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894|回复: 0

泉州史上汪氏名人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3663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积分
106455
发表于 2010-6-2 0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justify]  汪藻(字彦章。德兴人,生于泉州。举进士,累官著作佐郎,投闲八年。累官试中书舍人,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累官兵部待郎兼侍讲、翰林学士。知湖州,因敷籴军食贬秩停官。知抚州,予祠,赐史馆修撰餐钱,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宣州。知泉州。夺职居永州,卒。诗作。评价。)
[align=justify]  汪大猷(字仲嘉,号适斋,谥庄靖。县级官吏。入朝:累秘书少监兼给事中。政论数项 。权刑部侍郎,升侍讲:“六项法”。权吏部侍郎兼权尚书:论选举事。敷文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敷文阁待制知泉州,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晚年。为人。)、汪大渊(字焕章)[align=justify]  汪立信(字诚甫,号紫源)[align=justify]  汪道昆(字伯玉)、汪道亨(号云阳) [align=justify]
汪藻(1079~1154年)
[align=justify]  汪藻,字彦章,北宋末南宋初·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文学家,历仕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三朝。南宋· 绍兴十年(1140年)或绍兴十一年(1141年)知泉州。[align=justify]  《宋史·卷445·列传204·文苑7·汪藻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汪藻 据《闽书》为作传。 [align=justify]  德兴人,生于泉州[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align=justify]  道光《晋江县志·汪藻》:汪藻,字彦章,德兴人。父,丞晋江,生丞舍。”[align=justify]  举进士,累官著作佐郎,投闲八年[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align=justify]  “(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第。调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观察推官,改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县)教授,稍迁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掌一路州县学政) [align=justify]  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和篇,众莫能及。时胡伸 亦以文名,人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align=justify]  【陆游《老学庵笔记》:“绍圣(1094—1098年)、元符(1098—1100年)间,内相 彦章有声太学。学中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 [align=justify]  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时王黼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之世不得用。” [align=justify]  累官试中书舍人,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align=justify]  “钦宗赵桓即位,召为(工部)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align=justify]  (南宋)高宗赵构践祚高宗于靖康二年[1127]五月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召试中书舍人(主管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掌起草诏令)[align=justify]  时次扬州高宗为金兵所逼,靖康二年[1127]十月南迁途中停留扬州)多论奏,宰相黄潜善恶之,遂假他事,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 [align=justify]  累官兵部待郎兼侍讲、翰林学士[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align=justify]  “明年,复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 [align=justify]  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align=justify]  