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双子客

修水县召开谱牒研讨会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766

帖子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0-10-17 22: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修水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210
QQ
发表于 2010-10-18 0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江西修水县谱牒研讨会胜利召开;中国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敬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9楼汪济(潜山)于2010-10-17 22:16发表的  :
热烈祝贺修水谱牒研究会胜利召开!

回“汪济”、“根远”、“兴吾”三位本家:
    谢谢关注与支持!   
    另,济翁的大作《越国公汪华》自我看后,便先在修水的本家处传阅。如今,又被武宁县的本家借去了。答应写一篇简评至今未能兑现,很是抱歉。不过,我的这则说明,就是一篇“最好”的评述,它间接地反映出该书极受欢迎。看了此书的本家告诉我,他看了以后,又让他的儿子、孙子看了。还有的一家三兄弟都传阅了。济翁您看,本家喜爱,读者喜爱,这就说明了他的成功。谢谢济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210
QQ
发表于 2010-10-18 1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両局一委主办,
一馆一委承办。

一镇一村协办,
三级政府支持。

全国首次亮相,
定开谱谍新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210
QQ
发表于 2010-10-18 1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论文谱新章,
谱续工作更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4楼临清汪氏于2010-10-18 10:17发表的  :
十二论文谱新章,
谱续工作更辉煌。


           谢谢“临清汪氏”本家的热情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家谱几个问题的探讨   
                                                                                                                                                                                 •龚 良 才

   一、家谱续修,收存与利用  

  1、续修家谱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家谱和家谱续修存在疑虑,认为它们是封建性质的东西,没有用,也不能用。其实家谱和其它历史遗产一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仔细鉴别,用其所可用的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兴起的寻根祭祖活动,密切了内地与海外华侨、华人的乡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其是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组团来祖国大陆进行的“和平之旅、寻根之旅、民族之旅”、根据家谱记载开展的寻根祭祖、认祖归宗活动,对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极为深远。通过查阅浙江宁波包氏家谱,香港巨富爱国人士包玉刚得知自己为北宋名臣包拯“大青天”的后代十分高兴,于是捐巨资兴办宁波大学和宁波图书馆。这方面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过去的家谱重印或续修家谱,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尤为显得重要。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重新发文,在指出编修《中国家谱总目》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再一次强调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大家不会忘记,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谱牒和众多名胜古迹作为封建的“四旧”,多数毁之一炬,实在令人痛心。改革开放后,这个禁区才逐渐冲破。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农村人员迁徙流动非常频繁,致使团聚联络日渐疏远。如果修谱间断,那么几千年、几百年家谱形成的记载,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那将变为历史罪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的救星。决不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时期,断了百姓千百年血脉承接的家谱续修,否则,我们愧对祖先,愧对后代。
    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地方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省谱牒学专家梁洪生教授在《修水史稿》一书“序言”中写道“现在,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人士拿起笔来,立传修谱写史,至少说明各地的政治环境已经比较宽松,‘辫子‘、‘帽子’、‘棍子’比以前少了,允许平头百姓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这是现在社会追求“和谐”的前提;也说明各地都有一批文化人萌发了“写历史”的冲动和积极性,而且有环境熟悉、亲历亲见的优势和自信,这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坚实基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省社会学会会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资深研究员、著名社会活动家王明美在《谱牒文化就是寻根文化》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重‘根’,我们还要重‘根’,继续重根,那就少不了谱牒文化。所以,重视谱牒文化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在一般并不算短的时间里,我们曾经对谱牒文化采取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我们曾经小视,甚至蔑视谱牒文化,将谱牒文化视为‘封、资、修’,列为另类,严厉封杀,使之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拨乱反正,我们明白了,那是‘左’在文化领域中的表现之一,那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表面上讲文化、讲传统、讲中华,实际上却将中华大根系中的每一个小根系统统否认掉,不许记载(修谱)、不准研究,这不是民族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左’、批‘左’,把那些‘左’的东西从文化领域中清除出去,从谱牒中清除出去,重振谱牒文化。”
    由此看来,续修家谱不仅仅是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遗产、为海内外华人寻根提供依据、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振兴中华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文化领域反“左”、批“左”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左”、反“左”越彻底,续修家谱才会理直气壮,续修家谱之风才会越来越旺,家谱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但是,续修家谱,必须加强管理、疏导和引导,从原则上讲要把握住:
    ①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
    ②符合团结、稳定大局,不能产生派性,促进安定团结;
    ③坚持男女平等,男女同等上谱;
    ④去除旧谱糟粕,保留旧华精华;
    ⑤坚持与时俱进,新家谱应具有新时代特征。

    2、家谱收存
家谱收存是家谱纂修后的一件大事,新修的家谱自然而然被族内成员视为贵重珍品,加以精心妥善保管和收存。由于家谱功能重要、作用巨大且来之不易,所以各姓的家规、族约中几乎都列有“慎重家谱”、“妥善保管”等条目,要求族内成员必须将家谱视为珍宝,妥善安全地保护家谱。旧时规定家谱不得轻易示人,不得外借,更不得丢失。明代人士王士晋指出:谱牒中所记录的都是宗族祖先、父辈的事情,作为本族的后代,只可目睹,不可言传,要秘密收藏,妥善保管。明嘉靖《洪氏家乘》规定:“如有失落妄费者,众共攻之,以声其罪。”清光绪《方氏宗谱》将丢失家谱与忤逆不孝、凶暴横行、大逆不道、欺君蠹国、五伦乖戾者同罪。南昌市区与南昌县每年正月初一,本姓各家老幼一吃完早饭,一并到祠堂验谱拜谱,由族长把布制家谱打开,挂在墙上,头年出生添红丁,用红笔在谱上如实添加,头年去世的族人则用黑笔在谱名上加黑圈。此风俗至今仍然盛行。旧时,每年清明,各姓验谱,稍有损坏即加治罪,使得每一持谱者妥善珍藏。保管家谱多数用谱箱,锁以铜锁,藏之秘处。收藏方法,各尽其妙。对家谱如此重视和如此珍藏,不仅使家谱难予见面,不便查寻;同时也难予知道民间到底保存多少家谱。近三十年来,很多姓氏在发放、收存家谱方面突破旧传统,一是允许族人个人出资购买家谱,使族人便于查寻;二是对捐资数大者,由编委会或谱局赠送一套家谱,使捐款者可随时查寻家谱;三是分别赠送给当地档案馆、图书馆、史志办、政协文史委。福建上杭县图书馆内专设“家谱馆”,收藏数百部家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专设有家谱馆,收集、珍藏与展出家谱。希望修水那一天,能像国图、上图或福建上杭县图书馆那样,专设家谱馆,开展收集、管理与展示家谱业务,不仅是县民之幸,也为他们增添“镇馆之宝”,功德无量。但目前可以做前期筹备工作,如每个姓氏的新修家谱都捐赠给县档案馆、图书馆、文史委、县志办各一套齐全的家谱,多做点实际的支持工作。我们祈望通过档案、图书馆管理部门的不断努力早一天实现。

    3、家谱利用
纂修家谱是家族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巨大的家族文化工程,除了千苦万苦辛勤纂修外,还要筹措大笔费用,可谓家谱来之不易。家谱的实用价值在于利用。我们辛辛苦苦地编纂家谱,如果让家谱束之高阁,不仅可惜,而且是极大的浪费。如何利用家谱呢?我县不少姓氏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
    1、成立本姓文化研究会或宗亲联谊会,以家谱为本,广泛研究本姓家庭文化。如傅氏,成立宗亲联谊会,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列为宗旨,并对省级以上劳模、出国留学或重大贡献者表彰祝贺,对遭受天灾人祸者给予资助,以凝聚人心。2、编印家谱中相关资料(简报或简本)分发亲宗;3、组织专题研究;如对本姓渊源未弄清的遗留问题、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文化遗存以及家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报刊发表与分发宗亲;4、参与当地与外地举办的家谱、姓氏文化等培训班或研讨会,广泛开展协作、交流;5、主动积极本县为档案、图书部门、史志单位提供家谱资料,以供他们编史修志采用;6、出版专著。家谱的广泛有效利用,绝不止上述这些内容,这仅仅提供一个参考内容。

