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529|回复: 18

有关《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17

主题

6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82
发表于 2006-3-14 15: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 楷
   
       元代典籍《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现今有虞集的一篇序文保留世间,至于本著则仅见明清目录学载录,从不见刻本或抄本流传。此书的名称,钱大昕与倪灿的记载颇不一致。钱氏甚至把该书析为两部,分别编入《补元史艺文志》,一作传记看待,一作谱牒认同。他们二人可能都没有见到该书的面目,本著在清代以前即已失传。
    先看书名。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载:《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御史中丞汪寿昌撰1。又,同书《谱牒类》载:“《汪氏勋德录》汪嗣昌撰”。倪灿撰《补辽金元艺文志》:“汪寿昌《陇右王汪氏世系勋德录》。御史中丞”2。
    就汪寿昌撰《勋德录》书名而言,钱大昕与倪灿的记录并不十分吻合。倪氏作“世系勋德录”,冠以“陇右”;钱氏作“世家勋德录”,冠以“陇右王”。两相比照,必有一误。“世系”与“世家”其旨意不同,前者指世代相承的血缘关系,一般指世系图或世系表;后者指世代为高官显宦的大家族。“陇右”是地理概念;“陇右王”是爵位名称,为政治性概念。寻名责实,“世家勋德录”自然比“世系勋德录”更为贴题而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参以旁证,更能说明这一看法。元代勋臣世族多有令典,载录一家数代的显行盛德,往往以“家传”、“世家”命名,如《太师国王木华黎世家》、《史公家传》、《廉氏家传》、《董氏家传》等,没有以“世系”命名的。“世系”为家谱的主体结构,通常只反映传承及辈份关系,不能体现“勋德”。
    所以,汪寿昌编撰的《勋德录》,其确切而完整的名称应是《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钱大昕的记载是正确的,倪灿的著录有疏误,经笔者推敲,钱氏在“谱牒类”开列的汪嗣昌撰《汪氏勋德录》,显然据虞序而来,系省略的称谓,与署名汪寿昌撰《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实为一书。
再谈作者和成书时间。汪嗣昌与汪寿昌系昆仲关系,二人是汪惟正之子、汪世显的四世孙。嗣昌居长,官至武略将军、成都路万户府万户。寿昌历任都总帅、陕西及四川平章,又任过西台、南台、内台御史中丞,最后以大司徒荣衔致仕。此人功业显赫,有才学,善书法,对巩昌地方文化教育等事业多有建树3。
    虞集《汪氏勋德录序》载:“总军巩昌者,既世其职,余多大官。尤显者,今御史中丞寿昌也。其兄成都万户嗣昌曰:‘世菏国恩,……请辑录刻摹以传与世,谂诸太史’”。4这段文字隐约关涉到《勋德录》编纂的一些情况。序文表明,巩昌汪氏出于感颂皇恩、彰显祖德、保存史实、激励后人的目的,编纂了这部典籍,脱稿后,由兄长嗣昌出面向太史公虞集请求审订并做序言。这就是说,该书的主持人首先是汪嗣昌,而不是汪寿昌。否则,便会是寿昌出面陈情请序,而不是嗣昌。至于寿昌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虞序并没有透露。当然,做为昌字辈顶梁柱的汪寿昌,对家族的这桩大事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他至少参予了该书的擘划、校阅及请序等工作。“谂诸太史”一段话,使人感觉到兄弟二人对编书一事是经过商议的。据此,该书的作者应是二人,嗣昌、寿昌理当并列。钱大昕、倪灿在著录《勋德录》一书时,只拣了官位显赫的汪寿昌署了名。却忽视了虞序已充分表明的第一主编汪嗣昌,似有主次倒置之嫌。
    虞集做序时的身份为“太史”、即国史院编修官。考《元史.虞集传》:延祐“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泰定初,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前后任太史职务六年。据此《汪氏勋德录》成书的时间,大致在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至泰定帝元年(公元1324年)之间。
最后讨论一下此书的归类。 虞集在序文中载:“其兄成都万户嗣昌曰:‘世荷国恩,功业在盟府,褒恤有制诏,世次具谱牒,行事岁月则有先茔、家庙之碑文在,请辑录刻摹以传于世,谂诸太史’。……”“辑录”是把分散的文字搜罗在一起编排成书之意。这说明此书实出于编录,而非纯粹的撰著。编辑的内容,有皇帝颁发的诏诰,载于家谱的世系图,还有立于祖坟、家庙的碑文等。“世次具谱牒”一句,可以证明汪氏已另有家谱存在,《勋德录》显然就不等于家谱;又因为其中包容了诏诰、世系图等,《勋德录》也就不等于传记。
    综上所述,《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是一部有关巩昌汪氏家族各类史料的总汇编,既不是谱牒,也不属传记,在旧书目中,究竟应归入哪一类别,还有待商榷。
附:虞集《汪氏世家勋德录》。
    国家龙兴朔漠,威行万方,金源日蹙。吏士守者,或降或死且尽,不能成军。山东、西之间豪杰并起,据保城壁,大抵非金署之旧。陇右巩昌汪氏,据高制远,统郡县数十,胜兵数万,号曰便宜都总帅,栅石门为金守者三世。及我兵攻巩昌,则金亡已三岁矣。汪氏犹不忍降,其士大夫皆曰:“君死国亡,民将安归?”乃缟素为金发丧,登陴哭三日,因皇子阔端以自归。太宗皇帝察其诚,仍以为便宜都总帅,镇故地。取蜀之役,资粮甲兵之赋,终始毕给,功多之纪,他将鲜俪焉。此讳世显者所以封陇右王也。王有子八人,孙十有九人,多居将相官,封公者九人。传五世,兄弟子孙百八十余人,总军巩昌者,既世其职,余多大官。尤显者,今御史中丞寿昌也。其兄成都万户嗣昌曰:“世荷国恩,功业在盟府,褒恤有制诏:世次具谱牒:行事岁月则有先茔、家庙之碑文在,请辑录刻摹以传于世,谂诸太史。”太史虞集曰:予观于功臣之家,以世业显荣者固多,得统其军,世守其地者,惟汪氏。或曰道家忌三世为将,汪氏之德,必有大过人者,其言信与欠!予故以为汪氏先人事故主无憾,见信国家,非他人所得而及也与欠。
注释:
        1、2见(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出版。
        3漳县博物馆藏《汪寿昌墓志》。
        4王文儒编《宋元明文评注读本》,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作者:陇西人。现任陇西县博物馆馆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7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14 17: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争议不少。。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4 17: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
●吴景山
   [摘要]  汪世显家族在元代的社会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汪氏家族成员的碑铭墓志资料作了尽可能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
    《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一期
    汪世显家族为金元以降世居陇右之名姓大族。在长达百余年的岁月里,这个家族的成员大多都被委以重任。他们或统领兵马,东征西讨,或手握权柄,专制一方。由于他们的忠诚以及所创下的辉煌业绩,朝庭给了他们相应的荣誉,从而使其家族王公将相,代有叠出,显秩勋爵,多有承继。他们的活动对于元代的社会政治及民族关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些元史研究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及相关问题也就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关于汪氏家族的族属,据《元史•汪世显传》记载,其先“系出汪古族”。然而,一些与汪氏相关的碑铭墓志上的记述又多与之相抵牾。对此陇右学者张鸿汀先生在其《陇右金石录》一书中早有论及。①

