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136|回复: 3

汪志华:名副其实的科技管理专家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6-7 18: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明瑜 朱琴珊 薛攀皋 徐 简 苏世生 黄凤宝

汪志华是新中国第一代优秀的科学组织管理工作者,是一位生前未以专家见称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科技管理专家。

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中,汪志华即已投入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工作。在科学院早期发展中,他从科学院和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开拓了科技政策的研究;创建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计划管理体系和规程;主持领导院刊(《科学通报》)、院报(《科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为科学院培养了一批科学组织管理干部。

在创造共和国科学辉煌的征途上,留着汪志华的深深足迹。

热血青年

汪志华,安徽省休宁县人,1917年生。父亲汪镇堃在江苏南通经商。汪志华两岁丧父,家中由同父异母的长兄继续经商,维持生计。

汪志华的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在南通度过的。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数学系,后转上海圣约翰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汪志华历尽艰险,千里跋涉, 1939年到达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在这里,他主攻数学,也倾心文学和哲学,还喜爱音乐。

1943年大学毕业后,汪志华在云南大学和昆华高级工业学校讲授数学。这时昆明各大学的民主运动开展起来,汪志华参加进步集会,阅读进步报刊和革命书籍,他对国民党的反动腐败痛心疾首。

1945年冬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运动。惨案激起了昆明全市大中学生的觉醒,纷纷起来反抗反动派的镇压。汪志华是位热血青年,他积极参加时事报告会和为四烈士抬棺送葬游行等活动。他与张璧华在前此一年结婚,这时他们倾其所有,为支持“一二一”运动作了捐献,不仅卖掉了一些衣物,甚至把唐敖庆等几位朋友赠送给他们的一对结婚戒指也捐了出去。这次运动促使他在政治上更加追求进步,他敬佩在腥风血雨中领导斗争的共产党。

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后,1946年春,汪志华与唐敖庆等一起离开昆明,搭乘敞蓬卡车从昆明出发,一路辗转颠簸,回到上海。1946年秋天,汪志华到清华大学任数学教员。

来到清华大学,汪志华好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1947年参加了党所领导的读书会。他“在读书会里,有机会读到党关于时事和政策的文件,毛主席的著作,同时自己也阅读了些关于革命理论的书籍。”该会后来发展为党在教员中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他在会中担任宣教工作。

汪志华废寝忘食地攻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使他懂得了许多救国救民的道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勤奋努力和良好的悟性,使汪志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日后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85月,华北12院校学生举行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大会,风暴迅速席卷全国。针对司徒雷登的诬蔑,清华大学张奚若、朱自清等110名师长发表严正宣言,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美国施舍的救济面粉,汪志华也在宣言上签了名。此事影响很大,广泛见诸于报端,后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也曾特加评述。

经过多年斗争的考验,194811月,汪志华在清华大学经杨捷介绍入党。教职员支部和学生支部合并后,汪志华担任支部委员,负责组织学习。他积极参加清华大学巡防委员会护校,参加新闻资料组,负责编写教联会壁报,以极其兴奋的心情迎接解放。

1949131,北平和平解放。汪志华为新中国的即将诞生而欢呼。他强烈地意识到,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将首先落在共产党员的肩上。他作好了准备,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不遗余力地站到了新中国建设的最前线。

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许宗琪给汪志华写了这样的推荐鉴定:“汪志华,理论修养好,写作能力强,工作责任性强,组织性强,可作市委宣传工作。”19494月至8月,汪志华被安排在北京市高级工业学校当政治教员,担任中学党组织东城区区委委员。19498月,又奉调到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工作,吴玉章是筹委会主任,汪志华担任主任秘书。19499月,汪志华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工作,从此,他为中国科学院的奠基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初创时期奋勉奉献

汪志华是最早参加筹建科学院的成员之一。19491952年,他是院党组成员。在行政方面,他先后任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1949.101950),调查研究室主任(1951),计划局一处处长(19521953),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19541955)。此外,他还被任命为院新闻秘书(1949年12月29)和院长会议秘书(1951年2月3)。建院伊始,他在院部机要、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学宣传等部门都是重要骨干,在院党组和院长的领导下施展才华。

一、参加研究机构的接管与调整

科学院建立于194911月,它是以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汪志华到院办公后,就参加接收北平研究院及其在京的所有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和西北科学考察团。汪志华还随郭沫若、竺可桢等院领导去被接管的单位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参与院里讨论研究所调整组建方案。他从参加接管工作起,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获取研究机构的历史沿革、学科发展水平、研究队伍状况等方面的资料。他博闻强记,有惊人的记忆力,日积月累,不仅熟悉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对科学院各所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成为受人们赞誉的科学院“活字典”。

