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644|回复: 5

庐山汪氏与"革公"之谜

[复制链接]

6

主题

30

帖子

95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59
QQ
发表于 2018-8-31 21: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传贵 于 2018-8-31 21:30 编辑



     汪姓渊源流长,上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2700多年。续修祖谱,寻根问祖,都是每位族人崇祖敬祖,光耀家族的功德之举。我平时很少接触、阅览家谱,今年上半年,因搜寻多年关注的原汪家岭(现斜川公园)迁葬中,黄泥岭汪氏其中一脉早年迁徙的资料,才借故简单翻阅了下家谱。其文意外得到本市族人汪辉的浏览和关注,彼此便开始有所交流。德辉告知我他在宗亲网上发了一些有关家谱的帖子,针对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是否有由63革公繁衍而来,有些网友列起了不同看法及存疑。对于其家谱中世脉的来龙去脉我似乎从没产生过疑问,这一问也引起了我的琢磨及好奇。
    不久前德辉来到我处,并带来了一些收集的汪氏有关资料。论辈份他高我二倍,而对于一位仅90后的年轻长辈,竟如此专注于家族家谱之事,在这年代也许真的难能可贵,很出乎我的意料,从内心我为他的敬业和执着而欣喜。于是,我也试着顺藤摸瓜,根据家谱及汪辉(九江德鑫)、网友九华星云等交流资料,绞尽脑汁的搜寻及整理着有关我们庐山市汪氏与革公那段千丝万缕的缘脉。
    2008年续修的《星子汪氏宗谱》及越国公世系图表显示,星子汪氏为44世越国公七子爽公后裔,传至56世道安公(为婺源始祖),生(次子)57公,生(次子)58世中元公(为婺源大畈始祖),生(四子)59世敬逢,敬逢生(三子)60世延年,延年生61世惟静,惟静生62世希公。希生63革公,字信民,由婺源迁临川,为临川汪姓始祖。革公生三子64世英析、英杰、英荣。
    而今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则是由64世英析、英杰开始分脉(英荣后无记载),至70世后支脉有71世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贵六、贵荣、贵炯、贵显、贵华、贵兴、贵发、贵七、贵九公,从此延脉至庐山市(星子县)周边各地。如县城黄泥岭自贵显公、欧阳畈自贵炯公、隘口仕林华林汪氏由贵三公等。
      一、星子革公是否为希公支脉
      祖谱对63世革公的来脉及星子汪氏的繁衍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第63世革公,希公之子,名信民,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中绍熙辛亥省元寿登七旬,晚好吟咏擅风雅度西江诗派图中之一,尝谓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为选入理学与陈师道林敏修辈廿五人为友 ,取尹氏生三子英析、英杰、英荣。赞曰:淡泊之情,菜根之味,特立两间表出庶类南省文魁西江诗派,清风千万流芳万载。翰林学士许衡拜撰,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
     而在星子汪氏续修谱序中,则表述有北宋末年56世道安公自歙迁婺源;南宋绍熙年间63世革公迁临川。至66世嘉璲公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以科第出守大同路复补职南康,因慕匡庐之秀,紫阳之微与弟嘉珊公遂家焉。此后,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因避元末之兵乱,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自66世璲、珊公补职南康,到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书院时与众多兄弟迁徙星子,成为星邑、九江等地大望族。
    从此汪氏宗族在星德九地区繁衍生息,兴家创业,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
    上述可见,家谱谱序中对星子及周边汪氏的繁衍由来表述含糊及矛盾。如世系图表等中清淅载明,星子汪氏由64世英析、英杰公起而分支繁衍星子周边各地。而谱序中则将星子汪氏宗族在星德九地区繁衍生息,成为星子地区之望族,阐述为革公之曾孙,嘉璲公补职南康府(1376年-1913)因慕匡庐之秀,紫阳之微,携兄弟嘉珊等定居南康(星子县);再后有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而才有星德地区汪氏的繁衍?然而,嘉璲公是英杰公之孙,子斐公之子,谱系显仅繁支71世贵兴、贵发、贵七、贵九公之脉;而69世茂卓公之脉仅限为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贵六公,何谈是星邑及九江地区汪氏繁衍之脉呢,另谱序中也未载明嘉璲公及茂卓公由临川还是何地而迁至星子?
   如果星子汪氏由嘉璲、嘉珊,茂卓公繁衍而来,那谱系中列举的其他支脉又从何而来?而从谱系中,自64世英析、英杰公以下支脉,其字辈全部高度对应吻合及一致,似乎可印证庐山市(星子)汪氏源自同一支脉毫无疑义。
    星子汪氏自44世越国公至56世道安公,又是否有由62世希公---63革公支脉接续而来?还是由57世源公(临川始祖,腾桥人),或57世愤公--中元公(婺源始祖),或58世中立公而繁衍而来?近来却在汪氏通谱及一些家谱资料中出现了意外的存疑和争议。
    二、多位“革公”年代不一之疑
    1、汪氏通谱对革公记载为中立公之长子。据通谱资料:57
