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676|回复: 6

“防风氏”的历史终结——四谈汪姓来源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9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14-3-2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防风氏”的历史终结——四谈汪姓来源
(一)
“禹杀防风”后,防风氏部民北逃的一支融入了“狄”族——“北狄” 族。
什么是“狄”族?
狄族在商周时分布在陇东、陕北、晋北一带,其主要成分是夏族,还融合了黄帝其他诸系、及姜族在北迁时与当时当地的土著民族而形成的独特的族团。狄族因位于中原的北方,故称为“北狄”,以区分于西姜、东夷、南蛮各地域诸族,是古中华民族的一大族团。
防风氏部民融入了“北狄” 族后,根据《春秋》《国语》《史记》等记载,到春秋时期,“北狄” 已经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即赤狄、白狄、长狄。他们其社会经济主要是以畜牧业、狩猎业为主,辅以采集及粗播原始农业。
我们这里只谈与“防风氏”有关的“长狄”。
长狄,史称汪芒氏,也曰防风氏,战国晚期在淄博市以北的垣台县境建“鄋瞒国”。《鲁语》称他们为“大人”,都是“大个子”,所以,这个狄人部落被称为“长狄”。
公元前616年,“长狄”首先从这个统一的北狄部落集团中分裂出来。从这年开始,“长狄”之名开始见于《春秋》等古文献中,而且它此后的一切活动,均冠以“长狄”之名,这表示它已经独立于统一的北狄部落集团之外了。
“长狄”同宋鲁齐卫都发生过战争,在春秋中叶,“长狄”的分布区应该在宋鲁齐卫之间的某地,即在长丘一带(今河南封丘县南)。
“长狄”(鄋瞒国) 在历史上是怎样消亡的呢?
史载,经过了四次战争,“长狄” (鄋瞒国) 被灭。
一、宋武公之世(前765—748),“长狄”国君缘斯,伐宋,败于长丘,被擒。《左传·文公十一年》:“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敌于长丘,获长狄缘斯。”
二、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长狄”另一国君桥如先后侵齐、鲁,被鲁国叔孙得臣擒获。
“长狄”被逐出根据地长丘以后,被迫向东窜逃,一支“侵齐”,一支“伐鲁”。“伐鲁”的“长狄”,闻鲁大军来战,即向它处奔逃,鲁文公命大臣叔孙得臣率军追击,并生获桥如。
三、齐惠公二年(前607年),长狄桥如之弟荣如被齐获杀,其弟简如被卫人所获。
经过宋、齐、鲁三国的连续讨伐,“长狄”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公元前607年,走投无路的“长狄”在其国君荣如的带领下,再次进入齐国。齐惠公闻讯派王子城父攻之。荣如被齐军虏杀。
四、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长狄”桥如又一弟焚如被晋所获。
荣如被杀后,一部分部众溃逃到今山东省淄博市以北之地。大部分在国君简如率领下退入卫国境内。卫人乘机截杀,简如被俘。余众由简如兄焚如逃入赤狄潞氏。《左传·文公十一年》说:“晋之灭潞也,获桥如之弟焚如。” 晋灭潞氏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可见,灭潞氏获长狄焚如,是“长狄”灭亡后一部分余众逃依赤狄潞氏。
至此,“长狄”彻底败亡,族人同化于中原华夏。
“长狄”部落在历史上终结消亡了。
     那么,“长狄” 国君,如缘斯、侨如、荣如、简如、焚如被虏被杀后,他们的部民哪里去了呢?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我们可以从赤狄政权灭亡后被俘的赤狄人的去向,推断被俘的“长狄”人的命运。根据《左传》,赤狄的部民有两个去向:
1.相当数量的赤狄俘虏和部民被迫成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2.多数赤狄部民由今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今山西省长治地区)西迁至浍水流域一带,成为晋国统治下的部族奴隶或农奴。晋国统治阶级大量征发赤狄降民服军役,强迫他们在战场上为晋国效命。
不难看出,赤狄部民都被迫做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那么,完全可以推测,被宋鲁齐卫俘虏的“长狄”人,当也做了这些国家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其中一支焚如所率之长狄余民,于公元前594年,晋灭潞氏时被晋人所俘,当也做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那些在战国晚期逃至山东省淄博市以北的垣台县境建“鄋瞒国”的“长狄”人,齐将田单曾攻打过他们,三月不克。秦统一后,在此置狄县。西汉仍之。至东汉改为临济县。这时他们大概已完全与当地的汉族人融合在一起了。东汉以后再也不见这部分“长狄”人有什么活动了。
(二)
    再说说“防风氏”部民南逃的一支。这些部民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建立了“古防风国”,这在浙江诸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是史实:
《光绪杭州府志》:“余杭县有金鵞山……古防风氏封此”。
于潜县、德清县地方志均有“金鵞山,为防风氏国”。
《晋书·地理志》称:“武康,故防风氏国”。
    “防风氏”部民到浙江是经过海路。史学家研究,当时海路很通畅。
“防风氏”部民到达浙江大地,那时的浙江这块大地上,温热、潮湿、多雨,平原地区一片泥沼湖泊,丘陵和山区是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豹、大象等野兽横行,年平均气温至少比现在高于2-3摄氏度。到良渚文化时期后,自然界气候转凉,气温降低,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湖泊沼泽面积缩小了,气候的变化更有利于农耕植物的栽培和生长,生存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良渚人创造了稻作农业、玉器制造业等,达到了东亚史前文明的颠峰。但到了良渚文化末期,自然界气候又发生了一次大变化,即地理学家称作“宇宙期”的自然灾害异常期的降临,中断了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直接导致良渚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消失。一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浙江这块大地的自然环境还不太适宜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发展。正如《史记》说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汉代初期,依然不如北方的中原地区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 公元1000年以后,我国的气候向以寒冷为主,浙江的气候才与现代差不多。从晋代以后,浙江大地才渐渐成为了鱼米之乡。
     写以上这一段,想说明“防风氏”的后裔能够在浙江大地上生存下来,也是多么的不易。“防风氏”的后裔,应该是良渚文化中、后期江浙大地上的一个地方部落,他们在共建江浙文明的漫长历程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并逐渐地融入了华夏民族。
    我以为,“防风氏”的后裔在先秦以前已基本上融入了华夏民族。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成了向越人或华夏其他民族的融合和同化。
    什么根据?
    根据就是孔子在《国语·鲁语下》里的那一段话。在这段话里,孔子只说:“防风氏”的后人“今为大人”“姓漆”。如此了解“防风氏”后人的孔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我们应该重视孔子在《国语·鲁语下》里的这段话,它具有古老性、权威性。这是因为:
1.古代文献中关于“防风氏”的资料稀缺,唯孔子的这段
话最早、最葆真。
2.孔子是回答吴子使者的提问,说得很认真、很严肃,不
是调侃。
3.孔子说的是“防风氏”,不是说“防风氏神话”。孔子曾
告诫自己:“不语怪力乱神”。因此,“骨节专车”——“山东大汉”装满了“小牛车”,是对的、可以理解的。至于孔子身后几百年,诸如《谷梁传》等说什么“防风氏”(长狄人)“身横九亩”“盖长百尺”,采用了民间传说的夸张,更属荒唐。这些与孔子都是无关的。
4.孔子是宋微子之后,即殷人之后,始祖是少昊。孔子是
从宋国到鲁国的,孔子的曾祖父叫“防叔”,似也以“防”为氏。如此看来,孔子可能是东夷人、甚至是防风氏的余脉。难怪孔子要花大力气来研究“防风氏”,成为了古代言“防风氏”的最大权威。
(三)
   综上所述:
公元前594年,北迁的“防风氏”部落在历史上已经终结消亡。
南迁的“防风氏”部民在先秦以前就逐渐地融入了越人和华夏其他民族
    《姬姓汪氏》一世祖姬汪生于公元前573年。
肇姓始祖三世诵公生于公元前530年。
前594年(“防风氏”灭)与前573年(一世祖姬汪生),相隔21年。
要把这两者“连系”在一起,简直无从谈起。
都边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84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用平常心看不平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50
发表于 2014-3-2 19: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汪氏,黄帝血统,周公后裔,汪侯子孙,汪无二姓。与防风氏风,马,牛不相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3
发表于 2014-3-2 2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都边君) 的帖子