    二、继承与创新

    1、继承。旧家谱有那些精华需要继承,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谱序。谱序内容一般为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组成,家族的得姓源流、迁徙经过、郡望和历史英贤;历次修谱情况和本谱的纂修原则等。有的谱序常由历史名人、学者或本族硕彦名宿撰写。这些谱序相当重要,不仅详细叙述了家谱续修历史,而且还就家族历史、家族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家族的兴衰迁徙以及谱学原理作了全面介绍和阐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家族和研究家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②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伟人、先贤的谱说、谱论、谱义和古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挥和阐述,是研究家谱的宝贵资料。
    ③姓氏源流。它主要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关系等。这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凭借它可以知道自己姓氏来自何处,根在哪里。
    ④世系图、世系传。以人为本,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不管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族人永久相聚在同一书中。世系不准应予以考证。把世系搞全搞准,这是对族人最大的精神安慰。
    ⑤族规家法或称宗规、家训。它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异常丰富的资料。家训是祖先对后人的教诲,主要讲应当怎样做人;宗规、祠禁,是允许族人进行哪些活动,不准族人参加哪些活动,它几乎涉及到宗族、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仆、戒奢侈、禁赌博、纳赋税等伦理道德,对于今天加强家庭道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提高公民整体素质有极重要意义。
    ⑥传记。传记又称行状、行述、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于史传中的资料。有的家谱传记成为家谱主体部分,有的传记虽有阿谀不实之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传记却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使后者全面了解传主以及传主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情况。它是培养和造就后人成为英贤俊杰、仁人志士的乡土教材。
    ⑦艺文。家谱的诗词歌赋、诗派世辈、楹联堂联、著述字画极为丰富,可以说是民间艺术的宝库,汇集了一姓一族的文化精华,不仅为我们了解家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从中吸取营养,造就人才。
此外,历代英贤像赞、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以及世系谱中记述有关战争、重大事件、重要灾害、涉及地方建设的捐建等都有重要史料价值,于上述各项一样需要在新谱中如实再现。

    2、创新
    续修家谱创新是个新课题。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使新谱具有新时代特征,反映新时代本姓氏宗亲的精神风貌,反映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给家族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当代宗亲的创业成果,反映八十年代后新一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各项成就……这些都需要认真探讨和大胆探索。我县不少姓氏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现根据已有资料,简介如下:

    2000年后修水8个姓氏新编家谱内容创新主要成果一览   (注:下面是一个表,我不会发,只显文字,线条却发不出来,因此,略加调整,便成了下面的状况)

姓氏    修谱机构    卷首篇目 (或称第一卷)    新增主要内容    纂修者

    胡    《世界胡氏通谱修水分谱》编纂委员会    第一篇:图像;第二篇:论谱;第三篇:源流;第四篇:序跋;第五篇:传志;第六篇:功德;第七篇:人才;第八篇:文献;第九篇:常识;第十篇:附录。参考书目,后记。封二:修水县城全景图;封三:黄龙山东南景观图。(卷二后为世系)    1、全县行政区划图、义宁州图、义宁州治图;2、胡耀邦视察修水彩照;3、全县行政村一览表;4、修水胡氏主要聚居地彩照;5、古迹文物;6、古今名贤、伟人论谱;7、文化部、档案局、教育部等文件及论谱文选;8、修水县概况;9、当代官职、学位介绍。       总编:胡训富   主编:胡作东

    傅    《修水傅氏宗谱》编委会    第一篇:绪论;第二篇:源流;第三篇:族人;第四篇:族风;第五篇:业绩;第六篇:谱史;第七篇:以上均为上集(下集为世系)    1、修水县傅姓居住地分布图;2、修水傅氏居住地照片;3、修水傅氏文物遗迹照片;4、本姓人论谱与家族文化;5、人口分布、职业、年龄、素质概况表;6、寿星、金婚夫妇、四世同堂名册;7、村落介绍;8、业绩;9、护谱芳名;  
                                                                                                                                                                                               主修:傅朝玄  主编:傅之因

    叶    《修水客家叶氏宗谱》编委会    全卷本。卷一: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人物;卷四:文化;卷五:附录。    1、叶氏迁徙路线图;2、人类起源、黄帝、炎帝传略,叶氏始祖传略;3、迁徙表、分迁记;
4、修水叶氏文物存目;5、宁州八乡七十三都古今行政区划对照表;6、历代官职表;7、历史纪年表;8、中国客家文化;9、参考书目;           主修:叶新海  主编:叶荣华

    余    《中华余氏总谱》编修委员会    卷一:姓源;卷二:谱源;卷三:世系;卷四:谱派、堂名;卷五:迁徙;卷六:敕封诰命;卷七:谱序;卷八:大事记;卷九:历代人物;卷十:训规箴言;卷十一:文学;卷十二:名胜;卷十三:析疑存疑;卷十四:咨鉴;卷十五:修谱文稿。(卷二后各卷为世系)    1、全国余氏人口分布频率图;2、毛泽东祭黄帝陵文;3、余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4、余奭奏进谱蝶表;
5、谱蝶研究论文;6、新百家姓排名;7、源流等14个析疑存疑;8、国内外余氏家谱目录;9、处理祠堂产权问题法律文件;           主修:余昌让  主编:余  亮

   邱    《中华邱氏大宗谱修水分谱》编委会    全卷本。卷首,序片例目录;卷一:彩页、文选;卷二:人物;卷三:世传;卷四:文翰;卷五:附录。    1、修水概况;2、修水邱氏人口分布图;3、修水邱氏源流考;4、修水邱氏各支开基祖情况表;5、研谱文章;6、宗内人口统计表;7、大学生芳名录;8、寿星录及寿星照、四世同堂家庭彩照;9、大事记;      会长:邱和祥   主编:邱和祥

   郑    修水创修《郑氏大成宗谱》编纂委员会    全卷本。第一篇:源流;第二篇:迁徙;第三篇:旧序;第四篇:文化;第五篇:名人;第六篇:史迹;第七篇:人物;第八篇:世系;第九篇:后记。    1、修水郑氏人口居住分布情况一览表;2、民国后修水郑氏各支迁徙表;3、义宁州宗祠图;4、郑氏家族文化特点;5、郑氏发展史;6、历届修谱人名;7、马坳乡公所布吉;8、护谱芳名;9、古代官职、科举简介、历史纪录,县以下行政机构。             主任:郑国瑞   主编:郑镇白

   汪    《赣鄂四县汪氏首届统修宗谱》编纂委员会    三卷本 (分上下两篇) 上篇:姓源综述、迁徙轨迹、分布概况、远古源流、历代英贤、当今新秀、像赞墓图、封敕之荣、族规家训、各支派行、谱序选粹、传赞存目、文苑撷英、浩繁谱牒、续谱杂记、新撰传赞。下篇为世系。    1、修水各支汪姓迁徙源流图;2、修水汪姓世系提注;3、修水汪姓分布彩图;4、修水风景彩图;5、修水汪氏人丁居住状况一览;6、各庄人丁统计表;7、全国汪氏宗谱目录;8、历届修谱人名;9、家谱纵横谈。        主编:汪维仁   副主编:汪维兴等

   刘    《刘氏用、琥宗谱》编委会    首卷:第一章:谱论、修谱诏、修进谱表,即边堂联;第二章:源流,播迁人口分布、世系总图;第三章:先祖遗光;第四章:艺文(敕封、名胜古迹、名人赞文等);第章:谱序、世派;第六章:祠堂、祖茔;第七章:望族名录;第八章:家规、家训;第九章:本届修谱文稿;第十章:论文、新序。(卷一后各卷为世系)    1、全县刘氏用、琥人口分布地图;2、全县刘氏用、琥红丁一览表;3、名胜古迹;4、修谱旧则;5、族约新家规;6、宗谱管理手册;7、本届宗谱财务收支审计,研牒文章;8、历届修谱人员;9、人丁统计。         主修:刘韵祥   主编:刘馀学

    汪氏宗谱主编汪维仁在其谱《后记》中写道:为体现时代特色,他在六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观点新。通过广搜博采,内容全面充实,充分反映修水汪氏光辉历程及辉煌业绩。抛弃旧观点,贴近新观念。当今世系女姓收录不管出嫁与否,其姓名、成就、荣誉、独生女与男丁单列条目。
    2、内容新。增加姓源、迁徙、分布、谱牒等情况,让族人全面了解汪姓全面情况。
    3、文字新。老谱全文一段,无标点,全部是繁体字、异体字,当代中青年难予阅读,对入选的旧谱序、传赞61篇文章全部分段、断句、注释,改繁体字为简化字。
    4、体例新。旧谱搞“五世其昌”,新谱改革,先用瓜藤吊统一,再以文字分叙。前段“一派清”,后段“一家清”。直观清晰,一目了然。
    5、版式新。改直排为横排,改右翻为左翻。
    6、装帧新。精装美观,易于保管携带。