    近年来,汪世显后裔的碑铭墓志多有发现,尤其是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区所出土的墓志资料更为世人瞩目。汪世显家族墓葬区位于漳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徐家坪东侧一块自西向东倾斜约15度的坟地上。这里以东,硝井沟河水自南向北注入漳河,自然景色幽静秀丽。《重伤漳县志》记载:“南山在城南五里.一名汪古山,元陇右王汪世显墓在其东麓。”汪氏家族墓区略呈三角形,占地面积近50亩,整个墓区内分布有大小墓葬约百余座,其时问跨度大多在元明两代。1792年至1979年,文物部门曾在这片墓葬群中进行过局部考古发掘工作,并陆续发现了汪惟正、汪惟贤、汪惟纯、汪惟简、汪懋昌、汪寿昌、汪源昌、汪舜昌、汪钊等10余位汪世显直系后裔的墓志。它们为研究元代的社会历史、民族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汪氏家族的延续变迁提供了翔实的文字依据。
    不无遗憾的是,这些史料中的绝大部分至今未能刊布。鉴于此,笔者将数年来考察所得的汪世显家族的碑铭墓志资料依次辑录汇为一编,以供研治元史及民族史学的工作者参考。
本文所辑录的各种碑铭墓志资料均按其具体内容标以一定的题目,碑志文字则按原来行列顺序分段录出。其中,漫漶不清、难以辨读之文字均以“ ? ”符号代替。为了使读者尽可能全面地知悉我们所掌捏的汪世显家族的碑铭墓志资料,我们压缩了碑志文字的注释部分,只是在每种碑铭墓志资料之后均标以适当之按语,说明本碑志的存在地点、石质尺寸、文字格式等。本辑录之后绘制有汪世显家族成员一览表,可以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汪氏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读者对这些资料更为方便地进行利用。