【宋室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汪藻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 [align=justify]  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align=justify]  又言:‘崇徽宗· 崇宁,1102—1106年)、观徽宗·大观,1107—1110年)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镌级、夺职),而建炎(1127—1130年)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align=justify]  知湖州,因敷籴军食贬秩停官[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align=justify]  “绍兴元年(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治所在今淅江吴兴县)[align=justify]  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align=justify]  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指皇帝寝宫)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世家大族)文书,纂集哲宗元符庚辰(元符三年,1110年)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 [align=justify]  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 [align=justify]  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 [align=justify]  “籴军食”是自北魏·孝明帝开始实行的政府向民间强制征购粮草以供军用的措施,即  “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和籴”本意为官出钱,百姓出谷,两和商量,公平交易。 [align=justify]  宋朝开国后,因西北边防紧急,驻军需粮增加,官府便在产谷区域的江淮湖浙诸州,置场 “和籴”,开始尚照市付价,后则发生抑勒及无价征发等现象。如取上户版籍酌所输租而均籴之,谓之“对籴”;有度量民田收入多寡预给钱物,收获后入米粟边郡的,谓之“佳籴”;有括素赢粮之家量存其所用尽籴入官的,谓之“括籴”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宣抚陕西,预以所需籴之数就人户家业田土顷亩均敷之,名曰“均籴”。还有“结籴”、“寄籴”、“兑籴” 等。[align=justify]  南宋国用愈绌,“和籴”愈多,已成为一种租税外之苛政,其负担不平,祸及中产下民户为尤甚。 [align=justify]  这里的“敷籴军食”,就是把朝廷分派的“所需籴之数”“人户家业田土顷亩” 平均摊派征购军用粮草。[align=justify]  知抚州,予祠,赐史馆修撰餐钱,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宣州[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align=justify]  “起知抚州(今江西临川),御史张致远又论之,予祠。 [align=justify]  (绍兴)六年(1136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 [align=justify]  (绍兴)八年(1138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元符三年,1110年)至宣和乙巳(宣和七年,1125年)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 咸增秩有差。升显谟阁学士,遣使赐茶药。 [align=justify]  寻知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align=justify]  逾年,徙宣州。”[align=justify]  知泉州[align=justify]  汪藻知泉州,《宋史》无载,见于《闽书》、《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align=justify]  地方志书称汪藻知泉州时已六十余岁,且时陈俊卿仍在泉州观察推官任上。陈俊卿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的,因此汪藻知泉州应在绍兴九年(1139年)徙知宣州之后,最迟不会迟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但赵鼎于绍兴九年(1139年)徙知泉州年余 ,推知汪藻知泉州的时间应在绍兴十年(1140年)或绍兴十一年(1141年),时年62或者63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俊卿赵鼎》) [align=justify]  道光《晋江县志·汪藻》:[align=justify]  “绍兴(1131—1161年)间,来守郡,年六十余矣。其谢表云:‘访六十年之父老,恍若前生;佩二千石之印符,敢期今日。’[align=justify]  陈俊卿为观察推官,与同时。郡中失火,急往视,诸椽属方出饮,俊卿虽不同饮,顾其与卒,实假之行。既与诸僚属皆以后至被诘,俊卿同诸椽属唯谢而已。后俊卿服勤职事,居恒不赴宴会,怪而问故。