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771|回复: 1

赓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民间民俗时代文明新风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53
QQ
发表于 2024-2-28 16: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临清汪氏 于 2024-2-28 16:25 编辑

赓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民间民俗时代文明新风


临清市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一汪达成



临清市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运河名城临清市的市属学术性、非盈利性社会团体,为临清市重点文化研究单位。研究会于二○○九年十月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社科联、市民政局及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文化事业的方针和政策,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宗旨,借助于临清市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民俗民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汪广洋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发掘、搜集、梳理和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我市独具的汪广洋墓葬遗址遗迹和文化余脉为主要依据和线索,广泛开展了有关重要历史文物的搜集和保护工作。研究会首先从寻找、发掘有关历史遗址、遗迹、遗物等文物入手,利用我市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协调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展了诸多的有序工作和活动。采取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走村串户、踏勘现场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在偏野僻地和城镇乡村的大街小巷、河边路口、庭院房角、门前屋后、沟傍坑沿、井前窖边等地处,将散落、掩埋多年的相关古碑、残卷、砖石、树木及雕刻品等古老物件,进行拉网式的寻找和搜集。先后在我市八岔路镇杨二庄村西的汪广洋家族墓群及周围八个村的汪氏居住地等多处共收集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的下马石、碑刻、墓志铭、老松林遗物及古老物件等几十余宗,并进行了集中保存和保护。同时还及时召开学术会议、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发布研究论文等活动,为申报文物保护単位提供了充要条件。
2010年7月,汪广洋家族墓葬地被临清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保名称定为“汪广洋家族墓”。2013年上半年经山东省文物专家评审考察,认定为明丞相汪广洋墓 。
2013年10月11日,“汪广洋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二、发起和开展了针对明丞相汪广洋的一系列历史文化研讨活动,特别是对汪广洋的生平事迹、家族迁徙、墓葬遗址、重要遗迹遗著及历代的有关诰封敕命、诗文书画、篆刻印章等,以及相关的儒家师学、鲁商徽商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专题研讨活动研究。
研究会在挖掘整理汪广洋文化的古书籍本中,从探讨研究明初文学、明初诗歌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对所存的古籍残本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的方式方法。譬如把古籍残卷上的繁体字迹先誊写下来,再变成现在人熟识的简体字,然后进行篇章的研究,不仅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意识和文学文字的学养。研究会历经十余年,完成了汪广洋遗著《凤池吟稿》读注,总字数达46万字。至今共复印《凤池吟稿》260余本,免费赠送给市直有关部门及热爱研究汪广洋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此项工程不仅填补了中国明代历史人物研究的一项空白,也对于深层次开展汪广洋文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如今汪广洋文化已经成为了临清市地方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文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在研究汪广洋家族迁徙及其宗祠文化余脉的基础上,组建起明丞相汪广洋纪念馆、民俗文化馆、唐越国公汪华纪念馆和《凤池吟稿》书画展厅。“三馆一厅”的建立,是研究会近年来重大的成果和业绩。
研究会在明丞相汪广洋纪念馆的建馆过程中,发现汪广洋的先祖乃唐代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唐朝大臣),是倾扶社稷、统一六州、安定一方,帮扶唐王实现国家统一的功臣,享有古徽州之人文初袓、徽州人神等美誉。于是,研究会又增建了唐越国公汪华纪念馆,并将收集整理后的全部文物集中到纪念馆进行展示,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充实了纪念馆的内容。三馆一厅的布展工作于2012年1月园满完成,截止今年底累计参观达28万人次。