   都边君论述精辟,举证有理有据,当赞!
   大雷说中华汪氏,黄帝血统,周公后裔,汪侯子孙,汪无二姓。与防风氏风,马,牛不相及也。非常正确!
    汪姓人就应该统一认识,维护自己的姓氏尊严!!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52
QQ
发表于 2014-3-3 09: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楼主(都边君) 的帖子

引用第2楼固始汪德进于2014-03-02 20:09发表的 回 楼主(都边君) 的帖子 :
   都边君论述精辟,举证有理有据,当赞!
   大雷说中华汪氏,黄帝血统,周公后裔,汪侯子孙,汪无二姓。与防风氏风,马,牛不相及也。非常正确!
    汪姓人就应该统一认识,维护自己的姓氏尊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34

帖子

8856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856
发表于 2014-3-3 11: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篇文章翻译和释解了 “汪芒辯” 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14-3-17 08: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说,有“天下无二汪”之说。
央视《百家讲坛》之百家姓汪氏由钱文忠主讲。他讲的是:
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的姓氏。
汪姓第一个来源来自于姜姓。
源流二,源于姬姓,
源流三源于莫名其妙的改姓。
还有源出于地名。
还有一支,源于汪野国。在很早,我们西北的地方,有一个汪野国,还有一个来源于突厥族。还有源于其他像蒙古族满族等兄弟民族。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3
发表于 2014-3-17 11: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汪睿) 的帖子

本家您好?
        姓钱的在胡说八道,切勿轻信。请您到 ''网上汪氏'' 版块上,看看大地飞鹰发的有关钱文忠的谬论,便一目了然也。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