俊卿曰:‘某不能止僚友之行,忍自解以重其罪乎?’深叹服,谓不可及。”[align=justify]  夺职居永州,卒[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 [align=justify]  “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align=justify]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 [align=justify]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 [align=justify]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align=justify]  诗作[align=justify]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 [align=justify]  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 [align=justify]  《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立意新颖。[align=justify]  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align=justify]  评价[align=justify]  《宋史·汪藻传》:[align=justify]  “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尤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工俪语 (对偶语辞,即四六文),多著述,所为制词,人多传诵。 [align=justify]  子六人,。”[align=justify]  道光《晋江县志·汪藻》:博闻强识,寤寐千载,心摹手追,穿贯罗网,推原天人道德之旨,古今兴坏之迹。金华劝讲,石室书。典册施之朝廷,乐歌荐之祀庙。硕学鸿文,暴曜一世。 ” [align=justify]  汪藻撰著,散佚甚多。今传本《浮溪集》36卷,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然遗漏尚多。清·孙星华复辑《拾遗》3卷。《浮溪集》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四部丛刊》影武英殿本。《拾遗》有《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又有《浮溪文粹》15卷,《四库全书》本。 [align=justify]  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
汪大猷(1120─1200年)
[align=justify]  汪大猷,字仲嘉,号适斋,卒谥庄靖,北宋·政和年间进士汪思温之子,南宋·慈溪县石台乡汪家水磨人(今大隐镇汪家水磨石)人,晚年迁居庆元府鄞城月湖竹州东岸(今属浙江宁波)人。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以敷文阁待制知泉州。乾道九年(1173年)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
[align=justify]  《宋史·卷400·列传159·汪大猷》、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宋知州事·汪大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汪大猷有传 。又见南宋·楼钥《攻媿集·卷88·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公行状》。 [align=justify]  县级官吏[align=justify]  乾隆《泉州府志·汪大猷》:汪大猷,字仲嘉,鄞县人。”[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 [align=justify]  “汪大猷,字仲嘉,庆元府鄞县人。[align=justify]  (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以父恩补官(将仕郎),授衢州江山县尉,晓畅吏事。[align=justify]  登(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第,授婺州金华县丞。争财者谕以长幼之礼,悦服而退。[align=justify]  李椿年行经界法(实施按亩征税),约束严甚,檄大猷覆视龙游县(龙游县复实官)大猷请不实者得自陈,毋遽加罪。 [align=justify]  改(严州)建德(县丞),迁知昆山县。丁父忧,免丧,差总领淮西、江东钱粮干官,改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align=justify]  入朝:累秘书少监兼给事中[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参知政事钱端礼宣谕淮东,辟干办公事,充参议官,迁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户部右曹。 [align=justify]  入对,言:‘总核名实,责任臣下。因才而任,毋违所长,量能授官,毋拘流品。’孝宗顾谓左右曰:‘疏通详雅而善议论,有用之才也。’ [align=justify]  除礼部员外郎。(约乾道五年,1169年)丞相洪适荐兼吏部侍郎,仍迁主管左选(尚书左选)[align=justify]  庄文太子初建东宫,兼太子左谕德、侍讲。