“三馆一厅”建成开展后,我们先后将国学泰斗季羡林、中国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承兴(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政委、中将)、北京师范大学易学院院长张涛、山东省原人大主任董凤基、山东省原政协主席丁方明、山东省军区原司令员李春廷、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济红、山东省原交通厅厅长赵振維等人的题词、题诗全部刻碑,展示在汪广洋墓葬遗址,丰富充实了墓葬遗址的内容,也提高了汪广洋文化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四、积极主动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社会文化各界的合作及交流扩展和提升研究会的成果。
研究会分别于2010年纪念明丞相汪广洋诞辰680周年大型活动,2015年又举办了纪念汪广洋诞辰685周年大型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承兴(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政委),中国青年网作家汪鑫,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江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邵凤丽及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丁副院长和办公室孙主任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纪念活动。汪承兴会长向我会赠送了他撰写的《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一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邵凤丽赠送了她撰写的《徽州汪氏家族研究》、中国青年网作家汪鑫赠送了他撰写的《徽州魂》。
2014年11月20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专家组一行5人来汪广洋家族墓葬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就有关课题与研究会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达成合作研究意向。2015年2月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委派丁副院长和办公室孙主任参加纪念明丞相汪广洋685周年纪念活动时,研究会将两套《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和《中华汪氏通宗世谱陶山即临清支系谱》以馈赠交流。
2013年12月,江苏省高邮市政协考察团来研究会进行学术访问和考察,取得满意成果。2014年11月,由高邮市电视台、临清市电视台和本研究会联合拍摄的三集电视专题片《汪广洋》在高邮市电视台首播。同时高邮市文化研究院作家倪文才先生在与我研究会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扩充完善了描写汪善茹在父亲汪广洋被陷害、激情抱负与现实之间残酷激烈碰撞中不屈不挠的内容,将长篇历史小说《驿站风云》并于再版。
研究会先后与武汉大学明史研究所、新疆大学明史研究所、扬州大学区域研究所、高邮文化研究院及黄山学院徽学研究专家方利山教授、柏树教授建立了课题研究关系;与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永河、教育部原纪委书记王元家、黄山日报主任记者汪怡民、深圳晚报主任记者汪仕林、山东作家沈明等众多专家学者建立了交流协作意向。许多专家学者在各自的文章和学术活动中,多有引用或采用我研究会的成果和观点。研究会还与安徴省作家协会的汪济先生合作编纂了长篇历史小篇《明相汪广洋》。
五、研究会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11月和2018年8月,研究会主持召开了由北京著名学者、中国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承兴,中国青年作家网汪鑫,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江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邵凤丽等专家学者和临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热爱汪广洋文化研究的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并对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承兴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和工作指导。
2013年10月26日临清市政府周志雯副市长带领政府办公室、市博物馆、市旅游局等领导实地考察了汪广洋墓葬遗址和明丞相汪广洋纪念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临清市政协主席汪保远、副主席徐保福等领导多次来研究会视察并指导工作。
2010年黄山市原政协主席、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明裕带队一行四人前来我会考察。2013年12月,高邮市政协考察团来我会进行考察指导。2014年高邮市宣传部副部长、电视台台长及临清市宣传部副部长、电视台台长等领导同志来我会视察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均给予了研究会高度评价和赞扬。
