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014|回复: 3

从黄帝到一世祖姬汪——二谈汪姓来源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9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15-1-27 13: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黄帝到一世祖姬汪——二谈汪姓来源
从黄帝到一世祖姬汪
我们汪姓是从姬姓衍生出来的。姬姓是黄帝的姓。因此,汪姓一族与姬姓黄帝的一族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汪姓是怎样从姬姓衍生出来的呢?
首先说黄帝。
古代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时代”。女娲氏抟土造人。有巢氏发明“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神农氏发明农具、播种五谷。这样,5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居住着大大小小大约一万多个氏族部落。其中,有熊氏部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强大部落。部落首领叫少典。少典娶有蠕氏部落的女子安登为妻,生神农氏炎帝。少典中年又娶有蟜氏部落女子附宝为妻,生黄帝。
正如《史记》开宗明义所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如上所述,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一天,她到祁的野外散步,看见一个很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星,她受到感动,就怀孕了,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以所居为号,称轩辕氏。
        又据《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黄帝在姬水一带成长、发迹,因以姬为姓。炎帝在姜水一带成长、立业,因以姜为姓。
学界对于“少典”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少典”是人名。一说“少典”是氏
族部落名称。郭沫若倾向于“氏族部落名称”说,他在《中国史稿》中指出,炎、黄是少典部落的两个胞族。这种观点是符合炎、黄出生时的那个原始社会的群婚制时代的。蟜附宝“感天”生黄帝,蟜任姒“感神”生炎帝(另有一说是,炎帝的母亲为有蠕氏部落的女子安登)。蟜附宝和蟜任姒当系有蟜氏族中的姐妹族。
        这样说来,炎帝和黄帝的父亲都是少典。炎帝为兄,黄帝为弟。他俩是同父异母的同胞兄弟。
        后人根据中国古代的“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神农“以火德王”(具有五行中的“火”德,因此才当了部落首领),“炎”就是“火”,所以后人称他为“炎帝”。黄帝“以土德王”(具有五行中的“土”德,因此他当了部落首领),土颜色是黄的,所以后人称他为“黄帝”。炎帝、黄帝,都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实际上,在那个传说时期,所谓“帝”就是指上帝、天神。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中国也不例外。炎帝、黄帝都是部落的宗族神,也可能是其所在部落杰出首领被神化而成,而不是以后“皇帝”的“帝王”的意思。
姬、姜两姓共祖少典,是反映了周人的“大一统”思想。正如上面所说的,炎帝、黄帝是两个不同的氏族。炎帝末世,在黄河流域南北两岸的区域,还有三苗、熏鬻(yu)、九黎族、共工等部落。他们之间有战争,也有交往、通婚。他们的子孙逐步以黄帝族为主,互相融合,逐渐统一。黄帝族主要活动在夏水,又称夏族,后来又以华山为中心区域,又称华族,这就是华夏之称的由来。经过夏、商、周三代,各民族的冲突、交往和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的华夏族。融合成华夏族以后,黄帝、炎帝,就成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少典是加上去的共祖。各民族都承认自己是炎帝、黄帝的后代,大家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了。
我们这里只说黄帝。
