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warren

寻根成功(58世惠公支)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07

帖子

22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29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十九年广水(原应山县)叙伦堂谱

本帖最后由 warren 于 2015-11-12 09:48 编辑

QQ图片20151111163735.jpg QQ图片20151111163750.jpg QQ图片20151111163800.jpg QQ图片20151111163821.jpg QQ图片20151111163829.jpg QQ图片20151111163836.jpg QQ图片20151111163846.jpg QQ图片20151111163855.jpg QQ图片20151111163903.jpg QQ图片201511111638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5-11-11 1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5-11-11 20:18 编辑

    谱序中“国朝”皆指明朝,你族始祖“隆五、云宜、明理”三公于明初迁楚。经核查,最早创修《族谱叙撰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距始祖迁楚已二百八十余年。

    徽州诸多谱系,经唐、宋、元、明、清,历代延袭不断,至明隆庆年间联修成较大规模的《汪氏统宗正脉谱》,清乾隆年间又扩编成七百余支大统修的泛徽州《汪氏通宗世谱》。

    你们的谱创修人是81世霖公,其上五代(76—80世)单传,且皆英年逝,使之代代早孤。75世以上的历代祖讳失记,只知是婺源57世源公之后。

    婺源谱:未有此外迁支系的记载,敏公后嗣缺记,惠公无子而立强公次子为嗣。霖公经赴婺寻访,才得以理出祖脉世系并创修族谱。可想而知:的寻访资料只能是错误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7

帖子

22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29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2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rren 于 2015-11-12 09:44 编辑

“你们的族谱创修人是81世霖公,其上五代(76—80世)单传,且皆英年早逝,使之代代早孤。75世以上的历代祖讳失记,只知道是婺源57世源公之后。

    婺源谱:未有此外迁支系的记载,敏公后嗣缺记,惠公无子而立强公次子为嗣。霖公经赴婺源寻访,才得以理出祖脉世系并创修族谱。可想而知:霖公的寻访资料只能是错误难免了。”



您所指的81世霖公应是红安谱的编修人。我支系81世没有霖公。参考红安谱,对查我支民国谱,我支民国谱的编修,应没有参考红安谱,是依据祠堂的碑刻和自支的老谱记载,独立完成可能性较大。况且我支谱是在安徽宁国我支族人编修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7

帖子

22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29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5: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布时间:10-07-07 来源:红安县档案馆
汪 姓