二、参与起草办院方针与基本规章制度的文件

19506月举行的第一次院务扩大会议,是决定全院方针任务的重要会议。汪志华是会议筹委会的委员,又是负责起草文件的会议秘书组成员。这次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对办院方针达到共识,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暂行条例》;一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聘任暂行规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任用暂行细则》和《中国科学院技术人员任用暂行细则》;确定了各研究所的中心任务。正如郭沫若院长所说的,通过这次会议,科学院“大厦的骨骼已经建立起来了”。

  汪志华负责或参与起草会议的重要文件,特别是几个条例、规程和细则的第一稿,均出自其手。这些文件的主导思想,是依据集体智慧、历史经验和科学院建院早期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汪志华以其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透彻理解,对院领导意图的正确领会,以及对科学院全局情况的了解,融会贯通写出初稿,为建立科学院大厦的骨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办院的道路,1953年科学院办了三件事。

一是3月派出以钱三强为团长的访苏代表团,赴苏联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考察,学习苏联组织领导科学工作的经验。汪志华是代表团秘书,在访苏期间做了大量笔记,回国后参加起草访苏代表团的工作报告,并按分工在《科学通报》发表了《为共产主义服务的苏联科学工作》和《介绍苏联科学院生产力委员会》。这两篇文章被收进科学院出版的《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向苏联科学界介绍的《中国近代科学概况》,是汪志华起草的,此文集中反映了汪志华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二是从46日起组织由副院长率领的检查组,前往京内外各研究所,检查在本年正式开始按计划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三是9月召开全院所长会议,总结建院4年的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工作方向与重点。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院党组于1119向毛泽东并党中央呈送《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在党组书记张稼夫的领导下,汪志华参与了报告的起草。由于他经常深入实际,勤于研究方针政策,又熟悉情况,在起草报告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为科研计划管理初步奠基

195123汪志华从办公厅秘书处调任办公厅调查研究室主任,从此步入了科研计划组织管理工作的领域。汪志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科学院如何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为此,他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和研究。

  建国初期,有一种倾向,认为联系生产实际、为生产服务的科学是人民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是人民不需要的科学。195117,郭老在《光荣属于科学研究者》一文中,批评了这种短视行为,并呼吁“国家的科学行政应该把比较长远的算计也放进科学研究里去。”同月,汪志华在起草《中国科学院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简称《要点》)中提出,在科学院“为了实践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针,1951年的研究工作计划,应根据下列3个条件作有重点地发展:(1)国家工业、农业与国防建设的需要;(2)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3)主观的力量与可能。即是说应该使主观力量与客观要求,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国家目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均取得适当的配合,来进行我们的工作。”22,郭沫若院长在政务院政务会议上所做的《要点》报告获会议批准。《要点》是科学院建院后,对理论联系实际问题首次做出全面而简练阐述的文件。9月,汪志华又在为郭老起草向第二次院务扩大会议报告的《本院一年来的工作概况和当前的任务》中提出:我们的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两方面。对于理论科学也必须予以十分的重视。为了我国更长远的利益,为了准备科学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必须在这方面订出有远见的切实的计划。汪志华始终坚持必须正确理解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不为政治风向变动而动摇。

  汪志华为科学院科研计划制订与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做了奠基性工作。19518月,他到计划工作部门不到半年,就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各研究单位全年工作计划的制订与检查办法》,经院审定后下发。1953年科学院正式开始按计划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为此,科学院于19529月召开所长联席会议进行部署。汪志华同计划局一处人员以及中宣部科学处何祚庥一起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起草了《关于制订科学工作计划的几点意见》。926由计划局副局长丁瓒代表计划局在所长联席会议上报告。《意见》就为什么要制订科学工作计划、制订科学计划依据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我国科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对北京各研究所的工作任务提出参考性的建议。《意见》是科学院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份最全面的指导性文件。