十一、明昭勇将军、巩昌指挥使司指挥汪钊墓志
? ? ? 昭勇将军、巩昌卫指挥使司指挥???
? ? ? 中顺大夫、奉
敕整饬建昌等处兵备、四川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前监察御史、郡人范镛撰
陕西都指挥使司署都指挥佥事、奉
敕守备岷州、郡人阎缙书。
奉政大夫、云南永宁府同知、郡人杨铭篆。
  弘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昭勇将军、巩昌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汪公既寝疾,时子澄以
官政所
  羁,未及即举葬,权厝于家。越八年,为正德丁卯,乃偕孙麟奉公行状,谓予与公同
里,? 知公世行
  历履久且悉,因托以铭,将欲内之圹。予尝见乡人营葬事,每每不循礼度,虽中人之
产者,必铭
  为亲美,甚至竞为僭妄,纷然莫可捄正。兹闻澄若麟经纪公之葬具,节去浮奢,而一
循礼制。窃叹
  汪氏之为世家旧矣,今不溺于流俗之弊,而能以礼节事,则足以风化吾乡人必矣,遂
不敢以不
  文辞按状。公讳钊,字克明,其先徽州府歙县人。始祖有曰华者,当隋之季,豪杰争
雄,尝鞠义旅,保
  辑歙、宜、杭、睦、婺、饶等六州,以待宁晏。逮唐受禅,知天命有属,则奉籍以归,
得封越国公,卒进越?。
  子达袭爵,移镇陕西巩昌,遂家于盐川,即今漳县是也。历宋暨金,相传为汪古族都
总管。迨元 ?
至公八世祖世显,以武功拜巩昌便宜都总帅,卒赠太师、上柱国,谥义武,追封陇右
王。七世祖忠
    臣,河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卒谥忠让,追封陇西公。而七世从祖德臣、直臣、良
臣、翰臣、佐臣、清
    臣,俱跻显要,卒赠王者一,公者四。六世祖惟易,佥署枢密院事,卒谥桓敏,追封
陇西侯。而六世从
    祖惟正、惟贤、惟和、惟明、惟能、惟纯、惟勤、惟简、惟永、惟恭惟仁、惟新,跻
显要,卒赠王若公者亦如之。
    五世祖安昌,奉元路总管。而五世从祖嗣昌,成都府万户;寿昌,江南行御史台御史
中丞。迨人我
    朝,高祖讳有成,曾祖讳庸,祖讳义,世袭巩昌卫指挥同知。考讳寿,以武功升指挥
使,寻擢署都督佥
    事,协副总兵官守备凉州。公生而天性聪慧,器量脱洒,常慨然有继述先人之志。正
统十四年,虏
    寇犯顺,
    朝廷以公勋旧世裔,
    敕召招集男壮赴京应援。寻蒙
    敕往宁夏等处截击,所至藉藉有声。景泰二年,公始袭职。推掌本卫,事躬勤慎,以
为僚属先,临事莅下,
    宽容不纵,果断不苛,持大体而不务琐屑。当道者以贤能交荐,奉
    敕镇守洮州。尝以名马入
    贡,嘉其诚款,锡以白金绮帛。十数年来,公能仰体
    德意行事,一如掌卫时,而勤慎倍之。成化二年,偶以地方事坐累,退归林下。自常
情观之,似未满公
    夙志。然君子论人,直当考其立官行已大节,若夫事之成改,则故非所计也,公何歉
焉?且日聚宾
    朋,纵以之诗酒为乐优游。三十三年而卒,
    距生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寿八十有四。公先
    世勋秩赫然,巍然固也,而寿考如公者几何人哉?呜呼!公至此可以元撼矣乎!公娶
后淑人、岷山
    都指挥能之女。继王氏,俱有内德,先公卒。子男二:长即澄,袭公职致仕,娶临洮
指挥女石氏;次浚。
    女三:长适董缙,次适雷泽,俱都指挥;次适指挥董经,与澄俱后出也。浚则侧室周
氏所出。孙男六:
    长即麟,袭澄职,凤、痒生、龙、恺、鹦鹉俱理家务。孙女三:适生员阎绅、舍人胡
江,俱指挥子;一在室。以
    是年四月二十三日祔葬公于盐川山麓,从先茔云。铭曰:
    绵绵汪氏,赫赫武功。几膺王爵,曰侯与公。于惟我公,克绍先德。
朝著蜚声,边庭扬绩。筹彼西陲,谋非弗周。?萌自天,公也何尤。诗酒自将,宾朋
日集,悠悠耄年,谁复
    可及。嗣续有人,纪载有志。水归幽壤,流水东逝。
    按:此墓志出土于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葬区,现存漳县博物馆。志石为泥
钙质细砂岩,高58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志文自右至左竖刻,共39行,
行27字,字为小楷。有墓志盖与之同时出土,文见上录。