远古时期,上述的这些部落生活在黄土地带,并没有固定的疆土,他们之间为争夺水草地带或生存空间,经常会发生战争。黄帝时期,熏鬻在北(今山西北部),九黎在南(今河南),黄帝和炎帝并居于黄河北部流域。传说中,炎帝和九黎族为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场战争,即“炎帝战蚩尤”。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为其首领。九黎族依仗人众势大,打败了炎帝。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首先“炎黄结盟”,经过“涿鹿之战”,战胜了东方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九黎族战败后,一部分留在北方和炎黄两族合并,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方的土著部落居住在一起。因此,后人也认为蚩尤是南方苗族的祖先。
后来,黄帝又经过三次“阪泉之战”,战胜了炎帝。至于战争的原因,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黄帝欲兼并四方。这样,达到了同族统一的目的,黄帝成为了五帝之首,是中华文明史的开拓者、人文始祖。
在传说的神农时代,氏族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对偶婚姻。在分工合作的劳动形式下,一个女子去选择一个男子作为其主要之夫,一个男子去选择一个女子作为其主要之妻。但在这种婚姻制度下,还允许女子和男子有其次要的夫或妻。所以,传说中的帝王们都有“一个正妃几个次妃”。为了继承母系血统一方的财产权,那时实行的是男子出嫁,女子娶夫的婚姻制度。男子出嫁后便成为其妻的氏族成员,不再属于其母的氏族。男子初生时从母所居为姓,出嫁后便随妻居住而属于妻的氏族。这样,由于男子的出嫁,父子便不同姓了。
我们再具体说说黄帝。
黄帝有一妻三妾(四妃):正妃缧祖(西陵氏女)、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缧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另据《索隐》等记载:黄帝有四妃生四子。西陵氏女生昌意。方雷氏女生青阳(玄嚣)。彤鱼氏女生夷鼓。嫫母生苍林。
我们从《史记》的说法,黄帝的正妃缧祖生了长子玄嚣,二子昌意。以后夏、商、周的帝位都是在黄帝家族这两脉的后裔中来回继承的。
黄帝崩后,帝位原应传位于其嫡长子玄嚣,但那时实行的是“让贤制”,而玄嚣因德薄不得继承帝位,被降居江水,建立江国,姓江,一度姬姓失传。一直到玄嚣之孙喾(ku),史称帝喾,登上了统治地位,姬姓才恢复名望。这样,黄帝的帝位传给了二子昌意之子、黄帝之孙颛顼(zhuan xu)。
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母亲是蜀山氏女昌僕。颛顼聪明过人,才干出众,年十岁佐少昊(玄嚣),二十岁即帝位,“以水德王”。颛顼封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史称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卒年九十七岁。颛顼崩后,帝位又传给了玄嚣之孙、颛顼之侄、黄帝曾孙喾。
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少年有圣德,十五辅佐颛顼,三十岁豋帝位。帝喾重用颛顼的孙子黎。黎善于用火,发明了敲石取火,使百姓取得了温暖、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称为祝融。帝喾任命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万民皆为黎所管,后世称老百姓为“黎民百姓”。后祝融被祠为火神。但帝喾命黎平定共工之乱,黎因诛之不尽而被帝喾杀。帝喾命黎之弟吴回居火正为祝融。
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元妃姜嫄生弃(周族的祖先);次妃庆都生帝尧;三妃简狄生契(商族的祖先);四妃常仪生挚。相传帝喾崩后,传位于挚。挚立九年,为政不善,让位于其弟尧:“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尧是玄嚣之重孙、黄帝的第五代孙。
尧年十五封唐侯,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故称陶唐氏。二十岁继异母兄弟挚为天子,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境),在位九十八年,一百一十七岁去世。汉刘汉著《淮南子·齐俗训》载:“尧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帝尧办事认真,明察四方,善于管理,深谋远虑。他在位期间,内部亲密、万邦协和、天下太平、社会祥和。《尚书·尧典》称他为天子,颂扬了他的政绩和德行。帝尧咨询四方,选舜为其继承人,让舜摄政,并把娥皇、女英二女一同嫁给舜为妻。帝尧对舜考察了三年,在七十岁时让位于舜,这样,帝位又从玄嚣支脉转传到昌意支脉中来,昌意八代孙、黄帝第九代孙舜。
