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476|回复: 1

山东省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508

帖子

4万

积分

光明使者

http://www.iwangs.com/bbs/thre

积分
41204
QQ
发表于 2014-10-5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笃辉 于 2014-10-5 22:13 编辑

094632mqjr56f25989z2fq.jpg 山东省:沿明制,为省。省治济南府。
--------------------------------------------------------------------------------
山东巡抚: 顺治元年(1644)设山东巡抚,驻济南府;九年(1652)领全省;
      乾隆八年(1741)加提督衔。
山东布政司:初沿明制,设山东布政司左、右布政使,驻济南府;康熙六年(1667)只设布政使。
山东按察司:初沿明制,设山东按察司,驻济南府;
      宣统二年(1910)改设山东提法司。
--------------------------------------------------------------------------------
济东泰武临道:康熙九年(1670)置济东道,驻济南府,无所属;十三年(1674)济南府、东昌府聊城等九州县来属;
         移驻德州;十八年(1679)复移驻济南府;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全境来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武定州/武定府、滨州、泰安州/泰安府;八年(1730)增领濮州、高唐州;十二
         年(1734)东平州来属;同年滨州、高唐州降;十三年(1735)濮州、东平州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临清州,更名济东泰武临道。
兖沂曹济道: 清初置东兖道,驻沂州;
       康熙九年(1670)置济宁道,驻济宁州,专营河务;十三年(1674)兖州府、东昌府堂邑等九州县来属
         东兖道;五十三年(1714)裁东兖道入济宁道,更名兖宁道;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九州县另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曹州、沂州、济宁州;余年(1730)增领东平州,而济州宁降;九年(1731)置兖
         莒沂道,驻济宁州,兖州府、沂州、莒州来属,兖宁道更名曹东道;十二年(1734)裁曹东
         道,曹州/曹州府来属兖沂曹道,更名兖沂曹道,移驻兖州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济宁州,更名兖沂曹济道;
       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驻济宁州。
登莱青胶道: 清初置登州海防道、莱州海防道、青州道,分驻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领登州府、莱州府、
         青州府;
       康熙五年(1666)裁莱州道入登州道,更名登莱道;三十九年(1700)裁青州道入,更名登莱青道;
       雍正七年末(1730)增领莒州;九年(1731)莒州另属;
       同治二年(1863)移驻福山县烟臺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领胶州,更名登莱青胶道。
--------------------------------------------------------------------------------
济南府:冲繁难,首府。
 历城县:冲繁难,倚郭。
 章邱县:繁疲难。明章丘县,雍正三年(1725)更名。
 邹平县:疲。
 淄川县:简。
 长山县:简。
 新城县:简。
 齐河县:冲繁难。
 齐东县:疲难。
 济阳县:疲难。
 禹城县:冲。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县丞驻禹城桥。
 临邑县:简。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长清县:冲繁疲难。明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泰安直隶州,十二年(1734)复属府。县丞驻章夏镇。
 陵 县:简。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储。
 德 州:冲繁难。州判驻边临镇。
 德平县:难。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平原县:冲。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东昌府:冲繁。
 聊城县:冲繁难,倚郭。
 堂邑县:冲疲。
 博平县:冲繁。
 荏平县:冲繁难。
 清平县:冲繁。
 莘 县:简。
 冠 县:冲繁难。
 馆陶县:简。明属临清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高唐州:冲繁难。明属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二年(1732)复降属府。
 恩 县:冲繁疲难。县丞驻四女寺。

泰安府:冲繁难。明泰安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府。
 泰安县:冲繁疲难,倚郭。雍正十三年(1735)以泰安州本辖置县。府通判驻娄德。
 肥城县:简。明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直隶州。
 新泰县:冲繁。
 莱芜县:简。
 东平州:冲繁难。明属济南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降属府。
 东阿县:冲繁。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兖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平阴县:冲繁。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兖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武定府:繁难。明武定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府。
 惠民县:冲繁难,倚郭。雍正十二年(1734)以武定州本辖置县。
 青城县:简。明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府。
 阳信县:疲。
 海丰县:简。
 乐陵县:疲难。
 商河县:繁疲难。明属州,清初改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复属府。
 滨 州:繁难。明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24)降属府。
 利津县:繁。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霑化县:难。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蒲臺县:疲难。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兖州府:冲繁难。
 滋阳县:冲繁难,倚郭。
 曲阜县:简。
 宁阳县:简。
 邹 县:冲繁。县丞驻辛庄。
 泗水县:简。乾隆十九年(1754)割沂州府兰山县元宵屯来属。
 滕 县:冲繁疲难。府通判驻泇河。
 峄 县:冲繁难。
 汶上县:冲繁难。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1780)
     复属府。县丞驻柴城镇。
 阳穀县:冲繁疲难。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复属府。
     县丞驻阿城。
 寿张县:疲难。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复属府。

