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双子客

修水县召开谱牒研讨会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传统  创新谱牒体例    

                                                                                                          •傅之因•                        

        体例是对一部著作内容、层次、结构、容量等诸方面进行总体策划的首要工程,如造房,无图纸难施工;似作战,无谋策难取胜,其义一也。

    我国史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司马迁的《史记)),“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体例优异,文字尔雅,为我国史学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序例》中强调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认为体例是著作的基本法则。可见古人对体例是极为重视的。

    作为姓氏谱牒,既不同于国纂史志;更有别于个人专著,而是一个氏族自筹资金、自谋作者、自备物力而运作的史籍。旧谱体例纷繁,如谱论、恩荣录、先世考辩、家规族训、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约等凡26例。对此,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受束于传统;既要创新增益,又不能失去姓氏特色。是一门新兴学问,是权衡谱牒修得成与败、优与劣的标尺。必须慎独其事,三思而行,既要尊古训,又重在创新。笔者不揣冒昧,陈此三则浅见:

    一、创新必须认真析旧

    析旧,就要先学旧谱,这个学,不是半心半意,而是甘当小学生、虚心地学,老老实实学,不是挑刺,而在吸收知识乳浆。只有端正态度,才会耐心去读。读懂它,认识它,精通它,才可析其长短,察其利弊。毛主席有句名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十三年前,我这个“谱盲”受宗亲推崇,编写姓氏谱,首先就是从读那封尘六十多个岁月的断编残简中起步的。去冬要修全县统谱,承宗亲支持,集中了1 5部旧谱。我埋头数月,以字典作拐棍,从十分晦涩难懂的古文堆中搜索真“经”,拟订体例,反复修改润饰,并将新拟体例和旧谱体例列表对照,决定取舍,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旧谱有如下“精华”:

    1、尊祖敬老之诚:谱牒中记录了家庙牌位,左昭右穆,长次有序。祭吊先人顶礼膜拜,立有族规,教育后代不要数典忘祖。尊敬祖先,寻根溯源,是当今海内外傅姓子孙心愿,利用族人恭敬乡梓情谊,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是可取的。
    2、姓氏史料之丰:打开旧谱,姓氏渊流、迁徙、繁衍、记载得一清二楚,风俗习惯、创业村史、文物胜迹、名人雅士、传统美德、姓氏文化、灿然可考。
    3、教化子孙之严:历朝历代,官有官律,族有族规,家有家教,孔孟之道,圣贤之言,历历在目,尤以家庙教育甚严,如有违规,轻责刑杖,重责沉潭,严惩不贷。此虽封建宗法,有利于封建统治;在今天对订立乡规民约、各扫“门前雪”、建设和谐社会,不无参考价值。
    4、弘扬祖德之美:历代名人凡官高爵显,德高望重,艰苦创业,孝亲睦邻,贤妻良母都立传于册或有碑记、木刻上谱。以民国25年三命堂重修《傅氏宗谱》为例,全书约6万字,而传记、像赞共74篇,31000字,占了全书篇幅一半。这对于研究历代名人和我国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他们的业绩和家庭、社会关系,所占有的史料,也是任何志书史籍做不到的。所谓“稗官野史”、可“续史之缺”、“补史之无”。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5、记录人丁之广:上谱人丁代代清楚,出生无论古今,年纪无论老幼,性别无论男女,出身无论贵贱,近至乡里咫尺,远至万里重洋,人丁生殁,逐一在册,记录人丁之广泛性、普遍性,也是任何史志所不可及的。

    无可讳言,我们今天无意去苛求古人,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谱牒,免不了有旧时代的烙印,其封建性的糟粕难免,笔者认为:

    1、封建习俗之繁:旧谱封建迷信、婚嫁之合八字、迎娶及丧葬礼仪记叙,更为繁琐,亡人和亲族所穿衣服“五服图”之规定,淋漓尽致,令人咋舌,确无今人仿效之处。
    2、尊卑褒贬之偏:旧谱偏重褒扬权贵,既有传记,也有诗文;而对庶民百姓中之能工巧匠却难有一席之地。在宣扬神权、族权、夫权方面也占不少篇幅,特别是重男轻女,无以复加,衣食住行对女人均有严规,世系人丁女人连名字都没有,一律以氏相称。
    3、篇章无序之杂:旧谱内容分类,’就事论事,不综合,不概括,不“梳辫”,连“五服图”、契约、领谱字号之类多达26项。各小类虽分了号,却没有页码总号,叫人找寻有关资料十分困难。
    4、古文辨解之难:旧谱一色老八股文章,古字、异体、繁体字难辩,文晦涩,才疏学浅的笔者,接触30余万字的古文中就有5 6字在《辞海》、《康熙》字典中都难找到。不时为弄懂某一词某一字,反复查证琢磨要费时半天。
    5、世系空页之多:北宋年间苏洵欧阳修创立谱法(五格式),一格一世(派行),虽分清了世系,有其一定优点;但各世系人丁繁衍不一,空白页多,不仅不易查看,且浪费了篇幅,以兰绢敬命堂1 9 33年修《傅氏宗谱》晖吉、有礼11支世系谱为例,全书428页(双面),而五格式空页就有2030格(203面),以1页可容1200字,共243600字,占全书513600字将近一半。古人云:“惜墨如惜金。”,空页如此之多,岂不可惜。

    二、创新在于与时俱进

    创新,照词典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周易•杂卦》创新与革新同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笔者认为,对待祖先文化遗产,是不应全盘舍弃的,毛主席说它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于是,我们今天对体例的创新,不是新创,不是弃旧,不是“唯新”,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1、创新是历史进程之规律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时序在推移,社会在前进。从新到旧,由旧到新的新陈代谢,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也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言而喻,作为姓氏文化同样不能超越此一规律。
    2、创新是形势发展之必须
    现在,我们国家是科学创新时代,英雄辈出,国富民殷,这样崭新的时代,为我们的姓氏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面对今天这样好的宽松环境和科学信息等高新技术,我们没有理由守旧,更不必畏惧。北宋哲学家程颐指出“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可见我们今天创新体例是适时的、必要的。
    3、创新是继承传统之要务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为了应用,为了发扬,而不是守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很好继承。因此,处在这一飞速发展的时代修谱,必须立足于创新,以此为要务,充分运用当代有利条件力争编出超越任何一个朝代,给后代留下能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姓氏史册。
    三、创新重在革除旧观
    旧观,指旧的模式,旧的观念。作为主编人员,自应不负重托,不仅心中要对弃旧图新有谱,而且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焚膏继晷的精神。笔者自去冬以来的10个多月来,基本是在边学旧谱、边谋新意中度过的。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先后三次修改体例,刻意求全,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改革旧的内容,坚持四个特色

     1、时代特色:创新,就是要有当今时代特色,今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新时期修的谱,必须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来创新体例,坚持“古为今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原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若仍是尘封霉气、老八股腔调,闻不出时代气息,那我们修的新谱就失败了。
     2、姓氏特色:谱牒既不是革命斗争史,也非地方发展志,而是表述姓氏文化的史册。其体例既要褒扬前人尊祖、教化子孙,艰苦创业之美德、丰富灿烂文化;也可介绍一些无积极意义的旧文化。马克思指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就如《贤文》等封建蒙学文化,曾几次否定,迄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当年“四害”批孔,时至今日孔圣形象不仅在华夏乃至全球却更显熠熠增辉。于是体例中“五服图”之类古代丧葬文化,贞节坊的牌坊文化,廿四孝的孝道文化等,笔者认为是反映老祖宗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习俗,作为可以在谱牒中存在的姓氏文化史料,供后人鉴赏。
    3、地域特色:在体例中列出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姓氏祠堂、村庄、屋场、遗址、胜迹、文物等人文地理来体现。所谓特色,不应单纯理解为“特有”,是与外地相比较而言,如独姓村,处处有,而我县三都塔下一个小屋场,历代名人之多却少见,还有艰苦创业的峡石村,沐百年风雨依旧的古市祠堂,和保存完好的数十本旧谱等文物资料,都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而且也是姓氏文化发展无言的历史铁证。
    4、艺术特色:版面安排、图文并茂;晦涩古文,附有译白。论文主题集中、文章体裁多样,除有楹联、诗词作品外,还有“一门两代三诗人”,一门三代是画家,她们的作品都多次在省以上发表或获奖。
再如龙灯,到处都有,而原傅家大屋里的龙灯,却独具一格,在“干”字形的两边空架上扎四个椭园形灯笼,由若干节“干”组成,再以红绸连接,夜晚远看,犹如一条火龙在田野腾飞,很有特色。