一、汪姓来源之说
1、出自姬姓,为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后代。《史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旦之长子伯禽被西周王室封在鲁国,建都曲阜,这里原为奄国,鲁国是西周王朝在东方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据《姓氏考略》、《汪姓缘起考》等书载,鲁国至春秋时,第十九世君主鲁成公将其庶子满赐食采于汪(今山东西南部一带),其后,满的汪地后裔便以邑为氏,称汪姓。这是今之汪姓主流来源之一。
2、系出漆姓,为远古时期汪芒氏部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国语·鲁语下》、《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史书所载,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发源于漆水之畔的汪芒氏部落,是一个巨人部落,其首领名防风氏,身高超过三丈。舜令禹治水,禹命防风氏驻守封禺之山(今浙江武康东南)。有一次大禹巡视治水工程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在此地大会诸侯议事,防风氏得消息较晚,因之迟到,引起大禹的误会而被杀。汪芒氏的部落获知其首领防风氏因迟会而遭杀,恐大禹牵怒全族人而前来讨伐,于是汪芒氏部族悉数离开封禺山,西逃迁至湖州的山里(今浙江湖州一带),仍称汪芒氏。此族在湖州山里避居,至战国中叶,汪芒氏族先受越国统治,后被楚国灭亡,剩下的国人再度西迁,逃难于今安徽歙县,后裔子孙便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一个汪字,这支汪姓为今之汪姓的主流来源之二。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时两手的掌纹分别为“公”,“羽”形,后合成“翁”字,周昭王便将他取名为翁,此翁的后裔便姓翁。又有史记说周昭王将庶子封于翁(一说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广东翁源县),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翁姓。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所载,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翁乾度的人,他原本是南闽的重臣,南闽为南唐所灭,南唐又被宋赵匡胤所灭,在国度交替的战乱中,他生了六个儿子,为避难,翁乾度将他的六个儿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命氏,从此出自一个翁姓的六子便一分为六姓了,其中第六子取名叫翁处休,因分姓为汪,故后改称汪处林。他与五位兄长都以才学知名,同中进士榜,历代贵显,时人有“六桂联芳”、“六桂堂”之称誉。此后,汪处休的子嗣繁茂,以“六桂”为堂号,称汪姓“六桂堂”。此支汪姓主要分布在闽、粤、赣地区,经宋元明清四朝发展成旺族。
4、据《希姓录》所载,西汉时,在今山西山阴东一带置汪陶县,居此地的部分居民或以汪姓或以陶姓,且世代相袭。袭汪姓者为汪姓源流增添新支。
5、自他族改姓而来。如辽金时期的金国有女真族改汪姓,元朝翁观部里有改汪姓者,今满、回、蒙、土家、锡伯、东乡等民族均有汪姓。
得姓始祖:满,鲁成公之子,为周公旦长子伯禽之后,系出姬姓。相传满生下时手掌上有“汪”字纹形,满后被受封为颖川侯,食采于汪(今山东西南一带)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邑为氏,称汪姓,汪满为汪姓尊为得姓始祖。
汪姓郡望:新安郡之歙、黟二县,浙江武康,江西婺源。
汪姓堂号:最有名的堂号为“六桂堂”,宋代初年,南闽国(今福建泉州)里有位名翁乾度的南闽大臣生有六子,在南闽为南唐及北宋所灭的历史动荡年代里,为避难,遂将六子分别以洪、江、翁、方、汪六姓命氏。其中第六子处休以汪姓袭延于世。后来由一翁姓分出的六子六姓人,在宋朝均以才学知名,并都为朝中高官,显贵一时,时人以“六桂联芳”冠以殊荣。此后,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
汪姓历史名人略记:除以上提及的人物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彦,文学家汪藻,诗人汪无量,元朝文学家汪元亨,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清代哲学家汪中,医学家汪昂,文学家汪琬,画家汪士祯,名臣汪由敦,汪康年等。
二、汪姓的播迁分布情况
