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公共营养师

稠墅的汪家牌坊群

[复制链接]

174

主题

138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9-5-17 23: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歙县论坛转来牌坊照片一张

09051715382e4f522d29a06a5a.jpg
稠墅位于歙县的西乡,东临大里村(富堨镇),南接棠樾村,西靠东山村(潜口乡)。北倚高金村(富堨镇),地势北高南低,以丘陵为主,面积约 4.6平方公里。人口约1182人。原隶属歙县富堨镇,2005年因区划调整现由郑村镇接管。
  稠墅以汪姓为主。派属新安登源,即始祖越国公汪华,晋天福年间汪祖公馗(16世祖)之孙仁忻(18世祖)迁居稠墅。至宋绍兴年稠墅汪姓已有14支脉,脉脉相续。至明末清初为稠墅汪姓繁荣的鼎盛时期。以汪镳家族为代表的盐商(迁居扬州)致富后,纷纷回乡大兴土木、建寺庙、修宗祠、兴花园、造豪宅,别墅稠密,稠墅故以得名。在以汪姓为主的稠墅,后迁居有冯、吴、詹、胡、吕、程、仲、裴、江、贾,各族姓和睦相处,休养生息,代代相传。
  正由于明末清初的以两淮盐商八总商之一汪廷璋(?—1760,字合闻,号敬亭,汪镳之孙)为代表的汪氏家族的繁荣,他们纷纷在稠墅广建宗祠、庙宇,爱敬堂、中和堂、逐英堂、逐世堂、木本堂,星罗棋步。其中以爱敬堂最为典型,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汪廷璋与两淮巡盐御史及其他盐业总商一起到蜀风御码头接驾亭迎驾。同年冬入京贺皇太后寿,受赏貂皮30张。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江都   寺行宫赐宴盐商、官员、汪廷璋获赐御书“福”字。并以“承办差务,跃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嘉奖”,受赏奉宸苑卿衔。消息传到村里族人无不欢欣鼓舞,为此建造受敬堂,祠堂为三进三开间,祠堂门口,一对黟县青抱鼓煞是壮观,里间悬挂御赐书“福”字牌扁,以示荣耀(于70年代拆除)。除了祠堂、灵角寺,大社也不枉为稠墅汪氏家族的又一荣耀。从大里往西约1公里即为稠墅入村的水口,四棵三人合抱的松树苍劲挺拔。一口半月型的水塘被抱在汪氏大社门口,以示广聚财源。与汪氏大社(祀拜祖先之地和大里村汪氏共有)相连的是文会馆,整个占地面积约为2000m2。大社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其北靠山丘,翻过山丘即为灵角寺。寺庙整个建造风格仿杭州灵隐寺,然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泥塑贴金)之造型极其雄伟。是灵隐寺众菩萨所不能比(于70年代被毁)。除此之外,桃花溪(徽州志有记,现存),及汪氏花园又不枉为稠墅汪氏家族的又一杰作。由于汪廷璋其父、祖因掌管皇家园林。被奉为奉宸两卿。熟知风水园林构造学的汪允信父子根据稠墅的地理环境,设计了桃花溪,延绵三公里,宛如蛇形,两边栽种紫金花,更加奇特的是桃花溪让东水西流(值得风水学研究),桃花溪上建有敬亭,为行人驻足小息之处,抬眼望去,文昌阁,汪氏花园,稠墅牌坊群一览无余。文昌阁飞檐雕栋,八个角悬挂的铜铃随风发出悦耳铃声,汪氏花园为仿杭州西湖所建,(唐模小西湖仿稠墅汪氏花园所建)。
  经过历史的沧桑,稠墅的古建筑遭受过两次重大破坏,一次为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次为文革运动,尽管如此,稠墅村保留了一批如牌坊群(省保)、两汉墓葬群(县保)、桃花溪等古建筑及部分民居。
稠墅古墓葬群:
  古墓葬群位于稠墅村东南方的红山(又称狮山),由红质粘土堆积而成,面积约3万平方米。墓葬为单室砖结构,有拜台及排水管道,墓室内有灰、红陶罐、执壶等器物,大小不一,多则三十余件,少则五六件,其面有印纹(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另外也有少量铜器。经考证为两汉南北朝时期墓葬,1985年被当地群众发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稠墅牌坊群:
  在歙西稠墅,共四座。自西向东依次为:
  吴氏节孝坊:
  乾隆十五年(1750)建;旌表汪祖晖妻汪社24岁守寡未育而扶养继子38年;
  褒荣三世坊:
  乾隆二十七年建,背面书“联班贰卿”,乾隆封荫汪廷璋及其父汪允信、其祖汪景星奉为奉宸苑卿(掌握皇家园林),封荫汪廷璋为资政大夫(别称贰卿,相当于尚书副职侍郎)故名;
  方氏节孝坊:
  乾隆三十九年建,旌表汪廷瑞妻方氏18岁守寡,抚养幼子侍奉公婆至终之事;
  父子大夫坊:
  崇祯元年(1628年)建,旌表奉政大夫汪克明,中宪大夫汪懋功父子。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
稠墅村除了有众多品位极高的古建筑、文物外,而且历代也是名人辈出。
  
