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在海外
汪晓茹:架设文化彩桥的旅瑞士华人十几年前,一位中国留学生从中国西子湖边来到瑞士日内瓦。如今,她已成为在瑞士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在西湖和日内瓦之间架起一道友谊的彩桥。她就是旅瑞华人汪晓茹女士。
从西子湖到莱蒙湖
汪晓茹出生于一个艺术和医术结合的家庭。从小跟当医生的父亲到过边远的新疆,又辗转回到苏州。回忆那段艰苦的日子她仍感幸福,儿时的经历,尤其是军旅生活,培养了她开朗的个性和毅力。
汪晓茹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英美文学。望女成医的父亲多少有些失望,但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自己的路自己走。就是这样一份独立的个性,让她决定了自己今后的道路。在国内读大学期间,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汪晓茹对校园内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情有独钟。那里不光是锻炼外语口语和结友交流的地方,而且为当时还较封闭的青年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从小就走南闯北的她,幻想着背起行囊到各国巡游。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出国读第二学位。
于是她来到了瑞士。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区冬季,让她想起童年时代在边疆军区大院里跟小朋友们打雪仗的情景;瑞士的园林湖光,更令她回忆起自己的出生地杭州和曾经生活过的姑苏古城,“人间天堂”养育了她,国外的生活拓宽了她的视野。出国的十几年里,她背包自助旅行,足迹遍布亚、非、欧、美洲30多个国家,实现了当初走遍天下的愿望。
1994年起,汪晓茹开始组织瑞士团队到中国旅游,带着一群“老外”乘游船畅游三峡;在云南丽江和西双版纳考察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在古“丝绸之路”寻古访幽。在没有法语导游的边远地区,她收集资料充当翻译兼导游,在让更多的西方客人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阅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著名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汪晓茹已能娴熟地使用第二外语法语。不少瑞士人慕名而来,请她教授中文。独木难成林,汪晓茹提倡资源共享,开辟一个中外朋友聚会的场所,“汉语角”应运而生。
创办全瑞士最早的“汉语角”
2002年初,汪晓茹创建了日内瓦的“汉语角”。从那时至今,每周二的晚上,各界热爱汉语的人们自动聚集在一家咖啡厅,成为日内瓦学汉语人数最集中的地方。
是什么原因让她风雨无阻,四年来初衷不改?汪晓茹告诉记者,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中国朋友们的支持,让她在付出的同时也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日内瓦是著名的国际城市,外国人占三分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而“汉语角”则成为连接当地华人与西方汉语爱好者的纽带,是个“小联合国”。四年多来,十多个国家的人来过“汉语角”,有法国和突尼斯籍的中医针灸师,有来自乌干达的国际职员,还有瑞士律师、银行家和学汉语的大学生。许多参加过“汉语角”的人后来到中国工作、学习,生活,他们经常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给“汉语角”,将“汉语角”称为“自己的家”。
汪晓茹自豪地告诉记者,她曾自编自导了一部中文话剧《车站》在“汉语角”演出。尽管有的“演员”发音南腔北调,有的偶尔忘词,但以反映日常生活场景为主的《车站》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佳话。每周二晚上,不同肤色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使用共同的语言——汉语交流,畅谈与中国有关的各类话题,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烟酒糖茶直到“古希腊文明衰落原因”,无所不包。一些日内瓦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还到“汉语角”来为撰写论文寻求帮助。汪晓茹说,根据粗略统计,几年来,受过“汉语角”熏陶的人不下几百。她还自豪地向记者透露,“汉语角”还演绎了不少爱情故事,好几对情侣就是在“汉语角”定下了终身大事。
以京剧为“媒”弘扬中华文化
汪晓茹的外祖父早年毕业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创建的“伶工学社”。她的母亲和两位姨母和姨夫都出自京剧世家,并分别从事过青衣、老旦、小生等专业演员工作。汪晓茹耳濡目染,对京剧国粹充满向往和热情。没有当过演员的她却把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机会提供给了中国京剧。
2004年4月,经过汪晓茹的多方努力和筹办,上海京剧院68位演员来到瑞士,在日内瓦卡西诺剧场展现中国京剧的魅力。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西方观众们欣喜若狂,演出场场爆满,产生良好的效果。人们也许没有想到,这台中国国粹大戏从发邀请、安排广告、演出,甚至演员的吃住观光全由汪晓茹一人承担。常来“汉语角”的一位年轻的瑞士话剧演员被严庆谷扮演的美猴王深深吸引,不久就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武丑。汪晓茹计划跟有关摄制组合作,追踪故事发展,用纪录片的方式诠释这段东西方文化交流佳话。
