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729|回复: 1

中国姓氏的起源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1 1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掌声[0] 嘘声[0]
   § § § § § § § 楼主  

中国姓氏的起源
    ——这是《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作者:袁义达 华东师大出版社)一书中的一小节,看后会增长一点姓氏知识。如大家有兴趣我会把关于[汪氏]那一部分摘录下来。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动植物作为其图腾的内容,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持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郑樵《通志.氏族略》)。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历来都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吨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氏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以记事。

     之后进人了伏羲氏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吴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氏、阴康氏、中皇氏、女祸氏等部落。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午)。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氏是中皇氏.中皇氏的首领为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蜗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有熊氏是黄帝所在的部落的称呼,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黄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己、滕、葴(亦作箴)、

    任、荀、僖、始、侣、依。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黄帝与西陵氏女生子玄嚣,号青阳氏,亦名少昊,少昊氏族东迁,成为东夷族的首领,改称金天氏,其后为赢姓、偃姓;黄帝与西陵氏女生次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为高阳氏,其后为羋姓、己姓、董姓、妘姓、曹姓等;黄帝之曾孙帝喾为高辛氏,其后为子姓;帝喾之子尧为陶唐氏,其后为祁姓;黄帝之裔舜为有虞氏,其后为妫、姚姓;颛顼之孙禹为夏后氏,其后为姒姓。所以,氏在周朝之前是部落名的一种表示,与周朝的氏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30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50个,而氏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此数。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为夏朝的诸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并成为夏朗的诸侯国。夏朝时已经出现了分封制,禹为姒姓,其后分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等诸侯国(司马迁《史记》)。商朝基本上继承了夏胡的制度。

     作为血缘关系的姓和氏之间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丘明《左传》)。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l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往往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氏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支氏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谥、爵、官、名、字、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名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大权有大氏,小权行小氏。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无数个氏.也衰亡了无数个氏,而姓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干个。我们平时提到的姓氏几乎都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与夏商以前的氏是有区别的。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姓、氏才混合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不再给予严格的区分(马雍,1985年)。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所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期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既没有国、邑、乡、亭、里五等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亲国戚、功勋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灭亡,使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氏与姓都只剩下标记血缘系

    统符号的作用。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既系统又可靠的记载,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传递的基础。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3000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袁义达,1996年)。有一点可以肯定,姓虽然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中国5000年姓和氏的传说和有限的文献记载表明:炎黄以来的姓和氏基本上都为父系传递下来的,这是中国汉族姓氏的遗传学的真谛。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5056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3-4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与姓氏渊源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都是属于王公贵族阶层的。“庶人”无氏、无姓,只有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国以后,人们渐以氏为姓,姓氏开始通用,变氏为姓了。秦统一天下后,编造天下户口,大大促进了姓氏混一的转化过程。“庶人”也开始有姓了。姓氏混一的姓,大多数是从氏演变来的。而氏,又绝大多数是由“地”而得的。可见无论姓或姓氏都和“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明代陈养吾氏所著《姓觽》中收单姓、复姓共3625个。清代黄本骥的《姓氏解纷》中收单姓、复姓3795个。按照书中的解释.有大约—半以上的姓氏是由“地”而来的一—即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等。这就是说,从姓和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地名文化》牛汝辰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1993年12月第一版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