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5958|回复: 56

时逢“六一”,再谈“国粹”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2-6-1 17: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林“国粹”知几许?(摘编1)

      一、古乐
       1、古筝
       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史称“国乐之父”。在古人心目中被视为高雅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它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其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古琴形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琴徽等部分)。

       2、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在先后出土的许多古代的编钟中,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节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7: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3、磬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飨、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磬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4、箜篌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才又被音乐工作者们研制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8: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5、古筝
       古筝为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因为现代筝改良后使用钢丝弦,一般弹古筝者戴着假指甲,通常由玳瑁制成。筝通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6、琵琶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8: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7、笛子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天然竹材做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骨笛,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可以完整地发出五声音阶。大约在4500多年前,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它就在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从七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十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中,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8、洞箫
       洞箫是吹孔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的吹管乐器,以竹制作。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萧多指排萧,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上亦可见到吹动小的形象。但单管萧当时多称“笛”。现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全长约80厘米,吹口在顶端,管身开有六孔,前五后一,近尾端有出音孔2——4个。洞箫发音润柔轻细,甘美而又优雅,适于独奏或重奏,常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把两支萧分别刻上龙凤来配对的称“龙凤萧”。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8: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9、二胡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擦弦乐器之一。主要部分有琴杆、琴轸、琴筒、琴托、千斤、蛇皮、琴码、琴弓。是用于京剧、粤剧等传统戏曲中的乐器之一。弦有两根,琴弓类似小提琴之琴弓,以马尾毛为弓毛,演奏时弓毛置于双弦之中拉奏,这是全世界所有的擦弦乐器中少见的特点。
       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在传统中国,二胡仅是民间戏曲及地方音乐的伴奏乐器,地位不高。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是二胡现代派的始祖,它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10、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孔,音域为3567123456,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善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簧管乐器,用嘴包着口横吹,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其发音原理相同,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一样,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较厚实,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称它们为姐妹乐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8: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静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12、《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传此曲为东晋桓伊所作。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善于吹笛(现在的箫,古代称笛)。有一次王徽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遇见桓伊,因为仰慕其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识,他仍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之所以被称作《梅花三弄》,一则是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则是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7
发表于 2012-6-1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汪篪) 的帖子

我虽外行.听之有趣;讲解透彻,耐人寻味。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231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63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2-6-1 2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5楼(汪篪) 的帖子

引用第6楼固始汪德进于2012-06-01 20:55发表的 回 5楼(汪篪) 的帖子 :
我虽外行.听之有趣;讲解透彻,耐人寻味。
维权电话;13706254196传真:0512-63528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182
QQ
发表于 2012-6-2 08: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15、《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全曲就像一幅描绘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影摇曳,水中倒影,重叠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16、《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洲古调”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