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273|回复: 6

古鲁平阳郡鳙溪知本堂变迁记述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802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93世 汪鸿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94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20 1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鲁平阳郡 鳙溪知本堂 变迁记述   

                                                               汪禄生 文

        大畈为汪氏聚居之乡村,自古以来对外的全称是“古鲁平阳郡鳙溪知本堂”。这个全称常见于当年村中隆重的祭典——正月“祭十八”,即汪氏显祖唐越国公汪华诞辰之日摆在天地桌两边的一对高脚灯笼上的大红字为证。也出现在族人嫁女时花娇的门联上,以及所送嫁妆上书写的封签。

       “知本堂”是大畈全村汪姓共有的大宗祠,也是后来汪王庙的前身。是元朝末年畈人汪同(居浯村)所建造,在徽州有一定的知名度。据休宁人趙汸(元代人,外傅。明太祖定天下,诏趙汸修《元史》,书成辞归而卒,年五十一岁,学者人称东山先生)《知本堂记》中所载:“. . . . . . 同郡汪侯仲玉,早岁尝有志于斯,中遭多难,虽军务填委,未尝一日而忘。乃即星源大畈里中创重屋为楹间者五,其上通三间为室,奉始得姓之祖神主中居及初渡江者及始来大畈者,而昭穆序列左右者十有余世。又为庙于屋南,像其祖有封爵在典祀者,配以其子孙之有功德者四人。重屋之下有堂有斋舍,延师其中,聚族人子弟教之。庙有院有门,时享月荐。买田以给月费者若干亩,合而名曰“知本堂”。以族人之尊而年长者主祀事焉。别为专祠于大畈之西浯村先人故居,昹思堂。祀高祖而下四世,其田与祭则继高祖者主之焉。盖知本者,以明大宗之事,而永思则小宗之遗意也 . . . . . . 大畈之族,以汪同力独完,又作斯堂以尊祖敬宗,教示将来,其所以遗大族人子孙者,可谓远矣。故为书之。

        始得姓者鲁成公子讳,又尝食采颍川;初渡江者汉龙骧将军讳文和;始居大畈者讳中元。有封爵在祀典者唐越国公封昭忠广仁威烈灵显王。配食者曰团练使积官御史大夫讳,神号端公,中元其仲子也。曰顺义军使检校司空讳,皆以靖寇捍患有功。曰西京文学四友先生讳,有经学行义。曰端明殿学士招讨制置使讳立信,以忠节显 . . . . . .

        知本堂在古徽州有不小名气,弘治《徽州府志》卷十《宫室》记载了十五个祀先建筑,约三个是元代遗存,婺源大畈汪氏知本堂即其中之一,可见是比较古老而著名的。《徽州府志》在知本堂下有文载:“. . . . . . 婺源汪氏宗祠是大小宗祠具备的完整体制。其大宗祠知本堂是一组建筑,独立建于始迁地大畈里。北面通三间大室,奉始得姓之祖汪侯神主中居,初渡江者汉龙骧将军文和及始居大畈祖中元。左右昭穆序列十余世。

        正奉得姓祖,渡江祖,始迁祖,左右的属于始祖以下高祖以上的先祖。这是典型的大宗祠,南面建庙,为显祖唐越国公汪华立像。以中元父御史大夫及顺义军使检讨司空,西京文学四友先生,端明殿学士招讨制置使立信四位有功德的子孙配。因为汪华有封爵在祀典,所以可立像为庙,这是特祀之庙。由于是子孙所建,实为宗祠。知本堂附有族学、祭田,由族之尊长主持祭祖事务,体制完整。汪氏又在先人故居别为专祠永思堂,高祖而下四世祖先。永思堂的祭田与祭祀由继高祖者主持,是为小宗祠堂。“知本堂”是汪同所建(时约1356年间),汪同曾任“徽州路府判兼合浙东帅府事”、“枢密院判”,在乱世“大族歼夷不能相保”的形式下,凭借政治、军事权势使本族“独完”。而且建立大宗祠,在趙汸看来这是复兴宗法的行为。汪同借四时之享,以寓合族意,使其族人思世家之远,从而力学向上,保持世家大族的地位,是以尊祖敬宗教示将来的深谋远虑。”