十五、汪忠让公神道碑
    按:此碑久佚,今巳不存。
    张维《陇右金石录》卷五对此碑亦有著录:“按,忠臣,《元史》无传,仅见
其名于世显、德臣传中。此碑亦姚燧所作,载于《牧菴集目》,曰《便宜副总帅汪
公神道碑》。其叙汪氏在蜀功伐殊详,非惟有裨乡邦掌故,且可参证《元史》。
汪氏之先,漳、陇两志均谓出于鲁成公子黑肱之后,唐越国公达之胤。杨奂《义
武神道碑》以为系出徽州,即越公之说也。王鹗《忠烈神道碑》以为迁本姬姓,世
掌汪骨族,因以为氏,即鲁后之说也。
此碑独云:‘公王姓,由大父彦忠世汪古族,
故汪姓。’与前二碑又不同。即为汪氏作碑,其事状必先出于汪氏子孙之自述。三
碑之说各异,而俱树立于汪氏枌榆之邦,殊可怪也。”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4 18: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旅游者的一篇游记,题目叫《在路上》,其中的一节)



元文化的积淀


来到漳县,有人说要带我去参观漳县的“新马泰”,很是纳闷,于是别人都乐了:“他说的是我们漳县的新寺、马泉、泰山庙。”
晕!
在漳县,能看能走的地方实在是不少,其文化的积淀更是让人惊羡不已。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盐文化,还有就是有关“元墓群”的文化。   
这是一段有关汪氏家族的历史。
传说当时周公分封诸侯,次子伯禽封于鲁,传二十一世至鲁成公,于周定王十七年(BC590年)次子出生时,左、右手腕处分别有:“水”、“王”纹路。合起来便是“汪”,因为周王室为姬姓,变命名为姬汪,后封“汪侯”,其后子孙便以“汪”为姓。自此便有了汪姓,而其子孙更是人才辈出。
宋末元初之时,陇西、漳县这一带为金所辖,当时的“巩昌(陇西)便宜都总帅”叫汪世显,为汪氏六十六世孙,当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至巩昌时,汪世显为地方百姓计,举城归降了元,此后汪世显极其子孙在元朝长达40多年的统一战争及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冲锋陷阵,屡建功勋,达官显贵者甚多,家族鼎盛。汪氏一家有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战死沙场,还是劳瘁任上,最终都要不远千里埋葬在汪家坟中。一百多年来,共有二百多人埋葬在这儿。
元代蒙古人在“马踏坟堆”的葬俗中是不重墓葬的,由是,这个元墓群便真正成了“海内之最”。葬室形似蒙古包,结构精巧,陪葬品异常丰富,是探索元文化的主要阵地。
在这里,不管你是要领略元墓室的风采,还是要寻根“汪”姓的溯源,甚是批判汪世显的背叛,来到这儿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党项族曾在一场噩梦般的屠城中全族覆灭,那么,在一个文化还留给我们某些遗迹与希望时,不要让它也像西夏一样神秘的消失,如果你好奇,就请背上行囊起程吧!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4 18: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汉
(1941- )甘肃天水市人。是元代开国元勋汪世显31代孙。祖上有三王十国公、廿四元帅,五十二个翰林院学士的传说。后汪氏家族弃武习文,"以德传世"。祖上行医诊病多免费。父亲为37个死了没有埋的穷人买了棺木,抗美援朝时捐款3000白洋。汪汉受祖先的影响,"不为良相,则为良医",38年行医生涯中,诊病13万人次,治愈了数以万例被视为绝症的病人,如肝硬化,白血症、癌症等。1971年3月23日《治愈14例肝硬化腹水》的总结报告受到国家卫生部和高层领导的表彰。主要著作有:《汪汉诗书画选》、《汪汉医案选》、《甘肃特产中药》、《舌纹与肝病》、《舌纹诊治难病》等。国内外59本大辞典上有汪汉的作品和传略。汪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讲医德、拒收财物。给空军某部刘某治好了肝硬化大出血,他将谢金12万元退还部队,勉费给穷人治病8万人次,免收诊费3万余元。给亚运会捐送书画,保存保护国家级武山水帘洞文物,补写天书洞天书。80年代创办洞天艺术家协会,成功举办了《夜光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九十年代在兰州两次举办了《石丁百画百诗展》,举办书画义卖活动,所卖的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中华人物家教大观 九州文史版权所有 http://www.jzws.com
[家庭与家教] 汪汉夫妇教子有方,4个子女全都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国家干部。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不吸烟,不饮酒。长子汪少林,继承家风当医生。次子汪少谭在甘肃省政府工作。清正廉洁为人正派。4个子女孝敬父母,在工作单位上能吃苦,讲奉献,不以权谋私。汪汉1997年参加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会上《舌纹与肝病》一书荣获优秀成果奖,肝病列为传染病,《舌纹与肝病》名列榜首。汪汉本人被选为出席美国领奖的80人之一,本人被评为第三届传统医学杰出人物、著名肝病专家。中华人物家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4 18: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西地方志浅议(节选)
作者:牟实库  《图书与情报》1985年第一期
