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806|回复: 0

宋畈 名称由来 和宋畈汪氏文风 影响深远

[复制链接]

2

主题

7

帖子

225

积分

侠客

积分
225
发表于 2024-5-1 1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畈汪氏文风代代传特约撰稿人林华


file:///C:/Users/ASUS/AppData/Local/Temp/ksohtml3324/wps1.png
123
   汪氏宗祠 



  不少人都知道,东案乡上源具有880多年历史的贤良宗祠的主人———王介一门九进士,曾经为常山人争光,也给常山带来过骄傲。近日,笔者来到辉埠镇宋畈汪氏宗祠,得知汪韶是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的进士,竟是常山第一进士,比王介还早,而且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只因他为人低调,不善张扬,鲜为人知。

  从《常山县志》记载来看,我县有进士132人,其中宋代是我县历史上科名鼎盛时期,志载有进士91名。另外元代有6名,明代有29名,清代有6名。

  勤奋努力,一门父子四进士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淳化初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从江西婺源鳙溪镇大畈村跋山涉水来到我县,他“爱山水之佳丽,遂卜居于宋畈”(引《汪氏宗谱》原文)。他对当地人说:“因宋世而迁,故名‘宋’;因大畈而来,故名‘畈’,此吾‘宋畈’之所由名也。”
  从此,这位书生就在宋畈安居,一心一意苦读圣贤经书,准备应试,考取功名。到了淳化五年甲午(994年),他孤身一人北上汴梁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很幸运,一举荣登进士榜。喜讯传到常山,当地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因为在这之前,常山还没出过进士,正是他,摘取了常山县科举史上首位进士的桂冠。这位年轻的书生就是扬名故里的汪韶。
  汪韶高中进士后,不久就入京任职,由于他勤奋好学,廉洁奉公,为人低调,处事谨慎,谦虚待人,深受同僚和朝廷的好评。官至兵部侍郎并升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终日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尽管国事繁忙,但他对家里三个儿子的教育丝毫也不放松,严格督促儿子读经书、习礼仪,勇攀科举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儿子汪文于1019年中进士,三儿子汪杰于1027年中进士,二儿子汪兴于1034年中进士。一门父子“四进士”成为北宋时代的佳话(《汪氏宗谱》有记载)。
  据《常山县志》记载:汪韶一门父子四人中进士之后,汪氏家族学习之风日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以至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汪氏子弟登上进士榜。从北宋淳化五年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汪原进荣登进士为止,一共有十八人荣登进士榜。故人称宋畈为“进士村”。
  宋畈汪氏宗族中除十八人荣登进士之外,还有汪珪(1386年岁进士)、汪景润(1410年岁进士)、汪宾(1420年岁进士)、汪时(1450年岁进士)等人获得了国子监给予的“岁进士”荣誉称号。这一事实在《汪氏宗谱》里也记载得清清楚楚。宋畈汪氏这一大群文人雅士,除个别年老体弱者外,不管功名高低、资历深浅、年龄大小,都分赴全国各地任官职。据考证:有文官也有武官,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有行政官也有监察官,有司法官也有教授官。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来宋畈访问时,对汪氏历代名人深表敬佩,他临别时特意赠送长联一幅,挂在汪氏宗祠里永思堂大厅之上,长联赞曰:
  忠烈乘勋,保子孙、保黎民,凛凛犹生,独秉两间正气;簪缨传世,有公侯、有相卿,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长联载于《汪氏宗谱》)

  从小好学,善读诗书知识广

  汪韶从小聪明好学,三岁开始练字,四岁习读诗文,五岁时可背唐诗五十多首,八岁可代写地契、字据,深受乡邻赞颂。在婺源鳙溪镇大畈村,至今仍流传着汪韶从小勤奋好学,礼貌待人的故事。在他四五岁时,一些儿童经常撺掇他一起去玩泥巴、捉迷藏等,可汪韶却每天练字读书,专心致志地把心思集中在书本里。有一次,他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专门于有月之晚在床前看明月,由于他那房间里窗户太小,怎么也看不到明月,他就缠着父亲把窗户做大一点。父亲虽然口头上答应,可实际上并没把这乳臭小儿的话当一回事。到了第三天,汪韶看父亲并没按他说的去做,他就拿着小锄头,站在凳子上,“嘭、嘭、嘭”不停地挖起来,但由于人小力单,每锄头只能在墙上挖出小指尖般大的泥土。母亲问他为什么要挖墙,他回答说:“在床前看不到月亮,是因为窗户太小,父亲答应要把窗户改做大一些,可是只答应没动静,我只好自己动手了。”一番话说得母亲哭笑不得,后来只好请泥水匠把窗户改大许多,正好有一丝月亮照射在床前,于是,汪韶在有月亮的晚上就在床前疑视着月亮,并默默地深思着。
  六岁那年,有一次,他缠着母亲说要请老师到家里吃饭,母亲拗他不过,就说:“好吧,娘在家做饭,你去请老师好吗?”其实母亲是试探他有无此胆量,谁知汪韶爽快地说:“好吧,我去请老师,你可要做些好吃的噢。”说着,汪韶手拿一本书,径直往老师家去了。途中要经过一木板桥,由于他边看书边走路,待走到桥上四五步远才发现对面一老者挑着一担烟叶已走到桥中间了。于是,汪韶一边施礼说对不起,一边赶紧退回到桥头,老者说:“你小小年纪竟如此有礼貌,难能可贵,可你边走路边看书可不好呀,小心摔倒。”
  汪韶八岁那年,村里徐某将一头公牛卖给严某,需写个字据,因当时村里有文化的很少,他们看汪韶天天读书习字,就请他来代劳。汪韶详细问了双方商定的价格、付款方式后,又再问:“牛绳是否包括?”徐、严两人觉得汪韶小小年纪真是老练。尤其是徐某,他本来心想,如没有写清牛绳一事,他到时就有说法的余地,因为他那条牛绳很精制,若另外提出来,可值几斤盐的钱。