沂州府:冲繁难。明沂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府。
 兰山县:冲繁难,倚郭。雍正十二年(1724)以沂州本辖置县。
 郯城县:冲繁难。沂郯海赣同知驻大兴镇,乾隆三十八年改设府通判。
 费 县:简。
 莒 州:简。明属青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降属府。
 沂水县:冲繁。明属青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县丞驻东里店。
 蒙阴县:冲。明属莒州,雍正二年(1724)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日照县:简。明属莒州,雍正二年(1724)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安东卫:明在胶州境,乾隆七年(1742)省入日照县。

曹州府:繁疲难。明曹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府。
 菏泽县:繁疲难,倚郭。雍正十三年(1735)以曹州本辖置县。
 单 县:繁疲难。明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府。
 钜野县:繁疲难。明属济宁州,雍正二年(1724)属济宁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直隶州。
 郓城县:简。明属济宁州,雍正二年(1724)属济宁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兖州府,十三年(1735)改属府。
 城武县:简。明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府。
 曹 县:繁疲难。县丞驻刘家口。
 定陶县:简。
 濮 州:繁疲难。明属东昌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降属府。
 范 县:简。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观城县:简。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朝城县:简。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登州府:冲繁。
 蓬莱县:冲繁,倚郭。
 黄 县:繁。
 福山县:冲繁。
 栖霞县:简。
 招远县:简。
 莱阳县:冲繁。县丞驻姜山集。
 宁海州:冲繁。顺治十六年省宁海卫入。
 文登县:冲繁。明属宁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十二年省威海卫(在文登县)、靖海卫(在文登县)入。
 荣成县:简。明成山卫(在文登县),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县。顺治十二年省寻山所(在文登县)入。
 海阳县:简。明大嵩卫(在莱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县。

莱州府:冲繁。
 掖 县:冲繁,倚郭。县丞驻朱桥。
 平度州:简。州同驻灰埠镇。
 潍 县:冲繁难。明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直属府。
 昌邑县:冲繁。明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直属府。

青州府:冲繁难。
 益都县:冲繁难,倚郭。县丞驻金岭镇。
 博山县:简。雍正十二年(1734)析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于益都县颜神镇置县。
 临淄县:简。
 博兴县:简。
 高苑县:简。
 乐安县:冲繁。
 寿光县:冲繁难。
 临朐县:简。
 安邱县:繁难。明安丘县,雍正三年(1725)更名。县丞驻景芝。
 昌乐县:冲繁。
 诸城县:冲繁难。

临清直隶州:冲繁难。明临清州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
 本 辖:
 武城县:冲繁。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夏津县:疲。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邱 县:简。明属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同年更名;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济宁直隶州:冲繁难。明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八年(1730)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直
      隶州。
 本 辖:
 金乡县:简。明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嘉祥县:简。明属州,雍正二年(1724)属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曹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兖州府;乾隆
     四十一年(1776)复属直隶州。
 鱼臺县:冲繁难。明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属直隶州。

胶州直隶州:冲繁难。明胶州属莱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直隶州。
 本 辖:雍正十二年省灵山卫(在胶州)入。
 高密县:简。
 即墨县:冲繁。

--------------------------------------------------------------------------------
注①:一说咸丰十一年末(1862)移驻福山县烟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508

帖子

4万

积分

光明使者

http://www.iwangs.com/bbs/thre

积分
4120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笃辉 于 2017-4-5 21:22 编辑



原始社会遗存,都是些猴子,谁也别笑话谁

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明”、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明与龙山文明。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山东历山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龙山镇(今属济南章丘市)龙山文明的陶片。[3]

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明,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出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明、龙山文明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1]



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1] 这时的山东“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朡(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早期曾以今山东东北部为活动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当前权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次要活动区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次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西周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3] 西周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严重的影响,以致后世将“齐鲁”、“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的简称。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迈,由周公子子擒袭封,国于奄(今曲阜)。齐国始封姜尚,初建国都于营丘(今临淄地),六世胡公迁薄姑,七世献公又迁都临淄。鲁国的疆土大致北抵泰山,东过黾蒙,南包凫峄,襟带汶泗;齐国的疆域大致东到海,西到黄河,南至穆陵,北达无棣。齐鲁之外,山东境内还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颛臾(今平邑东南)、谭(今章丘市西)、纪(今寿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另外,今鲁东南和鲁东北的部分地区还分属邢国和卫国。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除去齐、鲁两个大国,还有其他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曹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进入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公元前249年,楚国攻占鲁国;公元前223年,秦国攻陷楚国。及至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中国初次完成一致,齐鲁之地从此成为中国的无机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齐国吞并大多数小国,权力强盛,构成与秦东西对峙局面。战国末,今山东大部分地区归齐,只要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齐都临淄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繁盛一时。可以说,此时淄博是山东最NB的地方



秦代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最后分为36郡添加到后来的46郡。山东地域上次要有临淄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东南)、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东南)、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市夏河城村)、薛郡(治鲁县,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治濮阳)、砀郡(治砀山)、东海郡(治郯县,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县)和巨鹿郡(治巨鹿)。共约设50个县。



西汉时期

刘邦立汉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汉初的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即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山东地域的次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4]

青州刺史部管辖6郡3国,下辖平原郡(领19县)、千乘郡(领15县)、济南郡(领14县)、北海郡(领26县)、东莱郡(领17县)、齐郡(领12县)、淄川国(领3县)、胶东国(领8县)、高密国(领5县),共统领119县。[4]