两日一讲《孟子》,多寓规戒。太子尝出龙大渊禁中所进侍燕乐章,谕宫僚同赋,大猷曰:‘郑、卫之音,近习为昌,非讲读官所当预。’白于太子而止。 [align=justify]  迁秘书少监,修《五朝会要》。 [align=justify]  金人来贺,假吏部尚书为接伴使。 [align=justify]  寻兼权刑部侍郎,又兼崇政殿说书,又兼给事中。” [align=justify]  政论数项[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孝宗清燕,每访政事,尝曰:‘朕每厌宦官女子之言,思与卿等款语,欲知朝政阙失,民情利病,苟有所闻,可极论之。’[align=justify]  大猷遂陈耆长雇直隶经总制司,并缘法意使里正兼催科之役,厉民为甚。 [align=justify]  又论:‘亭户未尝煮盐,居近场监,贷钱射利,隐寄田产,害及编氓,宜取二等以上充役。’[align=justify]  又论:‘赐田勋戚,豪夺相先,陵轹州县,惟当赐金,使自求之。’[align=justify]  又论:‘没入赀产,止可行于强盗、赃吏,至于仓库纲运之负陷者,惟当即其业收租以偿,既足则给还,使复故业。’[align=justify]  转对,言捕酒之害,及居官者不得铸铜为器。[align=justify]  上嘉奖曰:‘卿前后所言,皆今日可行之事。’”[align=justify]  权刑部侍郎,升侍讲:“六项法”[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权刑部侍郎,升侍讲。 [align=justify]  言:‘有司率用新制,弃旧法,轻重舛牾,无所遵承,使舞文之吏时出,以售其奸,请明诏编纂。’书成上进,上大悦。 [align=justify]  尚书周执羔韩元吉、枢密刘珙以强盗率不处死,无所惩艾。右司林栗谓:‘太祖朝强盗赃满三贯死,无首从,不问杀伤。景祐增五贯,固从宽。今设六项法,非手刃人,例奏裁黥配,何所惩艾,请从旧法,赃满三贯者斩。’[align=justify]  大猷曰:‘此吾职也。’遂具奏曰:‘强盗乌可恕,用旧法而痛惩之,固可也。天圣以来,益用中典,浸失禁奸之意。今所议六项法,犯者以法行之,非此而但取财,惟再犯者死,可谓宽严适中。若皆置之死地,未必能禁其为盗,盗知必死,将甘心于事主矣,望稍开其生路。’乃奏用六项法则死者十七人,用见行法则十四人,旧法百七十人俱死。遂从大猷议。 [align=justify]  借吏部尚书为贺金国正旦使,至盱眙,得印榜云:‘强盗止用旧法,罢六项法。’还朝自劾求去,上闻之,复行六项法。” [align=justify]  权吏部侍郎兼权尚书:论选举事[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改权吏部侍郎兼权尚书。 [align=justify]  夜传旨学士院,出唐·沈既济论选举事,曰:‘今日有此敝,可行与否,诘旦当面对。’即奏:‘事与今异,敝虽似之,言则难行。’上曰:‘卿言甚明。’”[align=justify]  敷文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乾道七年,1171年)既郊,差充卤簿使。[align=justify]  以言去,授敷文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 。” [align=justify]  敷文阁待制知泉州,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align=justify]  乾隆《泉州府志·汪大猷》:[align=justify]  “乾道七年(1171年),以敷文阁待制知泉州。[align=justify]  时毘舍邪尝掠海滨,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寇不复犯。[align=justify]  久之,戍兵以真腊大贾为毘舍邪,执之。大猷曰:‘毘舍邪面黑如漆,语言不通,此非也。’遂遣之。 [align=justify]  故事:番商与人争斗,非折伤,罪皆以牛赎。大猷曰:‘安有中国用外岛夷俗者!既在吾境,当用吾法。’[align=justify]  三佛齐请铸铜瓦三万,诏泉、广二州督造。大猷奏:‘法,铜不下海。中国方禁销铜,奈何为其所役!’卒不与。  (乾道九年,1173年)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
[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起知泉州。[align=justify]  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岁(春夏)遣戍防之(暮秋回归),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增善水者,合前水军为550人,分60人屯水澳寨[今永宁],以控海道) [align=justify]  【南宋·楼钥《攻媿集·汪大猷行狀》載: [align=justify]  “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起知泉州,到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align=justify]  (毗舍耶人经常到闽南沿海抢掠)忽为岛夷毗舍耶者奄至(平湖),尽刈所种。他日又(近千名毗舍耶人以海舟)登岸杀略(犯晋江围头、水澳[今石狮市永宁]及惠安沿海)汪大猷遣兵围击)擒四百余人,歼其渠魁,余分配诸郡(到各县为奴隶) [align=justify]  (淳熙(1174—1189年)中,毗舍耶“酋豪常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淫其妇女,已而杀之。”) [align=justify]  初则每遇南风,遣戍为备,更迭劳扰。