二是改革旧的结构,效法篇章节目

    如前所述,旧谱体例繁琐,内容结构杂乱无序,新谱参照史、志编排,把分散无条理的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按照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提纲挈领归纳分类为:绪论、源流等篇章节目。比如族人篇,把家族、家庭分为两章;而家族包括族氏村落和人口分布两节;家庭包涵家系、家境。家系有家长、子女之分,家境有好、坏之别,这就在“节”下,由细“目”来阐明主体了。
    此外,为使谱事存史于册,增设“谱史篇”;为方便族人记录家史,设“后续篇”,分项列表填写,为后人修谱提供可靠史料。

     三是改革旧的世系,排序一步到位

    旧谱五格式延至民国八百余年,成为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坎坎,欧、苏两大家固然是我国历史大名人,但由于时代局限,所创体例很难适应今天时代。如果还要照搬五格式,也愧对老祖宗在天之灵了。
五格式不仅是浪费篇幅、纸张;而且强调了世系(派行),也有悖于古今敬老之风,“五服”之外,尚可通婚,走出家门,一个派小老翁,还给一个派大青年礼让,不合情理。这种残余的宗法制度,不应该再延续下去。为此,我们将五格式改为竖列世系横排名号,支、房、户、人系列清,一步到位。使之省纸、省时、省篇幅,便于查考。
    清诗人袁枚有旬名言:“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似古人,何处著我?”诗人虽是谈诗作,但对继承与创新也是至理名言,未知拙作之论述,是否有当?仅此抛砖引玉,向我姓宗亲与姓氏同仁、行家里手请教。


      (笔者原为修水县文化馆馆长、修水县教育局副局长,现为省谱牒研究会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3: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水县谱牒研讨会图片之一(全景)

     说明:“首”字下,是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戴嵩青先生。“纂”字下,是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黄时璋先生。“研”字下,是修水县档案局局长孙彬先生。
DSC0309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9: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3099.jpg
修水县谱牒研讨会照片(之二)

   说明:“水”字下,是修水县谱牒研究会筹委会负责人龚良才先生。“会”字下,是修水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周秋平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3107.jpg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黄时璋先生在看《赣鄂四县汪氏统谱》,并在作记录。
     (这是我学发的第一张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2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3109.jpg

  说明:县图书馆馆长韩山兰在看宗谱。

       (我发的照片都是她用自己的相机帮我拍好后传给我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张照片是我学发的第二张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2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水县谱牒研讨会材料】

                                                 现阶段宗谱继承与创新的探讨   

                                                       汪维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今天,能荣幸的与各位聚在一块,共同探讨新时期宗谱的纂编问题,非常高兴。下面我汇报一下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二00一至二00二年,为给《修水县姓氏志》提供“汪姓志”,我与汪庆雄、汪玉麟等人一道,对修水全县汪姓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将各支汪姓宗谱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了一次梳理与融汇,除写成“志”文上交外,自己还编成了一本介绍修水全县汪姓概况的小册子——《汪姓家言》。
    二00七至二00八年,我又参加了江西修水、武宁、铜鼓,湖北通山四县统修宗谱的纂编,并挑主编重担,经过谱局同仁一年半的辛勤劳动,编成了《赣鄂四县汪氏首届统修宗谱》(三卷)。
    今年四月初,我开始学习电脑,月底便在“汪氏宗亲网”上主办“江西修水汪氏”版区。上传了“江西修水汪氏概况”、“江西修水汪氏世系”、“《赣鄂四县汪氏统谱》简介”、“《筠阳汪氏八修宗谱》简介”、“谱牒纵横谈”等资料,得到了广大宗亲的肯定。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发帖及跟帖数多达300余篇。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我对宗谱这种历史典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编谱中遇到的人和事也使我感触良多。现仅就“继承与创新”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浅见,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宗谱的纂修重在“继承”   