  激励后人,人才辈出传颂远

  在汪韶的影响下,继他的三个儿子汪文、汪杰、汪兴均先后考入进士后,其后辈又人才辈出,陆续考取功名。如汪礼(汪杰之长子),字孝始,任大理寺评事中议大夫(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狱的官府,评事是审理案件的官吏),卒葬龙字特岭,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李釜榜。汪哲(汪兴之继子),字孝则,任端明殿学士奉政大夫,卒葬后山高弄,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程禹榜。汪贤(汪礼之次子),字待举,任太守。汪隆(汪礼之三子),字师心,任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是古代官名,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重和元年戊戌(1118年)王昂榜。汪钊(汪礼之长子),任建宁府府尹(府尹是古代的官名,地方政权中的府一级,其长官称为府尹),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何涣榜。汪钥(汪哲之长子),字文明,任京府府尹,卒葬灵峰峙弄,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萧国梁榜。汪晶(汪贤之三子),字官远,任大理寺评事,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傅行简榜。汪澄,宋畈人,字子渊,任龙游县令,淳祐元年辛丑(1241年)徐俨夫榜。汪大明,宋畈人,待制学士,至元十一年己丑(1289年)张栋榜。汪原善,宋畈人,字秉生,任同知升山东盐远司(同知是古代官名,协助知州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事务),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张益榜。汪文璟,字辰良,宋畈人。生有异质,五六岁端坐终日如成人,十一岁通诸经大义,十三岁成举子业,十八岁乡试第二名,元泰定元年(1324年)登进士,初授余姚判官、知州,升太常礼仪院太保,又升翰林院编修,官至中议大夫、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
  汪文璟凡任职所在,都很有政绩,声望甚重。故居村名“庆善里”,郡守白景亮因其声望高而改为“尊贤里”。明洪武元年,汪因元朝灭亡绝食而死。卒葬凤鸣山。其著作有《归朝集》、《明农稿》行世。有传。汪敬中,宋畈人,谱名惠四,由知县升同知,建文元年庚辰(1400年)胡方榜。汪则忠,宋畈人,字敬一,任建昌知县,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曾棨榜。汪原进,宋畈人,字秉谦,任铜陵知县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转汉中府长史(长史是古代官名,西汉时丞相下设两“长史”,相当于丞相府中之秘书长)。
  到了清朝末期,宋畈汪氏相继涌出两名秀士,他们就是汪志南、汪楫父子俩,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据汪志南的同窗好友、湖北恩施县知事,清丁酉(1897年)科解元、衢县人郑永禧撰写的《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载:“君少负俊才,数下闱不第,视清室政变,识帝祚之将倾也。遂退处田园,长为识字之农,不再出而问世。”汪志南一心热心于乡间的公益事业,如:救助贫困乡民,修复回龙高桥,平整邑东山路等,为当地民众做善事。为此,他日夜奔波,操劳过度,得了软脚病而去世。郑永禧还在《汪志南先生墓志铭》 中运用了两个典故赞美汪志南:采樵思柳下,挂剑识徐公。这篇墓志铭石刻,现在还保存完好,竖立在宋畈卫生院旁的小山坡上,常有来往行人驻足观摩。实为宋畈汪氏一古迹。
  关于汪志南的儿子汪楫,《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记载:“时,长子楫已补博士弟子员”,博士授业至一定年限,经过考核,可在郡庠任文学职务,优秀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后来汪楫即在邑庠任职,教授庠生。至1930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他辞职回到宋畈老家,在三衢山赵公岩里隐居了一段时间,并在石壁上题刻了一首诗:
  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依岩消白日,枕石问苍天。
  腊尽寒归路,饣香薄有田。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中华民国十九年冬月(即1930年冬月)
  这首诗是汪楫遗留下来的、现存的惟一一篇作品,至于别处是否有他的作品发现,其家人都不知。所以说,这首诗也可作为汪氏传统文化传承。
  目前,宋畈汪氏宗族的文物古迹尚有四件:一是一套《汪氏宗谱》(五大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辑,至今已有117年之久。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只因纸张太薄,恐难久存。二是越国公“汪氏宗祠”。清代时期建造,祠内的栋梁、牛腿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三衢山赵公岩洞里,石壁上刻写着一首汪楫题的五言律诗。四是《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刻于宋畈卫生院附近小山坡上的一根石柱上,石柱高2米多,呈六角形。此外,还有许多留传于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有待于有心人去一一挖掘,再整理成文,以便广泛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