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军民皆以为便,不敢犯境。” [align=justify]  经学者考证,“平湖”、“彭湖”即今澎湖,宋时已有不少汉人居住,属泉州府管辖。澎湖居民种植栗、麦、麻,农业颇为发达,但因位居边陲,时受外敌侵扰。 [align=justify]  “毗舍耶”,又作“毘舍邪”,与澎湖列岛“密迩,烟火相望”。史籍常将澎湖或流求(球)与“毗舍耶”並记,而“流求”“流球”则是当地對对台湾的称呼,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毗舍耶”是台湾的某地。但外国学者台连洛弗尔藤田丰八等考证,“毗舍耶”为吕宋群岛(菲律宾)的米沙鄢族,他们行踪无定,常乘舟往来海上。这两种说法都有其证据,但也都有漏洞,不过一般相信“毗舍耶”是在台湾。】 [align=justify]  久之,戍兵以真腊大贾为毗舍邪犯境,大猷曰:‘毗舍邪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此岂毗舍邪耶?’遂谴之。[align=justify]  【此事据南宋·楼钥《攻媿集·汪大猷行狀》載:有4艘真腊(今柬埔寨)商船来泉州贸易,其中2艘被左翼军“以疑似”毗舍耶,“经捕至庭,自以为功”汪大猷亲自“验其物货、什器”,说:“毗舍耶面目如漆,语言不通”,“服饰俱不类”,确认他们是真腊大商。汪大猷命令有司将真腊商人“即使尽入来远驿”以接待,他们所贩的黄腊,“偿以官钱,命牙僧旬日间遣行”。】 [align=justify]  故事:蕃商与人争斗,非伤折罪,皆以牛赎。大猷曰:‘安有中国用岛夷俗者,苟在吾境,当用吾法。’ [align=justify]  三佛齐请铸铜瓦三万,诏泉、广二州守臣督造付之。大猷奏:‘法,铜不下海。中国方禁销铜,奈何为其所役?’卒不与。 [align=justify]  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align=justify]  晚年[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逾年,提举太平兴国宫,改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align=justify]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以大暑讨永新禾山洞寇,不利,自劾,降龙图阁待制,落职,南康军居住,提举太平兴国宫。复龙图阁待制,提举上清太平宫。 [align=justify]  (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复敷文阁待制,升学士。[align=justify]  (庆元六年,1200年)(年八十一,谥庄靖),赠二官。” [align=justify]  卒后归葬故里大隐镇章山村附近的狮子山下,墓道翁仲今犹存数件。 [align=justify]  为人[align=justify]  《宋史·汪大猷》:[align=justify]  “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干进,深叹美之。 [align=justify]  好周施,叙宗族外族为《兴仁录》,率乡人为义庄二十余亩以倡,众皆欣劝。汪大猷在甬上望京门南兴办义庄,以“恤孤济贫”。)[align=justify]  【汪大猷在外为官期间,把当地油茶种植和水碓技术引入故里。今大隐镇章山村二百亩油茶林及现存两处水礁均为那时所辟。】 [align=justify]  所著有《适斋稿》(又称《适斋存稿》,已佚)、《备忘》(又称《适斋备忘》) 、《训鉴》等书。 ”
汪大渊
[align=justify]  字焕章,元· 江西南昌人,约生于元·至大一年 (1308年)。中国中世纪伟大的航海家。[align=justify]  少负奇气,景慕司马迁为写《史记》而足迹遍九洲,弱冠便束装来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长期居留。曾两次随泉州海舶浮海出洋考察。[align=justify]  泰定四年(1327年),汪大渊20岁,首次附泉州商舶远航,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入孟加拉湾,绕印度半岛,经阿拉伯湾,进入波斯湾,南下经亚丁湾、红海,沿非洲东岸南下至坦桑尼亚。至顺二年(1331年)返回泉州。归来后,以纪实体裁,整理出游历笔记,记录游历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见闻。[align=justify]  至顺三年(1332年),汪大渊第二次由泉州启航,其航程主要经南洋群岛诸国, 穿过马六甲海峡,绕过须文答腊岛,北至万年港,东至古里地闷、文老古,向北至苏禄岛,最后经中沙、西沙群岛返航。至元三年(1337年)夏秋间抵泉州,又记下大量见闻,不仅涉及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而且包括非洲。  汪大渊二次远航,历时八年,航程数万里,到过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沿途记所闻所见。成《岛夷志》一书。至正九年 (1349年),适吴鉴受泉州路总管偰玉立嘱修《清源续志》,氏以泉州系市舶司所在地,诸蕃聚集,应该加以记载,故委氏以《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汪大渊自撰《岛夷志·后序》云: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所过之域,窃尝赋诗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至正己丑 (至正九年,1349年) 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侯命三山吴鉴明之序《清源郡志》,顾以清源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宜记录。不鄙谓余知方外事,属《岛夷志》附于《 郡志》之后,非徒以广士大夫之异闻,以表国朝威德如是之大且远也。”