  1954年,为了加强学术领导,科学院撤销计划局,成立院学术秘书处和四个学部筹委会。汪志华到学术秘书处任专职学术秘书,其他学术秘书均为院内外知名科学家。从此汪志华的工作相对集中于科研的综合计划及其宏观控制管理方面,并参与起草科学院较长期的科学事业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19531957年科学事业计划纲要草案》是汪志华于1952年开始起草,并在有关部门配合下于访苏前写出草案初稿,以后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于1955年由院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955年,科学院开始编制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当时,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编制工作尚未启动,国外也无编制长远科学规划的先例,只能摸索进行工作。1955915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订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指示》,以及随后产生的全院远景计划草案,都是在学术秘书处和各学部的科学家与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大量工作后,由汪志华总其成。汪志华在中长期计划的综合平衡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年计划局长

  从1956年至1965年,汪志华先后任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十年里,他与谷羽、夏光韦、张兴富、贾国璋等团结共事,融洽相处,为科学院的计划管理工作做了许多贡献。

计划局是院机关的一个综合性业务管理部门。它在党组和院务常务会议领导下,负责组织编制全院的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和条件保证的计划,并配合兄弟部门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管理队伍

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大部分研究所里还没有设计划机构。院部和研究所的计划工作由一批业务秘书或学术秘书承担。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技术归队干部”,既懂业务,又有工作经验;一部分是从研究室抽出来的骨干;还有一部分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出来的“尖子”;素质都比较好,但没形成队伍。汪志华思想上尊重他们,工作上依靠他们,并从科学院的事业发展考虑,以他们为基础,着眼于培养、提高,建立一支组织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

  (一)引导干部提高认识,热爱本职工作。

由于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度曾经有部分同志不太安心于组织管理工作。对此,汪志华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循循善诱。1956年他请杜润生同计划局和宣传局的干部座谈,杜润生针对当时一些干部的思想状况,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讲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要求大家一要稳定下来,二要积极起来。干什么,学什么,精通业务,做好工作。汪志华自己也常与同志们促膝谈心,做思想工作。重要的是,他善于结合实际工作,引导大家提高认识,对工作感到兴趣,逐渐地热爱本职工作。

  

  (二)组织干部学习政策,学习业务知识。

  由于汪志华经常列席党组会,凡是中央和院党组有关的政策,可以传达的,他都及时在不同范围内向干部传达,并结合实际工作讨论学习。每年制定计划之前,他都要组织干部学习党的政策,结合科学院的情况,明确指导思想。他带干部下去调查研究时,列出书名,要求他们学习业务知识。他还规定政策研究室从事国外资料调研的同志每天一小时学外语。

  ()带领或组织干部到研究所去调查研究。

  一些重要的政策性问题,如研究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研究工作的分类、遗传学中的学派之争等,他都带领干部亲自下去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手把手地教干部订调查计划,找科学家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写简报,最后写出调研报告等。对计划局负责编制的事业计划和条件保证计划,汪志华都要求首先做好调查研究,作为制订计划的依据。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汪志华自己的工作作风很严谨,对干部要求也很严格。他在向党组汇报或向大家介绍调查情况时,事实有根有据,观点鲜明,建议具体可行。别人向他汇报时,他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未经深入调查,未经认真的分析、整理,汪志华这一关不好过。但是,大家很乐意有机会向他汇报,认为那是一次促进和提高。

  汪志华的文字很有功底。送他审阅的材料,不论是简报、报告稿、计划说明,甚至一份普通的文稿,他从不“圈阅”了事,而是字斟句酌,认真修改,有时改得原稿面目全非,工作人员看了他的改稿,可以从中得到文字修养方面的提高。

  在审核事业发展条件保证计划时,对有关的数字,汪志华也是一丝不苟。有时同主办的干部一起打算盘,认真核实。

  ()要求干部重视资料积累。

  汪志华对每年的研究计划、人员、机构、基建、财务、物资等计划,都要求统计、积累资料,作为工作的基础。1964年,计划局还编制了《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简况(计划局归口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大区分院研究机构简况(计划局归口单位)》。《简况》的内容包括每一个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是一份可贵的基本资料。

  就这样,汪志华培育了一支懂政策,精通业务,具有严谨工作作风,热爱本职工作的组织管理干部队伍。

二、计划工作抓重点

  汪志华在计划工作中注意抓重点,通过重点体现政策。

  重点项目选择的依据一般是:(1)长远规划中的重点;(2)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3)基础科学中,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意义重大的前沿学科。

  汪志华科学知识面相当广博,因而,他善于发现科学的“生长点”。如:上海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科学家建议开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汪志华马上与生物学部商量后,把有关项目列入计划,在条件上予以支持;兰州地质所一批年轻科研人员,根据石油勘探的大量资料,分析研究,提出要系统研究“陆相生油理论”,汪志华听取了地学部有关专家意见后,认为应予支持,将之列入“理论规划”,并请年轻人在学部大会上作了报告。