        宗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记录世系繁衍、人物事迹的特殊载体,是一姓之名片。纂修者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老谱。老谱中好的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以体现宗谱的“存史”功能。同时,记载先辈们功勋业绩、精神风貌的史料也要保留下来,用以激励族人承前启后,再创辉煌,发挥宗谱的“教化”功能。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老谱中要保留下来的内容主要有:

    1、世系:它记录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它是宗谱的核心部分,内容多,篇幅长,应花大力气去认真地收集、登记,细心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以确切地反映族人繁衍生息的真实状况。
    2、人物传记:包括行状、行略、行叙、纪略、像赞、合传、年谱、图考、墓志、碑铭等。在古谱中,人物传记特别多。不仅名人有传,就是在平头百姓中,子为父作传,孙为祖作赞,也随处可见。从中可窥见族人思宗孝祖之情,慕贤敬士之意。象我汪氏宗谱中,民国丙子年版就有传赞382篇,保留下来的六套宗谱中,人物传记多达643篇。这么多的传记,如何处理,悉数付梓,实属困难;全部删去,于情不合,于理不恭。那些传主,除名人事迹显赫外,就是平头百姓,也是一方之能人,是优秀者,其人其事,可歌可泣,感人至深。都是教育族人的好教材。思之再三,我采取在各庄分别挑选部分事迹突出,记事完整,文笔流畅,浅显易懂的全文刊发(共61篇),其余的只列出传主及作者的名讳(即“存目”),让“传主”与“尽孝者”一道,名垂千古,光照后人。
    3、族规家训: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为“规约”,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部分为“训语”,主要为劝诫的内容,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庙规、祠规、墓规等。这部分内容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应挑选较好的予以刊出。
    4、恩荣:也称告身、诰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和地方官题写的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显祖德。新编宗谱可以保留下来,使后人以祖先为荣,有感奋励志的作用。
    5、文献: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藏本族先人的著作,包括诗、文、画、帖、简、奏疏等。有的全收,有的仅列目录。这些作品,是先人灵感和智慧的产物,勤奋与执着的结晶,是心血铸就的品牌。她能彰显一个姓氏的素质,烛照一个姓氏的风范,高扬一个姓氏的声望。故新编的宗谱中应当挑选部分好的保存下来,既充盈宗谱的底蕴与积淀,飙升宗谱的价值,增加宗谱的可读性,又能让族人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激励,提高素质。
    6、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千年以上,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证。通常需考证的有: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分布、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外迁史比较重要,也有的宗谱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新编宗谱可对以上内容进行考证,能定下来的,堂而皇之写上去,暂时定不了的,亦可刊出,作为“存疑”,待后贤考证。前辈的考证文稿,也应选有价值的保留下来。
    7、志:宗谱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新编宗谱也应选录。
    8、杂记:其它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山场、田产、茔地的契约、合同、合约、诉讼文书、轶闻趣事、民风民俗等,范围很广、很杂。此项只能选仍有保留意义的东西如男女寿星、逸闻趣事、本族特有的民风民俗等。
除以上八项外,新编宗谱还应从老谱中继承以下内容:1、谱论(名人论谱);2、谱序(包括“总序”与“分迁序”,其中“总序”可每届选1—2篇,其余存目,而“分迁序”则应全数入选);3、派行;4、题词(名人题赞);5、先祖遗像及像赞;6、历届辑谱时间、编谱人员芳名;7、先祖墓图(以保留各支始迁祖墓图为宜);8、历届辑谱所绘制的各支、各庄人丁统计表、庄门所在位置图等。
    个人认为,新编宗谱,只要继承以上内容,也就较为完整了。