公生中参、中元、中立、中高。58世中元公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丁未(887),中元公四子──59世敬逢公约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932),敬逢次子── 延贵公生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壬子(952)。58世中高公约生于唐昭宗龙纪元年已酉(889),中高长子── 程公生于唐哀宗天佑元年(904)。58世中立公应约生于唐僖宗光启四年戊申(888),而临川始祖---59世革公系中立长子,约生于后梁年间(907923),生子二──延广、延舜。
    2、 据临川方志记载:与饶节、谢逸、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的汪革,生于熙宁四年(1071)。字信民,号青溪,江西临川腾桥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四十岁时(1110)卒于任上。(但其祖脉不详)
    又据临川祖谱69世汪革资料,汪革(1070-1143年),南宋名人,字信民,江西临川腾桥人。他是56世道安公长子源公、60世知古后裔、67世叔献公之孙、68世房公次子。生子六---呈、常(一名大经)、三六、三九、梅、资。他曾任三教授,为南宋江西四才子之一,著有《菜根潭》。汪革生有六子,其次子汪大经(常), 字淳夫,江西布政司,嘉靖己丑科进士,亦为大儒也。
    3、在婺源派道安公考证系谱及资料中,59世敬逢,乃中元公(大畈始祖)四子,字元礼,行七。宽厚好贤,性识高远,啫学好施,殊得人心。宋太祖兴五星聚奎,乾德四年因题名公为常山教瑜。妣曹氏,公卒葬岭南蓝田坑,妣卒葬隐陀伏鹿形。生子四 ──60世延祚、延贵、延年、延之。延年生子——惟静公,61世惟静生子二----62世尚公、希公。尚公生子一:许巡(汪禄岭)。而希公及后脉世谱均无后续记载?
    而从汪氏通宗世谱等资料显示,惟静公次子、62世希公生子三——许华(迁汪禄岭)、公京、公省(迁马金汪山达埂),为开化马金汪山始祖(由大畈分迁),但并非讳革字信民。而自许华、公京、公省一脉,在其谱中也显示着多代无后续修?
    4、九江星子谱载:63世革公,自56世道安公、愤、中元、敬逢、延年、惟静、希公至革公。革公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名信民,希公之子。中绍熙辛亥(1191)省元,寿登七旬,晚好吟咏,擅风雅度,西江诗派图中之一,尝谓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为选入理学,与陈师道、林敏修辈廿五人为友。娶尹氏,革生三子 ── 英析、英杰、英荣。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
    从通谱、临川方志及九江星子家谱等资料可观,以上几处所指革公一位是通谱记载56世道安公后,58世中立长子59世革公,后梁年间(907—923),生子二──延广、延舜,称为临川始祖;其次是临川资料有一位为56世道安公后,57世(长子)源公至60世知古后裔、65世丕公后裔69世革公,生于熙宁四年(1071),字信民,号青溪,江西临川腾桥人,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再次是九江星子谱载:56世道安公后,(次子)57世愤公--58世中元公--62世希公子--63革公,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名信民,希公之子,生三子 ── 英析、英杰、英荣,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这三位革公,分别源自不同世系年代,有自57愤公--58世中立公之子,有58世中元公---62世希公之子,有自57世源公支下。两位字信民,两位属临川始祖,一位临川腾桥人。通谱革公与临川资料革公两者相距164年,临川与九江谱载两位革公相距90多年,而通谱与九江谱两革公则相距近256年。
    从以上有关革公的资料及信息,庐山市(九江星子)汪氏宗谱中63革公,无论与汪氏通谱还是临川、婺源等宗谱上革公信息及年代都不吻合,且相互矛盾,似乎很难与革公牵连。这或许可以说明通谱与临川所指两位革公不是同一人,而庐山市(星子县)的革公则难以成立。
    至于各地宗谱出现同样的革公,可能一是由于早年战乱等因素,各地家谱的流失及断修,以至在后续修谱时,而凭借革公北宋江西才子之名气而相互转抄接录;二是至于有66世璲、珊公补职南康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如确属由临川等地而迁入南康(星子)繁衍之说,又是否为中间插修呢?因为谱系所载英析、英杰、英荣公如不是中立公或临川源公--“革公支下,就应均来自婺源谱系中元公--希公支脉;三是早年续修宗谱时因抄录错误所致。因从现今续修的家谱中,也看出有些原有繁体字等至今难辨而未有更为简体字,仍照旧版抄录,因而极易产生误读、误录。
    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64世英析、英杰、英荣公究竟由那支祖脉接续而来?综上所述分析,我认为自56世道安公--(次子)
--(次子)中元--(四子)敬逢--(三子)延年--惟静公,由61世惟静公之子62世(尚公)、希公分支而来可信度较大,但还应借鉴婺源道安公世系谱进行对接及详尽考证作结论。而是否存在62世希公至63革公一脉,的确存在众多无法释解之疑。如因革公支脉而来,是从58世中立公一脉,还是由57世源公一脉而来,还是56世道安公至63世希公支下果真另有一遗漏的革公?这一切都只有找寻到64世英析、英杰、英荣公究竟对接那支脉系才能见分晓吧。
    因本人对宗谱缺乏细致的研读,有些谱系难以明辨其连贯性,仅当出于好奇及抛砖引玉,愿能引起各位族人的共鸣、帮助及指正,早日让庐山市汪氏祖谱实现完美对接。
mmexport1535696591714.jpg
40_182601_bc7d828239bf7cc.jpg
mmexport1535696903966.jpg
mmexport1535720607244.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8-9-4 1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志林 于 2018-12-23 11:19 编辑