    县志办编辑、刘氏宗谱主编刘庚先生在《修水刘氏荣祥忠宁谱牒编纂委员会材料汇编》一文提出:“本届谱重修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体现时代特色,清正历史本源,务求编纂出一套体例规范、资料翔实、数据完备、具有时代特色、独具文化气氛的高质量族谱,屹立于谱牒文化之林。”他在“编纂规范”中提出:
    ①编纂力图革新,存文史精华,去封建糟粕,用记、考、传、图、表、录等体例纂辑。改直排为横排,改繁体字为标准简化字,改文言文体为现代语体文,重要文物、古迹、祖陵收录彩色照片。
    ②世系谱表采用欧苏谱式,雁行排列。对旧谱表全部进行校点誊录,加注公元纪年。在世人口男女均入谱表,纪年干支公元互注,加注迁徙地、文化、职业、事迹突出人物附记简介。
    ③对本族历史渊源进行考证,纠正旧谱中的历史讹错。
    ④对所录旧谱文进行校点、断句,保存重要谱文和重要人物传记,筛选部分意义不大泛泛而谈的传赞,用艺目录方式存其篇目。
    ⑤新增旧谱未列的重点人物及职位、学位、名录、乐捐芳名录、余庆录。
    ⑥采用胶版印刷,硬封精装。
    ⑦印数扩大,让更多族人保存与分享编纂成果和谱牒文物。

    三、新谱与新志的对接

    当代谱牒家顶级专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代序”中写道:“作为家族史的谱牒,既然有宗族与地方关系的记录,可以视为地方史的一部分。古代编写地方史志,就利用该地谱牒史料”。清代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在讲到编写方志的十项理论的第二条时,认为要把史实搞清,在广泛搜集资料时,对家谱予重视,表明史家、方志家对方志与谱牒关系的认识向理论上提高。现代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对弥补方志资料不足的功用。这是说谱牒对地方史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

    1、新谱与新志对接的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地方修志人员逐渐认识家谱与方志的关系,并引起了深刻思考。如:
•1992年第二期《江西方志》刊载的吕定根(湖南省双峰县志办编辑)《对当前农村兴起修谱续谱热的思考》一文中写道:
“我们既不能一概地认为兴修族谱热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就笼统地加以否定,也不必认为它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绵就大加推崇,应辩证地加以思考。党政部门尤其是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或史志机构,堵是堵不住的,可以采取大禹治水的办法,让其吸取传统谱牒的精华,引导人们剔除那些不健康的封建糟粕,移风易俗,在体例、结构、内容以及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严格把关,使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扬光大。”
     •1995年第1期《广西地方志》刊载黎其强(某县县志办人员)《编修族谱争议》一文指出。
“对族谱编修人员进行培训。当作在编修族谱的工作中,多数是由该族中退休干部和教师担任。这些人有长期工作经验,懂政策、熟悉情况,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是好的方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编修族谱对他们来说仍是一项新的工作,他们对史、志、谱的要求不甚了解。如果各地(市)县地方志办公室能对他们集中培训一段时间,从资料的搜集、拟订篇目、世系表设置、编写、总纂、体例、文风等,对他们进行辅导,将有利于修谱的进行。2、建立族谱的审稿制度,把好质量关。笔者认为编写出来的族谱要求经当地市县志办公室审稿和编辑加工还是应该的。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政治上出偏差,在质量上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这是修谱人员乐意接受的。3、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族谱质量的把关工作,建议自治区有关单位最好发一个文件,明确规定:①培训族谱编写人员,审查族谱稿,对族谱稿进行编辑加工是市、县志办公室的职责范畴,在进行这些工作中可以适当收费;②谱稿必经市县志办公室审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付印;③各印刷单位和个体印刷店铺一律不准承印未经审查验收的族谱,违反者给予处罚。”
    1995年第1期《宜春师专学报》刊载原高安县县志办主任戴佳臻《关于谱牒的思考》一文中提到:
“各地为加强学术研究,由专家、学者组成并经过政府批准的谱牒学会,应在研究旧谱牒的同时,探讨如何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出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新谱牒,帮助起草类似谱牒,编修暂行规定的文件,正确规范和指导谱牒续修。在省、市、县志的编纂工作中,增加志书中姓氏、地名、人口分布等方面的记载。各地在人口普查和日常户籍管理中,应在行政村和自然村建立户籍档案,以方便查找和存史、咨询。”
    各地修志机构的刊物多而分散,难于搜集无遗,故不能肯定“对接”只出现于上述三省区。仅就上引三文看,这些修志人员就如何“指导”和管理修谱见仁见智,提出各不相同的见解和建议。同时,可见新谱与新志“对接”难度之大,除了学识、经验、关注和思考外,还需要勇气。
    其实,“对接”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第3期《中国地方史志》刊载邹身诚的《方志学与家谱学》一文,向各地修志人员发送了谱牒价值的信息。随着修撰新志的升温,家谱作为可以利用的史料之一,恶名逐渐脱去。1985年,《中国地方志通讯》、《福建地方志通讯》、《河北地方志通讯》、《江西方志》、《江西地名通讯》、《山西地方志》先后发表各地修志人员撰写的《家谱简论》、《家谱在编修方志中的价值与运用》、《试谈家谱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发挥旧志族谱的作用》、《试论族谱研究与方志研究的关系》、《族谱与方志》、《家谱对地名作用的浅谈》、《发掘祖国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等一系列文章。进入九十年后,类似文章时时可见。既说明各地修志人员广泛接触谱牒并开展交流和对话。
    山西省阳城县志办采用填发报表和实地调查结合的办法,查得了该县275个姓氏、上百个族源和45种家谱,使其县志的“姓氏篇”由过去单列姓氏增加到由“姓类、人口、分布”、“姓氏源流”和“家谱”三个部分。这一做法,1989年第1期《中国地方志》加以介绍,发送到各地。
    江西《莲花县志》“姓氏”一节,有一项“1987年莲花县姓氏人口调查表”,第二节为“部分姓氏来历”。宁都县志办通过对全县456个姓氏全面调查摸底,该办主任写成单行本《宁都姓氏考略》。家谱是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方志中所包括的人物、职官、人口、艺文、风俗、文物等,也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它为修志提供了参考甚至可以直接采用。

    2、本县新谱与新志对接的尝试
    1991年出版的《修水县志》至少有以下二处运用了家谱资料:
    ①卷二人口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变动”第二目“迁徙变动”的《彭氏宗谱•元大德重修谱序》等资料,记述“宋绍兴元年(1131)五月,赵延寿踞分宁,僭称楚王,宋高宗命安抚使吕颐浩征讨,分宁遭洗。随之朝廷调各地军民充实该地。二年,张祖珍父子由河北清河迁本县上奉观前。三年彭世能应诏由浙江金华携亲眷六七十人迁分宁仁乡土龙山”的迁徙历史。同一条目并在“大事记”中列入。
    ②在同一章第五节“‘姓氏’记述的资料,系当年修志人员从不少家谱等资料搜集而获得1985年修水居住274个姓氏的结论”。
1088年出版的《修水地名志》在数以千计自然村地名中,地名普查人员充分运用民间珍藏的家谱资料。
    从以上情况看,地方志与家谱对接仅是一个尝试,真正意义的对接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禁区,以创新之精神将家谱与方志,特别将新家谱与新方志,更好地对接起来。进入新世纪后,我县刘、郑、汪、傅、叶、余、胡、周、吴、冷、徐、邱等不少姓氏继八十年代续修第一届谱后,又掀起续修第二次新谱高潮。据了解,黄姓、曾姓等许多姓氏已启动续修第二届新谱。据笔者查阅2000年后我县部分姓氏续修的新谱,新家谱与新地方志已在多处开始对接。如:
    一、纂修内容:增设“绪论”、“全县概况”、“大事记”、“人口分布表”、“年龄概况表”、“职业概况表”、“素质概况表”、“人物”篇增加重点人物传、职位、学位名录,有突出贡献人物名录、劳模名录、烈士名录、县城和部分村镇的风景区彩照;
    二、纂修机构:多数称“×××氏宗谱编纂委员会”或“×××氏宗谱编委会”;
    三、编排改直排为横排,改繁体字为简体,改文言文为现代语体文;
    四、对渊源历史疑点进行考证,纠正旧谱错、漏之处;
    五、普遍采用胶版印刷、彩色硬封精装;
    六、印数扩大,取消发谱数量限制,不仅每支每房拥有新谱,凡族人出资或捐资者亦可领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准、简”原则  纂修盛世家谱    
                                                                                                                                           第七届修水•客家【叶氏宗谱】 主编  叶荣华

