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352|回复: 0

一喝奶就拉肚子——乳糖不耐受症

[复制链接]

351

主题

1287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放弃健康获取财富时,命可以换钱

Rank: 8Rank: 8

积分
35040
QQ
发表于 2007-6-2 14: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乳糖是奶类中特有的糖(鲜奶中含乳糖大约5克/100毫升),是婴幼儿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
    牛奶中的乳糖需经体内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当体内乳糖酶缺乏时,乳糖从小肠直接转运到大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乳糖被发酵,引起水和气体的累积,刺激肠道粘膜,导致腹胀、腹敏、肠痉挛,甚至腹泻,当饮用奶制品后,有上述症状时一般称为乳糖不耐收或乳糖吸收不良。
乳糖酶缺乏与种族、气候、遗传有关。至于是否有适应性,或常喝牛奶是否会诱导乳糖酶产生尚无定论。
   乳糖不耐受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指从婴儿出生即无乳糖酶的,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腹泻,停止喂乳类食品或代以米汤类食物腹泻消失,即为先天性乳糖酶的缺乏或低下,可能与遗传有关。
    (2) 成人型乳糖酶的缺乏:成人乳糖酶缺乏是遗传型的,受基因调控,当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即出现乳糖酶活性的缺乏或消失,或随年龄递减,在所有乳糖不耐受的类型中,成人乳糖的缺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不同的民族和人种乳糖缺乏的始发年龄不同,如中国人日本人在6~8岁,芬兰人在10~15岁,而非洲人发生在1~5岁。欧洲几乎不存在乳糖酶缺乏。
    (3)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发生在一些疾病之后,如感染性疾病,严重的营养不良等,多由于疾病所致小肠粘膜受损,当疾病完全恢复后,乳糖酶缺乏可持续存在。
    在中国儿童中,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达83%以上。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调节心态、保证睡眠、保护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