        正德八年(1513)饶寇从大鳙岺入县境。知本堂第一次遭兵燹烧毁。后来复建,改为越国公汪王庙。康熙十五年(1676)福建白献忠叛清,领兵由开化突入济溪到大畈,烧杀抢掠,越国公汪王庙又遭毁坏。道光戊子(1827)笃、睦堂之贤孙,慷慨助金二千,阅三、四年修复一新。咸丰十年(1860)洪杨之乱,太平军从休宁、宁国经扶车岭入境,被民团阻志于三浯岺。十月十五日再到大畈越国公汪王庙第二次被烧毁。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畈人汪序昭为首,念及祖德宗功,不容湮没,个人慷慨捐资与族人共谋,重兴土木,鸠工庇材,早夜任督,不辞劳瘁,阅四年,至1920年,越国公汪王庙重复建成。


        序昭享年八十三岁,于1930年病卒于家,后人有诗赞曰:其一:. . . . . . 提创建祖庙,经营独力持。督工阅四载,心力不知疲。
其二:. . . . . . 宗祠建造极艰辛,梁栋重增庙貌新。入地若逢先代祖,定言后裔世崇烟。. . . . . .    


        建造汪王庙,工程浩大,必须得到宗盟的大力支援,当时曾发出一份《光绪二十三年重建设汪王庙劝捐启》重点内容如下:“. . . . . . 四十四世祖唐封越国公,累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皇朝加封襄安号辅国府君讳华公祠之在我大畈也,垂鸟革者千余年,肃骏奔者数百派。壮丽映斗潭之水,飞阁丹流,峥嵘倚屏障之山,层峦叠耸,创建李唐之际,继承乞赵宋之终。元末院判同,土木大兴,记之者东山赵氏,明盛则处士梧阴阳再相述之者冡宰诚斋。正德间饶冦猖狂焚余复造。康熙时耿藩蹂躏,乱定重修。乃积久而风雨飘摇,遂由渐而栋梁摧折,可憐鸳瓦漏叹痕多,屡欲鸠工力虞棉薄泊。道光戊子有笃睦之贤孙慷慨助二千金,乡里推为领袖,勤劳阅二、三载,版筑任其仔肩斗角钩心。美矣、备矣。行礼奏乐,堂哉、皇哉。无如兴废不常,盛衰糜定,沧桑朝暮,世界干戈蠢尔。麽么又起洪杨之劫,巍然殿阁倐成瓦砾之场,厦广万间,旧规安在。历经三纪,新庙未营。窃思本族自始迁以来,祖德宗功,地灵人杰,稽史书廿四部,载列传十五篇,若四友、若梅磵、若古逸、若东湖、若见山理学昌明,接紫阳之正脉;曰荘靖、曰文节、曰恭惠、曰荣和、曰贞敏官声休美得青简之易名分公侯卿相、忠孝节父子数朝,三百人同光邑乘。合祖孙、父子、叔侄、兄弟于一室十二室並祀乡贤,登科第者将八十人,授职官者多一、二品。凡此后贤之济美,熟非先泽之留贻,而况奉祀遍睦、饶、杭、婺、宣、歙之区,分迁满吴、越、燕、趙、楚、闽之地,支殊派别,总属一源,葉茂实繁,並非二本,顧坐视秋风禾沗惹麋鹿以嬉遊,春雨莓苔聚鸟鸢而饮啄。吾知仁人孝子必有寝食不安者矣。兹相约宗明盟,共谋兴复,丹楹刻桷欲承前哲之风规,右穆左昭,冀免先人于露处,但狐白非由裘一腋. . . . . . 为了孙者敢任其殿宇摧残于兵燹,请竭倾筐之赠,适观筑室之成谨启。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         鳙溪知本堂具

        新建成的“越国公汪王庙”宽敞宏大的殿宇正间五朝门五凤楼。主庙左边是聚英祠,右边是社稷,称之为:“左贤右社”。聚英祠陈列历代英贤之神主,门前有小院,清幽雅静。社稷有后院,中有石碑立“鳙溪中市社”。汪王庙是大畈汪氏活动的中心舞台,是一个家族的根,一棵血缘树,多年来维系汪氏宗族的精神纽带。

        汪王庙一年之中有三项主要活动:第一;每年辞岁,以主持和四十二岁同庚执事张灯挂彩、守岁、发号初一朝的出行令,一般定在丑时。第一家鸣炮开大门,全村响应。各家各户到王庙谒拜祖先,接饮人丁饼,(人丁饼、加寿饼、奖学饼、户头饼、外姓利市饼等)。早上,接老年人团拜,老寿星(俗称磨芯)要用轿迎送,送礼饼。第二:从正月十三夜起灯,直到正月十八夜,为灯节,全堂点灯。十五、十六迎桥竹灯,王祖出灯遊观灯。第三:正月十八日,显祖越国公汪华诞辰,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由十八头备祭品,四十二岁同庚主祭。第四:清明冬至主持春秋二祭(包括祭扫祖墓)。

