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218|回复: 0

忆我的舅公汪曾祺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7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8-15 19: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我的舅公汪曾祺1(2009-08-14 10:11:03)

汪曾祺个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1993年);《汪曾祺全集》(共八卷,1998年)

以下文字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忆我的舅公汪曾祺1(李真真)

一九九七年四月,四川省作协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笔会。全国各地众多著名作家汇聚成都,我的舅公汪曾祺也参加了这次笔会。当我们得知曾祺舅公要来成都,爸爸兄弟姐妹几家人都很高兴。因为自从爷爷奶奶抗战离开江苏以后,一直居住在四川,和曾祺舅公一直没能再见面。爷爷奶奶过世后,只剩下爸爸四兄妹远居四川,很难与江苏的亲戚相见,甚是想念。几年前,爸爸专程到北京去看望曾祺舅公,舅公非常高兴,让舅婆作了几道特色江苏家常菜,并温上了珍藏多年的珍贵黄酒,跟爸爸一边吃一边聊起了很多往事,滔滔不绝地谈几个小时,回忆了奶奶和另一位舅公年轻时候的事情,还和舅婆一起讲了在昆明上西南联大时的很多故事。

曾祺舅公在笔会期间抽空看望了我的父亲、姑姑、伯伯几家人,还和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文殊院,并在茶馆与大家品茗聊天。又在姑妈家给每一家都留下了墨宝。轮到写我们家时,爸爸考虑到不想让舅公太费脑筋,就直接选了作品中的一小段文字作为题写内容。但舅公铺开了宣纸,研了研墨,没有急于落笔,而是点燃了一支烟,站在那里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欣然提笔,写下了专门为我们家即席构思的诗句。“同文能重译,笔下走龙蛇,一事最堪喜,手擎二月花。”大家围拢来念读时,舅公给我们做了解释。历史上的翻译机构叫同文馆,第一句是写我的父亲会翻译。当我们念到第二句时,舅公说“蛇”在这里不念she要念sha。这句是讲母亲会写文章,下笔如有神。写到第三句时,大家都在惊异是什么喜事?舅公写下最后一句“手擎二月花”。当问到为什么是二月呢,舅公说二月的花蕾最娇艳。前两句是说,我的父母亲都事业有成,但更美好的是,共同托起掌上花朵。当时我还小,不能完全懂得其中的含义,如今读来,才明白了那字里行间饱含了舅公对我的喜爱和期望。舅公的认真的态度、敏捷的才思、温暖的诗句、飘逸的书法,都让我们惊讶万分、佩服不已。他的文化感染力和对后辈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