  吴鉴《清源续志·序》曰:“唯豫章焕章,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司马迁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后归,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校之五年旧志,大有迳庭矣。以君传者,其言必可信。故附录《 清源续志 》之后,不惟使后之图王者有足征,亦以见国家之怀柔百蛮,盖此道也。”
  至正十年 (1350年),汪大渊回故乡南昌,将书名改为《岛夷志略》,刻印单行本“以广其传”。
[align=justify]  比较中外几个著名的航海家, 就可以更具体地看到汪大渊航海的贡献。[align=justify]  汪大渊第一次远航在公元1331年,比郑和1405年早74年,比哥伦布1492年早161年。开始航行时,20岁,34岁,哥伦布41岁,最年轻。到达非洲东部沿岸航程最远。
汪立信
[align=justify]  字诚甫,号紫源,安徽六安人。宋·淳佑七年(1247)进士。[align=justify]  宋·度宗癸酉年(1273年),元兵大举伐宋,围攻襄阳、樊城。时任荆湖制置使的汪立信组织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南宋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投降派不采纳他的战略思想,又不予以支援,使襄、樊两地相继失陷。元兵始由水陆两路沿江东下。 [align=justify]  宋·恭宗德佑乙亥(1275),汪立信为江淮招讨使,受诏后便到建康府(今南京一带)募兵,以援江上诸郡。临行时,他把妻子托爱将金明照顾。汪立信至安徽芜湖时,宋军开始节节败退,江南已无一寸净土。返回途中,闻建康已失陷,乃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后闻贾似道之师也溃,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时局急转,公绝望,叹曰:“余生为宋鬼,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地。”乃置酒召宾佐与诀,且与从子书,嘱以后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失声三日,扼喉而卒殉国。 [align=justify]  元将伯颜入建康。闻之,叹息良久,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厚恤之,爱将金明亲自扶榇,以公之丧,归葬丹阳。 [align=justify]  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南宋皇太后带领小皇帝投降。 [align=justify]  立信子应麟、应鸿不肯降元,奉太夫人康氏从端宗及皇太后杨氏,崎岖走闽中栖于驻跸之地,先在闽之福安府。景炎初年(1276年),随舟泊于泉州惠安海港之象浦居焉,以避胡氛。后皇室从舟徙潮州,杨太后感恩于康氏,临行乃解锦霞玉佩赠之。故闽南汪姓大部分以“锦霞”为号。 [align=justify]  立信裔孙汪瀚(号少海),明·弘治甲子(1504年)举人,出任浙江泰顺知县。[align=justify]  次孙汪旦,字仲昭,号频复,自幼从惠安迁居泉州旧馆驿,嘉靖二年壬午科(1523年)举人,嘉靖十五年乙末科(1536年)进士,初任江西金谷县令,后调繁江,寻擢贵州道监察御史,后因忤上司,拂袖返乡,在旧馆驿内筑官邸,并立宗祠,卒于家。日后通往汪旦官邸和宗祠的小巷称“汪衙巷”。
汪道昆
[align=justify]  字伯玉,明·安徽歙县人。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进士。[align=justify]  令义乌,教人习武,称义乌兵。后为福建巡抚,备兵入闽。其谋划军事,首议饷,此议兵,三议责成,四议事任。宿将如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辈,皆专依而推毂之;辕门士伍,待以殊恩,咸感激争奋。遂破吴平,夷龙头寨,歼杨一、苏阿普余党,倭患以平。[align=justify]  擢司马郎,累官兵部侍郎。乞养归。[align=justify]  汪道昆与王世贞为同年进士。世贞尝称道昆为文简而有法,由是名大起。世贞亦尝贰兵部,天下称两司马。著有《副墨》及《太涵集》一百二十卷。[align=justify]  乙丑(1565年)初冬,汪道昆在泉州访尤烈游灵山,寓吴权书舍,题二律记游,诗勒于灵山风动石南侧岩崖上。
汪道亨
  汪道亨,号云阳,明·怀宁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户部郎中出知泉州府,后迁本省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田亭草》为作传,曰:
  “汪道亨,号云阳,怀宁人。万历癸未进士,二十年由户部郎中出知泉州府。
  廉明恺悌,政举讼清。
  睹郡学倾圮,叹曰:‘是吾守土责也。及今圆之,庶事省而功倍。’遂发赎锾俸金若干,檄经历 汪本正 及府县学博重修之。不半载,竣功已。
  迁本省副使。轺车往来迎送者,趾相错焉。”
[align=justify]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