兖州刺史部管辖今山东高密以南、曲阜以东的广大地区。下领3郡4国。在山东境内有朗琊郡(领51县)、东海郡(领38县)和鲁国(领6县)。[4]

兖州刺史部拥有今天山东聊城、长清、博山以南,沂源、蒙阴以西的鲁东南广大地区,下辖5郡3国。山东境内的郡国有泰山郡(领24县)、山阳郡(领22县)、济阴郡(领9县)、城阳国(领4县)、东平国(领7县)。[4]

另有滕州以西的公丘县,属于豫州刺史部沛郡;平原、高唐以西,属于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乐陵、无棣以北地区属于幽州刺史部渤海郡;鲁西和鲁南部分地区分属兖州东郡和徐州楚国。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山东地区次要为兖州、青州、徐州之域,局部地区属豫州和冀州,共有16个郡国,163个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山东地区为曹魏辖地。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其中在山东境内设了20个郡国,150个县,分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冀州。各州辖区与东汉差异不大。



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山东境内分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司州(今聊城市的一部分),共20个郡国,139个县。





十六国时期南燕,都城今天青州,青州成为山东省唯逐一个朝代的首都

南燕,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广固。统治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史称南燕。



北魏时期(公元385年--534年),山东境内有青州、兖州、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光州(治掖县,进莱州)、北徐州(治即丘,今临沂城东南)、西兖州(治东武,今诸城)、南青州(治团城,今沂水城)、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反复。



东魏(534年―550年)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



隋初,隋文帝对州县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长工夫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全国设190郡,1255个县,山东地区分属于15郡,即:东莱郡(治掖县)、高密郡(治诸城)、北海郡(治青州城)、齐郡(治历城)、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东北)、鲁郡(治瑕丘)、琅琊郡(治临沂)、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东平郡(治郓城)、济阴郡(治左城,今定陶县西)、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渤海郡(治阳信)、平原郡(治安德,今陵县城)、清河郡(治清河)、武阳郡(治贵乡,今河北馆陶县境内),共166县。



唐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情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共设10道,358州,41个都督府,1551个县。山东地域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面积较大,设在山东的州有登州(治蓬莱)、莱州(治掖县)、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境内)、郓州(治郓城,后迁须昌,今东平县境内)、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内)兖州(治瑕丘)、沂州(治临沂)。河北道设在山东的有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东南)、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博州(治聊城)。另有部分地区属于泗州、徐州、宋州、濮州、魏州、贝州、沧州。中唐当前,藩镇割据曾经构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其中驻地在山东境内的有淄青节度使(驻青州)、兖海节度使(又称泰宁军,驻兖州)、郓曹濮节度使(驻郓州,今东平县东南)。其他地区分属徐泗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沧景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山东先后属于梁、唐、晋、汉周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今山东地区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东路的一部。京东东路(治青州)所辖山东境内的有济南府(齐州升,治历城)和青(治益都)、密(治诸城)、沂(治临沂)、登(治蓬莱)、莱(治掖县)、淄(治淄川)、潍(治北海,今潍城)7州;京东西路(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所辖山东境内的有袭庆(兖州升,治瑕县,今兖州)、兴仁(曹州升,治佐城,今定陶西)、东平(郓州升,治郓州,今东平县州城镇)3府和济(治巨野)、单(治单父,,今单县)、濮(治鄄城)3州及广济军(驻定陶);山东北部地区,分属于河北东路的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滨城镇北)、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城)、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及大名府、开德府、沧州、恩州、永静军等。全省设18个州府、1军和90个县。[1]

北宋后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宋江等人为了民族大义,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现济宁市梁山县),这个故事被施耐庵编写成《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3]

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并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山东”这个陈旧的地理区域作为行政区划名称。[1]

金元时期,剥削严重,加上遭到不断的外来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形状。到元代,山东只要126万人、38万户,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户数减少约75% 。金代山东人口约1000万,144万户。[3]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反抗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因循了行省制度,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构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是地方特区,由中书省直辖,故山东地区没有设立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103县。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地方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治济南府,此后,济南不断为山东省会。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1]

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奖励人民垦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东的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1] 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当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3]

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山东境内设3道以统个府、州、县。山东都指挥使司统领境内个卫所驻军,先是组织抗倭和沿海地区的防卫工作,当前随着屯防制度的破坏,逐渐兼理民事,变为地方一级政区。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概该称为省。

18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和平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8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德国还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1905年),和津浦铁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东当作本人的权力范围。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攻击遍及全省的东方传教士。[3] 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尽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构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清末,山东省下设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个府,临清、济宁、胶州等三个直隶州,共104个散县(含8个散州)。省治驻济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全境。清政府还为了监察地方,还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域,道设在省与府之间,山东有三道,即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道。另外,直隶的庆云县、宁津县、东明县也属于今山东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行政区划因循清末旧制,实行省、道、府、县四级(道为省所派出的道员(俗所谓道台)的监察区域,严厉地说不是一级独立的政区。鉴于道的主官特别是分守道具有相当的独立行政职能,故可视为一级政区。有的学者认为是省、府、县三级亦无不可。),此外还有州的建置。州分两种,一种是直隶于道、下辖属县者称之为直隶州,其规制略同于府,但主官稍低于府;一种是上隶于府,下无属县,称之为属州,其规制略同于县,而主官稍高于县。因此,州作为政区,不能算作单独的一级。