二、宗谱的纂修贵在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宗谱的纂修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谐行。我认为,要编好宗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在古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增设新栏目,采用新格局,增添新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反映当代风貌,使宗谱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经典文献。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编纂《赣鄂四县汪氏统谱》时,就力求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观念新。既要忠于老谱,但不能拘泥于老谱,不能抱残守缺,偏于一隅。要勇于开拓视野,广搜博采。仅举两例。一、由于是统修,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四个县的老谱合起来,资料大大的丰富,许多武宁没有的通山有,铜鼓没有的修水有,可以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加上网络资料,名家著述,我也尽量遴选进来。从而既有整个汪姓的概况,又有本支的资料,显得非常完整、充实;二、如“浩繁谱牒”一章,我将宗谱的名称、起源、类型、发展与演变、内容与结构、价值与利用、纂修现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向族人进行了一次科普宣传;三、如当今世系女性,我们同男丁一样写出姓名,收录其学历、职业、职称、职务、荣誉、成就,不管是否出嫁。对独生女也同男丁一样,单列条目,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对本支系与其它支系,也一样对待。

    (二)内容新。过去修谱,谱头内容一般是照搬上届老谱,增加的只是新序、新传及人丁统计表之类。一旦经济条件受限,连老谱上的内容都不能保留,结果内容越来越少,族人根本不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从谱中了解我汪姓的历史。本次续谱,我们增加了“姓源综述”、“迁徙轨迹”、“分布概况”、“浩繁谱牒”、“捐资宗亲芳名表”等内容。如“分布概况”一节,既有全国的分布,又有修水、武宁、铜鼓、通山各县的分布图表。其中“修水汪姓居住地一览”、“武宁汪姓居住地一览”等表,非常详尽。我们还要求各庄写出自己的简介,免得过几十年后,连以前的庄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另外,我们拍摄了各庄风景照、各支祖墓照、各地宗祠照、捐资宗亲照、谱局人员工作照、各庄协修人员近照、宗亲联谊照、庄门代表合影等,使新谱图文并茂,美奂美仑。在“当今新秀”一节中,我们收集了文化大专以上、职称中级以上,行政副科以上的六种人,分庄、分支系列表,既展现了族人的风采,又起到了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文字新。老谱的行文,全文一段,没有标点符号。加上大量的繁体字、异体字,给族人的阅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方便族人阅读,我将入选的200余篇古文,全部进行了断句、分段处理,将繁体字换成简化字,将异体字采用随后加注的办法指出其现在的常用体(如“竝”即“并”、“迺”即“乃”等),对疑难字词,还进行了注音、解释。这样,即使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族人也能阅读了。

    (四)体例新。世系部分我们对原来的“五世其昌”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先用“瓜藤吊”的形式进行统束,人多的五代一表,人少的十余代一表,再以文字叙述。古代的一派一派清,当今五世,则采取一家一家清,条分缕析,灿然有序,一目了然。

    (五)版式新。将古代的往右翻改往左翻,竖行排列为横行排列,迎合了今人的习惯。

    (六)装帧新。精装本,美观而又便于携带和保存。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和不成熟的作法,不当之处,望各位不吝指教。

    谢谢大家。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八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22: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                                          ]改革旧式宗谱编纂体例的两点作法   
                                                               •郑镇白

    谱牒,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源远而流长,它是人们对姓氏的寻根索源,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认同感。谱牒融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于一炉,以姓族人物为经,沼迁徙之迹,上溯远古,旁及八方,它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我于2002年退居二线,恰逢河南省郑州市组织纂修全国《郑氏大典》,我受聘请参与编辑工作,接触到了全国郑氏很多谱牒,边学习,边研究。与此同时,我首先开始纂修修水郑氏宗谱,后在参与编写大典的同时,先后参与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通山县、通城县、阳新县和江西的九江县、德安县九县纂修全县郑氏大成宗谱,均聘请我担任主编,至2008年已全部完成。八年的实践,我对谱牒的纂修已有较深的体会,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成果。