  在编制事业发展计划和条件计划工作中,汪志华也同样强调保证重点。

wangzhihua.jpg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1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科技政策研究的贡献
汪志华不是决策人物,但在科学院前十七年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几乎都渗透着汪志华的智慧和心血。
1.    从无到有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的政策研究,可以说是从汪志华开始的。在建院之初,他就从无到有地为院领导起草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1949-1955年,先后两届院党组都很器重汪志华,郭老也很欣赏汪志华的文思和才华,院里的重要文件,如前所述,大多出自汪志华的手笔。
  当时科学院党的工作归口中宣部,他们对院领导在方针政策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具体工作则由汪志华和中宣部科学处的同志密切配合进行。科学处研究政策需要了解情况找汪志华。通过交流沟通,也使汪志华对中央政策有更深的理解。双方还合作起草有关文件,一起访问苏联,工作中相辅相成。
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
1956年,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以后,进一步加强了科学院党的领导力量。新到任的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谢鑫鹤等同志都很重视方针政策问题,但对科学院的情况不熟悉。汪志华到科学院工作最早,对院的发展历史过程,历来政策制订的前因后果,执行政策中的经验教训,知名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背景,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这就使他成为新一届党组的依靠力量,在党组领导的更替中,发挥了前后衔接的作用。这个时期,他先后受命组建了计划局、政策研究室,兼任党组办公室副主任,并逐步调集和培养了一支调查研究和写作的队伍。他由执笔起草工作逐步转为这支队伍的带队人,处在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三、抓住政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对科学院来说,政策研究中最核心的,一是知识分子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对这两个问题。中央曾有过一些指示。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总要产生反复摇摆。
  1957年整风运动,科学家在党的号召下,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反右派斗争中有许多言论被认为是“反党”的。党组非常珍惜这批著名科学家,主动请缨为中央起草一个关于自然科学界反右派斗争政策界限的文件,以此来划清政治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的界限,保护科学家免遭灭顶之灾。汪志华参加文件的起草,实事求是地介绍了科学家的情况:在学术上他们大都水平高、成就大,其中一批是从旧中国过来的,他们在解放前夕顶住了国民党种种威胁,坚决不去台湾;另一批则是原来在国外,冲破重重阻挠才回到新中国的。应当说他们是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至少也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汪志华提供的情况,在党组研究起草文件和划清界限中发挥了参谋作用。这次受到保护的著名科学家,后来都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反右派斗争以后又一次遭到“左”思潮的否定,当时上海分院的几个理论水平比较高的研究所都开始批判“脱离实际”。汪志华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在党组支持下派人去上海了解,中宣部科学处也很关心,领导亲自带队去调查。这些研究所为生产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曾经多次办学习班,为生产部门培训干部,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机化学所为建立我国自己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打破欧美垄断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所从事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处在国际前沿水平,许多课题很有意义,而且将来有可能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这些情况,经院党组并中宣部报告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很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一致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轻率否定,及时制止了批判。这次会议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因为上海生化所、有机所坚持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打下的扎实基础,后来才有可能出色地完成举世嘱目的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四、为起草《十四条》两次蹲点调查
  六十年代,是科学院政策研究的高峰时期,被誉为“科学宪法”的《十四条》,以及《七十二条》、《三十六条》都产生在这个阶段。汪志华为此做了大量大作。
  起草条例是从调查研究入手的。汪志华带队到上海蹲点,并确定以新材料、胰岛素人工合成、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为重点,进行典型调查,解剖麻雀。按课题逐项了解进展情况,发现过去献礼中的浮夸现象很严重。对产生浮夸的原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问题。
  当时上海分院正召开“神仙会”作为整风的开始,采取“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的政策,科学家们揭露了大跃进时期工作中的错误缺点,意见相当尖锐。
  会上发表的意见和专题调查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的问题。(1)方向任务多变,科研秩序混乱;(2)成果报导浮夸,甚至弄虚作假;(3)重应用、轻理论,对理论研究要求过高过急;(4)对青年只使用、不培养,甚至看书查文献还感到有压力,普遍缺少基本功;(5)大兵团作战、突击献礼、评比竞赛不符合科学工作规律;(6)老科学家靠边站,非党员所长、室主任有职无权,甚至是个别党员说了算。