全省共辖3道、10府、3直隶州、8属州、96县。

(一)济东泰武临道

辖济南、东昌、泰安、武定4府及临清1个直隶州。

济南府 下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德平、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长清等1州15县。

东昌府 下辖高唐州及聊城、堂邑、茌平、清平、博平、莘县、冠县、馆陶、恩县等1州9县。

泰安府 下辖东平州及泰安、东阿、肥城、平阴、新泰、莱芜等1州6县。

武定府 下辖滨州及惠民、阳信、海丰、乐陵、沾化、利津、蒲台、商河、青城等1州9县。

临清(直隶)州下辖武城、夏津、丘县等3县。

(二)兖沂曹济道

辖兖州、沂州、曹州3府及济宁1个直隶州。

兖州府 下辖滋阳、曲阜、泗水、邹县、宁阳、汶上、滕县、峄县、阳谷、寿张等10县。

沂州府 下辖莒州及兰山、郯城、日照、沂水、费县、蒙阴等1州6县。

曹州府 下辖濮州及菏泽、曹县、范县、观城、朝城、单县、成武、郓城、定陶、巨野等1州10县。

济宁(直隶)州 下辖金乡、嘉祥、鱼台等3县。

(三)登莱青胶道

辖登州、莱州、青州3府和胶州1个直隶州。

登州府 下辖宁海州及蓬莱、黄县、招远、栖霞、莱阳、福山、海阳、文登、荣成等1州9县。

莱州府 下辖平度州及掖县、潍县、昌邑等1州3县。

青州府 下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诸城、临朐、安丘等11县。

胶州(直隶州)下辖高密、即墨2县。

民国2年(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发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重新确认道一级行政区划。同年2月废除府和州,将地方政区确定为省、道、县三级,将山东省原济东泰武临、兖沂曹济、登莱青胶三道改划为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道员改称观察使,其办公机构为观察使公署。随着府、州的裁撤,县也作了调整。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撤销后,分别设立济宁县、临清县、胶县;德州、滨州、宁海州、平度州、莒州、濮州、东平州、高唐州等八个属州分别改为德县、滨县、宁海县、平度县、莒县、濮县、东平县、高唐县。

民国3年(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鉴于全国有90余县县名相反,故对重名政区重新命名,公布了《内务部改定各县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触及山东省有五个县:新城县更名为桓台县,海丰县更名为无棣县,兰山县更名为临沂县,宁海县更名为牟平县,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同年6月3日北京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将山东省岱北道改为济南道,岱南道改为济宁道,济西道改为东临道,胶东道名不变。

全省计辖四道107县。

济南道 治历城县,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桓台、长山、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沾化、乐陵、蒲台、商河、青城、博兴、博山、高苑等27县。

济宁道 初治滋阳县,后移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

东临道 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邱县、德平、德县、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观城、朝城、范县等29县。

胶东 道治福山县烟台。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潍县、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





民国14年(1925年)的行政区划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改济南、济宁、东临、胶东等四道为11道:济南道、东昌道、泰安道、武定道、德临道、淄青道、莱胶道、东海道、琅琊道、兖济道、曹濮道。

济南道 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 0县。

东昌道 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邱县、阳谷、寿张等12县。

泰安道 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平阴、东阿等7县。

武定道 辖惠民、阳信、滨县、无棣、利津、沾化、乐陵、蒲台、商河、青城等1 0县。

德临道 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临清、武城、夏津、恩县等1 0县。

淄青道 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苑、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

莱胶道 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

东海道 辖福山、蓬莱、栖霞、招远、黄县、莱阳、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1 0县。

兖济道 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汶上、泗水、邹县、滕县、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

琅琊道 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曹县、蒙阴等7县。

曹濮道 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观城、朝城、范县等11县。





南京政府时期(上)(1928年4月~1937年7月)

1927年南京政府废止“道” 制,但这时其政令尚未达于山东省。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6月1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正式成立,行政区划乃实行省、县两级制,全省107县均由省政府直辖。

这一时期, 在山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建置。1929年7月山东省政府析历城县城、 城外商埠及四郊置济南市,直隶于省。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改称(行政)院辖市,普通市改称省辖市。青岛特别市乃于1930年9月改称院辖市。

1930年10月1日中国发出1898年被英帝国强租的威海卫,设立威海卫特别行政区,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1934年将烟台商埠自福山县析出,设立烟台特区,直隶于省。