      历代名人:
  汪 镳:歙县稠墅人,两淮入纲盐商,其子汪景星,字大千,迁居扬州,业盐致富,“甲第为淮南之冠”。景星有三子:允信、允淑、允口。
  汪允信:歙县稠墅人,字资政,号交如,两淮盐业二十四总商之一。允信有二子:廷璋、觐侯。
汪廷璋:歙县稠墅人,(?—1760),字合闻,号敬亭。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获赐御书“福”字,受赏奉宸苑卿衔。
  汪 焘:歙县稠墅人,(1735—1769),字宇周,号式溪,幼颖异,弃科业,与史汪熙佐父业盐,乾隆二十七年,受赏按察使衔。
汪 坦:字硕公,觐侯之子。两淮八总商之一,汪坦妻张氏,人称汪硕公太太。隆皇帝第五次南巡之前数月,汪太太在扬州城北郊,择荒地数百亩,仿杭州西湖风景,建筑台亭园榭,以备御览,即今存之瘦西湖。
  汪三明:歙县稠墅人,开明绅士,创办乡村教育,称赞乡里。与教育家陶行知相交甚好。
  汪可宁:歙县稠墅人,(1924—1999),1942年7月在安徽休宁县省立徽州中学毕业;1962年任植物病害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任麦类锈病研究室主任;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退休。1991年获国爱政府特殊津贴。
  汪克之:歙县稠墅人,(1922—1961),1938年8月参加了抗日战地服务团,不久加入共产党。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不幸受伤;1949年4月随大军渡过长江到无锡后,历任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校委、中共苏南区党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1960年,汪克之改任南工图书馆馆长;1962年由组织上追认他为烈士,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汪可涛:歙县稠墅人,1949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在江西省南昌水利厅任职。虽然身在他乡,但仍不忘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曾为稠墅小学捐款并多次捐赠图书。
汪可生:歙县稠墅人,西安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主任、教授、党委委员。
  汪 绚:汪可宁之女,歙县稠墅人,现任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汪 悦:汪可涛之子,歙县稠墅人,1996年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毕业,现任中央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副处。
  教育之家
  汪石铭:歙县稠墅人,(1908-1959)名法志,字石铭,以字行。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自1928年起先后在稠墅农村、郑村师山等小学教学20余年。其长子汪谟,中学毕业后,从1945年8月至1989年10月1先后在郑村、呈村降、稠墅、蜀源等地从事教育事业30余年。曾为歙县第六届、第八届、徽州区首届政协委员。其孙汪少祖,大学毕业后曾在徽州师范学校任教,现在南京攻读研究生。
  汪协中:歙县稠墅人,汪石铭次子,1949年去台湾,1986年回大陆探亲,为回馈乡里,出资六万五千美元捐赠给歙县人民政府兴建图书馆(县城新区之“汪石铭图书馆”)。其子念祖留学美国,已获得博士学位,现定居美国。
  汪立坤:歙县稠墅人,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30余年,曾任徽州区教委主任,现已退休。
  江 鹏:1964年出生,歙县稠墅人,1983年9月考入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1987年7月毕业分配到杭州磁带厂,历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分厂长,现任公司副总。
吴黎明:1963年出生,歙县稠墅人,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现任歙县二院内科主治医师。
  吴黎康:1966年出生,歙县稠墅人,河南洛阳建材学校毕业,曾任宁国水泥厂技术员、工段长、分厂长、副总经理;现任安徽海螺集团水泥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池州海螺水泥股份公司董事长,铜陵海螺水泥股份公司总经理;广东英德海螺水泥股份公司总经理。
  
       历代传说:
  金锣盖井:
  太平天国时期,起义军由于安庆会战失败,军纪涣散,到处抢掠,因此被人称“长毛”。“长毛”到了稠墅村以后,汪氏族人为了保护自家财产,将金银财宝全部投入后院水井中,并用铜锣盖住,逃往他乡,后房子被“长毛”烧毁。历经数年回到家中,已不知水井位置,故至今仍未找着。(汪保明根据史书记载及长辈口述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1

主题

1287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放弃健康获取财富时,命可以换钱

Rank: 8Rank: 8

积分
35040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0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模村地处黄山脚下,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的徽州区。该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古村落之一。
    据说“唐模村”得名与汪氏祖先有关。唐模《许氏宗谱》记载,最早在这里居住的为程姓,时名程村,规模很小,人丁稀少。在唐朝以前,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汪叔举曾在这里居住过,后因公务和战事徙出。公元923年,汪华长子建公之后,汪氏后裔第55世孙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复居唐模。
    “汪思立,字学礼。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五代后梁末帝隆德三年癸未(公元923年)迁回徽州,为唐模始祖。初居山泉寺,后用堪舆之术相中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认为其地可以发旺子孙,且那里有太祖叔举公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遂率子孙筑村于狮子山。为使子孙不忘家族在唐朝时期曾有的鼎盛和荣誉,村庄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并完全按照唐时的规模、风范和标准修建,定村名为“唐模”。经过几代人辛苦劳动创造,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一大聚落”。所种银杏树已有 1370多年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清阴覆地。
    南宋淳佑五年(1087),歙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其在唐模的姑父家,开始迁入唐模 (其宗谱开宗明义写道:“桂二公开基唐模,淳祐五年依姑居。”后成为唐模大姓望族)定居。
    由于村中人口发展太快,人多地少,又由于许姓在村里的檀干溪上建造了高阳桥,原来的风水遭到改变,逐汪姓大部分已迁往空间更大的潜口发展。所以,现在人们在唐模看到的,大量的是明清时期许家留下的建筑。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调节心态、保证睡眠、保护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22

帖子

5705

积分

认证会员

秋德

Rank: 6Rank: 6

积分
5705
QQ
发表于 2009-5-20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众专家的宝贵资料,使我们更深的了解到祖先很多情况。
秋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