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311|回复: 0

徽派朴学大师:汪莱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9-7-12 1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派朴学大师:汪莱


       汪莱(1768—— 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弱冠之年父亲逝世,遂只身去苏州,于葑门外设馆,以维生计。汪莱天资敏绝,有早慧之誉,一些重要论著多成稿于其 青年时期,谓其“其学由自得,不假师授”(民国《歙县志•卷七》),或与其刻苦自厉有关。汪莱有学有识,多才多艺,除天算外,还通晓经史、释老及音韵、训 诂、乐律、金石之学,工篆书,亦能诗,一生以设馆课徒为业,虽曾参与编辑国史馆《天文志》、《时宪志》,书亦不过授与一县城之训导而已。
      汪莱的故乡歙县乃是徽派朴学的重要阵地,其青年时期就仰慕同乡江永、戴震、程瑶田、金榜之卓著成就,遂致力于通晓经史百家及推步历算之术。乾隆五十七年 (1792),汪莱在故里制成浑天、简平等仪器,用以观测天象。同年,撰写成以阐述第谷体系的行星及日月运行规律的《覆载通几》,这是一部天文学著作,其 中一些示图是依靠几何定理来作出的说明,创立了天算结合的研究模式,殊为难得。嗣后又多次前往扬州,设馆课徒。苏、扬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地 区,汪莱在此得以结识不少知名之士如焦循、李锐等人,特别是与焦循相交,友谊最深。“循称当时精九数之学者,惟莱及锐。锐善言古人所已言,而阐发得其真; 莱善言古人所未言,而引申得其间。锐,精实,如诗之有少陵;莱,超异,如诗之有太白。又称莱天资敏绝,性能攻坚,极繁赜幽秘,他人翻复再三,未能理其绪。 而莱目一二过,已贯达其条目……人所言,不复言,所言皆人所未言,与人所不能言。故其著述无多卷,而简奥似周秦古书。又称莱于《六经》,务在熟习本文,博 通注疏,原始要终,以一知半解为陋。熟于许氏《说文》,工篆法,余事亦为诗歌。性渊穆和易,与人接,无涯岸。有以所著撰相质,必首尾研究再三,否者直乙 之,是者为之疏通发明” 焦循作为汪莱、李锐的好友,对二人深知有素,故所作评论,最为可信,故详引之(李锐,出吴派大家钱大昕门下,数学造诣之高享誉学林)。嘉庆六年 (1801),汪莱又由歙县来到扬州,这次是应聘在翰林秦恩复家教馆。秦氏五笥仙馆贮有大量藏书,又时有名流学者前来聚会或造访。汪莱在这里认识了张敦 仁、江藩、钱献之等学者。同年秋天,汪莱离开扬州去六安,后二年返回扬州。嘉庆八年(1803),张敦仁来任扬州知府,聘李锐为他当幕宾。这时,汪莱、焦 循、凌廷堪、沈钦裴等人都在扬州,彼此切磋学问,旧友新交,地灵人杰,营造了相当活泼欢快的学术研究氛围。嘉庆十年(1805),夏銮来到徽州,担任新安 训导,到任后四处访贤,适汪莱返乡,夏銮见他后,与语终日,临别,目送之,叹为“天下奇才”,举荐他参加岁试,成廪生,后又荐举为优行督学。夏銮又命门生 胡培翚、长子夏炘、四子夏燮向汪莱学习算学。次年两江总督奉旨测量黄河新旧入海口地势,延请汪莱主持,完成了测算任务。嘉庆十三年(1808),汪莱以优 贡生赴北京,大学士禄康荐修国史天文、时宪二志,后授石埭(今石台)训导,时考制乐舞等器17宗,158件。嘉庆十八年(1813)卒于任职,身后萧然, 石埭百姓出资送其归葬于故乡歙县之梅岭。
      汪莱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其算学造诣曾为当时的同行专家所认可,焦循《加减乘除释》、张敦仁《辑古算经细草》都曾请汪莱为之作序,其序文今收载在其最有代 表性的著作《衡斋文集》之中,其中对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之前梅文鼎、江永、戴震、焦循都曾为此撰文论述,然而都不及汪莱本书提出的 “量角度新法”来得系统和详审。汪莱提出在求解方程时方程根不只有一正根,亦有负根,并设96道例题加以证明,是中国数学史上关于方程根研究的一个突破。 汪莱对于其他诸如弧三角形、勾股形、 平圆形、弧矢关系、代数方程理论等专题都著有详尽的阐述。汪莱终生不得志,但始终坚持治学,刻意求新,研究算学往往参用西法,其主要著述流传至今,使后世 在二百年后的今天,还得以窥见其才华和风采。
      汪莱的学生夏炘亦学有建树,可谓不负师门。夏炘曾记述汪莱的风貌和为人,说他“长身玉立,须眉秀发”,说他“性喜饮,酒酣耳热,平生硊磊不平之气,往往慷 慨悲歌,声音激越”,寥寥几笔勾勒出这位卓荦不群、怡然挺立的徽派朴学大师的形象。其主要著述有《参两算经》、《校正九章算术》、《戴氏订讹》、《十三经 注疏正误》、《声谱》、《说文声类》、《今有录》、《诗文集》等。 嘉庆三年(1798),巴树谷将汪莱几年内所撰的“弧三角形”、“勾股形”书稿各一卷合刻,题名《衡斋算学》。咸丰四年(1854),夏燮访得《衡斋遗 书》稿本,连同《衡斋算学》刊成《衡斋算学遗书》合刻本。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