著名的十八汪


中较大支的是敬逢公下有四延,延祚公后代中著名的是惟政公下的立信,其次是汪广洋和汪大渊延贵公后代大都在汪禄岭,也不见信民公在其中,延年史载人丁出名的就稀少延之后代发展最强盛,其中当属介然公支系,以及桐城小一公支系(谱载汪居安登嘉靖进士,汪階仕中宪大夫),所有这些都是端公(汪濆)支系,而平阳家谱和历史明确记载江西布政司经历汪大经属于愿公(汪源支系,信民公的源当是祖讳禄(字叔献),因宋祥符的山寇作乱,乃携訾避于江西抚州府临川的乌顿,乌顿当时属于古江西,版图包括现在的福建部分地区,最著名的就是信民公和谢逸隐居临川,信民公的次子汪常(汪大经)的老师就是谢逸。仅凭“革”来找支祖脉显然不够科学,一般古人的名为正体,字为正德所来,还有号相随,细读家谱中的传记就很清楚了,家谱中汪革后面必有艺文呈现,想必贵支中难得见汪革艺文,或者传记中的介绍难见,据此,仅见附会菜根味不能断定贵谱中汪革为信民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0

帖子

95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5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5: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志林 发表于 2018-9-4 11:03
著名的十八汪

中较大支的是敬逢公下有四延,延祚公后代中著名的是惟政公下的立信,其次是汪广洋和汪大 ...

感谢您的点评与分析。“而平阳家谱和历史明确记载江西布政司经历汪大经属于愿公(汪源)支系”。。。革公、字信民,也许的确属于57世源公支系。而庐山市汪氏宗谱中希公支下的63世“革公”,应是续接错误了?寻找62世希公支下有无-----64世英析、英杰、英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52
QQ
发表于 2018-9-22 2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6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8
QQ
发表于 2019-2-22 1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子汪氏续修谱序中表述有“北宋末年56世道安公自歙迁婺源",这里说的道安公迁婺源的时间应该不对吧,据汪氏通谱记载,道安公生于827年,属唐朝末年,北宋为960-1127年,中间还隔了个五代十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0

帖子

95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5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08: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荣 发表于 2019-2-22 10:42
星子汪氏续修谱序中表述有“北宋末年56世道安公自歙迁婺源",这里说的道安公迁婺源的时间应该不对吧,据汪 ...

也是,中间隔了近300年,明显也是不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