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篪

时逢“六一”,再谈“国粹”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17、《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
       《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其中《小阳春》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结构轻松明快,分七段:1、独占鳌头;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道院琴声;7、东皋鹤鸣。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18、《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阴续谱》(明朝萧鸾撰于1560年)。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画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一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代琴曲,根据汉代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谱曲而成。原诗一说为汉蔡琰所做,但难以定论。汉代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茄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其音乐为唐人传谱。六朝时已有《胡笳调》、《胡笳曲》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南朝宋元嘉时人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所列曲目有但曲(器乐合奏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唐宋以后《胡笳十八拍》在唐人传谱基础上,成为流传甚广的琴曲。琴书琴谱多有著录。琴曲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虽流于平铺直叙,但仍耐人寻味。最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广陵散》
     《广陵散》为中国古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相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诗,东汉末至三国时已流行。“散”有散乐之意,先秦的散乐是指有别于宫廷雅乐的民间音乐。《广陵散》曾作为汉晋间相和歌及楚调曲广为流传。
       今传《广陵散》曲谱者有三:明朱传《神奇秘谱》本;明汪之《西麓堂琴统》甲、乙两种谱本。以前者为最早,也较完整,今使用最广。全曲共45段: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每段皆冠以小标题。该曲旋律优美而具有叙事性。音乐特征与标题吻合,采用一种作为琴的调弦法的慢高调,即降低第二弦商音与第一弦宫音相同。双弦弹奏低音,浑厚坚实、气势磅礴,有助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惟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21、《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该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为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琵琶曲《平沙落雁》的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在1818年编的《琵琶谱》,它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共分三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22、《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曲。是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全曲时间约六分三十六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23、《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唐玄宗根据西域传入的歌曲《婆罗门曲》改编;第三种则折中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吸收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飘渺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棋道

    24、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围棋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二百六十周天之数等含义,其变化丰富,意韵深远,魅力无穷。今日,围棋已走出国门,在亚洲会下围棋的人数有百万,在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会下围棋。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围棋的变化多得数不清,比中国象棋复杂多了。这就是围棋的魅力。下一盘围棋比下一盘中国象棋一般花的时间比较多,快则15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多下围棋对人脑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使精神更集中。许多人也认为下围棋会让孩子的学业进步。
       围棋也称作弈。《说文解字·三上》也说:“弈,围棋也。”这是围棋最常见的别称。其他别称还有黑白、方圆等。围棋为九品制,其最早始于三国时期,魏人邯郸淳根据曹操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围棋棋手的等级划分为九品,一品入神,二品坐照,三品具体,四品通幽,五品用智,六品小巧,七品斗力,八品若愚,九品守拙,其中一品等级最高。


       25、围棋术语
       "定式"
       "定式"是在围棋活动中长久以来逐渐形成的各种进攻或防守的模式。在一盘棋中,黑子下在一个位置,白字应对的那个位置是传统的普遍的下法,而黑子也预料到白子会那样做,这就叫进入了定式,如中国流、三二、高目、目外等。从大局考虑,定式往往是最有效的走法。没有一盘棋是相同的,但高手对决中几乎每盘棋都有相同的定式,围棋的定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多种多样,很多布局阶段的走法,经过恒多大师级人物的对弈,演化成模式了。围棋是矛和盾的攻守,是讲究大局观的。比如黑棋在一个局部对杀取得优势,那么白棋当然会在另一个局部与之拼争,以达到平衡,这时候,黑棋就可以采用一些方式,让其得不到什么利益。这样的应法,更多采用的是定式。
       "布局"
       棋局一开始,双方抢占要点,布置阵势,准备进入中盘战斗,这一阶段叫布局。斗先手为了争取主动,争取胜利,每下一手,使对方必应,这叫先手。有时为了争取先手,甚至不惜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做眼"
       做眼也叫“做活”。自己的一群棋子被对方包围,必须做成两个“眼”才免于被吃成死棋。这种眼是对方不可下子的空格。
       "宫子"
       宫子也叫“收官”。就是一局棋的最后阶段,经过中盘战斗,双方领地大体确定,尚有部分空位可以下子,这时称为“收官”。
       "打劫"
       也叫“劫争”。是指黑白双方都把对方的棋子围住,这种局面下,如果轮白下,可以吃掉一个黑子;如果轮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因为如此往复就形成循环无解,所以围棋禁止“同形重复”。根据规则:“提”一子后,对方在可以回提的情况下不能马上回提,要先在别处下一着,待对方应一手之后再回“提”顾名思义“劫财”就是“打劫”的材料。但是并非所有的劫财都会导致对方应一手,在价值判断取舍的情况下,对方也可能不应劫而取消劫争“劫胜”也叫“消劫”。三手劫就是需要下三手才能补净的劫争,因为这里涉及找劫财及消劫的价值判断,是比较复杂的技术,但是学不会打劫,或打劫技术不高,就学不好围棋。
       "天元"
       正规的围棋棋盘为正方型,上书横竖各十九道平行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其中有九个交叉点用用大黑点标识,以方便定位,这九个黑点称之为“星”(或“星位”)。棋盘正中央的星位被称为“天元”。所谓“天元”是象征着由众星烘托的“北极星”,又象征着群星竟耀中最光彩夺目的第一明星。在我国古籍中,“天元”一词早被引用于《史记·历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8: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26、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象棋有如下术语:      
       "楚河汉界"。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是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是把下棋比做历史上西楚霸王与汉高祖刘邦之间在徐州一带的楚汉相争。     
         "九宫"。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型方格。类似古代战争发号施令的“中军帐”。是将(帅)、士(仕)活动的地区。     
         "将军"。也称“照将”,简称“将”。比赛时,一方下一步棋要吃对方将(帅)时的称谓。如走动一步棋而可使两个棋子去吃对方将(帅),则称“双照将”。被将军的一方采取保卫着法,称为应将。无法应将者称为“被将死”。后人逐渐将“将军”一词活用,意思是使对方陷入被动难堪的境地。      
        "动子"。在循环着法中,双方相应走动的棋子习惯上称“动子”,它是给一着棋定性时必须首先考虑的棋子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书法】


    27、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之一。之所以叫甲骨文因为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为它是以契刀刻画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甲骨文文字的内容除少许的记载外,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卜辞。它产生于公元前1400年的商代,然而,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89),它才被人发现。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4500多个,可识的约有1500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其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28、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它产生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
       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在金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式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9、篆书
       篆书广义包括篆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而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竹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小篆”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30、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它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31、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笔画省変有章法可循,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不拘章法,笔势秀丽流畅,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张旭《千字文》、《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草书自狂草起开始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32、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因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一般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始于东汉。
       在楷书的发展衍化过程中,三个重要的时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即晋楷、魏楷和唐楷。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庄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存世作品较多,主要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6: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33、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写得劲拔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34、钟繇
       钟繇(151——230),三国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为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初任相,明帝时迁太傅,世称“钟太傅”,卒谥成侯,据说楷书就是他最初衍化而来的。后以其正楷书法享誉一时。
       钟繇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3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因任过右军将军,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官时,主张实行清明政治,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专心研习书法。王羲之少年时就曾经师从卫夫人学习楷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研美流变的新体。王羲之辞官后更加专注于书法研究,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兼备诸体,尤善楷书、行书,字势雄奇而多变化,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也因此享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的书迹刻本甚多,多散见宋代以来所刻的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代僧人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代人双勾廓填的行书《嫂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其《兰亭序》更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36、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他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他的楷书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以《九成宫醴泉铭》等为代表,此外他所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颇有父亲之风。父子均闻名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