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576|回复: 3

歷史無從說清[文章系轉載(題目由敝人另外加上)]

[复制链接]

8

主题

134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俺って捨てたもんじゃないぜ

Rank: 6Rank: 6

积分
2147483647
QQ
发表于 2006-4-14 15: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其活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但中国人有一种崇上、崇古的传统,往往把自己的祖先说的非常神圣和伟大,把祖先说成圣人,并具有超凡的能力。这是从春秋时孔子开始的,把三皇五帝、尧、舜、禹等看作圣贤。正是这种观念和意识把禹的能量和夏王朝的范围无限的扩大。下面我们从华夏民族体的形成说起。
民族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同一地域人们集团自我认同的产物,也是与其相邻的不同的人们集团相区分的产物。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体亦是如此。华夏族体开始形成于夏朝,至西周则完全形成,它是由夏人、商人、周人融合而成的。春秋战国时又吸收了大量夷、蛮、戎、狄,使其得到发展壮大。
夏人。夏人即夏朝之人。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它把中国带入了文明时代。夏朗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的重要标志是启破坏了禅让制,以世袭制取而代之。相传禹是黄帝第四代孙,在舜死后弹位,国号夏后.姓姒氏,可见夏之名始于禹。
考古学证实,在河南偃师以及豫西、晋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与河南龙山文化一脉相承,表明夏朝与炎黄部落联盟有承继关系。孟子说禹西夷人,应是黄河下游部落集团的观念。
然则夏朝应起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及汝、颍上源地区,而发展到山西南部。
夏朝是在激烈的斗争中建立和巩固下来的。在启继王位之后,遭到渭水流域有扈氏的反抗,大战于甘,《尚书•甘誓》即是反映这次战争的情形。启死后,东方的有穷氏首领羿进攻夏朝,迫使启的儿子太康奔逃,史称“太康失国”。传说夏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后数迁。这些都说明夏朗建立之初具有不稳定性。不过,由于至今考古学还未能发现具有铭文遗物的夏文化记录,使后世对夏朝社会情形知道的太少了。
商人。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流域东夷集团的商部落首领汤灭夏朝。所渭东夷,当是夏人对其东方部落集团的称呼。商部落本起源于幽燕地区、而后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商灭夏,使黄河中下游两大部落集团统一为—个整体。商初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后数迁、至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说明商前期也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国家规模日臻完善,夏人与商人融合的进程,才逐渐稳定下来。
商的疆域,东至海,西至渭水,南近淮河,北至河北中部。
商朝的经济与文化有了很高程度的发展。农业很发达,粮食有了剩余,可以大量酿酒。手工业出现了冶炼技术高超和配料科学的精良青铜器,品种多,出土数量大。还创造了结构严谨的甲骨文,有方块字4000多个,与今天常用的汉字数量基本相当。因此,商人的民族意识应是很强烈的。
周人。公元前11世纪,西方各部落集团在周武王领导下,大举讨伐商纣王,灭商。周人是从西部羌人中分化的一支,《诗•大雅》记述周人祖先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古者羌、姜二字相通,可证周朝先民来源于羌。司马迁说羌是西方牧羊人,即羌人属于游牧部落集团。传说周朝父系始祖弃,尧时为农师,舜时因其“播时百谷”,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号姬氏。《国语•周语》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很显然,此说乃周人把自己统一于以黄帝为始祖系统的虚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周人确出于西方羌人。周人初活动于泾、渭水上游,后定居于渭水中游的歧山周原,故《孟子•离娄》称:“(周)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周朝的建立.把黄河中下游和渭水流域的居民统一为一个整体。周朝都于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公旦建雒邑(即成周,今河南洛阳),成为第二大政治中心。
周的疆域,西至陇西,北至河北北部,南近长江,东至海。
周采取分封制办法对全国进行统治,即把宗室、亲戚、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除宗周、成周由周天子直接统治外,都由诸侯统治,诸侯受命于周天子。这样,周人与夏人、商人又出现了一次大融合。周朝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超过了商朝,如:青铜器使用范围扩大了,钟鼎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等等。
综上所述,夏、商、周三代祖先来源不同,分属黄河流城东西不同部落集团,但三代文化与制度差异小而共性大,在发展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至周朝,黄河流域各个部落集团已逐步融合为一体。这种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代先民都是在龙山文化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又经过1300余年的朝代兴替,夏人、商人、周人才融为一体,形成初步的人们共同体。与此同时,夏作为民族称渭开始出现了。但不是指夏朝之夏,而后,夏逐渐成为民族称谓,它是夏人、商人、周人糅合与混杂的集合体。
华夏。春秋时期,西周时所分封的诸侯被称为复。故又有诸夏之称,同时也称为诸华、华夏。孙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华属于同一概念。从以上可以看出,早期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其经济、文化发展较高于四周其它民族。所以,把四周林立的民族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既是创造很高文化水平的楚国.在春秋初年己很强盛.其首领熊通仍自称“我蛮夷也”,季文子谏鲁成公勿叛晋归楚时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又秦国称霸于两方,势可与晋、楚抗衡,然终春秋之世,“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因此,秦、楚虽强,仍被排斥在诸夏之外,春秋末年强盛一时的吴、越二国,亦被视为夷狄。故司马迁说:“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
就是说,秦、楚、吴、越都不是周王朝的封国,他们都是称王,而周朝的封国都称“公”。 由此可见,直至春秋未年,华夏的概念是明确的,华夏与四夷的界限是清楚的。
从夏、商、周三代三个民族经过近两千年发展融合,形成汉民族的早期先民。但他们的统治范围基本没有过长江。且夏的范围最小,周的范围最大。周王朝且没有过长江,哪还有禹跑到江南去会盟? 哪还有商朝在江南封个汪芒国?

从以上看出,大禹时期可能有个防风氏部落,但应在豫西地区,即有夏氏部落联盟的范围内。在那个时代,其首领被杀,其部落也会被其他部落兼并,这是很正常的,不可能继续独立存在,并在几百年后又被封为汪芒国。
请参考:宋蜀华等著的《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关于防风氏

禹杀防风氏是在涂山(现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河边上的三涂山),涂山因涂山会盟而出名,后来又叫会稽山。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因禹之后裔最后南逃江南也把它带过去了。涂山就在河南嵩县境内,为什么又到了安徽和浙江?是因为夏灭亡后,其中主要一支从颖、汝河的上游顺游而下逃到了现在安徽的淮河沿岸,古人在迁移时往往把原住地的地名和山名移到新的居住地,这样象涂山(又叫会稽山)有特别重要意义,又是安放大禹神牌的地方,对禹之后裔来说就更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现在安徽的淮河岸边又出现了一个涂山。到西周时,由于周王朝对江淮之间淮夷的征讨,在这里居住的夏朝的后裔又带着禹的神牌向南逃窜,直到现在的绍兴苗山,把苗山称为会稽山,并把一些关于涂山的故事也带到了这里。因此,就有了会稽山在绍兴的说法。其实,禹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是个盟主,他还不是一个王,他的儿子启才建立了夏王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是石器与铜器并用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在这样一个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一个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他能够足迹踏遍现在的中华大地吗?他能到现在的江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4 17: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发到其他网站上的。在我们论坛上《寻根问祖》栏目中也有。(要么没有注名,要么注名“唐白之水”)。
不知本家有什么看法?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530

帖子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4-14 19: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商榷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15 09: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一切以史料和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唐白之水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