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谁?说法不一。 “三皇”,大致就是上面提到的“女娲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的某三氏。至于五帝,我们据《史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就是五帝。
舜,姓姚,名重华。帝舜自幼遭受苦难:“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又小过,则受罚。” (《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目重瞳子”,即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舜在三十岁为尧举用之前,为生活而奔忙着:曾在山东、河南一带的历山种过地,在雷泽捕过雨,在河滨烧过窑,在寿丘做过手工艺,在负夏集市上做过小生意。舜三十岁被征召,五十岁摄行天下事,六十一岁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在巡守南方时,死于苍梧之野,活了一百岁。舜虽然自小受父亲和后母的虐待,但对待他们仍然诚实不懈,对人忠厚不欺。他心地淳厚,待人诚恳,才干出众。他继位后,是一位勤政、爱民、诚信、谦恭、仁爱的君主。帝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舜崩,三年之丧,禹继任部落联盟的首领,都平阳。禹,也称大禹、夏禹、戎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母叫脩己,有莘氏部落之女。禹原为舜臣,任司空之官。其父鲧治水,九年不见成效,被舜囚于羽山。舜举禹继父业,禹劳身焦思,清理河道,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居外九年(一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禹治水有功,品德高尚,经四岳推举,被舜选为继承者。禹妻是涂山氏之女,有二子,长子启,少子罕。禹死后,传位于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四百余年。夏朝末代君王履癸(即),被成汤所灭。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为夏禹,这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相传,夏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因此,大禹实际上是帝舜的堂兄弟。夏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
帝喾的三子契为商朝的祖先。后传至成汤时因为夏桀的残暴,成汤起兵打败了夏桀,接管了天下,建商(殷)。
帝喾的二子弃为周朝的祖先,传至武王时,因为商纣王的暴虐,武王率领军队讨伐纣王,并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
从黄帝始至颛顼、帝喾、尧、舜乃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华夏民族的主体在传承中逐渐形成、壮大。
从上面简略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周朝的先祖弃为帝喾的重孙,黄帝的第五代孙。周朝是朝代名,姓姬。
写到这里,就可以具体说说姬姓与汪姓的关系了。这首先得从周朝的先祖姬弃说起。
*   *   *
在早周姬姓的先人中,姬弃(后稷)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姬弃的父亲是帝喾(姬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这样算来,姬弃是黄帝的第五代孙了。姬弃的母亲是有邰氏女,叫姜嫄。古邰地,在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姬弃又是帝尧的异母兄弟。
据《诗经·大雅·生民》篇的记载,姬弃一出娘胎,就遭遇被母亲姜嫄弃婴的厄运。那个时代,还是“重女轻男”。姜嫄祈求生女,不意生男,就借口这男孩不祥,决定“弃”。
这个可怜的男婴先被姜嫄弃到牛羊出入的狭窄巷道上,让牛羊踩死他。但牛羊都跨越男婴,没有踩到他(“牛羊腓字之”)。姜嫄又弃男婴于树林中,让野兽吃掉,却被伐木者发现了弃抱回(“会伐平林”)。姜嫄再弃男婴于冰河上,让他冻死,但一只大鸟用鸟羽对他保温,男婴没有冻死(“鸟覆翼之”)。大鸟飞走后,男婴哇哇大哭,过路人把男婴抱回给姜嫄(“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姬弃因被“弃”而得名“弃”,真是个大难不死的人,必有大福,必立大业。
