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529|回复: 0

《蹴鞠图谱》(明.汪云程)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802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93世 汪鸿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94

贡献奖

发表于 2010-5-29 06: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的圆社与《蹴鞠图谱》
2009-05-06 16:58:52 作者:华夏2009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宋代由于对足球运动的重视,足球运动相当普及,有关一些著述,如《蹴鞠图谱》、《蹴鞠谱》和《事林广记·戊集》就是宋人撰写的。《蹴鞠图谱》的作者是汪云程,《事林广记》的作者是陈元靓。这三部书中都用许多专业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我们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断绝之后,这些专业木语已有许多难以辨识。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最受普遍欢迎的娱乐活动。“风流无过圆社”,”青春公子喜,自发土夫怜,万种风流亭,圆社总为先。”《蹴鞠谱》中的这些记载就是证明。踢球之所以成为老少欢迎的娱乐,是因为这种娱乐既使人”精神爽”、“消长日”、“度永年”;又可起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肥风瘦痨都罢”。“得此消闲永日,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之功。”此外,还可以“善诱王孙礼义加”,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分的认识,这对于足球运动的开展当然会起极大的腿进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自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关于我国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许多史籍的文字记载外,在一些文物图象上也有反映。如登封县少室石阙上有踢球图,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元刻《亭林广记》上有蹴鞠图,元代“足球纹铜镜”,元钱选画《宋太祖蹴鞠图》等。这些文物图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足球活动开展的面貌。特别是”足球纹铜镜”图象,在研究元代足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足球纹铜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件以体育活动为花纹的罕见珍品。铜镜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譬笄发,作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介千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其形态十分逼真

汪云程:明代婺源大畈人,是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之次子,汪云程撰的《搜奇逸史》100卷,及《蹴鞠图谱》已收入《四库全书》系列。
寒山艺术馆 http://blog.sina.com.cn/u/23102337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