………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无583年),  罢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废除陇西、南安郡名,改设渭州,州治襄武,开皇十年改渭州所辖之武阳县为陇西县,是为陇西置县之始,县境为獂道辖地,非今日之陇西县地也。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为郡,废渭州,恢复陇西郡名,郡治理武,辖领原陇西、南安二郡地。此时,同一陇西之名而有上下两级之建制,即陇郡和陇西县。
唐初,废郡为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陇西郡为渭州。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即今之天水).太宗贞观初,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州属陇右道辖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襄武于今之陇西县城。(乾隆《陇西县志》载: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川之势,以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公城”是也。)安史乱后,吐蕃兴起。代宗宝应后,陇西郡地陷没于吐蕃达九十年之久。宣宗时收复,并恢复渭州、陇西、襄武建置。此时陇右一带之吐蕃族虽属于唐,而唐王朝却无力统治,只能笼络而已,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末。自哀帝四年(公元907年)唐亡后,陇右诸地又陷吐蕃达五十余年,此后除陇西县在宋时恢复建置外,其陇西郡和襄武县再不见于史册。
    查襄武自公元前二世纪建县以来,历一千一百多年至唐末,为历代王朝县一级组织,陇西郡自魏初由狄道移治襄武后,直到唐朝亡后,郡名虽有州、郡之更改,但设在今陇西境高于县一级行政建置的陇西郡和南安郡却达数百年之久。
宋初,西北地区仍被吐蕃和西夏占据,至宋仁宗时,陇西始为宋有。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设古渭州,皇祐四年(公元1052先)改古渭州地为“古渭寨”.由于古渭寨在军事上可控制洮、岷、狄、河各地,在商业又是与西夏及西域各国贸易城市,所以在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升古渭寨为通远军,(据《宋史•职官志》载:州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由于军事上需要而设立音称“军”,不称州。通远军是控制洮岷狄河一带而设立的军事兼地方行政之建置)。宋哲宗天祐间,在古渭寨(即今县城)新设陇西县,是为陇西县名之始。后历金、元、明、清及民国,达六百余年,辖地虽有大小变迁。但县名县治不曾有变。
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叠州蕃部降宋,通远军裁撤而升为巩州,(按通远军升巩州,实将通远军改为巩州,其知州的任用,则为阶衔较高的官员,此为官级之升,非地方建制之升),州治陇西县,是为陇西称巩之始。
南宋时期,陇西是宋、金、西夏及蒙古纷争地区,高宗绍兴间,陇西为金所据,因军事上需要,陇西设巩州通远军,后升为巩州通远军节镇,设通远军节度使兼管州事。宋理宗绍定三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在巩州通远军节镇又设巩州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此为巩昌得名之始。金哀宗正大八年又设巩昌行省。在金人行将灭亡之际,曾打算由蔡州(河南汝阳)迁都巩昌,因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先1235年)降蒙古,于是巩昌遂为蒙古(元)所有。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五圾制,改巩昌府为巩昌路,设便宜都总帅府(后改为巩昌路总帅府,旋又恢复)。在开设巩昌路总帅府时,仍设有巩昌府。总帅府和巩昌府,均治今陇西。另外,在监察制方面,巩昌还设有提刑按察司。明王朝建立后,仍袭元制,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
明初仍设巩昌府和陇西县,府治陇西。另外,还有司道之设,此种司道和监察制度方的司道同时并行。陕西布政司设陇右分守道治陇西,陕西按察司设陇右分巡道治秦州。在军事方面设巩昌卫,辖有五干户所。由此可以得知,陇西地方在明代军事、政洽方面的重要性。
清朝统一后,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陇西仍沿明制设巩昌府,属陕西布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右布政司移设在陇西,辖领巩昌等四府三州二十八县。陕西按察司增设按察使亦驻陇西。嗣后,陕甘分省,巩昌布政司移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巩昌按察使也移驻兰州。从此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陇西移到了兰州。
民国成立,废府、  州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陇西地区自公元三世纪魏初以来的一千七百余年中,历代都设有高于县一级行政建置组织,此时随着巩昌的撤销而结束。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5 22: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世显家族应属唐代镇守陇西的汪达之后裔