汪姓发祥地为山东,播迁繁发于安徽歙县、浙江武康等地。浙江武康的汪姓,在历史上播迁的幅度和范围不大,他们播迁的路线大致为先江苏,后至江西、安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两支汪姓,其中一支在北方的山西境内形成一大望族。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足奇与齐国军队战于郎地而死,鲁国人念其死于国事,虽年少但仍以成人之礼安葬,这是我国见史最早的童子入军而获尊葬礼仪和汪姓最早见史记的人物。东汉献帝年间,有会稽令汪文和举家迁新安,后世发展成新安郡望。南朝时有汪姓一支从新安迁安徽歙县,隋初又有一支迁往河北河间。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光州固始不少汪姓人随军入漳,并后落籍闽之漳州。在盛唐之期,安徽歙县的汪姓已形成枝繁叶茂的大族,并出现“十姓九汪”现象,也就是《姓氏考略》里记载“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核盛繁。”自唐朝后安徽的汪姓多迁徙于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两宋时汪姓呈现长足的发展态势,并成为全国著名姓氏之一,安徽的黟(县)歙(县)两地和江西婺源为著名郡望地。南宋末至元朝,中原地区和华北华东地区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形成交织状态,活跃在这些地区的汪姓大受其波动,不少汪姓人继向南部和东南部的浙赣迁徙。元末明初,一方面因元蒙统治内部的皇位争夺十分严重,对社会的统治采用民族欺视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大起义,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朱元璋枉平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军事割据势力后,决定移民以使荒芜的土地重新开发,使战争造成的人口不平衡现象得以改变。汪姓作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自清康熙始,闽赣、粤之汪姓陆续有人移迁于台湾,此后又有人远播海外。如今汪姓尤以安徽为多,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等省。
三、红安汪姓来源之说
据汪拳《汪氏宗谱》载,来黄麻两地的汪姓皆为江西婺源汪氏支系,始祖名汪道安,字泰成,为唐代兵马使,殿前都虞侯,总戎歙郡(安徽歙县,又称新安郡),因官任移居江西婺源,死后追封平阳侯。汪道安定居婺源后,生二子,长子名汪源,次子名汪贲。汪源、汪贲的后十三世裔孙分别为:汪澧(字竹友)、汪隆五、汪明礼、汪仁卿(字明佐)、汪福春等,元末明初,均以官或民之身份,为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自江西的婺源、吉水、浮梁等地迁至当时的黄州府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
1、县北汪氏,邑史称双山门南下黄谷畈汪氏。始祖名汪棨,始迁祖名汪澧。据此支汪氏宗谱记载,汪棨生二子,长子名汪澧,次子名汪涯。长子汪澧,字竹友,在元朝至正十年间任元朝的指挥使司副官,祖籍是江西婺源,因官迁江西吉水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受明皇赦令为“江西填湖广”之移民,由江西吉水县迁徙至黄州府麻城县仙居乡双山门(今河南新县双山门)南向二十里处的黄谷畈定居。汪澧妣吴氏生子名汪碧溪,汪碧溪之子汪玉峰。汪玉峰有二子,长子汪天鹿,次子汪天麟。汪天鹿及其后裔迁红安县北乡打鼓岭西汪拳村。汪天麟及其后裔首居黄谷畈,后播迁今红安七里坪镇之檀术、紫云、福德等处。这支汪氏属于上十三世汪源嫡裔。
2、县南汪氏,又称中和里汪家塆汪氏。始祖名汪载祥,字云峰,汪载祥生三子,长子名汪隆五,次子名汪省三,三子名汪云六。长子汪隆五为元指挥使,司军职,镇蕲州。后卜居黄冈中和里(今红安八里至高桥一带),妣聂氏,生子二,长子汪德一,次子汪德二。这一支汪姓后裔大多居今红安高桥镇汪家畈村的汪家塆、汪家畈、江家店村的汪家塆等处。这支县南汪姓,上溯至十三世祖为汪贲,他们为汪贲的嫡裔。
3、县南汪氏的始迁祖还有一人名汪云宜,云宜之父名汪载廷,字熏元,无功名,为百姓身。汪云宜与汪隆五是远房的堂兄弟,汪云宜以百姓之身同兄隆五来鄂。据谱载,始迁时与汪隆五同居一村,后移居上汪家塆,又名河东汪氏。这支汪姓后裔大多居住在今红安永河镇的桃花汪家河一带。
4、县北七里坪枣林岗汪氏。枣林岗汪氏始祖名汪元显,是元朝的散大夫,有子三人,第三子名汪仁卿,字明佐,明初偕族内堂兄汪竹友(汪澧)避兵乱迁麻邑西乡枣林岗(今红安县七里坪镇枣林岗)。
5、县西汪氏,又称二程汪散汪氏。始祖名汪元正,妣方氏生子有汪福金、汪福银、汪福春。汪福春于明初由江西浮梁迁黄陂滠源乡汪散定居,今红安二程汪姓皆为汪散之后裔。这支汪氏上溯十三世为汪贲嫡裔。
又据谱载,永河汪家河汪氏有后裔汪文兴、汪文隆、汪文藻三兄弟,其中汪文藻于明万历年间迁河南光州的牛车畈,汪文兴之后裔迁华河枣林,汪文隆之后裔迁葫芦山,而汪福春始居高桥的汪家畈,有后裔再迁二程汪散。
四、史海钩沉