为了吸引更多学者参与,研究会也多次参加外地的有关汪广洋文化研究的各种学术研讨交流会。来先后应邀参加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汪华文化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高峰论坛、安徽黄山市举办的《越国公汪华》《越国公汪华与徽学》《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周公思想文化》探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互动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吸引了部分专家学者临清参观交流,促进提高。
六、结合临清地域和历史人文特点,协助补充和完善了汪氏宗谱等文献资料。
为探寻研究汪广洋的家族迁徙状况及家庭背景,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户走访调查,积极查寻和搜集汪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等工作。几年来,研究会共收集在民间收藏的各种汪广洋家族及后裔史料计13套86册。其中全国统续的明清时期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一套38册,新编《中华汪氏统宗世谱》一套15册,贵州、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汪氏家谱》5套11册,民国时期的汪广洋支系《汪氏家谱》一套4册,建国后汪广洋支系编辑的《汪氏家谱》陶山谱两套8册。2013年,研究会又借汪氏宗亲接续家谱的机会,新编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陶山支系谱》一套6册、台湾出版的汪广洋遗著《凤池吟稿》诗歌1部、《新安文献志》一套2册、相关文献1册及有关资料20余份。这些文献资料具有很珍贵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深层次开展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临清的汪广洋后裔及汪氏家族中有众多热爱汪广洋文化研究的人才,他们有的专注于名人研究、有的专注于家族历史与迁徙研究、有的专注于宗谱研究。针对这种人文现象,研究会主动与汪氏宗亲网主办方进行联系和沟通,在其网上设立了《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专栏》,专用于汪广洋文化的研究。同时研究会又将汪广洋遗著《凤池吟稿》建立起专项内容研究,们将有难点、有疑问的每首诗发到网上进行交流,开展大讨论、大争论最后得出较好的结论。参与研究人员先后达37名,共收到专帖330份,专栏发表有关汪广洋文化的研究资料102篇(不包括讨论回帖)。
七、循追历史踪迹,探求不止。近几年来,研究会在多方搜索捕捉信息、寻探史料踪迹中,多次走出家门,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调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研究会在发掘的古碑文中,发现了明丞相汪广洋的墓葬地就在临清,但碑文并未说明具体位置。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三个基本确定法,最终于2019年挖掘发现了墓葬地。这一重大发现,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经报请山东省省级文物专家组认定,此墓即为明丞相汪广洋之墓。
(二)2010年,研究会组织人员赴江苏高邮探访汪广洋故居,获得了广洋湖的来历、传说中的墓址以及他的后人迁徙情况。经查实广洋湖的命名与明丞相汪广洋并无关联,所谓的汪广洋旧居已不存在,只有一个汪广洋故居旧址的牌匾而已。
(三)据两梁山史料记载,汪广洋曾到两梁山游览并题词赋诗。经过研究会实地调查,情况属实但未找到相关摩崖拓片以证实据。
(四)据广东省南海区县志上记载,该县大布村有座丞相广洋公祠旧址。经实查只有一个遗址碑。
(五)据新安文献志记载,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又簱城人。但未找到确切史料。
(六)有关史枓记载广州岭南第一楼是明代丞相汪广洋所建。研究会派员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岭南第一楼又名禁钟楼,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观大殿之后。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后毁。万历年重建。现存上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遗构。
(七)根据临清汪氏家谱记载,临清汪广洋后人是由登州府福山县门楼镇勾塔村迁来。对此研究会前去考察并在八角乡夺回汪家,找到汪广洋后裔300多人,取得了珍贵的村史资料和相关信息。烟台电视台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
(八)到安徵太平县今当涂的江宁镇汪广洋的初葬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又赴南京市对广洋路进行了查访。
(九)对汪氏九圣祠经过近20天的走访调研以绘图和文字形式还原了历史原貌。
八、  研究会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一)明丞相汪广洋活动路线图已由临清市博物馆牛全州同志绘制完成。
(二)明丞相汪广洋年谱已由汪寿杰同志完成编辑定稿。
(三)长篇历史小说《明相汪广洋》己完成出版。
(四)汪广洋遗著《凤池吟稿》读注己出版。
(五)《今日聊城》(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专刊)已于2010年出版发行。
(六)截止2021年底,已发表汪广洋文化研究的理论文章10余篇。
(七)明丞相汪广洋纪念馆已正式对外开放。
(八)《凤池吟稿》书画展厅圆满布展。

