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117|回复: 5

我们应从学者于丹在"百家讲坛"上的语言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1-11 19: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咬文嚼字"总结于丹差错



  《百家讲坛》宣讲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电视节目及相关图书,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为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创新撑起了一片别样精彩的天空。它使和谐社会流动着文化气韵。但这片绚丽的文化天空也有清除些许尘埃,“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清除掉这些尘埃,岂不是让这片文化天空更加绚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说“庄子何其人”

  ◆章和生 李大新

  2007年2月18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主讲《庄子》,该讲的标题是“庄子何其人”。看到这个标题,我以为是电视台把字幕打错了。后来《于丹〈庄子〉心得》出版,书中第一讲的标题居然还是“庄子何其人”。看来,犯错的不是电视台,而是于教授本人。

  “何其”,《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词性为副词,意思是“多么”,例如 “何其糊涂”“何其相似”就是“多么糊涂”“多么相似”。那么,“庄子何其人”就是“庄子多么人”了。这真是个可笑的说法。听说过“庄子多么脱俗”“庄子多么聪明”,可还真没听说过“庄子多么人”的。

  于教授讲《庄子》,在标题中设问“庄子是个什么人”,接下来再详细介绍,这一思路顺理成章。问题在于,“庄子何其人”根本不是“庄子是个什么人”的意思。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说呢?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何许人”。“何许”为疑问代词,义为“何处”,“何许人”原指什么地方的人,后来也指什么样的人。也可不设问,不绕弯,直接介绍“庄子这个人”,径称“庄子其人”。

  总之,合适的说法很多,“庄子何其人”却是万万不可的。

  哪是“人生晚秋”

  ◆李景祥

  于丹喜欢说故事。在她的《〈庄子〉心得》第二讲中,讲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她说:“(李白)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李白说自己求仙问道不成,感到愧对葛洪葛神仙。杜甫就为他写了一首绝句《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于教授接着解释道:“李白一生奔波,到老年依然漂泊,‘秋来’指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于教授读懂这首杜诗了吗?有点让人生疑。

  天宝三载(744年)春夏之交,李白杜甫两位唐代伟大的诗人相遇于洛阳。那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当年秋季,李白、杜甫、高适三人一同漫游梁宋。第二年秋季,李杜二人又同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非常亲密。到了秋末,李白南下赴江东,杜甫西行回洛阳。上文引的《赠李白》就是同游齐鲁时杜甫赠给李白的。

  分别之后,二人春树暮云,互相思念,却终生未能再相会。李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年),享年62岁。杜甫卒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59岁。真正到了年老的时候,他们天各一方,根本就没有“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李白的事。杜甫《赠李白》诗中的“秋”是季节,是天宝四载的秋天,不是什么“人生晚秋”。仅据诗句中一个“秋”字就说那是“人生晚秋”,是“年老的时候”,恐怕是一场误会。

  “间接”误为“直接”

  ◆李荣先 汪明远

  《于丹〈论语〉心得》第五讲《交友之道》中有这么一段话:

  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这有点像绕口令。世间有这样的事吗?

  所谓间接经验,是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你的朋友的经验,通过读书而得来的,是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而得来的,是直接经验。朋友的直接经验传达到你这里,已经是间接经验了;朋友的间接经验被你吸收,就更属于“间接之间接经验”了。这些间接经验怎么会转化成直接经验呢?

  “间接”和“直接”,在演讲时一时混淆,情有可原;但如果整理成书时,仍不加辨析,未免有急就章之嫌了。

  黑格尔说的是“正反合”

  ◆杨 光

  《于丹〈论语〉心得》第七讲《人生之道》中引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明人生的三个阶段:小时候看到眼前一片光明,是为“正”;二十多岁看到社会一片惨淡,是为“反”;到三十岁,“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是人生“和”的阶段。

  从孔子谈到黑格尔,中西文化相比较,视野开阔,视角独特,然而遗憾的是,黑格尔提出的三个阶段是“正反合”,而不是“正反和”。

  三段式指发展的三段性,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克洛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万物发展都可分为停留、前进、回复三个阶段。黑格尔吸收了三段式的思想,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阶段:一、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正反合”的“合”是正题与反题的综合,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绝不能写成“和”字。

  于丹女士运用“正反合”的哲学理论诠释人生之道,很有新意,但一不小心错了个关键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论语》究竟多少字

  ◆曾 史

  于丹女士在《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中说:“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论语》总字数是“两万多字”,于女士多次说过,似乎很有把握;然而,这个结论不知于女士是怎样得出来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中《论语》最后附有统计字数:

  郑畊(gēng)老曰一万三千七百字(“三”一作“二”)

  欧阳公《读书法》作一万一千七百五字

  上列统计数字出入相当大,同一个人的统计都有相差一千以上的两种说法,看来他们的计算不太靠谱。《论语》到底有多少字数呢?