有一年,汪晓茹回国探亲时到贵州旅行,深深地被纯朴、高亢的侗族大歌所感染。为方便邀请中国演出团体到瑞士演出,她在日内瓦注册成立了“瑞华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并于2005年协助组织了题为“魅力中国”的中国四大艺术团在瑞士的巡回演出。她还准备将中国大型民族歌舞介绍到欧洲。
给“未来全球领导人”当汉语老师
从2005年秋季开始,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从哈佛、耶鲁或牛津等全球著名学院招聘了一批硕士毕业生,到日内瓦进行为期三年的“未来全球领导人培训项目”。他们通过接触世界著名企业领导人和政治、经济领域的知名人物,得到全面锻炼和培养,为今后的领导工作奠定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越来越引起全球关注,中文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语言”已成为共识。论坛主席施瓦布特地为“未来领导人”推荐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30多位“未来领导人”中近半数选择了中文课。论坛经过多方调查比较,聘请汪晓茹担任中文教师。她说,为保证为“未来领导人”授课的质量,她不仅积极编写教材、认真备课,还要回答高材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不管什么问题,能回答的当场回答,暂时不能回答的,她或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一定给出准确而详细介绍。
十几年国外生活,周游各国,使汪晓茹的视野和心胸更加开阔。她说,看到尼罗河畔的古庙或洛杉矶的摩天大厦,你会感到人类创造力的伟大,属于全人类的遗产,不会局限于狭隘的民族自尊。但作为一个在瑞士定居多年的华人,汪晓茹始终保持着一份赤子般的爱国心,为自己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而骄傲。她表示,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世界更深入和透彻地了解中国。
汪浦军:新西兰河南同乡会会长(河南濮阳人)
打广告欢迎总理访新的河南汉子
汪浦军,一个46岁的硬朗汉子,在4月11日第三届海外河南社团负责人联谊会举办间隙,强忍着眼泪,哽咽着让我们分享他的喜悦。
汪是新西兰河南同乡会会长。4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新西兰,汪作为代表受到接见,“这是中国总理18年来第一次踏上新西兰国土”。
当日,汪在当地华文报纸上以《勤政亲民的大国总理 惠及海外的华人侨胞》为题,刊登广告欢迎温总理访新。
“总理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河南人。总理说,河南是一个大省,并对大家前来看他表示感谢。”汪说。
汪以自己是河南人为豪:“华人在新西兰的地位挺高。作为华人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代表河南人形象,但除了用付出来慢慢扩大影响外,我想没有其他更便捷的办法。很悲哀的是,很多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
17年前,汪从黄委会公派自费前往新西兰,“当时整个新西兰华人不足100人”。最初4年,他辗转几份工作,随后开始自己办公司。
如今,他已经是阿迪达斯、锐步等国际运动品牌的原料供应商,并在广东东莞拥有两家鞋厂。
汪浦军感言:豫商很努力,很有头脑,为人厚道,可以表扬,但在团结方面,豫商需要向晋商、温商学习,并且,豫商诚实有余,精明不足,往后脑子要更灵活一些。听说焦作孟州,皮毛品质可以与新西兰媲美,但加工质量还不行。下一步,我要到孟州考察,看能不能发现商机,并促进他们提高加工品质。
海归学子汪须忠
汪须忠,美国科诺技术公司董事长、CEO,兼科诺(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北京化工大学代工系统工程硕士和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
他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常理与客户服务近20年,曾为数百家北美、欧洲、日本的大型企业应用软件的技术咨询服务。
-----------------------------------------------------------------------------
美国科诺技术公司CEO汪须忠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一定能在中国实现华人软件的实业梦。梦想支撑着这个浙江农村的穷小子走出国门,从普通程序员做到高级技术研发总监,然后毅然放弃全球著名大型软件公司的高职和高薪,独立创业。
到美国“十年磨一剑”
单从履历表上看,汪须忠一路走得顺风顺水:1990年获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1993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95年以课程全优的成绩获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3年回国创业。
---------------------------------------------------------------------------------
2002年,汪须忠和一批大陆留学人员把两年前在南卡罗来那州注册成立的美国科诺技术公司迁到加州硅谷,并建立了硅谷实验室。汪须忠说,这为以后回国创业打下了基础。
2003年初,汪须忠回国在北航创业园创业,任美国科诺技术公司经理。此时,离他出国刚好10年。
------------------------------------------------------------------------------
汪须忠的语气有些沉重,“如果觉得有能力,就应该承担一份责任。通过创业,可以提供许多机会。”虽然自称是理想主义者,但汪须忠做事情一点也不理想化,他念念不忘工作中的一个“实”字,企业的精神也被定为“员工实干、产品实用、公司实在”。 欢迎本家带海外友人来看看古徽州 支持! 我为汪姓人感到骄傲!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条龙!真正的中国龙!
页:
[1]