九、研究会在赓续传承汪广洋文化的研究活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优秀传统精神,遵守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风范,同时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慈悲、善良、怀柔”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各种慈善义举进行宣传、教育和启动,使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熔融一体,深入人心。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大张旗鼓地倡议并开展了四次慈善捐赠活动。一是2014年捐资救助了因家中失火造成全家人烧伤、家庭财产受损的汪寿廷4200元。二是2020年研究会会长汪廉雷个人向武汉疫情捐菜三车。三是在2020年当地疫情防控期间,研究会会员参加捐物人员达20余人,折合人民币 近万元。四是2022年三月与志愿者合作,帮助寻找志愿军烈士遗属和近亲。

综上所述,研究会的工作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良好的运转循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把热爱变成动力,把辛苦作为奉献,把心血化作成果,把造福家乡作为己任,争取做出新贡献






附件1:

关于明丞相汪广洋及其遗著《凤池吟稿》的补充说明

汪广洋(1329年6月?——1380年2月),原名汪广泽,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明朝初年宰相,重臣。史称汪广洋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明太祖朱元璋曾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汪广洋早年因求学随父流寓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中进士,次年被朱元璋召入元帅府,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后参与大将常遇春部军事事务,三任地方行省参政。1370年,被召为中书省右丞;同年十一月封忠勤伯;1371年,任右丞相;1373年,为左御史大夫;1377年,再拜右丞相。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明太祖朱元璋以“朋欺”为由,再次贬汪广洋至广东一带,后被赐死。史料记载为被贬途中“追旨诛之”,尚存史疑。
汪广洋遗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等,其中《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清乾隆时,《凤池吟稿》被录入四库全书。
《凤池吟稿》是汪广洋的主要遗著,实为明朝诗学之正宗,起到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用,尤在明清文人中颇受推崇。《凤池吟稿》初刻于洪武三年,由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撰序;再刻成化与弘治年间;三刻于万历年末。值得庆幸的是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毁掉了近一半的中国历史书籍,却收录了汪广洋的《凤池吟稿》十卷本。
《凤池吟稿》诗作有两大显著特点:
一是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汪广洋是文人,也是武将,既在朝中为官,又多次外放。所以其诗歌题材极其丰富。有写仗剑跟随朱元璋拼杀的场景,也有写战事平息间隙的风土民情的。还有宫廷生活,官场百态的,也有劝诫同僚、勉励世人的。其友情诗歌也是不可多得的。从古体诗到格律诗,由四言、五言到七言,既讲究格律、韵脚,而又不拘泥于其中。
二是艺术手法多样,语言清新流畅。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情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古体诗歌《壮游奉柬诸阁老》长达600多字,全诗篇幅宏大,辞藻华丽,极力铺陈,宣泄了诗人极度的愉悦的自豪感,犹如其神来之笔。《四库全书》称其“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诗歌。”宋濂则说:“莫不被其霑溉之泽,化枯槁而为丰腴矣。”其诗作中:“平沙谁戏马,落日自登台”,“湖水当门落,松云傍枕浮”,“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对客开春酒,当门扫落花”,“天垂芳草地,渔唱夕阳村”等句均为明代诗歌,乃至中国诗歌的名句上品。
《四库全书》中对其评价为:“虽当时为宋濂诸人盛名所掩,世不甚称。然观其遗作,究不愧一代开国之音也。”“诗风清刚典重,一洗元人纤媚之习。”
《凤池吟稿》的存世,为今天的明初诗歌研究及明初历史人物研究,特别是为汪广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保障,使许多历史谜团得以部分解决。
汪广洋,就其政治功绩,有人称他为“诗人丞相”;就其文学贡献,也有人称他为“丞相诗人”。事实上,他首先是一个文人,其进士身份是得到朱元璋赏识的起因,其丞相身份,则为其诗歌成就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附件2:
临清市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旨要

四项宗旨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保证政治方向;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先进文化;
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服务人才成长;
加强诚信自律建设,推动事业发展。

四项原则
以传承优秀传统为己任;以广洋文化研究为对象;
以促进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

四条使命
挖掘遗产;保护文物;
研究历史;传承文化。

四种精神
爱党爱国精神;勇于探索精神;
启迪智慧精神;追求卓越精神。

四个价值
历史研究价值;学术探讨价值;
传承文化价值;先进文明价值。


四种责任
主业主责责任;主题主线责任;
主持主行责任;主策主编责任。

四项职能
汇聚智慧力量;突显学术徵记;
提升理论水准;传承优秀基因。

四个目标
古为今用;赓续创新;
传承文明;服务当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91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24-2-29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成会长辛苦了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