姬弃在姜嫄的抚养下,“及为成人,遂为耕农”。他在耕种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农耕经验。他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发明了大豆、高粱、麻麦瓜果的新品种。他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水稻插秧法,使禾苗在田间株行整齐,不仅便于管理,又增加产量,后为人们奉为谷神。
帝尧任命姬弃为农师,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号后稷,“复以姬姓赐后稷”。从此姬姓在邰地逐渐强盛,成为大族。邰地既是姬弃的外婆家,又是自己的封地。姬姓就是在邰地形成望族的,邰地也是西周姬姓的发祥地。
邰地周围有戎、狄、羌等少数民族,他们都向姬姓学习种植“百谷”的新方法,使得整个西北地区的农业兴旺发达起来。
姬弃成了炎帝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个“神农”。
后稷(弃)的后代都是务本于农的,在夏、商时代蛮声于西北和中原地区。后稷的曾孙或玄孙不窋继续担任农师(大农)(古人都认为,从弃到不窋断脱四代),但到了夏初太康失国时,便丢掉了官职,他带领族人从今河南登封或禹县进入西北定居,奔波于戎、狄之间,成为西北姬姓的开山始祖。“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庆州,即今甘肃庆阳县,位于甘东与陕西吴期、志丹县为邻。陕甘边境以庆阳为中心,是不窋与族人的始居地和活动地。不窋与族人可以说是主动进入西陆边境,与少数民族共处的第一个中原氏族。
不窋的儿子叫鞠陶。鞠陶颇具才能,成了一个氏族的首领。传说后来的周王朝就是这个氏族所建。
鞠陶的儿子叫公刘。公刘是夏末时周族部落的首领。
公刘时代,周人因为经常受到东方部落的侵扰,不能再安居了,于是迁居于豳(今陕西邠县一带)。当时豳地周围都是戎、狄游牧部落,周人在公刘的率领下,经过多次战争,击退了戎、狄,才占领了豳地周围的肥沃的大平原,再次安居下来。公刘忠于周族部落,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忘后稷之业,务农耕,行地宜、聚人民,使周部落富强起来,颇见中兴气象,因此,公刘也是对周族有伟大贡献的一位部落首领。
公刘居豳以后,又传九代,到“太王”古公亶父。当时周族又不断受到熏育、戎、狄等北方部落的袭击,只得再举全族南迁到周原,占领了渭河流域(今陕西省歧山县),在那里安居下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营造城郭房屋,分建村落,去戎、狄之俗,设官职,修礼仪,把部落组织改造为国家组织,以周为族名和国号,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族开始兴盛起来,周人把古公亶父看作是继后稷、公刘之后最受崇敬的祖先。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朝建立以后称古公亶父为“太王”。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泰伯而传给幼子季历,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泰伯、仲雍知道父亲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为了实现他的意愿,于是泰伯偕同仲雍隐避于荆蛮之地,走到勾吴,文身断发,不再回国,以让季历。后来泰伯成为吴国始祖。
古公卒,季历立。季历即位后,继承太王遗德,周族日益壮大。季历与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密切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季历在与西方戎狄部落作战中屡立战功,曾俘虏了二十二个狄王,使周族的势力深入到今山西境内。商王文丁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周族势力的强大,引起与商王的矛盾,季历终被商王文丁所杀。
季历生二子,长子昌,次子曜。季历卒,子昌立。
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为殷纣王的诸侯。他善良、仁慈、谦恭、修德敬业、以文德联合诸侯,使当时的一些贤能之才都投奔于他,著名的有吕尚、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大夫等。《史记·周本纪》是这样称述西伯昌的:“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次多归之。”
