚钱,让孩子受罪,也太狠了吧!”

  朋友原以为他仅仅是痛恨盗版软件,其实,他是心疼那些孩子。痛恨摧残孩子,用孩子骗人的卑劣行径。

  汪延爱孩子,也敬重长辈。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因为那时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和普通家庭一样,他也因此和爷爷奶奶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祖孙之间的情感。汪延回国之初,正是好汉一条、无牵无挂,凭着两只空拳,一颗雄心外加一肚皮的新知,朝着他向往的目标扑去的时候。不仅早出晚归,而且来去无定。有人竟如此形容汪延和他的朋友 —“几个人整天猫在小黑屋里,不知在干什么!”听起来,简直像“非法团伙”。换成有些爷爷、奶奶,可能就要行使“否决权”了。汪延的爷爷和奶奶虽然并不很了解汪延干的那番大事业,却知道他在做有益的事,也是有风险的事,因而还是支持他。

  但爷爷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包括看电视的姿势都有要求,如果他把脚放在茶几上,爷爷就要纠正,而且那态度是挺严厉的。不过,汪延现在却用汪延式的幽默,轻描淡写地说是“指导几句”。

  当汪延和他的朋友取得一些成功,聚在汪延的家里忘情地狂呼欢笑时,爷爷对他们说:“你们取得成功,高兴是应当的。可是以后你们在遇到失败时,还能笑吗?”这句话可能使汪延终生受益。此后,他在事业和生活中遇到坎坷时,能够坦然相对,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给汪延印象最深的是,爷爷最不能容忍的是只说不做。汪延因此成了说到做到,或者是只做不说的实干家。在如今的社会上,这种品格愈显珍贵。

  奶奶总是对孙子有许多不放心,即使是汪延那不平凡的奶奶也是如此。在若干年前,有一次,她多少有些担心地问一位老邻居,汪延能不能适应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那位邻居坚定地说,能,一定能!原因呢,就是汪延真心做事、真情待人。汪延不喜欢人家称他为“成功人士”,但起码到目前为,他是成功的。

  老汪家一门三博士

  爷爷和奶奶那一代是社会责任心极强的一代。汪老以朗之万的一段话做为人生指南 —“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们负有社会的责任,要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 为此,他甚至亲自去东北战场,促“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

  汪延在法国学习时,就是受爷爷的影响,关心国内发生的一切,也因此下定了要在中国创业的决心。

  汪老兄弟四人,个个出色。老大汪德耀曾任厦门大学校长,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老二就是汪德昭院士。老三汪德熙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称“一门三博士”。惟有老四汪德宣不是博士,而是战士。他投身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在日本兵的严刑拷打下,威武不屈。汪延对他十分敬重。也许有此因素,他对日本货总是不屑一顾。他还对搞写作的朋友说:“你真应当写写我爷爷他们兄弟四个。” 汪延虽然不把“民族”、“国家”、“社会”吊在嘴上,但肯定放在心上。

  现在的汪延很忙,除了公司业务,还要兼顾夫人和可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常常来探望97岁的奶奶。奶奶不但健康而且健谈,汪老不幸于1998年去世,但是奶奶说:“我要替他活着,替他做没有来得及做完的事。”最近,她还对来探访她的晚辈说:“你们要进步,我也要进步。可是有一样,你们怎么也赶不上我了,这就是年龄。”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非一般人能够企及。她现在讲得最多的是可爱的重孙女小鱼,这时,她乐得脸上都开了花。汪延自然是奶奶的骄傲,一提到汪延,她的眼睛就放光,可是她很少当众赞扬汪延,她夸得最多的是她的孙媳妇小芳,说她如何悉心照顾自己,屋子里的扶手就是孙媳怕她跌跤而特意安的。汪延有这样真诚待人,善良聪慧的夫人,不仅会事业有成,而且汪家的优秀素质也会传承下去。

  因为只能从门缝里看汪延和汪延的家人,所以写的只是片断,而且很可能片面,更担心“门缝里看人” —把人看扁了、写歪了。如有不妥,还请汪延一家尤其是活泼可爱的小鱼斧正。

汪氏家族 发表于 2006-6-1 13:14:37

嘿嘿板浦的汪   
他应该叫汪人延的

汪胜忠 发表于 2006-6-1 16:35:37

再多一点有关他的世系资料出来,这样会感觉更亲!

hnnywjg 发表于 2006-6-1 16:42:56

“汪氏族谱”板浦支系的家事

该文介绍了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德昭家族的情况。并附有《源公迁海世系图》,迁海始祖源公(字昆若,八十七世),汪德昭为九十五世。

(因无法下载,需要手抄后,再输入,太耽误时间,我抽空把它搞出来。

汪氏家族 发表于 2006-6-1 20:29:28

我回家看看家谱就知道了

瞻淇 发表于 2006-6-2 07:47:28

汪延祖籍是徽州人,现在是九十七世,瞻淇的敦睦堂支系也是九十七世,只是现在家谱难寻.

汪氏家族 发表于 2006-6-2 11:58:35

什么叫难寻   我家就有

wang100 发表于 2006-6-2 14:04:10

汪氏家族:暑假回去,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放到相关的栏目里。你看到家谱时也可以跟我联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新浪CEO兼总裁汪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