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969|回复: 1

婺源徽商的商业道德及成因浅析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3691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1
发表于 2006-9-16 17: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俞健文 洪达科 王齐昭

 

 

引言: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商业舞台上,徽商是最主要的商业群体之一,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品德、创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婺源徽商是徽商中的一支重要而独有的力量,剖析婺源徽商的商业道德及成因,对于推进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对于秉承老徽商传统,打造新时代徽商群体;对于内地县市实现突破常规,谋求发展,都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婺源县古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1934年划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解放后,又划隶江西至今。明清时期,婺源商人作为徽商队伍中的一支劲旅,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屈指可数。婺源徽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他们独具特色的经营之道外,与其普遍遵循“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是分不开的。

  婺源徽商商业道德的表现及其特点

  其一、以诚待人。自古以来,许多商人都具有唯利是图、狡诈哄骗的本性。可是婺源徽商却不大一样,他们认识到商人和顾客是互惠互利的两极,商人只有诚实不欺,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此乃经商长久取胜的成功之道。因而,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尔诈我虞,主张“以诚待人”。如婺商朱文炽在珠江经营茶业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后,他总是不听市侩的劝阻,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他在珠江鬻茶20余年,虽因此亏蚀本银数万两,但却“卒无怨悔”。婺源徽商在与他人合伙经营,或受雇替他人经营时,也遵循一个“诚”字。如王熙恩,“其姻兄见其诚实,邀同业茶,尽交掌管。姻兄殁后,有劝熙自谋生理者,熙以戚谊难辞,钜艰独任五十年,毫发无私”。
  其二、以信接物。婺源徽商在经营活动中素“以诚信著”,重承诺、守信用,为他人做事或答应过人家的事情,都守信不渝。如婺商程树梅,“与人交易,一诺千金,从无契约。业茶三十余年,人争附股,账册明晰,丝毫不苟”。程焕铨也是个以“信”经商的典型。他虽“与兄弟业茶亏折负债数千金”,但曾受番禺友人张鉴之托,替他管领“宗人运盐二万有奇往海南”。到海南时张鉴已死,宗人欲想乘机瓜分船上货物,程焕铨力争不可,坚持将货物守璧交给了张鉴之子。婺商詹谷“贸易崇明,为江湾某任事。某年老归家,值发逆窜东南,崇邑孤悬海外,道途梗塞近十年。谷竭力摒挡,业乃大振。后江湾某之子至崇肆,谷将历年出入市籍交还,涓滴无私”。
  其三、以义为利。孔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和“利”的问题上,婺源徽商与人交易时,大都能做到“轻财尚义”,非义之财不取。如商人江灵裕,贾于温州总理茶务期间,“恒泰银号沿市籍未销,误兑四千金,裕悉返之”。又如潘呜铎,有“方某运茶,不得售,欲投申江(上海黄埔江)自尽。铎照市高价,囤其茶遣归。后寄番(洋商)售,余息银五百两,分文不取仍与方某”。茶商詹世鸾曾“佐父理旧业,偿夙逋千余舍”,其后贩茶入粤,恰逢许多徽州茶商因遭火灾而窘困不得归家,遂纷纷告贷,“鸾慷慨赀助,不下万金”。
  其四、仁心为质。婺源徽商还十分讲求仁爱之心,“不困人于厄”,不乘人之危而牟利。如婺商俞文浩,因咸(丰)同(治)间米价昂贵,出谷平粜,村人感之。盐商李廷玑“运盐两浙间,凡盐户有欠货者,恰其贫而毁其券”。婺商戴公选在湖广受灾之际,“输赀运米以赈,楚民赖存活者甚众。逋券盈匦,贫不能偿者,悉焚之”,其仁义之举备受人们称颂,竟至“义声三楚”。余圣材也是个以“仁心”经商的典型。他与族人合资重资业茶粤东,牙侩亏空,归鬻己产偿之。其同业者欲以屋抵偿,材弗受,焚其券。正是由于婺源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仁”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之根本,因而出现了许多颇具声誉者。俞起鸾承父茶业客粤东时,不为粤俗繁华所染;李汝霖业茶至上海,妓馆赌场绝迹不至;俞荣虽以茶业致饶裕,但布衣蔬食如故。更有著称者如詹瑞增,他佐理父习茶业起家。光绪间,日本讲求茶务,有日商慕詹瑞增名,以重金聘其帮业茶,他恐权利外溢,坚辞拒谢。又如茶商王云翔,“生平好善嫉恶”。广东李某闻其名,欲以大权付之,翔侦知李入日本籍,常改华茶为日茶,斥为卖国,遂严词拒绝。他们的这些做法和爱国精神,自然受到人们的尊敬,故在各地的方志、谱牒中留下名字,以风来者。