关于陇西汪氏家族《阴山汪古》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除以上阴山汪古的四个大家族均属回鹘(突厥)外,在甘肃陇西漳县还有一个汪氏家族,这个家族也是系出旺古族亦沙陀突厥也P18

汪氏家族为金、元、明陇西漳县望族。据明杨荣撰汪氏族谱序称其勋业之盛,愈远而有耀,子孙之传,愈隆而不替,继继绳绳历数百年。这个家族中的汪世显,原仕金镇守巩昌,后降元,在《元史》有传,是元代统治阶级中一个比较重要人物。其子德臣、良臣,孙惟正传均附世显传后。据明汪钊墓志记述,其先为徽州歙县人,始祖汪华,在隋代豪杰争雄之际,尝鞠义旅,逮唐受禅,则奉籍以归,封越国公。迨至唐代其子汪达袭爵移镇陕西巩昌,遂家于盐川,即今漳县是也。历宋及金相传为汪古族都总管。及元,到八世祖汪世显以武功拜巩昌使宜都总帅,七世祖忠臣,河南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六世祖惟易佥署枢密院事,五世祖安昌,奉元路总管。到明代,钊的高祖汪有成,曾祖汪庸,祖义世,袭巩昌卫指挥同知,其父汪寿,以武功升指挥使,寻擢署都督佥事协副总兵官守备琼州。P18

上引汪钊墓志说,其先为徽州歙县人的说法足不可靠的。这个家族,既然系出汪古族沙陀突厥,也当于阴山汪古有关,因为汪古之名,取自阴山,汪钊墓志之所以要将其先祖追溯为徽州歙县人,可能与明代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有关,当时阴山地带的蒙古族上层每与明廷兵戎相见.倘若汪钊承认其祖先是来自阴山的汪古部,在政治上显然对汪氏家族不利,因此才将自己的祖上与江南联系,将真像隐避起来。P19

关于汪古部的丧葬,《阴山汪古》中也认为,从总的来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四子王旗的汪古墓更多地保留着汪古部固有的习俗,而甘肃漳县徐家坪汪家坟汪氏家族墓葬已基本汉化,汪古部的葬俗已经消失。”P212

《阴山汪古》一书中总的认为汪世显家族是属汪古族。我觉得这支汪氏家族是属于汪达之后,我们看一下从唐一直到后来的几百年间的动乱历史:

唐初,废郡为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改陇西郡为渭州。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即今之天水).太宗贞观初,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州属陇右道辖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上柱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襄武于今之陇西县城。(乾隆《陇西县志》载: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川之势,以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公城是也。)安史乱后,吐蕃兴起。代宗宝应后,陇西郡地陷没于吐蕃达九十年之久。