    公元二00七年秋,受宗亲之托,由我来担任叶氏宗谱纂修主编,历时三年,于公元二00九年春将一本别具新裁的家谱交到了宗亲手上。
    因历史渊源长(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加上原存的谱本残缺不齐,谱系错乱不堪,对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加之对谱牒知识肤浅,不写吧,有负众望,写吧,又恐重任难担,易出纰漏,怎么办?我自己分析本身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退了休,有空闲时间;二是身体好,头脑清醒;三是自费藏书4000余册,便于查阅资料和考证,同时也是我长期收藏的一次价值的体现。谱牒是一门学问,这次是我难得的学习机遇。于是,欣然地接受了宗亲的重托。在宗亲代表会上,我郑重地表态:第一,不计报酬;第二,认真负责。谱修得怎么样?验收标准两条:一是让族人所接纳;二是能对接上世界叶氏总谱。坚持“一准”(准确,经得起历史考证)、“二简”(简练、易懂、易查)的原则。
    果然,当谱稿送交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秘书长、世界叶氏总谱编修总召集人叶天才先生审阅时,他挥笔祝贺家谱付梓,作了“存史育人,惠及后昆,功德无量,名垂青史”的题词。当送交在京的客属元老、人民画报社高级编辑、85岁高龄的古进先生审阅时,他当即挥笔祝贺叶氏宗谱出版“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题词。新的谱本分别发送到了世界叶氏联谊总会(河南叶县)、世界叶氏总谱编委会(中国香港)、中国上杭客家宗谱馆、广东梅州与福建樟州叶氏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修水县史志办和县图书馆等单位收藏。世界客家家谱总馆——福建上杭客家宗谱馆颁发了荣誉证书,在证书上专门作了评语:“丰富了族谱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知识信息”。台湾族贤叶兰桂先生专门来信为本谱赞曰:“本届族谱,无论在外观或内容上,都属一时之选。经三年长孕,多次校核,终于产下如此精致可爱的麟儿,这不仅是谱局执事宗亲的心血结晶,也是我全体族人的荣耀,可喜可贺。”在信中还称赞到“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典,目前在台修水宗亲中,维我获得一本,弥足珍贵!”许多族贤看到家谱样本后,立即题诗写赋,赞许新谱问世!叶氏新谱问世后,得到了全体族亲的良好反响。作为主编人的我,只能说,上可告慰祖先,下以福泽后贤,我为宗族事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对我来说,知识更丰富了,视野更开阔了,心情更舒畅了!
【叶氏宗谱】获得各方较满意的评价,其成果与省谱牒研究会理事龚良才先生、县志办刘庚先生的热心指教及学习借鉴全县各兄弟宗谱编修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在此,我谈点从实践中体会的个人感受。
    一、坚持正本清源,理清迁祖世系。
    谱牒的核心是谱系。“一依行辈,时代为序”。谱系不清楚,就失去了修谱的意义。本届谱的谱系分三大世系:即远古世系、鼻祖世系、始迁世系。原以八十五世大经公为始迁世系,始迁地是在广东梅州,至今已有九百余年了。而修水谱本活存谱中的人,迁修祖都是分别由广东、福建返回迁徙到修水的,这个年间都在清雍正、乾隆年间,与梅州始迁祖大经公,已相隔六百多年,来修水的现在三十一支(含从修水迁徙到铜鼓、宜奉、奉新的支系),已在修水地区安居立业有三百多年了,此次谱本始迁祖调整为来修水的时间为始迁起世,即统一以111世为始迁世系;110世(含本世)之前归档鼻祖世系;原修水地区谱本,从大经公写起。通过考证,77世逵公生子有三:即元辅、元颖(迁徙江西萍乡)、元参。通过串系,到85世,至今修水客家叶姓族人都是分别由元辅支下大经、元参支下椿公二大支延伸下来的裔孙。所以,原谱统认为是大经公支系的,实属讹错,这次统一直接从诸梁公一世祖穿下来。
    本谱在世系传前附上源流世系简串表和分支世系简串表,让族人看后,对本氏传代血缘体系一目了然,族人寻根认祖明明朗朗。
同时,对原漏编的裔孙均按世系一一作了增补。
    二、坚持创新谱本,全面勘误纠错。
    上届到本届相隔仅十三年,按通常修谱时间,提前了近十年。这次修编,理由是:1994年谱本错乱很大。究其原因,不作赘述。如不现时纠正,势必会扭曲历史,贻误子孙,让人笑谈。辨真伪,做好勘误工作是这次修编的主要任务之一。于是,我采取了二个办法,一是直串;二是注上公元纪年。办法实施后就一目了然了,才能顺藤摸瓜,弄清其来龙去脉。如安峰福初支系,上一代101世爻川公1994年谱本记录: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十月初七未时生,公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十一殁,注上公元纪年,活了264岁,通过校核后,为明永乐六年(1408)戊子殁,实有享年为24岁,其曾氏记录: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生,明崇祯元年(1628)丁卯殁,注上公元纪年,活了242岁,校核后为明宣德十年(1435)乙卯殁,实为享年50岁。有的公媳与子媳的名字颠倒;有的长幼颠倒;有的名字对不上号等等。这次在修编前,每支首先串好,并在每个名字边注上公元纪年。原谱,有的历史纪年既不完全,也不清楚,要翻查其上一代和下一代,左右平辈的纪年,是否相符。原谱本此类错乱,支支皆有,房房不漏。这次均作了全面勘误、校核和纠正。
    三、坚持实事求是,使用证据说话。
    以原谱宜丰乃敏支系为例,1994年谱28页记录:首行115世能登公,次行为116世良布公(无子嗣),第三行是空行(注:应为117世厚字辈),第四行标示117世,第五行标示118世。此页实为四世,丢失了119世,并将118世与117世混淆一起,果真在29、30页首行115世至119世五世格内俱满。按1994年谱28页所载,势必将117世与118列为平辈关系、即不是父子关系的大笑话。本谱作了去讹纠错,故该支自118世原以厚字定辈份的均往后调整为德字辈份,以此类推(详见本谱世系传)。又如大源山支系,1994年未参修,此次参修经校核已接上了90世如珀公,其支下原自立派名不作更改,须一律按本谱统一辈份重新入档;又如奉新崖下支,1994年谱本,该支裹在奉新石溪支谱内,只记录才介之子承福公由修水垅港迁往奉新崖下居住,在奉新石溪支谱中,无才介上下辈份记录,此次经校核考证,其上下代均在李台云茂公支系中接上;再如安峰福初支系,1994年谱只记录着100世数奇公,以上无来历,据原参与修谱族亲说:是武宁冈村来的,经与学荣宗兄到武宁寻查,经校核考证,是武宁严阳迁来的,通过武宁的谱本接上了;又如黄土桥荣胜支系,1994年谱记录从100世淬公到108世元弟公之间有七世缺资料。这次,又再行查找,确实无资料可查,断掉了七世属实,本谱也为该支缺资空档作了一个初步定论:“黑龙”(注:修谱断代术语)。
    四、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茅草屋不改,就没有高楼大厦。羊肠小道不废,就没有高速公路。其道理很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宗谱的传统表现形式及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今已进入高科技电子信息时代,势不可挡,非改不可。在改的同时,始终坚持:“一准、二简”的原则。准才有用,简才适用。要创立与时俱进的新版本,采用16开横排式谱本,全谱设源流、世系、人物、文化、附录共五卷。通过改版后,新版的版本形式和内容更为族人所接纳。其特点是:版本新颖、装帧精美、素材较全、史谱融合,具有可读性、实用性,便于检索、携带、珍藏。家有一谱,全族皆知。为了准,脱稿之前谱局初审了四次,第五次分支系带到各户自审,审后回到谱局再核审,最后打印上U盘。(注:作为主编工作只能做到这步,如若支系连络员不到分户上核对或分户自己不认真核对,由此产生错乱自负与主编无关)。为了简,一是源流世系前附上总串简表,各支系前附上支系直串简表;二是历史纪年还注上公元纪年,有利于现今个人资料、证件的事实性、一致性,既适用于民间,也便于交往。本谱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女性同等具名上谱。此外力求做到编排规范和语言文字规范,在附录卷尾增设了余庆录。有些生僻字无法减下来,仍作保留。族人的功名、荣禄、职业不列入谱系传文中(注:台湾宗亲的除外),将另入《英才录》。1994年谱中的空话、套话和无实质性教化意义的赞言均作了删除。原谱中的重要史料文稿,本谱作了重梓。
    五、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史写谱。
写谱实质是写人,必须把人写好。写史是写人的前提,写史既要虚实兼之,又要有皮有骨。为了以史写谱,将难得的史料(例如:将人类起源和部落的形成、中国部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客家文化及中国历代帝王纪年表等)采取摘录、编纂或照登在谱本中,虽是占据了一定的版面,但比单纯的以谱写谱还是更有教益作用的。
    人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是华厦儿女、黄河是母亲河等等,本谱经过“穿衣戴帽”后,将给族人带来了一份新的精神食粮。正如老子所曰:“人不能死于愚昧,人不能死于无知。”
    谱本名称由过去【叶氏宗谱】,更名为“江西修水•客家【叶氏宗谱】”,对入谱的范围、对象作了明确的界定。