这一时期还开始出现了一种不是一级正式的政区,但又具有政区的某些特点和功能的所谓行政督察区,因其行政主官称行政督察专员,故又简称专员区或专区。这种行政方式发端于民国初期的特派专员制度。后广东省政府亦曾在省下划区,区设行政委员,不久废止。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在江西和鄂豫皖等省“剿共”期间,为顺应军事需求,在有关省设立了若干个区的党政分会,督导区内各县军事及政务。此后推行到其他省份。 1932年8月行政院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于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作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1935年1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于菏泽等14县设第一专区, 专署驻济宁;4月第一专区改称山东省实验区,试行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派理论;6月改为山东省县政建设实验区。1936年1月15日行政院公布修订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专署正式作为省政府对各专区的派出机构。 1936年1月,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当时计划将全省分为13个(一说12个)行政督察区。但这个规程并未立即全面推行。 同年1月设立了第一、第二、第三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专署驻济宁,二专署驻菏泽,三专署驻临沂。同年10月13日增设第四(驻临清)、第五(驻惠民)、第六(驻聊城)、第七(驻牟平)等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定增设的还有潍县一带的第八区,但抗战迸发前,理想上未能成立起来)。这七个行政督察区的辖属情况如下:

第一区辖济宁、 汶上、东平、嘉祥、鱼台、滕县、邹县、滋阳、曲阜、宁阳等10县,专署驻济宁。

第二区辖菏泽、 定陶、曹县、城武、单县、金乡、巨野、郓城、鄄城等9县,专署驻菏泽。鄄城县系1930年10月析濮县黄河以东地区所置,1936年10月14日复裁入濮县,因此该区实践辖8县。

第三区辖临沂、 沂水、郯城、峄县、费县、莒县、日照、蒙阴等8县。专署驻临沂。

第四区辖临清、清平、馆陶、邱县、平原、禹城、齐河、恩县、德县、高唐、夏津、武城、长清等13县。专署设临清。

第五区辖惠民、 滨县、阳信、商河、高苑、青城、桓台、邹平、长山等9县。专署驻惠民。

第六区辖聊城、博平、茌平、堂邑、冠县、观城、朝城、濮县、范县、寿张、阳谷、莘县等12县。专署驻聊城。

第七区辖牟平、 文登、荣成、海阳、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等9县及长山岛行政区。 专署驻牟平。长山岛行政区系1929年冬析蓬莱县一部所置,1935年3月裁入蓬莱县,1937年1月复置。

其余未设行政督察区各县仍直隶于山东省。

南京政府时期(中)(1937年7月~1945年8月)

抗日和平时期,山东省行政区划非常复杂,全省有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统治区、日伪统治区三种不异性质的行政零碎及与之相应的行政区划;有些县份在某一时期一县之内同时并存两种甚或三种行政体系,可谓犬牙交错;特别是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根据地为了顺应剧烈变动的和平情势,有利于对敌斗争,其行政区划层级多、变动快,政区的置废析并非常频繁,而且往往打破战前旧有的政区格局,设立了许多双边县、三边县、四边县以及(旧)县中(划小的新)县,至于县以上政区(专区、行政区等)也异样复杂多变。因此,要全面、具体地记录、反映全部行政区划的沿革几乎是不可能的,本节只能择其要者以及绝对波动者加以记述。

一、行政督察区

日本全面侵华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只在鲁北津浦沿线稍事抗击后,便于1937年12月27日未放一弹,弃守济南。战前拟设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及当前各区的设置一度搁置起来。1938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将韩复榘逮捕,24日处死。1月23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继韩复榘之后出任山东省主席,将全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从1938年春到1942年陆续建立了16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初又设立了第十七行政督察区。期间,战前建立的几个区也有多次变动。关于17个行政督察区的辖属,各种材料和著作往往互有 牾,兹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照参酌,整理如下:

第一区辖肥城、长清、东阿、平阴、东平、汶上、宁阳等县,因受日伪压榨,辖区逐渐南移,至1942年,原一区只要宁阳、汶上二县,滋阳、邹县、滕县、鱼台等县亦在其范围。

第二区辖济宁、菏泽、嘉祥、巨野、郓城、定陶等县。1941年析该区与第六区部分县设立第十六区。1944年第二区改序为第七区。

第三区辖临沂、蒙阴、莒县、沂水、日照等县。

第四区辖临清、清平、馆陶、平原、恩县、德县、禹城、齐河、邱县、高唐、夏津、武城等县。

第五区辖无棣、利津、沾化、乐陵、德平、临邑、陵县等县。

第六区辖茌平、博平、堂邑、冠县、阳谷、寿张、莘县、观城、朝城、濮县、鄄城、聊城等县。

第七区辖荣成、文登、牟平、福山、海阳等县。1942年1月18日国民政府第588次会议决议撤销威海卫管理公署。1944年该区并入十三区。

第八区辖昌乐、安邱、益都、诸城、寿光、高密、胶县、掖县、潍县、昌邑、即墨、平度、莱阳等县。

第九区系由战前的第七区析出,辖栖霞、蓬莱、黄县、招远等县。

第十区辖滨县、阳信、惠民、商河、青城、高苑、桓台、长山、邹平等县。

第十一区辖金乡、单县、城武、曹县等县。

第十二区辖章丘、历城、齐东、济阳、淄川、博山、泰安、莱芜、新泰等县。

第十三区辖莱阳、即墨、平度、昌邑、掖县等县。1939年11月析第八区部分县,设立第十三专区。1944年第七区并入该区。

第十四区辖蒲台、博兴、广饶、寿光、临淄等县。

第十五区辖郯城、峄县、费县、泗水、曲阜等县。1941年初设第十五区时,辖德县、陵县、临邑、德平、乐陵等五县。1944年重新划区排序,将十五区设在鲁南。

第十六区辖菏泽、定陶、范县、濮县、观城等县。1941年设立时,辖邹县、滕县、峄县、郯城等县。1944年始以此区为第十六区。

第十七区辖昌邑、胶县、高密、诸城等县。此区系1945年初设立,所辖县份析自原第八区。

以上各区设立工夫先后不一,专署驻地多不固定。且形因势异,政随军移,由于国民党军队(包括该零碎的游击队)与共产党八路军、与日伪军之间的进退消长,三角斗争的错综变化,各行政督察区的管辖范围随之扩展或膨胀,或者区间调整辖县,或者另立新区、重编序号。更多的情况是国民党控制区与敌占区、与共产党控制区互相交叉、堆叠,许多乡村被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同时征收赋税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至于这些乡村如何缴纳则依各方实践控制程度和基层政权性质而异)。由于日伪军占据城镇和交通沿线,上述各区和县实践施政范围多只限于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部分乡村,其中后期设立的一些行政督察区甚至徒有其名,基本上没有有效行政区域。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山东的控制区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1943年7月东北军和以牟中珩为主席的山东省政府被迫加入山东、流亡安徽阜阳当前,山东境内已无国民党正轨部队,除昌潍等地的游杂部队还有些军事存在以外,其他大部已非国民党的行政范围。因此上述17个行政督察区的统辖区域,只是记其大概,至于每一具体时空的详确变化难以备述。

二、“主席行署区”

抗日和平初期,战前韩复榘零碎的行政官员除范筑先、张里元等多数人外,大部分或逃或隐,行政零碎基本陷于瘫痪。沈鸿烈的省政府驻地很不固定,由曹县 (1938年1月24日至5月底)、而东阿(1938年6月28日前)、而寿张县张秋镇(1938年7月中旬前)、而惠民、利津(1938年底)、而鲁南(蒙阴县鲁村、沂水县东里店、临朐县吕匣店子等),这样辗转迁徙,再加上日军在山东的点线分割,使省政府与各地联系不便,难以有效地行使职能。为图补救,沈鸿烈在任期间,先后设立了三个“主席行署”,使之代表省政府就近指挥,统驭所辖专县重要党务和军、政事宜。

1938年7月于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设立鲁西行署, 统管鲁东南的临清第四行政督察区、鲁西的聊城第六行政督察区和鲁东北第二行政督察区及其所属各县。该行署设立初衷本为掌控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第六区专员范筑先的部队及活动,同年12月范氏力战殉国,鲁西局面顿形混乱,该行署亦难以驾驭,至1942年夏第二任行署主任孙良诚投敌后,该行署区即已名存实亡。1938年秋大致以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地区设立鲁东行辕, 1939年2月25日鲁东行辕主任卢斌被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杀害后,沈鸿烈将鲁东行辕改为鲁东行署,所辖行政督察区有第七、第八、第九及1939年11月自八区析置的第十三区,共四个区。1938年冬在胶济铁路以北地区设立鲁北行署,辖第五、第十行政督察区及1941年成立的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胶济铁路以南的鲁南地区因沈鸿烈本人及其省政府坐镇于该区,故未设立鲁南行署。

和平条件下的行政督察专员多兼游击部队司令、支队长或保安师、旅长等该地区军事主官,既统军又主政,集其实践控制地区的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这就使得行政督察区实践上成为一级政区。主席行署区的划设在国民党省级以下地方政区被日军分割,省政府辗转无定的情况下,对于便利省与专县的联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临时措置,至1941年底沈鸿烈因“刺于(学忠)案”暴露而调离山东,继沈鸿烈任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旋即于1942年2月将沈所设的鲁东、鲁北两个行署撤销。

1944年12月何思源被任命为流亡阜阳的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氏鉴于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除个别地区外,均已瘫痪或瓦解,乃于1945年2月设立鲁西、鲁东南、鲁北、鲁东、鲁中、鲁南六个省内办事处,但也名存实亡。

附:日伪统治区的行政区划

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沿津浦线侵入山东境内,11月27日占领济南,并继续沿津浦、胶济两线南犯、东犯,1938年1月10日日军第四舰队侵占青岛,2月3日占领烟台。至同年11月聊城沦陷,山东全境次要城镇和重要交通线沦入敌手。

一、1938年的行政区划

日军在占领地搜罗亲日头面人物成立准政权性质的“维持会”,藉以实施统治。济南、青岛两地“维持会”于1938年1月1日、10日先后成立。在此基础上于同年3月5日成立了以马良为省长的伪山东省公署,省以下行政区划实行道、县制,除青岛市直辖于伪华北临时政府外,将全省划分为四道二市,各道、市公署除烟台市稍早外均于同年三4月间成立。