  经过一个多月调查,汪志华带着这两部分材料满载而归。对出发时隐约感觉存在的问题,归来时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
  在党组领导下,1961年2月初正式开始起草条例。汪志华提出十个问题,由大家分工执笔。这一稿内容很丰富,情况和要解决的问题都理清楚了,为形成条例提供了基础。经过充分讨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条例的初稿。
  《十四条》修改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61年4月。聂总指示要把条例修改为“面向全国”的文件,以适用于全国各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修改条例,由中中宣部、国家科委参加,并且到上海、杭州征求意见,汪志华参加了全过程。
  《十四条》经中央批准后,汪志华又积极抓对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当时贯彻《十四条》、《七十二条》办公室就设在政策研究室。情况源源不断地以“简讯”形式通向各级领导,并为后来制订《三十六条》院的工作条例打下了基础。
  五、如何防止政策摇摆
  1962年初的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极大地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但事过不久,八届十中全会又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再次引起一些单位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摇摆。针对这种情况,汪志华组织政策研究室和有关单位合作,查阅摘录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编印出三册供各级领导阅读。院党组还组织了所级党的领导干部进行认真学习讨论。
  在聂荣臻副总理的支持下,院党组坚持了广州会议的精神,不把科学家的整体作为资产阶级来看待,对他们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继续贯彻《十四条》和《七十二条》。汪志华在这个阶段组织了科学家和青年中的先进事迹典型调查,为院党组在1964年召开表杨先进大会作了积极的准备。他为了选择典型事例,亲自和一些科学家促膝谈心到深夜,为修改典型材料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1963年,为了加强科学管理,院党组又决定起草院的工作条例。1964年4月经院务会议讨论通过为《三十六条》。汪志华参加了起草。他研究借鉴联合国科研工作分类方法,并参与了若干研究所各类科研课题的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在《三十六条》中规定了四类科研课题的百分比,把科学院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具体化和定量化了。有分类、有比例,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左右摇摆、畸轻畸重的痼疾。在这个条例的指导下,各研究所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确定了各类研究的比例。有的所以应用研究为主,有的所以理论研究为主,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六、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
汪志华在他主持的向中央反映情况的内部刊物《科学简讯》中,也特别重视政策性的报导。他从具体科学研究项目和科学家动态中,由小见大,反映政策性的意见。
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一是关于麻雀问题的报导。当时在“除四害”中包括有麻雀,这是毛泽东提出的。生物学家中对此一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麻雀有害也有益,彻底消灭麻雀将破坏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危害无穷。这个意见,虽多次反映,都得不到解决。在1958年大跃进中,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连年展开麻雀歼灭战。生物学家为此忧心如焚。汪志华在党组支持下,通过《简讯》向中央反映了科学家的意见。胡乔木也很赞同,并亲自把这份《简讯》送毛主席。1960年3月,毛主席终于决定把“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
第二件事是制订《十四条》的过程中,汪志华把调查的典型材料编了几集《简讯》送中央参阅。聂总看到以后非常重视,决定要科学院选编后再一次送中央政治局,作为审查讨论《十四条》的背景材料。聂总向中央报告中的七大问题,个个都有典型调查材料为依据。
  七、开拓对国外发展科学的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
汪志华在政策研究中注重借鉴国外发展科学的经验,注重对国外发展科学的方针政策的调查研究。五十年代的头几年是一面倒,全面向苏联学习,对于苏联发展科学的情况和经验当然是重视的。但对资本主义国家怎样发展科学却知之甚少,而且对它们的做法是全盘否定的。1956年,向苏联学习,成立了科技情报所,当时情报所虽然收集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文献,但注意的只是“技术情报”,对这些国家发展科学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则无人过问,更谈不上研究。对一些人来说,这方面甚至被视为“禁区”。
汪志华在研究苏联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的方针政策的调查研究,布置有关同志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将其中重要的内容翻译出来,分送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1960年成立党组办公室,汪志华在全面安排政策研究的工作时,即向杜润生请示,他们商定从科技情报所选调10位同志到院部,成立一个专门从事这方面调查研究的小班子。其任务是重点调查研究苏联、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日本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展科学的方针政策、措施和动态,对科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以及对我国科学发展的评论等,后来只调到七、八人,放在政策研究室工作。本想办个内部刊物,但因正赶上中央整顿刊物,遂以《科学参考资料》的形式不定期刊印,除送院、所领导参阅外,也送中央领导参阅,前后刊印200多期。
  这种科技发展方面的“战略情报”研究,后来在其他单位也相继开展,汪志华则是这方面的开拓者。
 