                   二○一○年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谱 牒 探 微   

        谱牒是我国血缘文化的产物。它记录着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包含了诸如姓氏渊源、世系演变,人口增减、支脉迁徒、宗族文化、风俗习惯、家规家训,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其内容丰富多彩,既是“一家一族之史”,也是本支家族的百科全书。
谱牒同方志一样,是我国灿烂古文化的典籍之一,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是古文化的珍品。它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视对谱牒的研究,并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谱牒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其作用不可低估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谱牒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了世系的记载,甲骨久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收有一片甲骨文,有十三行刻字,每行四、五个字,第一行为“儿先祖曰吹”,下行为“吹子曰”,共十三人,传十一世。一些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如陈梦家、张政火良、于省吾等认为该甲骨文所载是家谱,因而称之为“家谱刻辞”,“是一个从商代初年开始,以男子为世系的专记私名的谱牒”,晚于甲骨文的殷周青铜器铭文,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族氏名号组成的复合氏名铭文,先秦史和古文字研究专家朱凤翰认为,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在构成与性质上可视为“一种氏名形成的族氏谱系”,据此可以认为殷周已出现原始谱牒,不过极其简单,少则数字,多则几十字,只是宗族关系或家庭成员世系关系的表述,但是不能否认它的谱牒性质。商代,其中“兜”的家谱还保留到今天(见甲骨档案“库”1506)。
    周朝亦有谱书。《周礼》讲“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据郑玄注和贾公彦疏考证,小史是史官,记叙国家历史的同时,纂辑帝王的《帝系》和诸侯的《世本》。《帝系》、《世本》就是谱书。由此看来,早期的谱牒由宫家纂定,不关乎私人。周朝帝王为保证王位、诸侯、卿大夫的地位世袭,澄清和说明天子诸侯的世系,于是设小史“奠世系,辨昭穆。”
    秦汉时代,谱牒处于兴起时期。先秦谱牒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汉代有了传世之作。汉《世本》(宋衷撰)是今存最早的谱书,也是汉代谱学兴起一个标志。两汉《邓氏官谱》、《陈氏谱》、《袁氏世纪》等,为宗族谱与天下通谱两类。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氏姓篇》,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等氏姓之作,将氏姓学与谱牒修纂结合起来,这也是汉代谱牒兴起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为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西晋朝廷重视兴修谱牒,晋武帝命员外散骑侍郎贾弼之主其-事,配备令史、书吏等助手。贾弼之搜集各族宗谱,审核考订,撰著《百家谱》、《姓氏簿状》,缮写清楚,藏于秘阁和尚书府左民曹。到刘宋,藏于左户曹前厢东西二库、肖齐认为当时谱牒反映宗族情况不真实,下令在东堂校订,设员外郎、令史掌管其事;武帝诏令北中郎咨议参军工僧孺知撰谱事,改定《百家谱》,僧孺乃撰成《十八州谱》710卷、《百家谱集钞》15卷,《东南谱集钞》10卷。两晋南朝,贾氏的贾弼之、贾匪文、贾渊祖孙父子尊称为“世传谱学”。王氏除王僧孺外,王俭等都修纂谱牒。贾、王两氏家族亦祢为谱牒世家。南北朝时,官设图谱局,不断修纂谱书。
    隋唐时期是官修谱牒的总结时代。唐朝三次大规模修纂谱牒。李渊、李世民宗族门望不高,要提高自身及功臣地位,贬抑旧士族,遂以兴修谱牒作为实观这一愿望的手段。唐太宗要求照下述原则修谱,收集“天下谱牒,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梁,左寒畯”。吏部尚书高士廉等将293姓,1651家,区分为九等,但仍以山东旧世族崔氏为第一姓,唐太宗很不满意,乃至《氏族志》纂定,以皇族为第一等级,崔氏降为第三级。书成正本藏於朝廷,诸州存放副本,以为处置选官、婚烟的依据。由于该书没有著录武则天的家族,唐高宗时,侍中许敬宗因而提出修改《氏族志》,宰相李义府也因不记载本宗而附议,因而遂用礼部郎中孔志约等重修,撰著者规定格式,凡在唐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兵卒因军功到五品的,都入了谱。全书著录235姓,2287字,以四后姓、三公三师、宰相为第一,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二等,各以品位高下区处,计为九等,定名为《姓氏》,并从各州收回《氏族志》加以焚毁。唐中宗时,因门胄兴替不常,命左仆射魏元忠、左散骑常侍柳冲等依据《氏族志》改定谱书,至玄宗先天间书成,名《姓族系录》《姓氏录》200卷。综上所述,官修谱牒时代;有以下特点:
    ①官修为主,私修为辅;
    ②单一宗族之谱少,合众姓之谱多:
    ③重在审定,力求谱牒资料真实性;
    ④谱牒学与姓氏学结合,充分利用姓氏学的成果;
    ⑤功能主要是为分封制、选举制,巩固士族地位服务,其次为人们通婚所利用;第三用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上。
    唐宋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地位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无身份的地主取代了士族地主的地位,纂修谱牒也随之发生变化。《宋史•刘烨传》所说:“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除皇家仍在编纂玉牒和天下郡国统谱(如《万姓统谱》)外,民间盛行私修谱牒,如:宋神宗不仅纂修帝王谱,也颁旨各宗族纂修宗谱,以“上溯根源仁考克敦下联族姓雍睦愈笃”,如:宋向缄著《向敏中家谱》、符承宋撰《符彦卿家谱》等。两宋时欧阳修、苏洵创造了为后世所宗的纂辑谱法,使私撰家谱规范化。欧阳修作《欧阳氏谱图》是其修谱原则与体例:搞清本家族先世渊源(即始祖及其居地,得姓始末);以图列出祖先世系(即:每五世一图,从下类推,至现存者止,称为“五世其昌”),先人小传叙传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作谱的原则是详近略远。苏洵作《本氏族谱》、与欧阳修五世一易图不同,按世系作一总表亦称世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注明,又从表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享年、生殁年月日。欧苏二体奠定了后世修撰家谱的体例,元明乃以后纂修家谱尊奉欧苏二体。
    清朝私修谱牒为大发展时期。清雍正帝要求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一些地方官吏也大力提倡,许多宗族订定修谱制度(10年小修,30年一大修),如果三代不修谱则被视为不孝子孙。因此清人普遍纂修家谱。清末钟琦讲“两江、两浙,两湖著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清人谱法,遵奉欧苏二体,并加以创新。在世系、传记、谱序,谱例外、增加恩纶禄(著录先祖所得敕书、诰命,御制碑文、上谕,皇帝及地方政府所给匾额)、先人像赞、遗物、遗墨、祠宇祖坟、艺文,派列等。
    民国以来,不绝如缕续修家谱。这时期修的家谱,大多思想守旧,儒家理学的纲常名教宣传传统的仁义道德,仍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谱牒长期被视为封建遗物而无人问津,甚至横加毁弃。八十年代前基本没有出现续修宗谱现象。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国内许多姓氏在尊重历史、尊宗敬祖前提下,为追根溯源,满足海内外同胞寻根认祖的需要,陆续修编族谱。进入九十年代,在一些地区民间撰修家谱成为热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江西修水一地,近10多年中,纂修家谱的姓氏达130多个

    二、谱牒种类

    谱牒种类就其名称与内容来看,可分为:
    1.世本、玉牒。《世本》,《汉书•艺文志》记载:《世本》十五篇。下有小注云:“左史官记黄帝以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司马贞《索引》转录刘向的话“《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串者之所记也。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可见,《世本》是记录战围以前帝王和诸侯大夫世系的。《世谱》、《汉书•艺文志》著录《帝王诸侯世谱》20卷,也是记录先秦帝王诸侯谱系。《帝系》,张憧等撰《帝系谱》2卷,专载皇家世系。《三牒》宋朝有《宋玉牒》33卷。明初著有《天潢玉牒》1卷。清代编有《宗室玉牒》,内含《帝系》、《列祖子孙宗室横格玉牒》、《列祖子孙宗室直格玉牒》,玉牒也是专记皇家世系的著述。帝系、玉牒、世本、世谱均系记载国君家系的专著,惟世本在先秦以前杂记分封制下诸侯的世系,而秦汉以来随着分封制不能通行而不用有类似情况。世谱,在后世也有民间用作宗谱系书名,然不多见。这一类谱牒,在分类上可称为“帝王诸侯系谱”。
    2.百家谱、氏族志。《通志•氏族志》讲东汉著有《邓氏官谱》、《颖川太守聊氏万姓谱》等书,书虽不存,见其题名可知为记录全国各宗族的谱书。《百家谱》西晋贾弼之撰,记天下18州116郡族姓。肖梁王僧孺在贾氏基础上,著《十八州谱》710卷。《氏族志》,贞观中高士廉主修,集“天下谱牒”,勘定而成。郑樵撰《氏族志》57卷,缩写成《通志•氏族略》6卷,记录古今天下郡国各宗族之姓氏。此类谱书,通称为“通国氏族谱。”
    3.郡谱。《隋书•经籍志二》载有《益州谱》、《冀州姓族谱》、《洪州诸姓谱》、《吉州诸姓谱》、《江州诸姓谱》、《袁州诸姓谱》、《扬州谱钞》诸谱牒书目。书名冠以州名,标明是该州家族的史籍,且一书只写一州的家族姓氏。这类谱书与“通国氏族谱”不同,亦可以名之为“地方氏族谱。”
    4.宗谱、族谱、家谱。《宗谱》,晋杜元凯撰。《吴郡陆氏宗糸谱》,唐陆景献撰。《辋川里姚氏宗谱》,清姚煦、姚孟廉先后修成。以“宗谱”定命的谱书,其产生之早当不晚于晋代。《苏氏族谱》,宋苏洵撰。《姓氏续修族谱》,清熊文杰始修,熊开楠续撰。“族谱”这些谱书的命名,最晚出自北宋之人,时间很长久了。《孔子家谱》、《东莱吕氏家谱》、《京兆杜氏家谱》都是宋代以前以“家谱”为名成书的谱书。《家牒》西汉杨雄撰。《裴氏家牒》,裴守贞撰。此外,它还有一些异名,如《京兆真氏谱》《越城周氏文谱》、《龙山周氏三修家乘》、《杨氏封分谱》及会通谱、房谱、草谱、通谱、先芬录等。这类谱书,总称为“家谱”。
    上述四类谱书,也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为某一个宗族的,二是为若干宗族的。