西伯昌的积德行善,聚集人才,引起了殷纣王的警惕。崇侯虎乘机进馋言,于是纣王将西伯昌抓起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城北8里)。吕尚、闳夭等人积极营救,给纣王送去了美女、文马、九驷和其他珍贵宝物,纣王见了十分高兴,不仅放西伯昌出来,而且赐给弓矢斧钺,使其拥有征伐的权力。
据说,西伯昌囚禁在羑里长达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将伏羲的八卦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排列为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史称“文王拘而演周易”。
西伯昌从羑里出来后,更加勤奋努力,以德治国,威望越来越高,受到众人的拥护,到商代末年,周族四边的四十多个诸侯都自愿归附周族,服从他的领导(“诸侯归周者四十余国”)。周族势力的强大,使得纣王不得不封姬昌为“西伯”(伯者霸也,即西方的霸主)。西伯昌统一了西北地区不久,就从岐山迁徙丰(今陕西西安沣河西),在丰水两岸建造了丰邑,作为周的国都。此时,周的国力大增,控制了远比殷商大得多的土地和人民,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西伯昌仍自称为“小邦周”,谨慎小心,服事殷商,孔子曾经对此评论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论语·泰伯》)
建造了丰邑后不久,西伯昌病故。西伯昌为周族的首领50年,97卒,为长子姬发推翻殷纣王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奠定了基础。
姬昌死后,姬发继位。姬发秉承父王的遗志,正式展开反殷战争。约公元前11世纪,姬发以周军为主,联合各诸侯大军及其他部落的军队,向商都朝歌进发,开始伐纣。殷纣王率领数十万大军于距朝歌七十里地的牧野列阵以待。两军交锋,结果商军中的奴隶兵倒戈,“反兵攻其后”,霎间,纣军全面溃败。
周军占领了商都朝歌,殷纣王于鹿台自焚,周人砍下纣头悬挂于旗上示众,人们高呼“上天降下喜了”,并践踏纣体,以石掷尸,以泄其愤。商朝灭亡。
姬发灭商,建立了西周政权,国号周,帝号武王,史称周武王,并追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灭商以后,周朝的活动地域不只是原来的渭水流域了,发展到黄河流域,并向长江流域伸展。
*   *   *
武王灭商后第二年,病重,想传位给弟弟周公。周公泣涕而不受。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三或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姓姬,名旦,姬旦。因为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省歧山北),人称周公、周公旦、周公姬旦。
武王死后,周公拥立武王的长子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
西周初期,政权未稳,百废待兴。内部有权力的分配和争夺,外部有图谋复辟的殷人势力,而成王年幼,压不住阵脚,于是周公摄政当国。
周公摄政7年,据《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了不起,7年干了7件大事。
其中的“三年践奄”,与鲁国有直接关系。奄国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周围,即后来鲁国立国的地方。看来,周公讨伐过奄国等起来叛乱的旧势力,并亲自踏上过被制服的奄国。
周公被封于曲阜,曰鲁国,因此,周公是鲁国的始受封之君,但他肩负着摄政的重任,没有就封,而由其长子姬伯禽代就封。姬伯禽于公元前1061年,封于今河南鲁山,公元前1055年,代父封于鲁,是为鲁公,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但在当时人的眼里,鲁国仍是周公的封国。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一脉是从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姬伯禽一支衍生出来的。我把鲁国的历代国君列表如下:
鲁公世系表
                  
周公姬旦——
(1任,1世)鲁公:名伯禽,旦长子,受封立位,生子四→酋、熙、子颜、
延陵(另一说,生子三:酋、熙、鱼)。在位46年(前1043—前998 )
(2任,1世)考公:名酋,姬伯禽长子,嗣父位,无子。在位4年(前997—前994)
(3任,1世)炀公:名煕,姬伯禽次子,嗣兄位,生子二→宰、氵费,在位6年(前 993—前988