《科学报》的实际“主编”
  在文革之前,《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全国性综合科学期刊,公开发行,院内习称院刊。《科学报》是院机关报,面向院内职工,内部发送。从五十年代起,汪志华就担任《科学通报》编委;《科学报》创刊后,汪志华作为计划局长,常为编辑部在科研工作报道方面提供建议。1962年院部机构调整时,院刊、院报编辑部组成政策研究室第三室,在汪志华直接领导下工作。
  一、主持《科学报》复刊
  1962年8月,第六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十四条》和《七十二条》的决议,以使经过大跃进和大调整之后的科学院,沿着“十四条”要求的方向更好地前进。经过精简,当时科学院仍然有102个研究机构,四万余工作人员,分布在全国六大区。《科学报》在1962年春因精简机构决定停办之后,下面感到听不到上面的声音,院党组感到缺少了直接向职工讲话的工具,恢复出版《科学报》成为上下一致的要求。
  二、办出“院机关报”的特色
  《科学报》从1959年创刊起就规定,它是中国科学院的院报,但在如何处理院内外关系及发行范围等方面也曾做过某些探索。这次复刊,院党组明确规定,《科学院》只面向院内职工,除中央及有关领导机关外,不向院外发送。报纸要紧密围绕院党组的工作部署,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指导工作,推动工作。在1962年11月12日复刊第一期(179期)的《科学报》复刊词“简复读者”中说:《科学报》自今日起恢复出版了。……在复刊后的一个时期内,将以我院第六次院务常务会议的决议作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报道贯彻执行决议的情况,以及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和效果;介绍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反映各类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刊登有助于贯彻决议的各种文章、报告和总结材料等。
  在院党组的领导和汪志华主持下,对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报》的院机关报职能做了积极探索。
  通过《科学报》发表院务会议重要决议和文件,不另行文,是这个时期《科学报》的一个特点。1962年,全文发表院务常务会议关于进一步贯彻“十四条”和“七十二条”的决议。1963年刊登中国科学院关于196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意见和杜润生秘书长所作说明。1964年详细刊登当前工作安排意见,并以活页文选方式全文发表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即“三十六条”),公布试行。
  在这个时期,由于院党组重视使用《科学报》,汪志华认真抓报纸工作,使《科学报》紧密围绕院中心工作组织报道,突出地发挥了院机关报的作用。
  三、重视抓典型人物报道
  在全国学雷锋、学大庆、学解放军的活动中,根据院党组的要求,汪志华十分注意发掘并用心组织宣传研究技术人员中的典型人物。他认为,发现并培育科学战线的先进人物是我们的责任;宣传介绍自己院内的典型更有针对性,更亲切,更现实。几年中,在报纸上宣传过大量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其中,彭加木、顾震潮和周秀骥等受到汪志华的特别重视。
  1964年2月,上海分院首先发现并经市委肯定了战胜病魔坚持工作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加木,汪志华要求《科学报》立即组织报道。郭沫若院长为《科学报》书写了赞彭加木的题词,汪志华撰写了向彭加木学习的社论,并以《革命第一、工作第一》的标题报道了彭加木的事迹,开辟了向彭加木学习的专栏。不久,又突出刊登了聂荣臻副总理的题词,竺可桢副院长等人的文章,以及《光明日报》等的评论摘要。
  在报道过程中,汪志华要求编辑部注意,彭加木有惊人的毅力,精神可嘉,但不要宣传过分,不要使人产生错觉,以为我们主张生病也不要休息。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先进典型,应该在研究工作上有拿得出去的重要贡献,又有值得称道的好思想好学风,我们要努力发现。
  四、精心撰写报纸社论
  《科学报》的社论不仅反映编辑部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代表院党组的意见。汪志华对撰写社论极为重视,要求很高。《科学报》社论大部分出自他的笔下,或者自己撰写,或者与吴明瑜(当时任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的秘书)合作撰写。
  对汪志华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手下的干部都很佩服。他写的社论有很强的针对性,总是抓住当前工作中的重要主题,尖锐地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文章逻辑严谨,文字清新,绝少空话套话、陈词滥调。有些文章,现在读来还感新鲜,依然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汪志华在文字工作上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折服。不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稿子,他每看一次必有改动,有时改得很厉害。由他起草并修改定稿的社论《加强仪器管理,保证研究工作》,原稿1800字,在校样上又多处改动,见报稿已变成2000字。有时在报纸付印前不久,还打电话到印刷厂要求改动某些文字。他手中没有稿子,但可以说出第几段某句话改成什么,几乎整篇文章可以背出来,可见其字斟句酌,用心至极。不仅对社论如此认真严肃,他在审阅报纸大样时,对看过的部分也多有改动,往往改成“大花脸”。
  五、《科学报》就要抓三大革命运动中的 “科学实验”这一项
  《科学报》复刊后第二年,全国陆续开展了“五反”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由于中央规定运动情况不公开见报,也由于汪志华明确告诉我们:《科学报》就抓科学实验这一革命运动,因而依然能够按照院党组年度工作安排意见,在科研工作方面继续宣传贯彻“十四条”、“七十二条”和“三十六条”精神;在学雷锋等全国先进人物和学大庆学解放军的活动中,联系科研实际宣传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宣传行政后勤工作为科研服务,创造文明环境,宣传院内的研究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中的先进事迹。随着对毛泽东思想评价的不断拔高,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要求越来越多,《科学报》尽可能坚持了汪志华传达下来的、反对学习中的形式主义、简单化、庸俗化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那些唯心主义绝对化的评价性词语。在突出政治的气氛日益浓厚的情况下,《科学报》对国内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和节日要不要有所反映?汪志华明确回答:我们不搞应景文章,大报上有的东西我们不必搞,我们就是报道院内的人和事。这使《科学报》还能坚持院报的性质。当然,所有这些都曾在“文化革命”中被批判为“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办报方针而遭到大肆声讨。
  1966年新年,《科学报》发表了汪志华、吴明瑜合作撰写的《乘风破浪,推陈出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社论。但是,没过几天,《科学报》已不再能继续贯彻原来的办报方针,“把毛主席的书当作我们的最高指示”,“掀起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成为《科学报》报道的基本主题。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科学报》不再能“只抓科学实验这一革命运动”,由此开始了“小报抄大报”的日子,卷进“文化大革命”。
  也就在此时,《科学通报》作为以刊登研究简报为主的自然科学综合刊物,划归科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不久被迫停刊;《科学报》也正式划归院党委政治部宣传部领导,至8月13日宣告停止出版。院刊院报被“文化革命”断送了,几年十几年以后才得以重生。
 