鲁东道

辖平度、掖县、蓬莱、黄县、招远、栖霞、福山、牟平、海阳、文登、荣成、莱阳、即墨、胶县、高密、日照、诸城等17县和一度隶属的烟台市。道公署驻烟台市。1939年6月1日, 即墨、胶县二县划归青岛特别市,1940年3月两县分别改称青岛市胶州区、即墨区。

鲁西道

辖济宁、泰安、宁阳、汶上、东平、平阴、东阿、肥城、新泰、莱芜、滋阳、曲阜、泗水、邹县、滕县、峄县、金乡、嘉祥、鱼台、郓城、巨野、曹县、单县、城武、菏泽、 定陶、寿张、阳谷、濮县、范县、观城、朝城等32县。1938年4月道尹临时办事处设在济南,5月设道公署于泰安县城,12月迁济宁县城。

鲁南道

辖益都、寿光、昌乐、潍县、昌邑、安丘、临朐、淄川、博山、临淄、桓台、广饶、博兴、长山、高苑、蒙阴、费县、莒县、沂水、临沂、郯城等21县。道公署驻益都。

鲁北道

辖德县、临清、德平、平原、恩县、武城、夏津、高唐、聊城、茌平、博平、清平、冠县、馆陶、邱县、莘县、堂邑、惠民、商河、禹城、临邑、陵县、邹平、阳信、利津、滨县、沾化、无棣、乐陵、蒲台、青城、济东、历城、章丘、济阳、齐河、长清等37县。1939年3月划历城、章丘、长清、济阳、齐河等5县为“模范区”,直隶于伪省公署。

济南市

仅辖面积177.6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济南郊区,下不辖县,直隶于伪省公署。

烟台市

伪市公署成立于1938年2月4日(日军侵占烟台之翌日)。初直属于伪华北临时政府。3月鲁东道公署成立后, 改属鲁东道,后又直隶于伪省公署。除辖烟台郊区外,还辖威海专员区、龙口专员区、长山列岛专员区(设专员办公处,不称公署)。

山东日伪虽号称4道107县, 但其军政所能实践控制者初不过数十县,1941年~1942年为其统治巅峰时期,仍有五个县无伪县知事。至于各县广大乡村除“治安区”及设有日伪据点或碉楼一类村庄可以控制外,其余乡村则或者为共产党、或者为国民党、或者为其他地方抗日权力所控制,到抗战后期绝大部分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控制区。

二、1940年的行政区划

1939年1月31日原伪山东省公署财政厅长唐仰杜继马良之后出任伪省长。 唐于1940年6月11日撤销鲁东、 鲁西、鲁南、鲁北四道,降烟台市为道辖市,重新划全省为登州、莱潍、青州、沂州、兖济、泰安、曹州、东临、济南、武定10道。

登州道

辖烟台市、莱阳、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及龙口特别行政区、 威海卫特别行政区等共1市10县2特别行政区。道公署驻烟台市。1943年8月将烟台市及龙口、威海卫2特别行政区由道辖改为省辖。

莱潍道

辖潍县、昌乐、安丘、平度、掖县、昌邑、高密、诸城(曾经属于沂州道)等8县。道公署驻潍县。

青州道

辖益都、 临朐、临淄、博山、淄川、长山、桓台、广饶、寿光、高苑、博兴等11县。道公署驻益都。

沂州道

辖临沂、莒县、沂水、日照、费县、郯城、蒙阴(曾经属于泰安道)等7县。道公署驻临沂城。

兖济道

辖济宁、滕县、峄县、邹县、滋阳、曲阜、泗水、宁阳、汶上、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道公署驻济宁。

泰安道

辖泰安、东平、东阿、平阴、肥城、莱芜、新泰等7县。道公署驻泰安。

曹州道

辖菏泽、曹县、阳谷、寿张、范县、濮县、观城、朝城、巨野、郓城、单县、定陶、城武等13县,其中阳谷、寿张2县曾一度属于东临道。曹州道公署驻菏泽。

东临道

辖临清、德县、禹城、聊城、平原、恩县、夏津、武城、高唐、冠县、馆陶、丘县、堂邑、莘县、茌平、博平、清平等17县。道公署驻临清,一度驻禹城、德县。

济南道

辖历城、长清、章丘、济阳、齐河、齐东、邹平等7县。道公署驻济南郊区。

武定道

辖惠民、商河、临邑、阳信、乐陵、滨县、德平、陵县、沾化、无棣、利津、蒲台、青城等13县。道公署驻惠民。

济南市仍由省直辖。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和平、中国抗日和平的成功发展,山东抗日斗争情势也日趋好转,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逐渐膨胀,猥集于县城,不但广大乡村已不能控制,一些县城也纷纷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克复,仅1944年山东省津浦路以东 (路西时属冀鲁豫边区)地区就光复了沂水、利津、临邑、乐陵、文登、莒县、荣成、海阳、栖霞等县城,日伪在山东的行政架构日渐坍塌。

南京政府时期(下)(1945年8月~1949年8月)