    改变旧式宗谱的编纂体例。在过去千多年的历史中,苏欧谱式在历史上的谱式改革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已深入人心,现在很多老人要改变苏欧谱式,仍要做很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谱式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谱的编排(过去称为谱头),在抓住谱牒各项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归类编纂,以阳新县郑氏宗谱为例,分为:卷首、源流、江右郑氏、阳新郑氏、迁徙、郑氏文化、历史名人、现代人物、考略、史迹、旧谱资料、历史研究、世系、后记共14篇,在源流篇中全面阐述本姓氏源流,再阐述本支派,本县源流迁徙篇中除记述历史的迁徙以外,要特别注重现代人物的迁徙,因为现代人物迁徙广泛、复杂,要以利于后来子孙对迁徙源流的查找留下依据。考略和史迹篇中,要博采口碑、评稽实物、全面查找、全面记载。旧谱资料篇中,主要是保留历史上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取其精华,但必须是原文转载,哪怕是有错讹之处,也不得随意修改。历史研究主要是对历史谱牒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如已查找根据研究明确的,必须写出研究文章,对尚不能明确的疑题仍要列出,以利后来子孙考之。
二是世系谱的改革,过去普遍采用“五世同堂”格式,这种谱式的优点是在五世以内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其主要弱点是所占版面较多,空白多,造成篇幅大、浪费纸张,另外对五世以上世系仍不便于查找。
在新的世系谱中,由于由竖书改为横书在世系排列上存在一定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支支清、门门清”的格式,主要方法:  

    世系分段编排:从受姓始祖至大公头始迁祖为一段,编入总谱源流篇中;从大公始迁祖至本县迁徙祖为一段,编入总谱世系篇中;从本县迁徙祖至各支各庄迁徙祖为一段,编入世系谱;然后分各庄各房编排,为各庄各房历史长、世次多的,可以从各庄世次至各房世次编为段;最后以各房世次编排,一般是以现在最小的世系到以上七至十世左右。
    以本县郑姓为例,从受姓始祖(国世系)一世至迁九江德安始迁祖48世,列入总谱源流篇;从48世至各支派迁入修水始祖,从迁修水始祖到82世止列入总谱;83世以后编入世系谱。世系谱中从83世以后至各房为一段,然后按各房修世系(已到95世),一般现在红丁都在7代左右。各姓氏可根据各支派各庄迁徙时间及分布情况灵活编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0: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谱牒浅谈

                                                                                                                                 徐冀野

         家谱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史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对我国社会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家谱的内容包括姓氏源流、世系演变、人口增减、支脉迁徙、人物事迹、宗族文化、风俗习惯、族规家训、社会变故、风土人情等方面。谱牒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涉及宗族、人口、民族、经济、宗教、科技及历史人物、自然灾害诸方面,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利用。但是,旧家谱存在着许多封建意识,如男尊女卑,女人有姓无名,直到去世,仍称 *  母 *  氏。贯穿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宗法。封建制度浓厚。旧谱中,凡是曾任县令以上官吏者,大书特书,有的夸大其政绩,抬高其地位。普通百姓入谱,只有生卒时间,墓葬地点,即使为社会做出过贡献者也只有寥寥数语记载,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在一些族规家训中,虽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君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封建意识。
        谱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99

帖子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10-17 1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双子客老兄:
    您好,看了您上面所发的帖子,非常激动!看得出“修水县谱牒研讨会”开的很成功,收到了、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效果!您和各位专家们的发言,立论准、水平高、幅度宽、条理明;在老谱予以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大大地拓展了,极具“新时代特色”的“新型族谱”之构思!从先祖簪缨到当代新秀、从祖功祖德到群策众力,从先祖肖像的木刻版图,到现代化的高清晰数码彩照;从“欧、苏”旧式到“左翻、横排”·········等等,无不让人大发感慨!——好!!!
    “修水县谱牒研讨会”的成功召开,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其丰硕成果,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性的双重意义!这对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以“家族文化”带动与促建“和谐社会”,居有其积极意义,对于以家族文化的历史,充填和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以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向“修水县谱牒研讨会”的所有与会的领导与专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辛苦了!向你们学习!!
                                           山东临清    “忠勤堂”裔属  汪根远  敬上
                                                                      2010年10月1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05

帖子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10-10-17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修水谱牒研究会胜利召开!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