科学家的挚友,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的党员人数极少,党的力量薄弱。这时的中国科学院党组,虽然没有高级领导干部主持工作,但在掌握与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团结科学家工作方面,总的情况是好的。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正式开始于1951年12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运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指导,开展得比较稳重,没有采取动辄开大会发动群众进行批判斗争的方式,对大多数研究员只采用在本工作单位开小组会,用检讨会形式进行,由检讨者做自我检讨,别人提意见,本人接受批评即可。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了思想改造运动的十六字方针:“和风细雨,自觉改造,认真学习,自觉革命。”当时,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政策,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院党组成员汪志华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界的实际情况。当时院外有些人对科学院内的在解放前曾任过科教界要职的科学家颇多议论,使这些科学家深感紧张。汪志华向中宣部汇报时,实事求是地说明这些科学家爱国的表现,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国内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陆定一亲自听取了这些汇报后,作出了正确决策。
  汪志华始终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科学家。他在地下党时期,就是一名善于联系知识分子的党员。步入科学院后,他很快发现人才是第一宝贵财富,对科技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沟通党和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成为他的最重要的工作信条。当时科学院领导层中党员很少,他迅速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广泛参加各种调研会、座谈会,普遍接触科研人员,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方针政策。汪志华走遍了科学院各研究所,走访过许多科学家家庭。科学家从他那儿看到党的形象,认识党的事业;党组织通过他了解科学家的学术专长、成就、思想动向和呼声。正是由于他与科学家有坦诚、亲密的交往,所以能摸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脉搏。后来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1961年调整时期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汪志华都参加了起草保护科学家的政策文件的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派出第一批冯康等7名留学生,是当时的调研室主任汪志华经过调查选拔的,归国后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有些当了院士。
  汪志华对科学家以诚相见,对科学家提出的意见和问题总表现出重视和关切。在与科学家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唐敖庆、吴征镒、彭桓武、邓稼先、何祚庥……都是他的挚友。他经常与比他年长的著名科学家、年轻的优秀学者在办公室或家中畅谈。他家中的客人来往不断,有时真是到了“踏破门槛”的程度。他通过这些交往了解很多信息,很多话都是只能对知心朋友说的。他对许多科学家的特点、长处短处、个人习性都很了解,常常听他说起某科学家因为爱听杜近芳的京戏而下了班到人民剧场门口去等退票,某科学家为孝顺老母而推迟婚姻等等。
  汪志华是一个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自律甚严,俭朴出众的人。不是亲眼所见,有些情况难以使人相信。他勤于工作学习,开夜车习以为常。需要连续工作时常服兴奋药,睡觉时需吃安眠药。工作第一,达到了不顾健康的程度。由于身体瘦弱,坐椅子时间太久,常会见他蹲在椅子上工作,可谓一奇。他上下班总骑那辆“老爷”自行车。在家工作时,都是女儿下学后给他到附近的机关食堂买饭,什么时候买来什么时候吃,买什么吃什么。有时加班起草重要文件,桌边堆着包子和花生就可以。他不修边幅,衣着从来很随便。
  由于计划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加之汪志华同时兼任计划局局长和政策研究室主任,他常常组织两家力量,共同对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如“三定”、研究工作分类、成果落实等,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节省人力,而且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计划局和新技术局是科学院计划管理的“两条龙”,两家工作有分工,但也有共同点。因此,相互之间经常联系沟通。
此外,在有关人员计划、基建、财务、设备等条件保证计划方面,汪志华总是无征求他们的意见,组织实施时主动与他们配合。
  与汪志华一起工作的同志视他为良师益友,他们说:“跟着汪志华工作最苦、最累,但是充实、丰富,一辈子最值得留恋的就是这一段工作时间。”在学习焦裕禄活动中,一些同志说,汪志华就是我们单位的焦裕禄式好干部。
 