  婺源徽商商业道德的形成原因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儒家的思想道德在这里占有比别处更高的位置,崇儒重道,乃是婺源人千古恪守不变的传统。
  一方面,婺源徽商在经营活动中能坚守“诚、信、义、仁”,与朱熹理学对儒学的系统倡扬及在徽州的兴盛,有着极大的关系。
  徽商的起始虽在朱熹理学形成之前,但它的兴盛乃致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帮,却是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这个时期,恰是朱熹理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在徽州盛行的时期,不仅统治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而且成为士、贾、农、医和百工立身处世与行为的指南。这就使得在徽州的历史上,徽商与理学两者有着久长而密切的姻缘,有着扯不断的复杂关系,从徽商的立身行事到它的经营方式、商业道德,无不受朱熹理学的影响。同时,徽商经商致富以后,又不惜重金在寓居地和故里投资办学馆、建书院、兴社学,延请名儒教育乡族子弟,这又有力地促进了理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如婺商读屋泉人孙有,“置租兴社课文,及襄建本都书院、京师文明会,均领袖捐赀。道光乙酉、丙戌修邑志及造文庙、考棚,倡输千金。工告竣,费缺,复捐五百金”。又如和睦村人潘开祥,为“振兴合族文社,首捐租六百秤,课文资给”。再如盘山人程世杰,“曾建遗安义塾,置租五百亩。久废,杰独立重建,岁以平粜所入延师,使合族子弟入学,并给考费”。凡此种种,可见这里封建文化的发达,与徽商的热情倡导和竭资尽智是分不开的。徽州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之邦”,婺源又被称为“书乡”,这正是徽商与理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
  另一方面,婺源徽商在经营活动中能坚守“诚、信、义、仁”,与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有着极大的关系。
  崇尚文化,“贾而好儒”,是徽商区别于其他地区商人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谋生来说,他们是商贾,可却从不放弃对文化知识的喜爱,“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所以他们重儒而不轻贾,右儒亦又右贾,贾儒结合。统观历史上的婺源商人,从其业贾的经历来看,他们大多先儒后贾,贾而后儒的也有。
  先儒后贾者如:城东邑庠生董大田,“少习举业,博览群书,善诗、古文词。因父老,弃就商”。长径人程泰仁,“幼业儒,以孝著闻乡里。嗣因家食维艰,弃砚就商,随乔川朱日轩贩茶至粤,众举经理徽州会馆,六县商旅均服其才。咸丰间,业茶上海”。带川人朱昌孝,“幼读书,以父年迈,弃砚就商。设钱肆于湖南德山,婺邑木商往来必经其地,夫不下数千人”。
  亦儒亦贾者如:汾水人吕宗洛,“弱冠,随父贾于姑苏。持筹余暇,涉猎群书”。晓起人汪承修,“耽吟咏。贾于浙,爱西湖山水,游迹所至,必有题咏,每为通人称赏”。太白薛村人薛呜鸾,“父业茶亏蚀,殁负债数千元,母老弟幼,鸾婉言与债主商缓,兴复父业,夙债完清。嗜书史,善诗赋,卷不释手”。
  先贾后儒者如:西源人俞廷杰,“早失怙,弃砚就商。……晚家吉安,建寄观楼,与同志诗文倡和。太史郑出守吉州,题日望重儒林”。中云人王质诚,“弱冠后,经商扬州仙女镇。……工书法,老年好作擘窠字。著有《随意吟诗稿》”。江湾人江晋,“父经商折阅累债数千金,临没嘱晋与弟分偿,晋日:弟有目疾,自顾不暇,安能偿债。乃商,诸索负者请缓,独偿;后耐艰辛,清还前款以及葬祖墓、治亲丧,均不累弟。幼入塾仅六月,后自涉猎群书,遂能诗,语多天籁;有诗稿,末梓”。
  婺源徽商正因为生长在这种“儒风独茂”的社会环境下,自然大多“贾而好儒”,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视为立身行事之本,虽以经商为业,犹不失儒者气度,故而,从婺源徽商的整体来看,一般都很讲究商业道德。
  “贾而好儒”的徽商能够“仁心为质”,“以义为利”,在经营活动中坚守“诚信”商德经商,其积极面和主流应该肯定,这是他们当年能在激烈的商争中成功获胜、雄踞江南与晋商共执商界之牛耳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诚以待人和言而有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行为指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宝贵精神遗产,而且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注:文中事例均引自《婺源县志》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9-16 1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婺源徽商商业道德的表现及其特点

  其一、以诚待人。

    其二、以信接物。

    其三、以义为利。

    其四、仁心为质。

--------有想当成功的商人的吗?那就学习以上几条吧,保你成功!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