抗打败利前夕,除日伪军盘踞的“点”、“线”以外,山东大部分地域已为中g民主政权控制,至1945年8月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拥有121个县、市政权。国民党政府新任命的山东省主席何思源于同年六7月间秘密潜入山东时,国民党在山东只要如寿光、平度、昌邑、即墨、崂山、胶县等几小片寥落的棋子地块。

日b投诚后,何氏收编了国民党一些游击队残部和伪军,夺占了八路军控制的一部分县城。与此同时,山东八路军分作鲁中、滨海、胶东、渤海、鲁南等五路大军对拒不向八路军投诚的日伪军发动进攻,至9月底,共克复63座县城(津浦路东46座,路西17座)及烟台、威海卫等城市和军事要地。解放军为阻止国民党正轨军沿津浦路北进,于同年10月18日至12月27日发起津浦路战役。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所能控制的县市由35个缩减为24个, 至1946年1月中旬进而减至14个县市。其中只要济南市和昌乐县能控制全境;有12个县虽占领县城,但县境大部却是中国g的控制区;有22个县只能在境内部分地区活动,县城和大部地区均已成为解放区。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继续组建县政府,截至1946年底共组建33个县政府:滋阳、曲阜、泗水、邹县、滕县、济宁、郯城、临沂、长清、历城、潍县、昌乐、章丘、邹平、齐东、博兴、青城、广饶、临淄、临朐、寿光、高密、即墨、诸城、胶县、平度、金乡、菏泽、枣庄、黄县、海阳、莱阳、招远。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又解放了其中的诸城、邹平、齐东、博兴、青城、广饶、临淄、寿光、临朐、海阳、 莱阳、黄县、平度、招远、胶县、高密、枣庄等17县。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国民党在山东的各县政府基本上全部解体。

虽然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在山东实践能够控制的县非常有限,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于全省政区划分还是在名义上沿用抗战期间所划的17个行政督察区, 并于1945年11月将省政府在阜阳流亡中所设的6个名存实亡的省内办事处撤销。 截止到1946年4月,何思源政府design的全省行政区划格局,除青岛外,全省共有17个行政督察区、3个市、2个特别行政区。

第一区辖滕县、邹县、滋阳、宁阳、鱼台等县。专署暂驻临城。

第二区辖济宁、嘉祥、巨野、郓城、寿张、东平、汶上等县。专署驻滋阳。

第三区辖临沂、蒙阴、沂水、莒县、日照等县。专署暂驻临城。

第四区辖德县、平原、恩县、高唐、夏津、武城、临清、馆陶、邱县、清平、禹城、齐河、长清等县。专署暂驻禹城、高唐边。

第五区辖德平、陵县、临邑、乐陵、无棣、沾化、利津等县。专署暂驻德县。

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冠县、莘县、堂邑、朝城、阳谷、东阿、平阴、肥城等县。专署驻聊城。

第七区辖荣成、文登、牟平、福山等县。专署暂驻高密。

第八区辖潍县、昌乐、安丘、益都、临朐等县。专署驻潍县。

第九区辖蓬莱、黄县、招远、栖霞等县。专署暂驻城阳。

第十区辖惠民、滨县、阳信、商河、高苑、青城、邹平、长山、桓台等县。专署暂驻张店。

第十一区辖曹县、成武、金乡、单县等县。专署暂驻曹县南境。

第十二区辖历城、章丘、齐东、济阳、淄川、博山、新泰、莱芜、泰安等县。专署驻历城。

第十三区辖即墨、海阳、莱阳、平度、掖县等县。专署驻即墨。

第十四区辖蒲台、博兴、广饶、寿光、临淄等县。专署暂驻寿光、昌乐边。

第十五区辖峄县、郯城、费县、泗水、曲阜等县。专署暂驻峄县韩庄镇。

第十六区辖菏泽、定陶、濮县、范县、观城等县。专署暂驻滋阳。

第十七区辖昌邑、胶县、高密、诸城等县。专署暂驻 山车站。

济南市,市公署驻济南。

烟台市,市公署暂驻青岛。

威海市,市公署暂驻青岛。

利(津)广(饶)沾(化)(无)棣垦区管理局,暂驻张店。

临(清)冠邱特别行政区,主任公署暂驻高唐。

以上可见,不少行政单位连其市、区公署都不能设在本辖区境内,至于有效行政可想而知。此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推进,一度占领了一些地区和县份,但在四年内战期间,即便国民党进攻的巅峰时期也未能对山东全省实施全面的行政统治。1946年、1947年华东野战军(1947年1月由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1949年2月9日改称第三野战军)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又于1948年9月24日解放济南, 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8月20日解放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山东省最后一块地方长山列岛,国民党及其军、政权力从此彻底加入山东。

另外, 1947年3月-8月间曾设立鲁东、鲁东北两个行署区,分领各行政督察区,具体情况不详。1948年6月该两行署被撤销。

1947年国民党行政区划(民国36)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1949年解放前国民党行政区划(民国38)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1949年解放区地图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1950——1960年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1961——1964年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1965——1972年

山东历代行政区划,快来看看你家乡

来自: 西窗听雨 > 《故乡情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