随着诸州为吐蕃掌握,河陇地区的经济也呈现逐渐衰退的景象。唐与吐蕃争战的前线,已由河陇,退缩到了陇山以东;为了防范吐蕃的进攻,唐不得不将重兵布置于今陕西西部一线。

吐蕃占领区的河、陇地区,有唐民50余万人,大半沦为奴隶,替吐蕃奴隶主耕田放牧。他们均被迫改换服装,只准每年元旦用唐衣冠祭拜祖先。每逢此日来临,皆东向号哭,盼望唐胡来收复故疆。建中元年(780)韦伦出使吐蕃归来,经过河、陇,一路见唐人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捶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实,望王师之至若岁焉(见《河陇史地考述》P650) 吐蕃衰落,中原王朝不久亦陷入五代十国大分裂中。在历史上凡中原王朝分裂,河陇地区一定出现地方割据政权,这主要是由于道路悬远,中原政权无力抚有。

代宗广德元年(763),陷于吐蕃。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吐蕃王国因内部矛盾及人民起义而瓦解,部族分散,但终五代之世至宋初,今定西地区仍为分散的吐蕃部族的居地,不属中原王朝。(见《定西县建置沿革考》)。宣宗时收复,并恢复渭州、陇西、襄武建置。此时陇右一带之吐蕃族虽属于唐,而唐王朝却无力统治,只能笼络而已,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末。自哀帝四年(公元907)唐亡后,陇右诸地又陷没于吐蕃。

历经五代十国时期,至到宋初,西北地区仍被吐蕃和西夏占据,至宋仁宗时,陇西始为宋有。景祐二年(公元1035)设古渭州,皇祐四年(公元1052)改古渭州地为古渭寨

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李元昊攻占河西,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民族,除回鹘外,还有汉族、吐蕃和党项等。汉族人口数量较多。远在吐蕃统治河西时,华人百万,尽陷于吐蕃。至五代,凉州夷夏杂处,凉州城内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凉州郭外数千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其时凉州守将多由汉人充任,加后唐时的孙超、李文谦,后晋时的陈延阵,后周时的申师厚,宋初的丁惟清等。至于西部的瓜、沙二州,统治者张、曹两家都是汉族。P185

南宋时期,陇西是宋、金、西夏及蒙古纷争地区,高宗绍兴间,陇西为金所据,因军事上需要,陇西设巩州通远军,后升为巩州通远军节镇,设通远军节度使兼管州事。宋理宗绍定三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公元1230),在巩州通远军节镇又设巩州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此为巩昌得名之始。金哀宗正大八年又设巩昌行省。在金人行将灭亡之际,曾打算由蔡州(河南汝阳)迁都巩昌,因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先1235)降蒙古,于是巩昌遂为蒙古()所有。

从唐代安史之乱到南宋末年,历经近500年的过程中,陇西是中原汉族与周边的土蕃、回纥、西夏和金等纷争地区,并且这个时期又是中原汉族不占优势,常常遭受其他游牧民族的扫扰和奴役。陇西地区从战略上讲对中原汉族非常重要,但由于地僻边远,当中原纷乱之际,周边少数民族便开始扩张,一但中原有主,则归附退守。其疆域不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汪氏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及家族如何? 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左右逢源,以途家族之生存。

而真正的汪古部包括四个分支都在阴山一带(现内蒙古境内),都没有进入到蒙古以外的地区。另外,还有一点,蒙古人以及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好像都没有墓葬的习惯。而汪世显家族非常重视墓葬。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17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世显以及他的子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汪华的后人,他们的祖谱及碑文中总是少不了有这样的记载。只是为了家族的生存不得不左右逢源,又称自己是蒙古的汪古部。他们在金朝的占领区,还不断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想得到认可,在得不到腐朽无能的南宋王朝认可的情况,又看到金王朝大势已去,只能降元。
汪世显及后人也认为汪世显是汪氏第66世孙。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3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574
发表于 2006-3-17 12: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如果你是个瞎子,抱了根大象的腿,嘴里喃喃,这树干好粗哦,不奇怪。明眼人既能看到腿、鼻、牙、尾、肚、耳。还会认为那是树干吗?就是这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7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17 15: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s:1]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