        1934年12月5日,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率重新组建(其中包括开化一带的土共邱老金部)的抗日先遣队从德兴入婺源,九日经过大畈后转休宁。当时大畈的国民党驻军已撤离。只有少数自卫队驻在大畈中街茶号屋。原来国民党驻军的祠堂、王庙红军一到,全部烧毁,汪王庙再一次遭劫难,剩的只有社稷祠和王庙圈。


        共和国时期,1958年大跃进,成立了人民公社,兴办养猪场。主事者上灵山拆掉灵山寺,运砖瓦到王庙圈,在汪王庙址上建造平房,做养猪场。社庙内建白酒厂(用栎子釀酒)。1961年猪场亏损停办,该屋改作一、二、三、四队的晒谷场所,庙圈平为晒谷场。1969年大畈办中学,设在济溪外观。1971年段莘做水库,一批移民住进济溪外观。中学就迁到汪王庙养猪场(改造了两间教室)。1974年大畈中学,在大畈小学附近建造了教学楼。搬迁出汪王庙址。汪王庙遗址的平房转给了大畈大队,成立的农业科学服务组。种田、制种、配土农药等。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田地分配上户,服务组也不存在了。1985年随着社办企业兴起,大畈创办鱼子砚厂,汪王庙遗址上的房屋,包括农业科学服务组建造的南面平房一同由大队租给公社用作鱼子砚厂的厂房。1992年乡企业改制,砚台制作转为个体家庭作坊。砚台厂自动解散。汪王庙及王庙圈的遗址上所建的平房,又转租给个体工作场所。土地、房屋的主权还属集体所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兴衰难论定,我们企盼汪王庙能再现于大畈,重现昨日的辉煌。
     
     
                                                                                                                       2011年11月          禄生 于紫鳙居
   
寒山艺术馆 http://blog.sina.com.cn/u/23102337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20 2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禄生本家辛苦了!  鸿欣本家辛苦了!

        关于“山西平阳郡鳙溪知本堂”一词,建议改用“古鲁平阳郡鳙溪知本堂”。因为我们的“平阳郡”是三世祖汪诵的封地 ——城平阳(或曰东平阳,即今山东省新泰市),那是春秋时期的事,那时只有一个平阳叫“城平阳”,后来战国时期才有鲁之“南平阳”和“西北平阳”,而晋之“都平阳”(山西临汾)更是三国之后才有的,汪松寿的《平阳辨》早已论及,我们也曾深入研究和考证过,请看: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0215 第26楼、29楼、30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20 22: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古人的一个误会。。。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983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找宗亲,汪金寿,字文枢,光绪12年

Rank: 6Rank: 6

积分
18720
QQ
发表于 2011-11-21 07: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说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303
QQ
发表于 2011-11-21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姓的发源地为山东,鲁国时期的平阳(即山东省、邹县,现改为邹城市的平阳镇),己成为久辨定论的亊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802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93世 汪鸿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94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9: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九华星云于2011-11-20 20:59发表的  :
        禄生本家辛苦了!  鸿欣本家辛苦了!

        关于“山西平阳郡鳙溪知本堂”一词,建议改用“古鲁平阳郡鳙溪知本堂”。因为我们的“平阳郡”是三世祖汪诵的封地 ——城平阳(或曰东平阳,即今山东省新泰市),那是春秋时期的事,那时只有一个平阳叫“城平阳”,后来战国时期才有鲁之“南平阳”和“西北平阳”,而晋之“都平阳”(山西临汾)更是三国之后才有的,汪松寿的《平阳辨》早已论及,我们也曾深入研究和考证过,请看: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0215 第26楼、29楼、30楼。

九华星云指正得对,谢谢!
寒山艺术馆 http://blog.sina.com.cn/u/23102337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22 18: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临清汪氏) 的帖子

        您讲的邹城市平阳镇即为鲁之南平阳,那是战国时期才有的。元教谕72世松寿公所撰《平阳辨》所说的是“鲁尝城之”的东平阳亦即城平阳,位于今新泰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