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092|回复: 3

江淮城市群已成事实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3691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4
发表于 2008-6-13 2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淮城市群已成事实




    省政府向国家提出的请求是将江淮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而江淮地区的典型特点就是城市密集。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安徽省战略研究会联合课题组(下称“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在6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集中着以合肥为中心的11座城市,这样的城市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

    因此,专家认为,这里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江淮城市群”,也是安徽当仁不让的经济脊梁和全国不应忽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群。

    历史:从“都会”到城市化“凹地”

    “打开中国的地图可以发现,在东、中部接壤的腹心地区尽管人口密度高,但却是城市化的‘凹地’,这个地区正是安徽的江淮地区,这是中国城市群区域布局的一个重大缺陷”,联合课题组在递交给省政府的《建议》中这样表述。

    根据专家们的分析,历史上,江淮地区作为中国南北过渡和东西接壤的地区,城镇发展起步很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方国林立,城池很多,著名的就有英、六、舒、潜、巢、皖等方国城邦。到了汉代,寿春(今寿县)、合肥被司马迁称为两大“都会”。寿春在战国时期还曾一度是楚国的都城。合肥居皖之中,是南来北往的水陆交通枢纽,水运发达。但是,到了隋代,由于大运河的兴建,南北运输以水路为主的改道大运河,合肥之东的运河城市扬州渐渐兴起,而合肥却渐渐衰落了。到了元代,合肥之西的武汉成为“九省通衢”,又从合肥吸引了南北陆路物流、人流,进一步加速了合肥的衰落。所以,合肥作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一大“都会”,到1949年解放初期只是一个5万人口的小县城。历史冷落了江淮地区的城市,这是江淮地区成为城市化“凹地”的深远背景。

    到了解放以后,江淮地区迎来了一次城市化的发展机遇。马鞍山、铜陵等新兴工矿城市兴起,同时,巢湖、六安等县城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但是,由于这些城市规模小,因此,尽管江淮地区目前的城市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口密度却相对较低。这也影响了江淮地区的城市群在全国的影响力。

    现状:当仁不让的安徽“脊梁”

    根据联合课题组建议的范围,“江淮城市群”指的是以合肥为中心,涵盖六安、巢湖、淮南、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滁州等10座城市的部分地区在内的区域,即所谓的“1+10”城市群。

    课题组专家在上报给省政府的《建议》中,绘制了一幅颇有意思的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示意图(见图),在这张图上,江淮城市群11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联系渐趋密切,已形成较为紧凑而又合理的蛛网状空间结构。其中以合肥为中心,合肥-淮南-蚌埠和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又构成了北、南两个“金三角”,如两个对称的翅膀,支撑和带动着江淮城市群的起步。因此,专家们认为,如同湖北省构建“1+8”武汉城市群、河南省构建“1+9”中原城市群一样,安徽构建以合肥为中心的“1+10”的江淮城市群,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

    同时,根据最新统计,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以占全省46.8%的国土面积和47.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65.1%的生产总值和75.6%的财政收入,江淮城市群的人均GDP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000元以上。从江淮城市群目前对于安徽全省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江淮城市群也是当仁不让的安徽“脊梁”。江淮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省的科教集中区,安徽省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江淮城市群,集中程度以省会城市合肥为最,沿淮城市蚌埠、沿江城市芜湖次之。2006年的统计表明,江淮城市群的11个城市的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45.2万人,占到全省所有城市市区专业人才总量的近8成比重。目前,中央部属和省属的科研机构、国家与省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也都主要集中在江淮城市群,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蚌埠、芜湖为次中心的科教集中区。江淮城市群也已经成为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根据2006年的统计,江淮城市群是全省的工业密集区,也是制造业密集区。2006年的统计显示,江淮城市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到全省总量近7成比重,并且目前制造业的投资正在向江淮城市群集聚,2006年全省制造业总投资中,江淮城市群占到8成的份额。而这种集聚趋势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开始加快向江淮城市群转移。

    未来:不应忽视的“双面城市群”

    联合课题组的专家们在上报给省委省政府并寄送给国家发改委的建议中,批评了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乃至学术界忽视江淮城市群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的现象。

    专家们认为,江淮城市群在统筹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不仅是安徽省的“黄金板块”,而且是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目前江淮城市群的城市密集程度,与武汉城市群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已经旗鼓相当。根据合工大刘志迎教授的测算,江淮城市群的新型工业化水平,也与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大体相当。

    从全国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来看,在江淮城市群的东部,是一衣带水的长三角城市群,连接点在安徽省是马鞍山市、在长三角是南京市,马鞍山市与南京市已经出现“同城化”,而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覆盖了江淮城市群的许多城市。由于这种关联,江淮城市群实际上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的腹地;而在江淮城市群的西部,是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两省,由于新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兴建通车,合肥又成为郑州、武汉等城市群向东发展的门户城市。既是长三角的“腹地城市群”,又是中部地区的“门户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士曾透露,国家发改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初稿中,提出了全国“两纵两横”的城市化结构,即以沿海地区和京广铁路线为纵轴,以长江和陇海铁路线为横轴的城市化空间布局。江淮城市群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介于沿海这一纵轴与长江这一横轴的交汇地带,符合国家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原则,凡能承接沿海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的区域应该定位为重点开发区。而目前江淮城市群已经在大规模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基于江淮城市群已经展现种种活力以及独特的战略地位,将江淮城市群所在的区域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在专家看来,应当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胡旭)  
来源:《新安晚报》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4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的发展令人担忧,国务院批了个沿江经济圈,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的起跳台,可省政府淡化了这个圈,一直在谋求合肥的发展,前期搞了个省会经济圈,现在提出了个江淮城市群。总觉得离心离力。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43

帖子

4335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335
QQ
发表于 2008-6-14 2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文才 于 2016-7-14 15:29 编辑

江淮城市群,一言一蔽之:以合肥为中心,着力北部,点南部之名,要钱要政策。
淮河流域的兴起衰落,有他的历史规律。他只是起到北向南发展的跳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衰落是必然的。现在南方江浙沪已经高度发达,应该是南面为跳版了。攻守之势已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