在浩劫中逝去
  1966年6月中旬,“文化大革命”来势凶猛,科学院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造反派,开始残酷斗争科学家和领导干部,砸档案室,切电话线,为所欲为。党组书记张劲夫深为忧虑,即向周恩来、聂荣臻同志报告。周总理责成科学院代中央起草一个文化大革命中保护自然科学家的政策性文件。张劲夫随即指定由杜润生、汪志华等研究起草。
  汪志华与有关同志一起,废寝忘食,在很短时间里起草了初稿。文稿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当时的极左基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爱国的科学家的热爱关切之情,力图划清一些政策界限来保护他们免受不应有的冲击。
  文稿经过党组审定后,6月22日下午,聂荣臻和陈伯达先后来到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志一起审改文稿。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出国访问,委托陈伯达负责此事。
  汪志华与所有与会同志都以“政策界限”文稿被通过而高兴。会后,科学院党组按照陈伯达的意见,准备“反击夺权”。汪志华又奉命起草科学报社论,定于6月25日发表。社论公开发表当天,对有违法行为的王××实施行政看管。
  然而,事情突然发生出人意料的剧变。6月29日陈伯达来到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又是声色俱厉地对科学院党组副书记裴丽生说:“谁叫你们抓人的?”这个阴谋家竟然如此反覆无常。他还说:“为什么你们放着老右派杜润生不斗,去斗群众呢?”
  陈伯达一点名,科学院立即出现了批判杜润生的浪潮,而长期在杜润生领导下从事政策研究的汪志华等人,也都首当其冲,统统被指责为“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杜家班子”,一律打倒。
  汪志华对陈伯达身居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高位,竟然如此出尔反尔,极为愤慨。他亲睹科学院内多少受到国内外敬仰的科学家受到非人的侮辱,多少热爱科学事业、关心知识分子的党政领导干部受到迫害和打击,十分痛心。汪志华从一个十分健谈的人变成为一个沉闷寡言的人,他在深沉地思考中国科学的前途,中国的前途!
  在1967年一月夺权风暴中,2月3日,科学院的造反派夺取了科学院的党政领导权力,“杜家班子”又变成了“张杜黑店”。3月初,造反派准备开大会批斗汪志华和“张杜黑店”。3月8日,汪志华就在这是非混淆、人妖颠倒的历史浩劫中含冤去世了。
他离开了自己为之倾尽心血的科学事业,但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共和国科学辉煌的历史丰碑上,将应该用金色的字刻下“汪志华”这个名字。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6-7 18: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骄傲。。。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6-7 19: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管理,只有堆成山的工作要做,却没有科学家的耀眼光环

汪志华是中国科技界的骆驼

中国科学院和共和国科学辉煌的历史丰碑上,将应该用金色的字刻下“汪志华”这个名字。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