1、红安汪姓先祖播迁路线考
据考,始迁红安的五支汪氏,都为鲁国成公黑肱的小儿汪之后裔。传至廿世有汪挺,字文质,仕东周司谏。迁居洛阳,其孙汪琦在齐国伐鲁的战争中以孺子充军战死,受鲁国高规格礼葬。自汪琦后的十二世有汪猛,字群烈。随汉刘邦、萧何从军,为中军司马,落居沛郡(今江苏),至十四世有汪理,字仲长,为清河县令,落居清河(河北省)。至十七世有汪性,字公静,为汉武帝中军司马,落居淮荫(江苏)。至二十三世有汪高,字元升,为汉光武抗击匈奴的骁勇裨将,落居彭城(江苏徐州)。至三十一世有汪文和,自建军队抗御黄巾军,后渡江南下至会稽(浙江绍兴),投孙策孙权阵营,并授为中郎将,落籍新安(今安徽)之黟县、歙县,并使汪氏后裔繁发黟县、歙县,成为汪氏两郡望之始祖,其后世有仕晋、仕吴、仕梁。至四十四世有汪华、字国辅、英发,为隋代义勇守乡之名人,后率军士投唐,唐贞观二年授唐朝令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为新安郡黟、歙两县的汪氏传奇人物。至五十六世有汪道安,字泰成,为唐朝兵马使,殿前都虞侯,歙、黟两县军防,后迁江西婺源。今红安五支汪氏的始迁皆为汪道安二子,汪源,汪贲的后裔,播衍于各县。
2、吕蒙正撰《汪氏征谱序引》(全文)
余常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聘,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理“忠孝”之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汪氏谱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想未远,向其所自而然者,有愧于汪氏多矣。
宋景德二年,岁在乙己,赐状元及第加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太子太保进封莱国公,泾野吕蒙正书。
3、朱熹撰《新安汪氏宗谱原序》
新安汪氏其族之贵盛,非他族之可伦比。推原其所自出,盖自鲁成公积德殷厚,又得夫人姒氏仁孝慈惠,以辅佐之。是以仁恩之广,泽被生民天厚其报,特显灵异。故有游白兔岩之梦,遇虹绕身,感而生子焉,有“汪”字之文在其手,遂以名之。及长,相表奇异,志气超凡。仕于鲁为上大夫,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将军列于六卿。司马、郡守、县令者,自周至于汉、晋、唐、宋,与国匹休。逮侯之三十一世孙文和,为龙骧将军,始渡江迁会稽令,遂家于歙。四十四世孙华,值隋末唐初,以讨贼有功,食邑三千户,进爵为英济王。王之七世孙曰质,避黄巢之乱,迁旌德之新建。又三世孙震,因省王墓至歙,复命其子思立,娶唐模之程氏焉。汪氏之族自此而益盛,子孙日繁,布满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其间,累世明经,继居显要。有(汪)震,登(宋)天禧三年进士,授司郎中,赠少师。(汪)宗颜,登庆历二年进士,任都官员外郎,赠中宪大夫。(汪)谷登皇祜五年进士,为中议大夫。(汪)藻,登崇宁三年进士,为翰学士,一时诰令皆出其手。(汪)恺登政和二年进士,至朝议大夫。(汪)鸿举登绍兴三年进士,为侍郎。一脉六世咸捷进士第,古所未有也。其他,(汪)鼎为御史中丞,威震中外。(汪)世美兼制诰学士贵体倾朝。羲荣、羲端以从兄弟而并显当时。汪氏仕宦之盛如斯,蝉联簪缨,圭组辉映。先后子孙虽多,而尊卑之分秩然;宗族虽盛,而亲疏之分昭然。若春秋祭扫,吉凶庆吊,衣冠相聚淳乎,仁厚之风蔼然。雍睦之族,贫富虽有不齐,皆念本同一气,不恃富以欺贫。贵贱虽有不一,皆能崇重族义,不以贵而凌贱。此汪氏族谱之作,所以有大功,于世教而视他族为不侔矣。为后来者能思先世忠孝勤俭笃厚,其庆则光显前烈,启迪后人,又岂不有补于世云?
宋淳熙十五年戊申秋九月甲戌,直秘阁修撰兼崇政殿说书,新安朱熹序。
4、红安汪氏能吏义士与忠孝缙绅故事(摘黄安县志)
汪润,号玉田,清道光辛卯壬辰联捷进士,授工部主事,都水营。缮事倍烦,诸曹岁计需项,例案纷歧,吏胥多舞文侵欺。(汪)润先后主二司稿奸猾敛手奉法。在部二十年,堂官倚之,僚友谘度,悉开诚相与。咸丰元年,诏举贤能,杜文正公首荐之。召见奏对,称旨军机处记名。逾年,有坐粮厅之命,总八省漕储,北通粮务,舡艘向难,如期抵坝,催迎拨解,转运囤卸倍极烦难,兼东南海运,稽核旧章,心力精致者苦日不暇给。(汪)润剔除积弊,次第就理,两次分校北闱,殚力搜罗,多得寒唆,简放广西、江左道,以病告致。
汪德纶,字心瑾,岁贡生。少失怙,母王太恭人抚之成立。乾隆乙己大荒,鬻户周济饥人饱,其德感人。季弟早逝,抚侄如己子,频年教书,虑高堂缺奉,招仲弟同居,并令孀妹侍太恭人左右以娱亲心。子润进士,广西左江道。
禀生汪霖,字甘伯。好为人排解,苟竟其事,捐资不惜。称贷者或不能偿还,即焚其券证,免其还贷。临殁,以藏金百两付僧人建桥,以济行旅。
汪世洪,字小溪。好施与,乡里有某家贫,自鬻身宦家。世洪怜其命,倾囊五十两黄金,代赎其身。明万历初,连年荒旱,世洪出粟五百石以赡,乡里有操券来者,焚其券免还。邑令孙公闻其德事,表其门曰:“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