(4任,2世)幽公:名宰,姬煕长子,嗣父位,生二子→尹、圭。尹、圭为幽公弟氵费所杀。在位14年(前987—前974)
(5任,2世)魏公:名氵费,姬煕次子,逼兄位而立,生子二→擢、具。在位50年(前973—前924)
(6任,3世)厉公:名擢,姬氵费长子,嗣父位,无子,在位37年(前923—前887)
(7任,3世)献公:名具,姬氵费次子,嗣兄位,生子二→濞、敖,在位32年(前886—前855)
(8任,4世)真公:名濞,姬具长子,嗣父位,生子一→世,有足疾,不得立。在位30年(前855—前826)
(9任,4世)武公:名敖,姬具次子,嗣兄位,生子三→括、戏、称。在位10年(前825—前816)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乃立称(懿公弟)于夷宫,是为孝公。”(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必于祖庙。)宣王作为天下“共主”而行违制之举,“自是后,诸侯多叛王命”、“从是而不相亲睦于王。(《国语·周语上》),可见,宣王对继位的干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0任,5世)懿公:名戏,姬敖次子,嗣父位, 生子二→旰叔(早亡)、庈父。在位9年(前815—前 807) (周宣王废长括,立幼戏)
(11任,5?世)伯御,括之长子,弑懿公而立。周宣王伐鲁而杀伯御之前,伯御在位已11年(前806—前796)
(12任,5世)孝公:名称,姬戏(懿公)之弟,嗣侄位,生子五→弗湟、豫益、师、展、驱。在位27年(前795—前769)
(13任,6世)惠公:名弗湟,姬称之子,嗣父位,生子四→息姑、允、翚、施文。在位46年(前768—前723)
                    惠公元妃宋女孟子无所出,死后,惠公继室声子生息姑(隐公)。后来,惠公又娶宋武公之女仲子。仲子出生时,说手上有手文:“为鲁夫人”,仲子因此成了鲁惠公夫人,并生了允(桓公)。惠公生前,已立二子允为太子。惠公卒,太子允年幼,鲁人共举息姑摄政当国。隐公只摄政,不言即位,实奉允(桓公)为君。
(14任,6世)隐公:名息姑,姬弗湟长子,嗣父位,在位11年(前722—前712)。
隐公摄政十余年,允已长大。隐公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给允。前711年,公子翚为了求得太宰的职位,他请求隐公杀掉允。隐公说,他将还位于允,自己已老了,已使人在菟裘建造房屋,准备在那里养老了。隐公怎么也没想到,公子翚反过来在允面前诬陷隐公,请求杀掉隐公。不久,翚真的使人杀兄隐公,而立允为君,是为桓公。桓公没有按照国君的规格为隐公举行葬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即:翚)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矣。”羽父惧,反僭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15任,6世)桓公:名允,姬弗湟次子,嗣兄位,生子六:同、庆父、叔牙、季友、结、满。在位18年(前711—前694 )
(16任,7世)庄公:名同,姬允长子,嗣父位,生子六:般、启、申、夷仲、遂、鱼。在位32年(前693—前662)
                    庄公夫人齐女哀姜无子,其娣叔姜生子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并作启方)。庄公另娶本国党氏女孟任。孟任生子般。庄公原来许愿孟任,他即位后立她为正夫人,但不知为何,孟任后来没有成为正式夫人。这样,实际上“庄公无嫡嗣”。
        庄公喜爱孟任,希望子般为继承人。庄公临死前,向他的几位兄弟征求意见。先问叔牙。叔牙和庆父是同母兄弟,且二人是一党。叔牙推举庆父,说:“庆父材”、“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 庄公发现他们有图谋,赶快找来另一弟弟季友来商议。季友表示坚决拥立般。庄公把叔牙说的话告诉了季友。当时,季友是鲁国的上卿,掌管着鲁政。于是,季友用庄公的名义,让叔牙服毒自杀。
        庄公死后,季友立公子般为国君。庆父先时就与哀姜私通,这时欲立哀娣子启,所以般立不足两月,庆父就使人杀死,季友也被迫出奔陈国。随后,不满八岁的公子启被立为国君,是为闵公。闵公立后,请季友回国。但庆父与季友势不两立,“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果然,庆父于次年又使人杀死即位不到两年的闵公。季友只得带上闵公的庶兄申到邾国避难。
        庆父连杀两位国君,自知罪恶深重,乃出逃莒国。季友便乘机回国,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后来设法杀了庆父。
(17任,7世)般:立不足两月,被庆父使人杀死
(18任,7世)闵公:名启,不满八岁被立为国君。在位不到两年(前661—前660),被庆父使人杀死