    三、谱牒体例   

         谱牒不论那类,均列世系。如果没有世系,也不成为谱书,只是主体各有不同。
帝系、世本、玉牒,世谱均记录国君家系,惟《世本》在先秦以前杂记分封制下的世系。百家谱、氏族志为记录全国各宗族的谱书,以州郡为纲目,下实以该地之族姓,或以宗族之来源加以分叙、郡谱为“地方氏族谱”一书只写一州的宗族姓氏。宗谱、族谱、家谱的体例,以记录族人血缘关系的世系为主体。但它不以世系为限,特别是后世谱书,列有宗族人物传记、宗祠坟茔、家规族约等。
家谱体例,自来以来,遵奉欧苏二体。各姓家谱尽管繁简不一,就其内容而言,家谱中的谱序、凡例、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主要内容均为谱书必备。
谱序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为修谱人自撰,他序多请当时社会名流或当地行政长官来写。序言包含:1、始祖受姓,派系分衍,迁徙发展概述,2、历届修谱情况,3、修谱原因、目的及工作之艰辛程度,4、对家族赞美和期望的言辞。
    例言称又凡例,即谱书的起例,谱书的纲领。它对本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使用、行文格式等均作了明确规定。是修谱时的法律性文件。其中对子嗣、妻妄专用术语的解说与规定,能反映当时社会男尊女肆的思想与嫡庶区别的宗法观念。
    先祖嘉言懿行,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多采用传记、像赞的形式书写。凡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的,都要为之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内容广泛,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族成员的语录、著作、艺文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的殊荣,因而在家谱中也有所突出。
    家族世系。世系体例,自宋以来历有欧式与苏轼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史可索但事迹难考;苏武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模向联系,事迹明了但源委难稽。各姓氏修谱多数两者兼取,先取欧式总系,以明家族发展源流,后遵苏式分各支各房事迹。世系载录历代子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世系紧密相关的家族的派系,“谱何以修谱,派以别之”实际操作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派系区别,芸芸众生混为一团而不清。各姓家谱,多载有派语。派语多以诗文列派,诗中一个字节代表一个派,并规定按辈行定派系不得凌裂紊乱,“立为定法,以资遵守”。
    家法。包括家规、家训、家约、家箴、宗规、族规、祠规等反映一个家族的家风家政,体现其齐家之道。
    此外,家谱还撰写领谱章程、领谱字号及祠宇、族产。

    四、谱牒的功能及其社会作用  

        谱牒的功能,各个历史时期不尽相同。
        隋唐之前,官修谱牒,出于朝廷选官的需要。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朝廷乃至地方官府均以族望取人,所谓“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领军将军刘湛负责铨选事务,即“撰《百家》以助铨序。”但是人们为出仕,适官府录用士族的需要,往往伪造宗族历史,以求蒙混应选。于是这时修纂谱牒一个重要任务,是查核各宗族谱牒真伪,予以订正,对作伪者严加惩治。除此外,谱牒的另一功能是为人们选择婚姻及处理人际关怀之用。如南朝太保王弘一日接众多宾客,与人交谈,不犯对方的祖讳、父讳,这就是熟读谱牒,了解各官的家史、父祖名讳,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隋唐时期,大修天下族谱,强调鉴别旧土族,提高新贵族地位。那时以政治地位划分社会阶层,以代替血缘标准。
私修谱牒,宋明时期不在为出仕、婚姻,至少与这些关系不大。宋苏洵认为唐以前宗谱法废弃后,人们不敬祖宗、不联络宗族,同宗之人“喜不庆,忧不吊”,如同路人,为此作族谱以收尊祖睦族的效果,所以他说:“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欧阳修讲他的修谱是为族人继承先人的美德,做到“以忠事君,以孝子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如此宗族即可发扬光人,明人修谱也是如此,如方孝孺所说,宗族要兴旺,“非统之以祭祀,合之以谱图”。由此看来,谱牒的功能,宋明大不同于前代,它主要作为处理族人内部的人际关系,维持宗族、家庭社会群体。
    清人修谱的目的也是继承宋明人的思想,大学士庄有恭说,修谱有五善:“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焉者,则报国恩也”,强调修谱是为教导族人实践忠孝伦理,团结宗族,成了组织族人的条件。清人强化宗族观念,一方面在家谱中扩增宗规家训内容;另一方面兴办宗族教育、设置义学、举行祭祀日和朔望的家法宣讲。采取租细方式的地主集团为巩固其地位,利用兴修谱牒强化家族权力。
     民国时期纂修家谱,多为前清文人所作。修谱目的乃在于尊祖睦族、加强宗族团结。但这时的宗谱内容增加有关商业、教育等内容。故而它的功能也随之起了某种变化。
近十多年来,大陆诸姓续修家谱,主要出于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及为海外同胞寻根认祖提供线索。
     谱牒的社会作用,虽然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起政治作用,失去它大部分原有的实用价值。但是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及其今后,仍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
     一是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谱牒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文化的珍品。它涉及宗族、人口、民族、经济、宗教、科技及历史人物、自然灾害诸力面,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优生学等诸学科的学术研究利用,为史学专家作专业和通史研究提供丰富的不可缺少的素材。《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说明曹雪芹先人在清太祖、太宗时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清军,开始籍属汉军旗,后改归满州正白旗,曹家祖属辽阳,迁徙藩阳,而不是河北丰润县。又如《富田文氏族谱》被江西吉安文天祥后人公诸於世,得知文天祥祖、父及子侄的详文记载。江西省谱牒研究会长,书院史专家李才栋先生,从民国25年(1936)纂修的“义门陈氏宗谱”中、发现江州陈氏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找到了东佳书院制于唐大顺元年(890)的规章制度,从而初学步弄清了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起始于北宋或五代的说法,以及私人大学教育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是书院史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谱牒研究专家王炯尧先生近年通过查寻谱牒,并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人杰地灵的江西,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朱熹、曾巩,文天祥、黄庭坚、宋应星等名垂青史的人物;而且在近代对我国历史乃进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许多名人,像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胡耀邦,陈独秀、鲁迅等其祖籍追根溯源都在江西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
    二是为繁荣文艺创作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丰富的素材。家谱尤其是名人族谱,谱中“艺文卷”诗、词、歌、赋、表、传、记、赞亦多,可谓文节俱佳。田园诗祖陶渊明不折腰事权贵的品德,王安石革新图治的求实精神,黄庭坚、曾巩的道德文章,在其族谱中都有翔实的记载,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家谱中,有关先人创业事迹常有记载,如能充分利用对后人创业和发展地方经济,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修水宁红茶风靡全国并远销外国,给修水地方经济创造非凡业绩,它得益于80年代初,修水茶厂厂长,从宁红茶发源地——修水漫江查阅《罗氏宗谱》得知:清末民初著名茶业经营家罗坤化生产特级宁红茶,获得外国茶商“茶盖中华,价甲天下”殊荣后,带领全厂职工开展创优,首夺全国茶叶银质奖章,从此宁红雄风大展。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毛毛),为觅寻祖先的踪迹,1989年特地到其父亲老家——四川广安查阅《邓氏家谱》,弄清一世祖邓鹤轩从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及其父亲的世系等重要史实,为写好《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找到了翔实资料。
    三是为教育后代提供乡土教材。家谱中大量记载先人爱国爱民、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清正廉明、勤劳俭朴、不畏强权、坚持真理、忠心耿耿为人民等美德的材料;同时还记载有教育后代遵纪守法、苦学勤耕、尊老爱幼等重要内容的篇章,这些材料都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最现实的乡土教育。
    四是给海外华裔、华人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经济振兴增强凝聚力。我国海外同胞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他们的根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外同胞陆续回国探亲。他们回国首要一件事,就是寻根认祖。他们通过家谱了解先祖渊源,从而进一步密切与大陆同胞关系、有的并投资家乡建设。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巨富、爱国人士包玉刚先生,从祖籍浙江宁波的家谱中追根溯源,得知北宋名臣包拯是他先祖时,非常高兴。他捐资兴建宁波大学后,再捐资兴办宁波图书馆,此事,在海内外引为美谈。

