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175|回复: 1

关于姓氏的起源与姓氏体制的确立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29 14: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姓氏》(罗晓帆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年版)一书认为:
“在漫长的中国姓氏发展历程中,两周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这以前,中国早已产生并形成了一批古老的姓氏,到了两周时期,由于周初的大封建和层层赐氏的制度,氏的数量空前增多,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普遍以氏相称,不再提及远古的姓属,并由此造成了大量古姓的湮灭。今天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性,其源头大都追溯到两周时代的氏。 而那些更加古老的姓氏,则除了姬、姜等极少数周朝的尊贵大姓沿用至今外,绝大部分都已经飘散无迹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两周时代所形成的氏,开创了我们今天社会丰富多彩的千家万姓,是今天姓氏的起点。”
“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有姓,失去人身权利的奴隶是没有资格有姓的, 平民和自由职业者或依附于某个姓族,或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作为称呼标志, 也没有自己的姓。到了春秋时候, 氏逐渐在社会上取代了姓的实际作用,但是有资格获得氏的依然是社会上等阶层,与奴隶和普通的劳苦大众无缘。当时社会上有大量无姓无氏的人。”
   

从该书的基本观点,我们也可以认为:汪姓的起源应在春秋时代。

下面是摘自该书的一节:

在漫长的中国姓氏发展历程中,两周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这以前,中国早已产生并形成了一批古老的姓氏,到了两周时期,由于周初的大封建和层层赐氏的制度,氏的数量空前增多,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普遍以氏相称,不再提及远古的姓属,最后连婚姻嫁娶时候也不需严格的辨别是否在远古属于同姓了。这样一来,姓的功能逐渐从现实生活中消退,以至丁最后仅仅成为一种历史档案,氏在无形中填补和取代了原来属于姓的位置。到了东周后期,这一大转换已经基本完成,人们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只言其氏,不言其姓了, 并由此造成了大量古姓的湮灭。今天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性,其源头大都追溯到两周时代的氏。 而那些更加古老的姓氏,则除了姬、姜等极少数周朝的尊贵大姓沿用至今外,绝大部分都已经飘散无迹了。著名人物如孔子,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姓叔梁纥了,同样,除了专业工作者,又有多少人知道屈原的姓原来是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两周时代所形成的氏,开创了我们今天社会丰富多彩的千家万姓,是今天姓氏的起点。
    周朝在中国姓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还在于有关中国姓氏的各种礼仪、规范和制度,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的。在周朝以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居于统治地位的姓族,而到了周朝.我们看到整个国家从上可下都纳入了氏族的宗法系统,在周初为维护等级尊卑、规范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观而制订的《礼》中, 姓氏居于醒目的核心地位。举凡人的出生、死亡、尊卑、交往、家庭相处、国家关系,无不与姓氏相连,形成—整套环环相扣、网络状的准则规范。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以姓氏家族为中心的特点就是在这—时期初步形成的。在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尽管中国姓氏的发展高潮叠现,精彩纷呈,有很多创造发明,但是却基本上没有超越出两周时代构筑的整体框架。
另外,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姓、名、字组成一个人的基本名称系统的习俗正是在两周时期形成的。最初,中国人的姓和名是分开的,各有不同的作用,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商朝后期的金文中虽然出现了把姓与名放在一起的情况,但很可能与主人公的王族身份有关,社会上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了两周时期,由于氏的大量出现并广泛用于各种社会交往中,加上取名取字受到重视,正式进入礼仪系统,逐渐形成了以氏+字+名构成为一个人完整的称呼系统。秦汉以后氏与姓合为一个概念,字放在了名之后,但是它们的基本内涵并没有发牛生变化,—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虽然中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姓,但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有姓,失去人身权利的奴隶是没有资格有姓的, 平民和自由职业者或依附于某个姓族,或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作为称呼标志, 也没有自己的姓。到了春秋时候, 氏逐渐在社会上取代了姓的实际作用,但是有资格获得氏的依然是社会上等阶层,与奴隶和普通的劳苦大众无缘。当时社会上有大量无姓无氏的人, 如《孟子》中提到的“奕秋”,《庄子》中提到的“庖丁”,一个是名叫秋的下棋者, 一个是名叫丁的厨师,都是没有姓氏的平民  还有孔子出游途中遇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也都无姓无氏。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直到秦统一全国,原先的各国贵族被赶出了他们的宫廷、封邑,沦为与乡野平民为伍,从而将以前贵族才有的姓氏也带入了平民阶层中, 蒙在姓氏头上的那一层神秘的贵族气氛逐渐飘散了,周朝时姓氏只为贵族专有的制度也在无形中被打破了。这时候,大量平民也逐渐进入社会,取得姓氏。首先是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动荡中,许多卑贱的农夫、士兵踏上了叱咤风云的政治舞台,他们取代了以前的贵族、官吏,成为新的权势阶层,也给自己争得了取姓冠氏的权利;其次,社会大动荡打破了以前的庄园、封邑体系, 大量以前依附于贵族的劳苦大众被抛向了社会,过去在封闭的环境中那种无姓无名、只要有个简单称呼的状况己不能适应社会交往需要。这时候,那些因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如张、马、庾、贾、甄、陶),因所依附的田邑(如高、林、茅),以及所住的环境、山谷、河流等(如东邻、南宫、百里、池、关)被人们互相之间长期使用的习惯称呼,无形之中都转化为姓。此外,随着社会对姓氏看法的宽泛,有些平民就刻意为自己寻一个姓氏,或者就以父祖的名作为自己的姓,在社会上流通,西汉新政权建立以后,郡县制度代替了战国时代的氏族统治模式,统治集团不在把拥有姓氏作为贵族的专权,普通民众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姓氏使用的称呼,至此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载人户籍。这一切,汇成了秦汉之际普通平民纷纷取姓择名的汹涌热潮。到了西汉时代,社会上无论贫富贵贱,山隅海角,基本上已经没有无姓氏之人了。
西汉的新统治阶层,大多数出自平民下层,无论是皇帝刘邦,还是重臣萧何、陈平等,都是数代末闻有姓,他们究竞属丁远古的哪一个姓族,已经无法考察追寻了。既然连统治阶层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无法既拥有姓、又拥有氏,那么姓与氏的合一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西汉社会新统治集团的形成,不但在全社会中促进了姓与氏的合并.而且改变了名字的构成方式。汉初许多著名人士都没有字,如彭越、英布、樊哙、萧何、周勃等,因为他们都是从下层进入统治阶层的,像张良那样出身于六国贵族而进入西汉统治阶层的只是少数。这些平民出身的王公将相,即使在朝会或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也只能以名相称,由此改变了先秦社会上层交往言必称字的习惯。整个社会“称名道姓”蔚然成风,名的重要性骤然增加,由此形成了姓加名的姓名组合形式,字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了。这种姓名称呼状况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得到了证实。文景以后.经过几代皇帝的统治,汉朝新—代贵族世家逐渐形成,社会上又开始恢复取字的礼俗,并以字作为贵族阶层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相互称呼,但这时候字已经无法动摇名的既成位置了。这样,两周以来数百年间形成的姓名全称次序:“姓+字+名”就改变成为“姓+名+字”,并从此—直沿袭下来。
汉朝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度,并实行了姓氏合一,不再分封赐氏,改变了以前那样隔几代就将别子分出去另立新氏的做法。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家庭世代相传、虽百世而不易的姓氏。这样一个超稳定的姓氏系统,不但有利于中国人的寻根溯祖观念,有利于以姓氏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统治秩序,而且为东汉以后谱碟学的兴起和强宗大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29 15: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