  黄侃手批的《白文十三经》字体较大,排列整齐,不夹杂后人的注释,每页排满13行,每行均为32字,统计起来十分方便。于是我自己动手,逐篇计算,结果如下:

  (1)《学而》493字

  (2)《为政》579字

  (3)《八佾》689字

  (4)《里仁》501字

  (5)《公冶长》869字

  (6)《雍也》816字

  (7)《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以上各篇,篇名字数未计在内。将二十篇字数相加,可得出《论语》的总字数为15900字。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附有《论语》原文,其数字与黄侃《白文十三经》中《论语》的数字是一样的。可见,于丹女士说《论语》的字数有“两万多字”只是一个想当然的说法,当不得真的。

  “三界”岂是“三生”

  ◆张惠木

  《于丹〈庄子〉心得》的《境界有大小》一讲中说:“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里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会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开,心里成天牵挂着,你就会把前生来世、上辈子下辈子都抵押进去。”

  禅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佛教中的“三界”可不是指“前生,此际,来世”。

  《汉语大词典》解释“三界”说:“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解释“三界”:“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这个术语时说得更详细:“凡死生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

  另据台湾《佛光大辞典》“三界”共有五个义项:(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二)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三)指色界、无色界、尽界。(四)指法界、心界、众生界。(五)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

  其实,佛教中把“前生,此际,来世”称“三生”。《佛光大辞典》释 “三生”义为:“指前生、今生、后生。”《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三生有幸”时特别说明道:“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三界”和“三生”不能混为一谈。

  屈原故都非“颖都”

  ◆若 木

  战国时,楚国贵族屈原遭奸臣谗害,被楚顷襄王放逐沅湘之间。屈原空有一片赤诚之心,报国无门。当楚国的国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传来,他深陷无力挽救楚国的绝望之中,遂投汨罗江而亡。《于丹〈庄子〉心得》第六讲《谈笑论生死》中曾说到屈原的绝望:“屈原生当战国乱世之中,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作为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他还有很多国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庙和自己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

  “把颖都屠城”是个病句,这里姑且不论;楚国的都城写成“颖都”,更是一个明显差错。

  春秋时,楚文王定都于“郢”,今属湖北荆州市。此地因在纪山之南,故又称纪郢;又因地居楚国南境,还称南郢。自楚昭王起,楚国曾多次迁都。如楚昭王曾迁都鄀(Ruò),楚顷襄王在白起攻破纪郢后曾迁都陈。凡迁都所至,当时都被称为“郢”。虽然楚国的“郢都”地点多有变化,但其称名从未改变,更不曾写作过“颖”。“颖”本义为禾谷外壳所带的芒刺,后引申出聪慧的意思。“颖” 读音与“郢”相同,从未用作地名。

  纪郢失陷后,屈原曾创作哀念故国的楚辞名篇《哀郢》。王夫之《楚辞通释》解题时说:“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可见,屈原的故都不是“颖都” ,而是“郢都”。

  “杀生”如何“取义”

  ◆蔡靖雯

  《于丹〈庄子〉心得》之六《谈笑论生死》中有这样一段话:

  儒家与道家关于生死的观念,不尽相同。儒家追求“杀生而取义”,而道家强调“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两者殊途同归,都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的意思是:不知道喜欢“生”,也不知道害怕“死”。这是庄子所倡导的“忘记生死,顺乎自然”的“生死观”。这种观念究竟是不是与儒家的“生死观”“殊途同归”,这是个哲学问题,笔者不想讨论;我要说的是:儒家追求的真是“杀生而取义”吗?

  对儒家学说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儒家追求的是“舍生而取义”。

  《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放弃;生,生命;义,正义、道义。这段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后世人们以“舍生取义”泛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这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道德追求。

  汉语中的“杀生”一词,本义是“宰杀动物”,后来佛家用以指杀害生灵。

  “舍生”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杀生”是伤害其他生灵的生命,二者意义迥异。强调“仁爱”的儒家显然不会倡导“杀生”,“杀生”也绝对不能“取义”!
                                                                                                                                                 来源: 《咬文嚼字》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1-14 17: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亮公转发此帖,确实值得一读,认真读完确能受益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5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20
发表于 2008-1-15 14: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于教授怎么弄出这多笑话?我们应引以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15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157
QQ
发表于 2008-6-25 1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鄙视一个人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鲁迅先生说的最大的蔑视是无言,甚至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第二种就是楼主本家所展示的,将那些可鄙视之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再一脚踏碎,不管哪种都很痛快哈,嘿嘿,我是鲁莽之人当然是第一种,嘿嘿
我们中国,自古就不乏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6: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汪青梅本家!

我转此帖也并非鄙视某人,只是希望大家吸取一些教训而已,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