        五、谱牒研究   

谱牒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西晋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曾为天下18州116郡族姓作谱传,撰《百家谱》,他及其子孙三代专精谱学,号称贾氏谱学。南朝宋时的王俭,在精通谱学的基础上,对世传《百家谱》重新编订,成《百家集谱》19卷,对谱学的贡献又专超过了他的前辈。粱朝武帝时的王僧孺任天下家谱总纂官,奉诏勘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71卷、《百家集谱》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成为当时最知名的谱学大师。
    唐代,武则天的宰相王方庆编撰《家谱》2卷、《王氏著录》10卷、《王氏家牒》15卷。这是这一长期较有代表性的谱学著作。宋欧阳修,苏洵,潜心研究谱牒并亲撰家谱,创欧苏谱体。明清之后,一些名儒硕学之士亲撰家谱时,也有一些谱学专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一些省市建立了谱牒研究会,一些大学和图书、档案单位的一批史学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了谱牒研究。为推动谱牒研究,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通力合作,联合编纂出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建立了国家家谱资料中心,山西社科院建立了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福建,河南、四川分别成立以研究谱牒为重点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并出版了有关期刊和论著。海外华人、华侨研究谱牒风气甚浓,如1982年7月新加坡华人出版《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就是其中一例。
    外国的汉学家、社会家对我国的谱牒的研究与搜集,可谓不遗余力。据有关资料披露,美国的犹他州家谱学会仅收藏王姓家谱112部,李姓家谱115部: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国会图书馆仅收藏杨姓家谱19部。美国学者1982年在安徽,从志书和谱牒资料中研究徽商,找出清乾隆下江南时接见的六名商人中,有五人是徽商。这位美国学者同时送给我国有关方面一套美国印刷的《日本藏书中的安徽地志与谱牒的目录》。
    谱牒研究,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早在1941年8月,中共中央在发布《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曾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家谱加以研究”,为研究国情、地情和当时的革命事业服务。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提出:“发掘宗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推动对宗谱的研究利用,改变中国家谱研究内轻外重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在编辑出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时,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拔出专款资助。
    研究谱牒应当像对待所有的古籍一样,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资治当今,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由于有的谱牒作者一方面抱着扬善隐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态度,将先人劣迹隐去,妄加谀献之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认知水平差异,对历史人物在一些历史事件中的行迹错误加以褒贬。鉴于这两方面的误失,在谱牒研开中既要鉴别真伪、慎重利用;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但是,需知谱牒在始迁祖以后的世系、敕诰像赞,义庄义塾,艺术著述、宗约祖训、祠堂规则等方面大部分是真实的,这是谱牒的主体。不必因局部的需要鉴别的那些内容而否定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利用。关健在于正确研究利用它,为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为“两个文明建没”服务。

                                                                                                                                                                                             龚良才撰写于20005年5月2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修水家谱现状调查(代序)

        近年来,笔者与本县一部分同仁们对修水家谱现状进行一次初步调查,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择要整理,祈望专家学者赐教。

       原始家谱惨遭毁弃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後,海外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一直重视对中国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港、澳、台同胞也一直修辑家谱。但在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家谱与家祠一样被视为“封建”遗物,不仅无人问津而且惨遭毁弃。修水属“重灾区”,从那时起至改革开放前夕,家谱惨遭三次毁弃。

第一次:50年代初,在查抄、没收地主不义浮财时,视家谱为地主孝子贤孙“树碑立传”的封建遗物被加以毁弃。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破四旧”时,部分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将贫下中农收藏保管的家谱拿出焚毁。
第三次: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造反高峰时,一些造反派将搜查的家谱与其他古籍图书,予以烧毁。据统计,修水县仅这次运动焚毁家谱达8200多册,这是家谱烧毁数量最多、损失最大的一次,为历史所罕见。
上述三次劫难,修水幸存的原始家谱可谓凤毛麟角。

    据我们初步调查:上述3次劫难,修水毁弃原始家谱至少在400种、10万余卷以上。今幸存原始家谱只有清乾隆时期家谱2部、嘉庆时期家谱2部、光绪时期家谱6部、道光、咸丰、同治、宣统4个时期各1部,民国时期34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幸存家谱为57部525卷,不到原始家谱总数的5%。
    幸存的家谱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不妨我们摘抄修水《郑氏大成宗谱》后记篇“赞爱族护谱人”一段话:
“本届续谱,着重原始资料之寻求,大量徵求老谱,以作遵循。然在一系列‘反四旧’运动中,宗族谱牒,大多炬化浆消,存者可谓凤毛麟角。族人对爱族护谱诸君,莫不心怀敬爱,情感无涯。马使诸君劳绩,不为湮没,乃作此篇,以彰此绩而表高风。茅湾光清门寿山及其子怡孙保存清乾隆辛丑郑氏宗谱总卷三十本,文革中搜查甚严,怡孙设法保存,将家谱用杉皮包捆,藏于牛栏楼上。新屋门献冰,保存宣统乙酉郑氏宗谱全册,长期藏于衣服被絮之中,幸免‘反四旧’运动搜毁。裹七门佳存,将民国壬申郑氏宗谱藏于茴丝之中,六十年来,未尝懈怠,终存宪帙……”
据笔者所见,修水民间珍藏家谱主要遇有两种方法:1、将家谱用布或厚纸包捆好放入瓦缸中,藏于山洞或地窖中;2、将家谱用布或厚纸包捆好放入备用的寿材(棺材)中。
原始家谱的保存,无论对学术研究、寻根谒祖、续修家谱、地方修志编史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家乡(湖南浏阳)的王氏宗亲到修水何市大里王家寻根,就是以老谱为依据把其先祖及本支世系弄清了,几代人的寻根认祖夙愿如愿以偿。

    修水当代“修谱热”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股续修家谱热潮在中国兴起。文化底蕴深厚的修水,续修家谱之风遍及城乡,全县兴起了续修“家谱热”。
修水续修“家谱热”,有三个特点:
    l、涉及面广。从偏僻山区到城镇街道,从农村群众到机关干部议论修谱的人多,参与修谱的人多,参加修谱姓氏多。清前迁入修水190个姓氏中,165个姓氏参加了续修家谱,占清前迁修姓氏总数的86.8%。
    2、修谱时间相对集中。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修水各姓续修家谱争先恐后,一时修水县城大部分打印社、印刷厂为打印家谱忙得喘不过气来,无法承接新的印谱业务,一些姓氏只得到湖南、湖北请谱师印刷。
    3、家谱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修水各姓续修家谱217种(其中上世纪80年代18种,90年代183种,本世纪2000-2004年16种),7000余部,195300余卷,预计续修家谱总数超过建国前原始家谱存藏总量。
    4、新谱版本繁多。修水很多姓以迁祖支派修谱居多,而一姓中本地与客籍又各修家谱,故一姓数谱。如:王、卢、汪、宋、胡、钟、何、鲁、魏等姓各有3个版本,李、刘、陈等姓有4个版本,朱、郭、袁等姓有5个版本,黄姓8个版本(如:黄庭坚裔又分双井、古市、坳头三地又分修为3个版本);张姓15个有版本。

   修水“修谱热”缘起主要有以下原因:

    1、改革开放冲破了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号召打破精神枷锁;1980年国家档案局发文全面调查国家各级藏书单位家谱收藏情况;1984年国家档案局、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开展全国家谱调查,肯定家谱的学术研究重要价值作用和对当前工作的重大作用,并对家谱整理、研究、利用、发掘提出具体要求,此时党中央和孙中山、毛主席历次对家谱工作的指示在报刊上及内部文件上连续刊载。学术界广泛开展家谱研讨活动。国家各级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家谱查阅,出版发行旧谱、名人家谱及大批《中华姓氏通谱》、《中华姓氏史话》,国家、部、省领导分别为本姓通谱、通志题词,有的兼任编委主任……。由此,群众才逐步消除凝虑,才敢参与续修家谱。
    2、“寻根热”促进了“修谱热”。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是寻根谒祖最重要的凭据,是联系全球华人的亲情纽带。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思乡之情日益浓烈,他们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修水50多个姓氏在台湾与海外的同胞回乡寻根谒祖,查阅家谱,追寻自己的血缘所出,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源泉。“寻根热”对“修谱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尊祖敬宗意识增强。欧阳修曾说:“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也”。修水民间上届修谱最迟也在民国末年,最早的则在民国初,距时间最短年50、60余年。按照历史习惯“三十年修一次”传统作法,如再不续修家谱,世系延续尚难街接,血缘所出无法查清。通常把续修家谱当作尊祖敬宗的第一件大事。距离上届修谱时间越长,群众要求续修家谱的心愿和呼声也越强。
    4、边界邻县“修谱热”的影响。修水地处湘、鄂、赣三省边界处,自古以来互为相通。湖南、湖北边界县,民间修谱比修水动手早,他们修谱高峰时,很多姓氏来修水找同姓寻求合修联修家谱,一些印刷传统家谱的谱师来修水上门寻找印谱业务。修水群众耳闻目睹上述情况後,进一步激发了续修家谱的热情。
    5、良好的宽松环境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家谱热”奠定了良好基础。纂修家谱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的细致工作,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才能修出像样的家谱。自古以来,“盛世修谱”也成为一个规律。我国近20年,国家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泰民安,“盛世兴文”正是续修家谱的最佳时机。
同时说明,修水与全省各地农村乃至全国农村兴起的续修“家谱热”,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旺盛的现实生命力,是广大农民对自身繁衍史和血缘亲情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无可雄辨表明:家谱是中国文化璀璨的明珠,是古文化的珍宝,人们在“文革”前及“文革”中曾被毁弃,而改革开放的今天,犹如春风,又获得新生,并正发扬光大。

    新家谱的时代特徵

       新修家谱除继承老谱传统内容(如:姓源、谱序、世系图、世系传、人物传记、祠宇、祖坟、族规、家训、艺文等)和一些姓氏采用传统印刷(雕板、活字排版、石印)外,大多具有新时期的特徵,主要有:
    1、修谱指导思想具有时代感。过去修谱以封建伦理为指导,宣扬封建礼教。修新谱顺应时代潮流,强调尊纪守法、爱国爱乡、强调尊老爱幼与他姓增强团结,强调男女平等,男女同上家谱。
    2、家谱类型上,除传统类型外,还出现一些新类型:
       ( 1)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家谱封面不直书某姓宗谱而改用别称,如:《龚氏族志》、《高氏历史志》、《程氏通志》等。
       (2)以家族史的形式出现:如《汪氏家言》、《李氏源流表》、《荣姓史话》、《童姓史略》、《张姓传书》、《卢姓溯源》、《沈姓源流史》等。
       (3)地方志夹编姓氏家谱资料:如《渣津镇志》另设“姓氏篇”收录该镇50余姓迁祖人名、迁出迁入地址、分迁祖名及纂衍概况、当今人口分布、各姓古今重要人物等内容。
    3、家谱结构增添新的内容:如《饶氏宗谱》将饶氏姓源与现状、全国饶氏名人、海外饶氏同胞列入家谱;《郑氏大成家谱》将历史上县级以下行政机构名称、古代主要职官简介,古代科举制度常见名称简表、中国历史朝代统对照表写入宗谱。据笔者所见,修水新谱大致增加以下内容:①本姓迁祖迁徙路线图;②当今人口分布图;③家史大事记;④创业录;⑤风情录;⑥公民道德规范;⑦有关法律条文;⑧劳模、英烈芳名录;⑨捐款、赞助芳名录;⑩家族通讯录。
    4、纂修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清前修谱多为本族庠生、举人、贡士、进士等名儒或名士纂修,民国时期纂修多为族内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者主持。此次新谱纂修系由族人推选辈份高、热心公益事业、威望高的人士推选担任;一部分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也参与纂修家谱;个别姓在本姓难找适宜人才时,聘请外姓文化水平较高的贤达纂修家谱。目前修水尚未发现请专职谱师纂修家谱。
    5、修谱经费渠道不同。过去修谱经费来自祠堂公产,家族成员公摊、自愿捐赠。这次修新谱经费主要是公摊、捐赠、赞助与卖谱收入相结合解决。公摊主要是人丁费,各姓标准不一,最少每人丁2元,军属、五保户、特殊困难户免交人丁费。一些姓氏搞捐助、赞助按学历、行政级别计算,一般50元,100元为起点,学位越高、官职级别越大、捐助、赞助额也越多。有的姓氏族人考虑人丁费面广人多工作量大而款难收,则实行由本姓中有学位(中专以上)有级别(副科以上)者捐助解决。
    6、印刷质量有所提高。一部分新谱采用激光排版,正文之前增加始祖、祠宇、家谱、名人题词、名胜古迹等方面彩照,封面采用硬壳加彩护面;装帧精美,且纸张优良。新谱趋向实用、美观,便于查考、珍藏。

       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家谱整理、研究、利用、发掘、使用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商榷,请教专家学者:
    二、允不允许修家谱?据我所知,专家学者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不能续修或重修家谱而应该教育制止;第二种意见,修家谱是中国人特有优良传统,共产党的官员编党史写方志把自己的名字、事迹载入书中,且是政府出钱,而老百姓为了保持先祖世系代代相传、血缘关系明确,在家谱中只上一个名字,且经费全由老百姓自筹解决,不花政府一分钱,应该允许老百姓续修家谱,地方党政机关不应该反对,而应该去引导和指导老百姓修好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家谱。续修家谱,地方政府持两种态度:一是公开反对,如由公安等部门张贴布告明确宣布修谱属“黄色”或“封、资、修”出版物,文化稽查队将在印的家谱查封没收,乡镇党政领导责令主修人、纂修者公开检讨,扣发劳动报酬,并处罚款;二是中立态度,“犹抱琵琶半遮面”,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第一种态度是少数,而持第二种态度居多。其实,伟人对家谱整理早就作过指示,孙中山说:“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国家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优良传统,应该加以利用。”毛泽东1957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搜集家谱、族谱,加以整理,可以知道人类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伟大的教诲明确指示我们要搜集、整理、利用家谱,为什么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为何还不能明确指明允许民间续修家谱?2002年3月全国政协第九届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不少政协委员提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做好很多具体工作,我们要把台湾同胞祖籍地的家谱整理好,以增强海峡两岸同胞民族乃至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向心力。
    2、新修家谱“继承与创新”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修家谱,应与时俱进,既继承原始家谱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又要突出新时期新特点,使家谱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服务,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服务。笔者认为:修新谱要将老谱上好的谱序(尤其是名人撰写谱序)、历代源流世系、历史人物(含年表、传记、赞词等)族人艺文及涉及人口迁徙、文化经济、军事等重要料原文或择要重梓;同时应增添一些必要的内容:如家族史大事记、迁祖迁徙路钱图、人口居住分布图(表)、劳模英烈芳名录等。新谱创新不光在指导思想与内容结构上创新,还要在体例、语言使用、印刷装帧等方面创新。如老谱中的著名谱序、跋、敕诰都是文言文,未学古文的人看不懂、不便利用,如译成白话文则利用价值更高。
    3、如何提高新谱质量?关键在纂修者的文化素质与纂修经历。综观本县已修新谱,可谓良莠不一。质量上乘者超地方志,质量低劣者,错、缺甚多,族人众声责备。提高新谱质量,笔者认为应挑选文化素质高、纂修家谱经验丰富者担任;二是各地谱研机构可以召开家谱纂修研讨会或办培训班;三是建议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新谱纂修书籍,以提高纂修人员编修水平,以适应形势需要。
    4、家谱保管问题。历来民间家谱藏于民间,藏于官方仅为少数。近20年,修水新修大批家谱,仅一部《冷氏宗谱》送交县档案馆收藏。笔者认为:民间收藏家谱有两大弊端:一是不便于查阅利用;二是保管条件简陋,家谱受潮、虫蛀、鼠咬等情况严重。为了使家谱得到永久利用,建议市县档案、图书管理部门下乡上门联系,多做思想工作,徵购家谱并动员各姓送一套完整的家谱给县档案馆或图书馆珍藏,并由收藏者发给收藏证,并声明各姓谱人凭此家谱收藏证(或复印件)可免费查阅家谱,这是安全、长久、便利保管使用家谱的明智之举。档案馆、图书馆收藏家谱越多,其典籍含金量越高,其社会效益与对社会贡献也越大。
    5、家谱资料的利用。修水谱研小组在利用家谱资料,一是抓基础工作,开展全县家谱调查,编写《修水县家谱目录》;二是以家谱为基础,组织编写《修水姓氏志》,将全县304个姓氏姓源迁徙、繁衍、人口、人物、家祠、家谱、姓氏文化等诸多内容编入此书,不仅补充丰富县志等地方史料内容,而且为全县各姓氏合修了一本家谱。我们在学习其他地方经验时,将在多方面开展家谱资料的有效利用。

                                                                                                                                 龚良才 撰写 于2005年2月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