(19任,7世)僖公:名申,姬同次子,嗣兄位,生子二→兴、买。在位33年(前659—前627)  
(20任,8世)文公:名兴,姬申长子,嗣父位,生子四:恶、视、倭、叔X。在位18年(前626—前609)
        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姜氏,生二子:长恶,次视。文公生前立恶为太子。次妃敬赢,生子倭。
文公死后,敬赢私下与当时执政的东门襄仲勾结,欲立倭为鲁君。在取得了齐侯的默许后,襄仲杀了姜氏的两个儿子:太子恶、视,还杀了反对立倭的叔仲惠伯。倭被立为鲁君,是为宣公。
(21任,9世)宣公:名倭,姬兴三子,嗣父位,生子三:黑肱、偃、归生。在位18年(前608—前591)
(22任,10世)成公:名黑肱,姬倭长子,嗣父位,生子二→午、汪(满、衡),在位18年(前590—前573)
(23任,11世)襄公:名午,姬黑肱长子,嗣父位,生子四→野、裯、宋、X。在位31年(前572—前542 )
(24任,12世)昭公:名裯,姬午次子,嗣父位,生子四→公衍、公为、公果、公贲。在位32年(前541—前510)。
在“三桓专权”下,昭公客死他乡。昭公弟宋继位。
(25任,12世)定公:名宋,姬午三子,嗣兄位,生子二→蒋、溺。在位15年(前509—前495 )
(26任,13世)哀公:名蒋,姬宋长子,嗣父位,生子二→宁、荆。在位27年(前494—前468)
(27任,14世)悼公:名宁,姬蒋长子,嗣父位,生子一→嘉。在位31年(前467—前437)
(28任,15世)元公:名嘉,姬宁之子,嗣父位,生子二→显、辰。在位21年(前436—前416)
(29任,16世)穆公:名显,姬嘉长子,嗣父位,生子二→奋、公输子。在位33年(前415—前383)
(30任,17世)共公:名奋,姬显长子,嗣父位,生子一→屯。在位30年(前382—前353)
(31任,18世)康公:名屯,姬奋之子,嗣父位,生子一→匽。在位9年(前352—前344)
(32任,19世)景公:名匽,姬屯之子,嗣父位,生子一→叔。在位21年(前343—前323)
(33任,20世)平公:名叔,姬匽之子,嗣父位,生子一→贾。在位20年(前322—前303)
(34任,21世)湣公:名贾,姬叔之子,嗣父位,生子二→雠、编。在位23年(前302—前280)
(35任,22世)顷公:名雠,姬贾长子,嗣父位,生子一→晦。在位24年(前279—前256)
        (关于“鲁公世系表”中君位的数序,我把未有“谥号”的国君也列入。在一些《鲁国史》的专著中也有这种排列。
*   *   *
我们要注意22任鲁国国君鲁成公—姬黑肱,其长子姬午,为鲁襄公,继任23任鲁国国君。姬黑肱的次子姬汪,就是我们的一世祖。
这样,从黄帝到一世祖姬汪的轨迹是清楚的:
黄帝(姬姓)——(姬姓)周武王其弟周公旦——姬伯禽(鲁国第一任国君)——姬黑肱(鲁国第22任国君鲁成公)——姬午(鲁国第23任国君鲁襄公)——姬汪(一世祖)——姬挺(汪挺,二世祖)——姬诵(汪诵,三世祖)——汪。
*   *   *
上面我们分析了从黄帝到一世祖姬汪的大致脉络,应该说,这是“认祖”和“联宗”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是故意地与黄帝拉上关系。在“认祖”和“联宗”方面,大家都会寻找一个光鲜的祖先,这种心理也是合理的。但是,中国的姓氏变化错综复杂,几千年下来,不少事情要说得清清楚楚,是难上加难。有的姓是同姓同源,有的姓是同姓不同源,有的姓是同源不同姓。几乎每个中国姓都有几个来源,都有民族融合的情况。因此,今天的“认祖”和“联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文化认同”,这就如我们说,我们都是“炎黄之孙”。
  
都边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738

帖子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5-1-27 1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5-1-27 18:31 编辑

    先撤下我的两个回复帖,请大伙尽情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58
QQ
发表于 2015-1-27 1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姬姓)——(姬姓)周武王其弟周公旦——姬伯禽(鲁国第一任国君)——姬黑肱(鲁国第22任国君鲁成公)——姬午(鲁国第23任国君鲁襄公)——姬汪(一世祖)——姬挺(汪挺,二世祖)——姬诵(汪诵,三世祖)——汪。
与我谱序言完全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1
QQ
发表于 2015-1-27 22: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